书城公版水经注疏
35402900000250

第250章

也。稽之故说,县无龙渊水名,盖出近世矣。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长社北界有 水。守敬按:马国韩辑京书,系此条于至于 延下。黄奭辑本失采。但是水导于隍之中,非北界之所谓。又按京、杜地名, 云:朱杜讹作社。赵改云:京相璠《春秋土地名》及杜预《春秋释地》也。戴改同。守敬按:杜书称《释例土地名》。长社县北有长葛乡。守敬按:《释例》作有长葛城,隐五年《注》同。此乡当城之误。又《续汉志》、《地形志》并云,长社有长葛城。《括地志》在长葛县北十三里。唐长葛县,即今县治。斯乃县徙于南矣。然则是水即 水也。其水又东南径棘城北,守敬按:城在今长葛县东。《左传》所谓楚子伐郑,救齐,次于棘泽者也。守敬按:此襄二十四文。 水又东,左注洧水。会贞按:水自今长葛县西北,东南流,又东至县东北,入今双泊河。

洧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也。其枝水东北注沙,朱北讹作南,赵据吴本改。会贞按:黄本作北。此即《渠水》篇所谓康沟水首受洧水于长社县东者也。一水会贞按:此洧水正流。东径许昌县,守敬按:汉县曰许,属颍川郡,后汉、魏改许昌,[见下。]仍属颍川郡,晋为颍川郡治。后魏天平初为许昌郡治,在郦氏后。则郦氏时仍为颍川郡治。《地形志》,许昌治许昌城。在今许州东北四十里。故许男国也。姜姓,四岳之后矣。守敬按:此《汉志》文。许,姜姓,亦见《阴沟水》篇引《世本》杜预《世族谱》,

尧四岳伯夷之后。《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见许男于洧上者也。汉章帝建初四年,封马光为侯国。朱封上衍更字,赵同,戴删。守敬按:光,马援子,事见《后汉书 援传》。传先作许阳侯,衍阳字,后作许侯是也。《和帝纪》作许侯。《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昌失天下。守敬按:《魏志。文帝纪 注》载许芝条魏代汉见谶纬,称《佐助期》作许昌,随以李云二事证之,云,许昌气见于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于许。又称《易运期谶》曰,言居东,西有午,两日并光日居下。并释言午、许字、两日、昌字。汉当以许亡,魏当以许昌。亦《佐助期》作许昌之切证。故《宋书 符端志》引同。戴不加详考,臆删昌字,与下句亦不相应。及魏承汉历,遂改名许昌也。守敬按:《魏志 文帝纪》黄初二年改。又《续汉志 注》献帝徙都,改许昌。《左传 隐十一年 疏》,魏武作相改,异。盖汉末已有许昌之目,不然,《佐助期》何以言许昌也。[一七]城内有景福殿基,守敬按:《元和志》,景福殿基址在许昌故城内西南隅。《西溪丛语》,许昌节度使小厅,是故魏景福殿。魏明帝太和中造,准价八百余万。守敬按:《魏志 明帝纪》太和六年起景福殿。《文选 景福殿赋 注》引《洛阳宫殿簿》殿七闲。《寰宇记》,赀费直八百余万,既成、命朝士为赋。

洧水又东入汶仓城内,俗以是水为汶水,故有汶仓之名,非也,会贞按:《魏志武 帝纪 注》引《献帝起居注》、《晋书 东海王越传》、《石勒载记》并作洧仓。此是俗称,故郦驳之。《方舆纪要》,东汉建安中,枣祇建议屯田,募人屯许下,得谷百万斛,此其仓城也。在今许州东北。盖洧水之邸

阁耳。会贞按:《河水》五,《淇水》、《浊漳水》、《赣水》等篇并言囗阁。此以洧水之囗阁释汶仓,是邸阁即仓之殊目矣。

洧水又东径鄢陵县故城南。朱作隐陵,下同。赵隐改傿云:《汉书 五行志》作陵,《地理志》作傿陵。戴改鄢陵。守敬按:《汉志》作傿,《续汉》、《晋》、《隋》、《宋志》作。《后魏志》作鄢。梁玉绳曰: 、、鄢形声并近。《晋安帝纪》有义兴太守魏隐,而孙恩传作傿,《谢琰传》作鄢。汉县属颍川郡,后汉、魏、晋因,后魏天平初属许昌郡,在郦氏后。则郦氏时仍属颍川郡。《地形志》,鄢陵有鄢陵城,在今县西北十八里。李奇曰:六国为安陵也。孙星衍曰:鄢、安声相近。昔秦求易地,唐且受使于此。赵云:《春秋分记》曰,鄢,亦曰陵。成十六年,晋败楚于鄢陵,即此。六国时曰安陵。两汉、晋为鄢陵县,俱属颍川郡。按《后汉志》曰,春秋时曰鄢,《注》曰,克段于鄢、晋败楚于鄢陵。《释例》亦然。知其为郑之鄢无疑。惟是汉陈留郡有曰傿,王莽所易为顺通,在东汉属梁国者是也。[一八]应劭于《前汉志》,误以陈留之傿为克段之鄢,《水经》据以为正,谓克段于鄢,其地在汉陈留。杜预误作颍川鄢陵,盖从应劭《注》耳。此自应误,何得云杜误乎?一清按:今本《水经注》,浚仪渠其一者,东南过陈县也,下及雎水出梁郡,傿县,卷中俱无克段之文。克斋所引岂无明据耶?盖是书多缺失耳。《寰宇记》,鄢城在宋州柘城县北二十九里。春秋时,实陈株野也。郑伯克段之鄢,在颍川,不在陈留也。[一九]守敬按:郦氏 易地事,于鄢陵专宗李奇,而亦不驳征羌之说,盖其慎也。详见《颍水》篇。《地形志》,鄢陵有唐且冢。汉高帝十二

年,封都尉朱濞为侯国。朱,朱作诸,《笺》曰:孙云,按《史记年表》,朱濞封鄢陵侯。赵仍,戴改。守敬按:明抄本、黄本并作朱,《汉书 功臣表》同。王莽更名左亭。

洧水又东,鄢陵陂水注之,水出鄢陵南陂东,西南流注于洧水也。会贞按:水在今鄢陵县西。

又东南过新汲县东北。

洧水自鄢陵东径桐邱南,会贞按:下引《左传》之桐邱,谓即桐邱城,此先 洧水东径桐邱,是桐邱在西,桐邱城在东,故 城西有西面桐邱之说也。《名胜志》引《陈留风俗传》,扶沟县有桐丘。俗谓之天井陵,又曰冈,会贞按:《一统志》谓之天井冈,沿俗称。非也。

洧水又屈而南流,朱此下衍流字,全、赵删,戴误谓衍其字。水上有梁,谓之桐门桥,朱《笺》曰:脱一盖字。藉桐邱以取称,亦言取桐门亭而着目焉。朱无着字,赵同,戴增。然不知亭之所在,未之详也。

洧水又东南径桐邱城,会贞按:下言城南即长堤,为洧水之北防,则水径城南。下引杜在许昌东北。在今扶沟县西二十里。《春秋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人将奔桐邱,即此城也。杜预《春秋释地》曰:颍川许昌城东北。会贞按:杜氏《释例》作许昌县,是

年《注》同。此城为县之误,县见上。京相璠曰:郑地也。朱脱此三字,戴增,赵据黄本增。会贞按:明抄本有此三字。今图无,朱《笺》:克家云,疑作国。赵改国。会贞按:国字无着,作图是,观此足知郦氏皆据图以为书也。而城见存,西南去许昌故城可三十五里。会贞按:实指西南去许昌里数,见杜说许昌东北之确。此盖郦氏宰颍川郡时,以目验得之。俗名之曰堤,其城南即长堤,会贞按:《一统志》此故堤在鄢陵县北。固洧水之北防也。朱固讹作因,全校改,戴、赵改同。西面桐邱,其城邪长而不方,盖凭邱之称,即城之名矣。

洧水又东径新汲县故城北。守敬按:汉县属颍川郡,后汉、魏、晋因,后魏天平初属许昌郡,在郦氏后。则郦氏时仍属颍川郡。《地形志》,新汲有新汲城,在今扶沟县西南二十里。汉宣帝神雀二年,置于许之汲乡曲洧城,以河内有汲县,故加新也。会贞按:《汉志》颜《注》引阚骃云,本汲乡也,宣帝神爵三年置,以河内云云。《左传 成十七年》杜《注》,县治曲洧城,此兼采之,三年,与此二年异。朱此下有汉章帝建初四年封执金吾马光为侯国十六字,赵同,云,沈氏曰,按《后汉书》本传,马光无新汲之封,而建初四年所封,即许昌也,已见上文。此盖复出之错简。戴删。会贞按:当作即许也,不当有昌字。城在洧水南堤上。会贞按:杜《注》,临洧水。又东洧水右迤为濩陂。会贞按:《一统志》:护陵陂在扶沟县西南二十里,即濩陂。濩陂水详下。

洧水又径匡城南,守敬按:匡城在今扶沟县西南,互详《渠水》篇蔡泽陂水下。扶沟之匡亭也。守敬按:两《汉志》扶沟不载匡亭,盖脱。又东,洧水左迤为鸭子陂,朱有也字。戴、赵删。会贞按:《地形志》,新汲有鸭子陂。《一统志》称《旧志》鸭冈陂在扶沟县南三十五里,即鸭子陂。陂详下。谓之大****也。会贞按:此陂水上流自洧出之口,即下所云,甲庚沟水上承洧水于大****也。

又东南过茅城邑之东北。守敬按:马宗琏《左传补注》以此茅城当僖二十四年邢茅之茅,在今扶沟县西南。

洧水自大****戴、赵****上增大字。东南径洧阳城,西南径茅城,东北又南,左合甲庚沟。朱脱甲字,庚讹作庾,下同。赵增改云:下言,余波南入甲庚沟。此脱甲字,庾当作庚,亦见《渠水注》,戴同。沟水上承洧水于大****,东北枝分,东径洧阳故城南,守敬按:城在今扶沟县南。俗谓之复阳城,非也。会贞按:《地形志》鄢陵有张扬城,复与张形近致误,扬又阳之变文也。《周书 赵刚传》亦作复阳城。盖洧复字类音读变。汉建安中封司空祭酒郭奉孝为侯国。会贞按:见《魏志 郭嘉传》,作司空军祭酒。考《魏志 武帝纪》建安三年,初置军师祭酒。陈寿盖避讳,省师字,此又有脱文。其水又东南为鸭子陂,陂广一十五里,余波朱《笺》曰:克家云,波当作陂。赵云:按波字不误。《汳水经》云,余波南入雎阳城中,获水《注》云,水上承安陂余波,北径阿育王寺

侧,盖其词例也。惟波流所届,乃能入沟注洧,若陂是定体,何以能入与注乎?守敬按:余波,本《禹贡》。南入甲庚沟,西注洧,朱洧讹作又,《笺》曰:当作洧。赵、戴改。会贞按:明抄本作洧。东北泻沙。会贞按:此即《渠水》篇所谓沙水枝渎,西南达洧,谓之甲庚沟也。泻沙非此水入沙,乃泄沙水之流耳。

洧水又南径一故城西,世谓之思乡城,守敬按:《地形志》,襄邑治思都城,都为乡之误,当以此正之。[二〇]在今西华县北二十里。西去洧水十五里。朱无水字,赵同,戴增。

洧水又右合濩陂水,水上承洧水于新汲县,朱脱水字、于字,汲讹作波。《笺》曰:波,宋本作汲。赵、戴增改。守敬按:明抄本作汲。南径新汲县故城东。朱脱县字,戴、赵增。又南积而为陂。陂之西北即长舍城,全云:长舍即长社之变。戴以舍为讹,改作社。会贞按:《地形志》新汲有长合城,舍与合形近致误。然足征此《注》本作舍,不作社,戴改失之。在今扶沟县西南。陂水东翼洧堤,西面茅邑,自城北门列筑堤道,迄于此冈,会贞按:上堤在陂东,此则彼西之堤也。世尚谓之茅冈,即《经》所谓茅城邑也。朱茅城邑讹作茅邑地。戴、赵改。陂水北出,会贞按:《注》 各水自北而南,前言鸭子陂余波南入甲庚沟,西注洧,东北泻沙。此亦当是陂水南出,东入洧津,西北纳异流,若作北出,与水道不合。且洧、潩中隔此陂,陂水何能东入、西北纳乎?是北为南之误,无疑。东入洧津,西北纳潩流。朱讹作西纳北异流。戴同,但云:按此句有脱误。赵改作

西北纳异流,云谓潩水也。

又东过习阳城西,折入于颍。

洧水又东南径辰亭东,守敬按:《续汉志》长平有辰亭。京相璠说同。[见下。]杜预谓在长平东南,而郦驳之以为在西北,此所 是也。当在今西华县西北。《寰宇记》,在宛邱县西南四十里。《一统志》,辰亭亦曰辰陵亭,在淮宁县西六十里,则仍以杜说为据。俗谓之田城,非也。盖田、辰声相近,守敬按:《史记 田齐世家 索隐》,陈、田二字声相近。辰与陈声亦近,故谓田、辰声相近也。城亭音韵联故也。守敬按:郦氏全书,往往城亭错出,盖置于城,城亭一也,故可通称。此但就音韵为说耳。《经》书:鲁宣公十一年,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也。守敬按:《经》书上当有春秋二字。京相璠曰:颍川长平有故辰亭。守敬按:长平县见下。杜预曰:长平县东南有辰亭。守敬按:杜《注》、《释例》并同。今此城在长平城西北,长平城在东南,或杜氏之谬,守敬按:惠栋引作不谬,非也。如是不谬,何以下文又疑长平东南之新亭台是杜所谓辰亭乎?《传》书之误耳。长平东南涝陂朱涝讹作淋,戴、赵同。会贞按:此即涝陂。涝陂见下文及《渠水》篇,淋乃涝字之脱烂,今订。北畔,有一阜,东西减里,朱减作 。赵改云:当从水作减。戴改同。南北五十许步,俗谓之新亭台。又疑是杜氏所谓辰亭,守敬按:因新亭台在长

平东南,与杜言东南同,故疑是杜所谓辰亭。而未之详也。

洧水又南径长平县故城西,守敬按:汉县属汝南郡,后汉属陈,魏因,晋属颍川郡,宋、齐、[《志》作苌平]。后魏仍属陈。《地形志》,长平有长平城。在今西华县东北十八里。王莽之长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