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医学纲目
34970800000173

第173章

〔垣〕病机云∶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辨云∶伤寒家论喘呕,以为火热者,是明有余之邪中于外,寒变而为热,心火太旺攻肺,故属于上。又云∶膏粱之人,奉养太过,及过爱小儿,亦能积热于上而为喘咳,宜以甘寒之剂治之。《脉经》又云∶肺盛有余,则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短气,皆冲脉之火行于胸中而作也。系在下焦,非属上也。盖杂病不足之邪,起于有余病机之邪,自是标本病传,多说饮食劳役,喜怒不节,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皆由中气不足,其 胀腹满,咳喘呕,食不下,皆以大甘辛热之剂治之,则立已。令立热喘、寒喘二方于后。

人参平肺散 治心火刑肺,传为肺痿,咳嗽喘呕,痰涎壅盛,胸膈痞闷,咽嗌不利。

桑白皮(一钱) 知母(七分) 甘草(炙,五分) 茯苓(四分) 地骨皮(五分) 天门冬(四分)青皮(三分) 五味子(三十粒) 陈皮(三分) 人参(五分)上 咀,只作一服,水煎,食后温服。如热甚加黄芩四分,紫苏叶、半夏各五分。

参苏温肺汤 治形寒饮冷则伤肺,喘,烦心,胸满短气不能宣畅。

人参 肉桂 甘草 木香 五味子 陈皮 半夏(制) 桑白皮 白术 紫苏茎叶(各二两)白茯苓(一两)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渣,食后温服。如冬寒每服不去节麻黄半分,先煎去沫,下诸药。

〔丹〕喘有阴虚自小腹下火起而上者,亦有痰火冲上者,宜四物汤加青黛、竹沥、陈皮,入童便煎服。

〔垣〕调中益气汤加减法。(方见治虚实条。)如秋冬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并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其证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加茱萸五分或一钱,汤洗去苦,观厥气多少而用之。如夏月有此证,为大热也,盖此证随四时为寒热温凉,宜以酒黄连、酒黄柏、酒知母各等分为细末,熟汤丸如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汤送下,空心服,仍多饮热汤,服毕少时,便以美食压之,使不得胃中停留,直至下元以泻冲脉之邪也。大抵治饮食劳倦所得之病,乃虚劳七损证也,当用温平甘多辛少之药治之,是其本法也。如时上见寒热病,四时症也。又或将理不如法,或酒食过多,或辛热之食作病,或寒冷之食作病,或居大寒大热之处益其病,当临时制宜,暂用大寒大热治法而取效,此从权也,不可以得效之故而久用之,必致夭横矣。《黄帝针经》曰∶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盖上气者,心肺上焦之气,阳病在阴,从阴引阳,宜以入肾肝下焦之药引甘多辛少之药,使升发脾胃之气,又从而去邪气于腠理皮毛也。又曰∶视前痛者,当先取之。是先以缪刺泻其经络之壅塞者,为血凝而不流,故先取之而后治他病。

加减泻白散 治阴气在下,阳气在上,咳呕喘促。

桑白皮(一两) 青皮(二两) 茯苓(三钱) 地骨皮(七钱) 甘草 陈皮 五味 人参(各五分)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粳米数十粒同煎,去渣温服,食后。

平居则气平和,行动则气促而喘者,亦冲脉之火。予族兄六旬有余,素有喘证,或唾吐血痰,平居时则不喘,稍行动则气促喘急。以黄柏知母滋肾丸,空心服七八十丸,其证大减。此黄柏、知母能泄冲脉之火者,如此效也。

〔丹〕治卒上气喘鸣息便欲死者,研韭汁饮一升,瘥。盖韭去胸中恶血滞气。

〔《食》〕主上气咳嗽,胸膈妨满气喘。桃仁二两去皮尖,以水一升,研取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之。

诸气愤郁,皆属于肺。(全文见诊 王注云∶愤,谓愤郁奔迫也。)〔《简》〕治肺气喘嗽。马兜铃二两,只用里面子,去壳,秋石半两,入碗内和匀,慢火炒干,甘草一两炙,二味为末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以药末含,咽津亦得。(《衍义》云∶治肺气愈。)〔垣〕加减三奇汤 治咳气喘上气,痰涎喘促,胸膈不利。

桔梗 半夏 陈皮 甘草 青皮 杏仁 人参 五味子(各等分)上 咀,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二片,煎至一盏,去渣,通口食后服。

〔罗〕紫参散 治形寒饮冷伤肺,喘促痰涎,不得安卧。

粟壳(一两,蜜炒黄色) 麻黄 桔梗 紫参 甘草(炙) 五味(各五钱)上 咀,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三片,同煎去渣,食后服。

〔云〕清金汤 治男妇不拘远近肺气咳嗽,上气喘急,喉中涎声,胸满气逆,坐卧不安,饮食不下。

粟壳(蜜炙) 人参 甘草(各半两) 陈皮 茯苓 杏仁 阿胶(炒) 五味子 桑白皮 薏苡仁紫苏 百合 贝母(去心) 半夏曲 款冬花(各一两)上 咀,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二枚,乌梅一个,水煎,临卧服。

肺虚则少气而喘。经云∶秋脉者肺也。秋脉不及,则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其治法则门冬、五味、人参之属是也。肺痹肺积,则久喘而不已。经云∶淫气喘息,痹聚在肺。又云∶肺痹者,烦满喘而呕,是肺痹而喘。治法或表之,或吐之,使气宣通而愈也。《难经》又云∶肺之积名息贲,在右胁下如杯,久不已,令人喘咳,发肺痈。治法则息贲丸能磨其积是也。

胃喘则身热而烦。经云∶胃为气逆。又云∶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又云∶阳明厥则喘而 , 则恶人,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是也。 ,王注谓热内郁而烦。凡此胃喘治法,宜加减白虎汤之类是也。

肾喘则呕咳。经云∶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上气喘也。东垣治以泻白散是也。

运气 喘者有三∶一曰金助肺盛而喘。经云∶岁金太过,病甚则喘咳气逆,肩背痛。又云∶岁金太过曰坚成,坚成之纪,其病喘喝,胸凭仰息。治以温剂是也。

二曰火攻肺虚而喘。经云∶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少气咳喘,上临少阴少阳,咳喘息鸣。

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病寒热喘咳,甚则肺胀,大腹满膨膨而喘咳。又云∶少阴在泉,热淫所胜,病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治以咸寒是也。

三曰风火为气逆。经云∶木太过曰发生,发生之纪,上微则其气逆是也。

〔《灵》〕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肢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傍取之。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对曰∶积于上,泻大迎天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冲;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

重者,鸡足取之。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卫气失常论 难足取之者,正入一针,左右斜入二针,如鸡之足三爪也。东垣云,大不可刺者宜灸也,一则沉寒痛冷,二则无脉知阳绝也,三则腹皮急而阳陷也,舍此三者,余皆不得灸。若病在两寸者及腹皮急甚者,当从阴引阳取穴于腹募,五脏病取五脏募,六腑病取六腑募。

若病在两尺脉者,当从阳引阴,取穴于背 ,五脏病取五脏 ,六腑病取六腑 。元气病取六腑 募,筋骨有形病者取五 募。其病不在天之阳,不在地之阴,在腹中者,故取季胁下一寸。元气病取之右,筋骨病取之左,故在中者旁取之。此其理也,灸者认取之。)〔《灵》〕黄帝曰∶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岐伯曰∶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 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 ,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黄帝曰∶善。取之何如?岐伯曰,取之天容。黄帝曰∶其咳上气,穷 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

黄帝曰∶取之有数乎?岐伯曰∶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帝曰∶善哉(刺节真邪篇 ,于结反。

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寒热病篇阳迎,阳逆也。)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杂病篇)刺灸喘 满有六法∶其一取阳气,上四节经文所言者是也。

其二取肺。经云∶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又云∶邪在肺则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 背三节五椎之傍,以手疾按之,快乃刺之,取之缺盆之中以越之。又云∶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王注谓内外之间,是足少阴经也。又云∶肺藏气,气有余则喘咳上气,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出其气。杨注谓经隧为列缺穴也。又云∶气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是也。

其三取大肠。经云∶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又云∶邪客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 ,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是也。

其四取肾。经云∶肾病者,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是也。

其五取脾。经云∶气满胸中喘急,取足太阴大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其六取脾喘。《内经》详文具痹。

〔《千》〕灸嗽。两乳黑白际二穴,脊后三穴。尝灸族侄喘,灸后一月,喘发,大吐痰一桶许而安。(见效针灸条下。)〔《玉》〕治喘哮∶天突(针入向下五分,泻五吸) 中(三分,三呼) 旋玑(三分,泻三吸)气海 府(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泻六吸) 乳根(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泻一吸)〔《摘》〕五膈气喘息不止∶中脘(八分) 期门(凡剌腹部,气虚人内息六七口,下入丹田,闭气剌之)〔《集》〕哮喘,灸刺上穴不愈者,可选用之∶膏肓 关元 中脘 三里 百劳 肾 (各灸之。) 支沟大陵〔东阳〕哮喘,诸穴选用之∶天容 噫嘻 气舍 扶突 太白(剌) 魄户 中府 大包 中 云门 石门期门(各灸之)〔《怪穴》〕气喘∶乳中(在乳下肋中针入一分,沿皮向后一寸半,泻之)〔桑〕哮喘∶丰隆(三寸半)〔洁〕喘满痰实,口中如胶∶太溪〔《甲》〕喘少气不足以息,腹满,大便难,时上走,胃中鸣,胀满,口舌干,口中吸吸,善惊,咽中痛,不可内食,善怒恐不乐,大钟主之。咳,肠下积聚而喘逆,卧不安席,时寒热,期门主之。

〔《流注》〕气促喘∶天突〔《甲》〕喘逆鼽衄,肩胛内廉痛,不可俯仰, 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噫嘻主之。

〔《怪穴》〕妇人血弱气喘∶气中(在气海旁一寸半,针入二寸半,先补后泻。)〔成〕喘者,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肺,故其气逆而上行,冲急喝喝而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滚肚,是为喘也。

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全文见小儿喘 王注云∶缓谓纵缓,急谓弦急,非来往之缓急也。)〔《脉》〕上气喘息低昂,其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四肢寒者死。

〔丹〕哮喘必用薄滋味。

凡下痰走喘诸方,施之形实有痰者,神效。若阴虚而脉浮大按之涩者,不可下,下之必反剧而死也。

喘不得卧

凡喘而卧不得,其脉浮,按之虚而涩者,为阴虚,去死不远,慎勿下之,下之必死,宜四物加童便、竹沥、青黛、门冬、五味、枳壳、苏叶服之。

〔丹〕胡安人年六十八,恶寒发热,自四月来得痰嗽,眠不得,食少,心膈痛,口中连嗽,五更颇甚。

白术(三钱) 枳壳(炒) 黄连(各二钱) 芍药(二钱半) 片芩(七钱半) 桔梗 苏梗叶(各一两)木通(五分) 甘草(炙些) 五味(二十一粒)上入竹沥煎服。

一丈夫因病喘不可卧,肺脉沉而涩,此外有风凉湿气遏内热不得舒。

黄芩 陈皮 木通(各一钱半) 麻黄 苏叶 桂枝(各一钱) 黄连 干姜 甘草(炙)开二教体虚,感寒发热,气喘难卧。

苍术 麻黄 白术 片芩(炒。各五分) 桂枝(三分) 半夏 枳壳(各一钱) 木通(三分) 甘草(炙)上生姜二片同煎,加研碎杏仁五个。(此方半夏为君,必是吐痰多之人也。)上解表三方,前一方寒热多者设,后二方寒多者设。

咳逆上气,时时浊唾,但坐不得眠者,皂荚丸主之。

用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上一味为末,蜜丸如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十丸,日三夜一。

女人年六十,自来无汗多痰,今得喘病,眠不得,曾与青州白丸子。

半夏(半两) 枳壳(炒,四钱) 桔梗 陈皮 木通 黄芩(二钱) 麻黄(一钱半) 紫苏 防风(各一钱)甘草(炙,五分)上分作五帖,生姜三片,水煎去渣,入竹沥两蚶壳许,热饮。

〔《素》〕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逆调论)〔垣〕神秘汤 治病患不得眠,眠则喘者,水气逆行,上乘于肺,肺得水而浮,使气不流通,其脉沉大,宜此治之。

苏叶 陈皮 生姜 人参(各五钱) 茯苓 桑白皮 木香(各二钱)上 咀,水煎去渣,大温,分二服。

〔仲〕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伤寒 又云∶支饮亦喘不得卧,加短气,其脉平也。)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枝(去皮) 茯苓(各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五味子(半升)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分温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