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张载集摘
35062600000004

第4章

鲁政之弊,驭法者非其人而已;齐因管仲,遂并坏其法,故必再变而后至于道。

孟子以智之于贤者为有命,如晏婴智矣,而独不智于仲尼,非天命耶!

山节藻为藏龟之室,祀爰居之义;同归于不智,宜矣。

使民义不害不能教爱,犹众人之母不害使之义。礼乐不兴,侨之病与!

献子者忘其势,五人者忘人之势。不资其势而利其有,然后能忘人之势。若五人者有献子之势,则反为献子之所贱矣。

颛臾主祀,东蒙既鲁地,则是已在邦域之中矣,虽非鲁臣,乃吾事社稷之臣也。

正蒙 三十篇第十一

三十器于礼,非强立之谓也。四十精义致用,时措而不疑。五十穷理尽性,至天之命;然不可自谓之至,故曰知。六十尽人物之性,声入心通。七十与天同德,不思不勉,从容中道。

常人之学,日益而不自知也。仲尼学行、习察异于他人,故自十五至于七十,化而裁之,其进德之盛者与!

穷理尽性,然后至于命;尽人物之性,然后耳顺;与天地参,无意、必、固、我,然后范围天地之化,从心而不逾矩;老而安死,然后不梦周公。

从心莫如梦。梦见周公,志也;不梦,欲不逾矩也,不愿乎外也,顺之至也,老而安死也,故曰“吾衰也久矣”。

困而不知变,民斯为下矣;不待困而喻,贤者之常也。困之进人也,为德辨,为感速,孟子谓人有德慧术知者存乎疾以此。自古困于内无如舜,困于外无如孔子,以孔子之圣而下学于困,则其蒙难正志,圣德日跻,必有人所不及知而天独知之者矣,故曰“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

立斯立,道斯行,绥斯来,动斯和,从欲风动,神而化也。

仲尼生于周,从周礼,故公旦法坏,梦寐不忘为东周之意;使其继周而王,则其损益可知矣。

滔滔忘反者,天下莫不然,如何变易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知天下无道而不隐者,道不远人;且圣人之仁,不以无道必天下而弃之也。

仁者先事后得,先难后获,故君子事事则得食。不以事事,“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仲尼少也国人不知,委吏、乘田得而食之矣;及德备道尊,至是邦必闻其政,虽欲仕贫,无从以得之。“今召我者而岂徒哉”,庶几得以事事矣,而又绝之,是诚系滞如匏瓜不食之物也。

不待备而勉于礼乐,“先进于礼乐”者也;备而后至于礼乐;“后进于礼乐”者也。仲尼以贫贱者必待文备而后进,则于礼乐终不可得而行矣,故自谓野人而必为,所谓“不愿乎其外”也。

功业不试,则人所见者艺而已。

凤至图出,文明之祥,伏义、舜、文之瑞;不至则夫子之文章知其已矣。

鲁礼文阙失,不以仲尼正之,如有马者不借人以乘习。不曰礼文而曰史之阙文者,祝史所任,仪章器数而已,举近者而言约也。

“师挚之始”,乐失其次,徒洋洋盈耳而已焉;夫子自卫反鲁,一尝治之,其后伶人贱工识乐之正。及鲁益下衰,三桓僭妄,自太师以下,皆知散之四方,逾河蹈海以去乱。圣人俄顷之助,功化如此,“用我者期月而可”,岂虚语哉!

“与与如也”,君或在朝在庙,容色不忘向君也。“君召使摈,趋进翼如”,此翼如,左右在君也。“没阶趋翼如”,张拱而翔;“宾不顾矣”,相君送宾,宾去则白曰“宾不顾而去矣”,纾君敬也。

上堂如揖,恭也;下堂如授,其容纾也。

冉子请粟与原思为宰,见圣人之用财也。

圣人于物无畔援,虽佛、南子,苟以是心至,教之在我尔,不为已甚也如是。

“子欲居九夷”,不遇于中国,庶遇于九夷,中国之陋为可知。欲居九夷,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可行,何陋之有!

栖栖者,依依其君而不能忘也。固,犹不回也。

仲尼应问,虽叩两端而竭,然言必因人为变化,所贵乎圣人之词者,以其知变化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惮卑以求富,求之有可致之道也;然得乃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

爱人以德,喻于义者常多,故罕及于利;尽性者方能至命,未达之人,告之无益,故不以亟言;仁大难名,人未易及,故言之亦鲜。

颜子于天下,“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故怒于人者不使加乎其身,愧于己者不辄贰之于后也。

颜子之徒,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故曰“吾闻其语而未见其人也”。

“用则行,舍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颜子龙德而隐,故“Т世不见知而不悔”,与圣者同。

龙德,圣修之极也,颜子之进,则欲一朝而至焉,可谓好学也已矣。

“回非助我者”,无疑问也,有疑问,则吾得以感通其故而达夫异同者矣。

“放郑声,远佞人”,颜回为邦,礼乐法度不必教之,惟损益三代,盖所以告之也。法立而能守,则德可久,业可大,郑声佞人能使为邦者丧所以守,故放远之。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盖“士而怀居,不可以为士”,必也去无道,就有道。遇有道而贫且贱,君子耻之。举天下无道,然后穷居独善,不见知而不悔,中庸所谓“惟圣者能之”,仲尼所以独许颜回“惟我与尔为有是”也。

仲由乐善,故车马衣裘喜与贤者共敞;颜子乐进,故愿无伐善施劳;圣人乐天,故合内外而成其仁。

子路礼乐文章未足尽为政之道,以其重然诺,言为众信,故“片言可以折狱”,如易所谓“利用折狱”,“利用刑人”,皆非爻卦盛德,适能是而已焉。

颜渊从师,进德于孔子之门;孟子命世,修业于战国之际;此所以潜见之不同。

犁牛之子虽无全纯,然使其色も且角,纵不为大祀所取,次祀小祀终必取之,言大者苟立,人所不弃也。

正蒙 有德篇第十二

“有德者必有言”,“能为有”也;“志于仁而无恶”,“能为无”也。

行修言道,则当为人取,不务徇物强施以引取乎人,故往教妄说,皆取人之弊也。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志正深远,不务信其小者。

辞取意达则止,多或反害也。

君子宁言之不顾,不规规于非义之信;宁身被困辱,不徇人以非礼之恭;宁孤立无助,不失亲于可贱之人;三者知和而能以礼节之也,与上有子之言文相属而不相蒙者。凡论语、孟子发明前文,义各未尽者皆挈之。他皆放此。

德主天下之善,善原天下之一。善同归治,故王心一;言必主德,故王言大。

言有教,动有法;画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君子于民,导使为德而禁其为非,不大望于愚者之道与!礼谓“道民以言,禁民以行”,斯之谓尔。

无征而言,取不信,启诈妄之道也。杞宋不足征吾言则不言,周足征则从之。故无征不信,君子不言。

“便僻”,足恭;“善柔”,令色;“便佞”,巧言。

“节礼乐”,不使流离相胜,能进反以为文也。

“骄乐”,侈靡;“宴乐”,宴安。

言形则卜如响,以是知蔽固之私心,不能默然以达于性与天道。

人道知所先后,则恭不劳,慎不葸,勇不乱,直不绞,民化而归厚矣。

肤受,阳也;其行,阴也。象生法必效,故君子重夫刚者。

归罪为尤,罪己为悔,“言寡尤”者,不以言得罪于人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恕己以仁人也。“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己虽不施不欲于人,然人施于己,能无怨也。

“敬而无失”,与人接而当也;“恭而有礼”,不为非礼之恭也。

聚百顺以事君亲,故曰“孝者畜也”,又曰“畜君者好君也”。

事父母“先意承志”,故能辨志意之异,然后能教人。

艺者,日为之分义,涉而不有,过而不存,故曰游。

天下有道,道随身出;天下无道,身随道屈。

“安土”,不怀居也;有为而重迁,无为而轻迁,皆怀居也。

“老而不死是为贼”,幼不率教,长无循述,老不安死,三者皆贼生之道也。

“乐骄乐”则佚欲,“乐宴乐”则不能徙义。

“不僭不贼”,其不忮不求之谓乎!

不穿窬,义也,谓非其有而取之曰盗,亦义也。恻隐,仁也,如天,亦仁也。故扩而充之,不可胜用。

自养,薄于人私也,厚于人私也;称其才,随其等,无骄吝之弊,斯得之矣。

罪己则无尤。

困辱非忧,取困辱为忧;荣利非乐;忘荣利为乐。

“勇者不惧”,死且不避而反不安贫;则其勇将何施耶?不足称也;“仁者爱人”,彼不仁而疾之深,其仁不足称也;皆迷谬不思之甚,故仲尼率归诸乱云。

挤人者人挤之,侮人者人侮之。出乎尔者反乎尔,理也;势不得反,亦理也。

克己行法为贤,乐己可法为圣,圣与贤,迹相近而心之所至有差焉。“辟世”者依乎中庸,没世不遇而无嫌,“辟地”者不怀居以害仁,“辟色”者远耻于将形,“辟言”者免害于祸辱,此为士清浊淹速之殊也。辟世辟地,虽圣人亦同,然忧乐于中,与“贤者”“其次者”为异,故曰迹相近而心之所至者不同。

“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之意,与表记所谓“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相表里。

“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悫而后智能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近。

谷神能象其声而应之,非谓能报以律吕之变也,犹卜筮叩以是言则报以是物而已,易所谓“同声相应”是也。王弼谓“命吕者律”,语声之变,非此之谓也。“行前定而不疚”,光明也。大人虎变,夫何疚之有?言从作,名正,其言易知,人易从。圣人不患为政难,患民难喻。

正蒙 有司篇第十三

有司,政之纲纪也。始为政者,未暇论其贤否,必先正之,求得贤才而后举之。

为政不以德,人不附且劳。

“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欲生于不足****盗,能使无欲****不为盗。假设以子不欲之物赏子,使窃其所不欲,子必不窃。故为政者在乎足民,使无所不足,不见可欲而盗必息矣。

为政必身倡之,且不爱其劳,又益之以不倦。

“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故虽汤武之举,不谓之讨而谓之伐。陈恒弑君,孔子请讨之,此必因周制邻有弑逆诸侯当不请而讨。孟子又谓“征者上伐下,敌国不相征”,然汤十一征,非赐钺,则征讨之名至周始定乎!

“野九一而助”,郊之外助也。“国中什一使自赋”,郊门之内通谓之国中,田不井授,故使什而自赋其一也。

道千乘之国,不及礼乐刑政,而云“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言能如是则法行,不能如是则法不徒行,礼乐刑政亦制数而已尔。

富而不治,不若贫而治;大而不察,不若小而察。

报者,天下之利,率德而致。善有劝,不善有沮,皆天下之利也。小人私己,利于不治,君子公物,利于治。

正蒙 大易篇第十四

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也。

易语天地阴阳,情伪至隐赜而不可恶也。诸子驰骋说辞,穷高极幽,而知德者厌其言。故言为非难,使君子乐取之为贵。

易一物而合三才:阴阳气也,而谓之天;刚柔质也,而谓之地;仁义德也,而谓之人。

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故撰德于卦,虽爻有小大,及系辞其爻,必谕之以君子之义。一本大作又,无其爻二字。

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刚柔地道,法之效也;仁义人道,性之立也。三才两之,莫不有乾坤之道。

阴阳、刚柔、仁义之本立,而后知趋时应变,故“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六爻各尽利而动,所以顺阴阳、刚柔、仁义、性命之理也,故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阳偏体众阴,众阴共事一阳,理也。是故二君共一民,一民事二君,上与下皆小人之道也;一君而体二民,二民而宗一君,上与下皆君子之道也。

吉凶,变化,悔吝,刚柔,易之四象与!悔吝由赢不足而生,亦两而已。

尚辞则言无所苟,尚变则动必精义,尚象则法必致用,尚占则谋必知来,四者非知神之所为,孰能与于此?

易非天下之至精则词不足以待天下之问,非深不足以通天下之志,非通变极数,则文不足以成物,象不足以制器,几不足以成务,非周知兼体,则其神不能通天下之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示人吉凶,其道显矣;知来藏往,其德行神矣;语蓍龟之用也。

显道者,危使平,易使倾,惧以终始、其要无咎之道也。神德行者,寂然不动,冥会于万化之感而莫知为之者也。受命如响,故可与酬酢;曲尽鬼谋,故可与佑神;开物于几先,故曰知来;明患而弭其故,故曰藏往。极数知来,前知也,前知其变,有道术以通之,君子所以措于民者远矣。

洁静精微,不累其迹,知足而不贼,则于易深矣。

天下之理得,元也;会而通,亨也;说诸心,利也;一天下之动,贞也。

干之四德,终始万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然推本而言,当父母万物。

彖明万物资始,故不得不以元配干;坤其偶也,故不得不以元配坤。

仁统天下之善,礼嘉天下之会,义公天下之利,信一天下之动。

六爻拟议,各正性命,故干德旁通,不失太和而利且贞也。

颜氏求龙德正中而未见其止,故择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欢夫子之忽焉前后也。

干三四,位过中重刚,时不可舍,庸言庸行不足以济之,虽大人之盛有所不安,外趋变化,内正性命,故其危其疑,艰于见德者,时不得舍也。九五,大人化矣,天德位矣,成性圣矣,故既曰“利见大人”,又曰“圣人作而万物睹”。亢龙以位画为言,若圣人则不失其正,何亢之有!

圣人用中之极,不勉而中,有大之极,不为其大,大人望之,所谓绝尘而奔,峻极于天,不可阶而升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