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水经注疏
35402900000111

第111章

守节引《古史考》,徐偃王与楚文王同时,去周穆王远矣。然则《博物志》但称周王,但称楚,皆不着其名,盖慎之也。《韩非子》[《五蠹》]云,徐偃王行仁义,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伐徐,灭之。偃王爱民,不 ,遂为楚败,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者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山上立石室庙,有神灵,郦氏于《泗水注》武原县下,叙徐山、徐庙。民人请祷焉。守敬按:以上《博物志》文。依文即事,似有符验,但世代绵远,难以详矣。今徐城外有徐君墓,昔延陵季子解剑于此,所谓不违心许也。朱《笺》曰:季子解剑事,见刘向《新序》。会贞按:已见《史记 吴太伯世家》。《续汉志》徐县《注》引伏滔《北征记》,县北有大冢,徐君墓,延陵解剑之处。《地形志》,高平郡朱沛有徐君墓。《元和志》,徐君墓,在徐城县北三十二里。《一统志》,墓在旧泗州城北九十里,安湖北界。

又东至下邳睢陵县县详《睢水注》。南,入于淮。

济水与泗水浑涛东南流,朱浑涛讹作泽淘,《笺》曰:泽,宋本作浑。赵云:按淘当作涛,朱氏失笺。全、戴改作浑涛。会贞按:上卷称济水与河浑涛东注,是其证。至角城,同入淮,守敬按:《泗水》篇,泗水径角城注于淮,济水亦至角城入淮,故郦氏言济与泗浑涛东南流,同入淮,以见泗济合流,其委同也。角城亦见《淮水》篇。《经》书睢陵,误耳。

校记

[一]「《春秋左传》……出菏泽」按:《经》文至分为二止,《春秋左传》以下至出菏泽是《注》文,应另行低一格,钞者误接上,今改正。熊氏未校正,但第二十一册原稿不误。今校卷八《济水》(二)即以第二十一册对校。

[二]「自是东北流,朱讹作北东流」按:朱讹作「出东流」,原稿亦误钞为「出东流」,今改正。

[三]「以济水出其北,东注」按:原稿(卷八第二页下同)云:在中六年上,朱有「以济水出其北东注」八字,文意与上下文复,今删。影印本仍存此八字,是也。八字不复,《注》意在说明济阴国得名之由。水南曰阴,济水出其北,则国在水南也。此条可见今影印稿本在山东刻《水经注疏》原稿之上。济阴国是景帝中六年分梁,于定陶置,影印稿本文从字顺,于是指北济西定名也句可解。

[四]「或以令名,赵……如闻喜,获嘉之类」按:本篇(影印本页四十五)「班固曰,千乘郡有乐安县。应劭曰,取休令之名矣。」令名即其义也。原稿有杨氏按语:「如禄福、长寿之类是也。」赵所举例不贴切。

[五]「访之故老」按:朱「故」作「国」,戴改「故」。杨原稿云:按《类聚》引作父,改作父老。今按:《寰宇记》二引作「古老」。

[六]「即《战国策》……所谓酸枣,虚、桃者也」按:《秦策》黄歇说秦昭王云:「王又举兵而攻魏,杜

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人。」高诱《注》云:「桃人,邑名,处则未闻。虚,空也。」朱《笺》引之。今按,据《秦策》则桃为邑名,虚非地名。其义为尽俘桃邑之民,使城空关。「拔」与「杜」、「举」及「虚」皆非地名实字,而大梁、河内、酸枣、桃为地名。如此似文义较顺,但其处何在,则高亦未闻。

[七]「按《史记 田完世家》」按:原稿本亦作《田世家》,不辞,今补「完」字,《史记》作《田完世家》。

[八]「以首垣为二邑」按:《史记 春申君传 索隐》云:「首盖牛首,垣即长垣。」

[九]「有长罗泽」按:孔广陶本作「罗泽」,脱「长」字。

[一〇]「覩蒲城之丘墟兮」按:朱《笺》本此下有「生荆棘之蓁蓁,蘧氏在城之东南兮」十四字,全、赵、戴本皆有,而《疏》本及原稿皆钞脱,今校补。

[一一]「观典府,宾亭父畴」按:沈钦韩《疏证》以观典府为句,宾亭父畴为句,似可从。

[一二]「而设舍于濮水之上」按:《韩非子 十过》篇「好音」下云「设舍以舍」,《史记 乐书》引作「至于濮水之上舍」,据此则郦《注》所引出《韩非》。

[一三]「朱作沛阴」按:沛,原本作「泲」,形近而讹,沈炳巽本正作「泲」。

[一四]「后汉魏晋后魏属济阴郡」按:据《寰宇记》十三晋属济阴郡。《清一统志》属济阴郡。宋属北济阴郡。后魏属西颍州济阴郡。

[一五]「然宋公求诸侯于楚」按:《疏》钞变原文,小司马作襄公始求诸侯于楚,《疏》以上文未出襄

公,故变其文。

[一六]「宋公求楚,不于近楚之地与楚盟,乃越楚而北,与宋盟」按:两「与宋盟」,当作「与楚盟」,方与上文宋公求楚合,若宋公与宋盟,费解,此熊氏所以云「宋有纰缪处」者也,此杨氏老年急于成书故致失照。今订。

[一七]「刘《注》引《陈留志》,有谷亭,古句渎之丘」按:今标点本作有谷亭,古句渎之丘。与杨氏读异。杜氏《注》二名地则一。「谷亭」下宜用逗号。

[一八]「朱无平字」按:《类聚》四十、《御览》五百六十引《皇览 冢墓记》亦皆无「平」字。考《三国志 魏书 杨俊传》王象作《皇览》,从延康元年始撰集,数岁成。《明帝纪》太和六年二月诏曰:「其改封诸侯王,皆以郡为国。」《东平王徽传》:黄初五年改封寿张,是太和六年改封东平,正以郡为国之证。曹徽封寿张,改封时,以郡为国则作东平郡寿张,是也。

[一九]「据《魏志 张邈传》,东平寿张人。」按:邈为东汉末人,《传》之东平,盖汉东平国,《疏》与东平王徽牵连言之,非是。据《邈传》可证东汉时寿张属东平国。据《曹徽传》可证魏时先为郡后为国,《皇览》可证。

[二〇]「《寰宇记》……引同」按:《寰宇记》十三郓州中都县下引《皇览 冢墓记》无「冢高七丈」句。

[二一]「《史记 五帝本纪 集解》引至绛帛句止,不如此全」按:《史记 黄帝纪》「遂禽杀蚩尤」下引。

[二二]「《汉书 郊祀志》,祠蚩尤于寿良」按:祠于寿良,西汉宣帝时事,前此祀于长安。秦始皇八神

祠,蚩尤其三为兵主,祠于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

[二三]「王镇恶克长安,生执泓」按:《宋书》作「生擒」,朱《笺》同。今据改。

[二四]「《注》叙广其功于入长安之年,于事稍戾」按:沈钦韩《疏证》云:「《宋书 王懿传》,懿字仲德,义熙十二年北伐,进仲德征虏将军率龙骧将军朱牧、宁远将军竺宁秀、严纲等开巨野入河。」据此则开巨野在入长安前。

[二五]「《公羊传》谓之微」按:《公羊》、《谷梁》并云:「《左氏传》作麋。」今《左氏经》文作「郿」。杨《疏》云:「郿音眉,眉与微通。」熙仲按:此亦钱辛楣古无轻唇音之一例。《公》、《谷》作「征」,重唇读与眉同。《左氏》亦作「麋」,「眉寿」亦作「麋寿」,音同叚借。《左》作「郿」,重唇。《公》、《谷》作「微」,古读重唇。

[二六]「守敬按:杜语见《释例》小国地内」按:《要删补遗》卷八有此条云:今杜《注》无此文,《路史》引「璠曰微子国」,然则是京相璠语。今按:影印稿本是杨氏晚年本,往往有与《要删》不同处。此条当由续检得《释例》此语,故不复录。

[二七]「而《寰宇记》云,聊城」按:《寰宇记》十五沛县下云:「微山在县东南,上有微子冢,山下有故沛城存焉。」

[二八]「朐是其本」按:朱《笺》云:《公羊春秋 僖二十二年》伐邾娄,取须朐,《左传》作「须句」。

[二九]「在今东平州西北十五里」按:原稿此上有《方舆纪要》四字,今据补。

[三〇]「在今东阿县西八里」按:原稿此上有《方舆纪要》四字,今据补。

[三一]「今彭城谷阳城西南又有项羽冢,非也」按:《元和志》卷十「虹县」下云:《图经》云:项羽墓在县南六里。按羽死后,高祖以鲁公礼葬羽于谷城,在今郓州东阿县界。言在此,俗说之谬也。

[三二]「《书》之光被四表,亦作广被四表,则不独齐音然」按:《书》自伏生为秦博士,汉定,伏生教于齐鲁之间。《史》、《汉 儒林传》皆云:伏生济南人,然则生是齐人,故用齐音。杨氏此语失照。

[三三]「《元和志》,湄湖泊」按:聚珍本亦讹作「清沟泊」。

[三四]「《尔雅》曰:水艹交曰湄,通谷者微」按:据邵晋涵《正义》,郝懿行《义疏》,《经》 《注》文当曰「穷渎汜」,《注》:「水无所通者。」《经》:「谷者微」,《注》:「通于谷」。郝云:据《水经注》,谷上当脱通字。今校订为「《释丘》曰:通谷者微」。杨《疏》谓今本《尔雅经》作「丘谷者微」,疑是原本作「丘谷者微」而误合为一句。郭《注》当依郦《注》校订。又按《说文 谷》字云:「泉出通川为谷。」是谷本有通义,「通」字不必加。

[三五]「朱升讹作什下同」按:全、赵、戴皆讹作「什」,下孙升,升城同。今在今订上补「全、赵、戴同」四字。(「朱升……」一句今据台北本删)。

[三六]「俗谓之为沙沟水」按:《通鉴》胡《注》标点本页四〇四〇引此文。

[三七]「朱邑作色」按:沈炳巽本作「色」,南京图书馆藏善本朱《笺》作「邑」,不误。

[三八]「从朝阳桥河以度」按:《弇传》原文上文是引兵而东,「从」上东字属上读,赵误属下,今删。

[三九]「从朝阳桥济河以度」按:章怀《注》云:有漯河。释济河为济漯河,故云。

[四〇]「《地形志》,肥乡有巨合城」按:此处钞脱十二字:「章怀谓巨里,聚名,一名巨合城。」据原稿本当在《地形志》上,今据补。

[四一]「西有深坑,戴作」按:全作「坑」,赵作「 」。戴校是也。郦《注》中「坑」皆作「」。《禹贡锥指》卷三引《玉篇》:「 ,而勇切, 乃湖泊之类」。熙仲按:《御览》九百九十九蒲下有齐人谓湖泊曰,其证也。

[四二]「《地形志》,嬴县有马耳山祠」按:《通鉴》义熙三年(页三六〇二)胡《注》:「魏收《志》泰山郡台县有马耳山。」

[四三]「《寰宇记》,在废全节县东南十五里」按:《记》十九谭城在历城县东南十五里,废全节县在故东平陵西北十五里,春秋时谭国也。

[四四]「故陵城也,后乃加平」按:原稿作「故平陵城也,后乃加东,与此异。」彼云:其说是也,《经》有脱误。今订。

[四五]「《世说新语》[《德行》]《注》……作昭先」按:检《世说 言语》篇,伏滔叙青楚山物条注:「魏时有任昭先。」

[四六]「戴删全、赵同,」按:全、赵同朱本,重「百脉」二字而戴删去,如《疏》则易误会为全、赵亦删,今乙「全赵同」三字于戴删上。

[四七]「有杨绪沟水,朱作杨渚沟水……守敬按」按:此下杨氏按语,原稿作「熊氏按」。

[四八]「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里」按:此下杨、熊按语略同,原稿作「熊按」而略详。

[四九]「何不云以《寰宇记》校增耶」按:全氏校本固云:「是条旧多脱字,今以《太平寰宇记》校增。」杨《疏》误。

[五〇]「又东北过梁邹县北」按:朱、胡、沈、全、赵、戴诸本皆作「东过」,无「北」字。《疏》及原稿作「东北」。

[五一]「萌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按:沈《疏证》云:「《名胜志》(山东一)明山在淄川县西北二十五里,盖即萌山之误。」

[五二]「而萌山其所经也」按:原稿作「经流」,非是。

[五三]「《汉记》」按:原稿《汉记》上有「东观」二字,云朱脱「东观」二字,今据增。

[五四]「会贞按:平安县不近漯水」按:原稿作「守敬按」。

[五五]「守敬按:乙作平安,是也」按:原稿杨按则以为非,原稿与影印稿本之间往往有此异同。

[五六]「博昌城西北五十里」按:原稿城下杨、熊径补「在齐城」三字,影印稿本但云当有此三字,较矜慎。

[五七]「乐安越水差远」按:原稿此处《疏》文,多与影印本不同,影印稿本疑是后定。

[五八]「所谓先经起事」按:此条原稿杨《疏》尚有长文驳赵氏先经起事之说,影印本省而未录。

[五九]「《地形志》……脱薄字」按:标点本《魏书》已引此《疏》校补。

[六〇]「戴改献公」按:原稿有「守敬按:《齐世家》是胡公自营丘徙薄姑,献公」十七字,此本钞脱,今据原稿补。

[六一]「城内有高台」按:原稿无熊氏按语,可证影印稿本在后,写定时熊氏增入。

[六二]「《元和志》……海浦在县东北二百八十里」按:聚珍本作「二百八里」,与《寰宇记》同。

[六三]「北注菏水。菏水又东南」按:朱本皆误作「河」,杨校改。

[****]「泗水西南至方舆入泲」按:泲,《汉书》俗本误作「沛」,王念孙校改泲渠,此从之。标点本《汉书》漏校。

[六五]「县故梁也」按:各本皆作「梁也」,全校改「梁地」,是也。《地理志》山阳国下云:「故梁,景帝中六年别为山阳国。」《志》无县字,郦《注》改写。

[六六]「薛季像碑」按:朱讹作「薛棠」,诸家校改是也。此《注》连举三碑,其人皆称字不名。

[六七]「故欲置戍于此城」按:原稿此下按语作「何说当止此」,影印本则熊氏以《宋书》本传校定,是亦影印底本为后来定稿之证,原稿则写在其前。

[六八]「[缺二字]」按:下脱「家不能次以为两」七字,今补。

[六九]「秦梁,圮名也」按:《初学记》卷五讹作「地名」,误,字当作「圯」,圯亦桥梁之称。《留侯世家》所谓圯下也。今点校本漏校,熊氏所据是善本。

[七〇]「遂因名为号……今本《博物志》号作弓,误」按:《御览》三百四十七引正作「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