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育与人才(和谐教育丛书)
34951400000069

第69章 中世纪的留学运动

魏晋以降,佛教输入中国。国内贤智之士,纷纷留学印度,成为一种“时代的运动”。这次留学运动,前后绵延将近500年时间。

据近人梁启超的研究统计,有姓名可考的留学者105人,佚名者82人。最早留学印度,有姓名者为颍川人朱士行,在三国末年魏高贵乡公甘露五年(260)西行求法,为第一人。

最终的西行留学者为唐中叶京兆云阳人悟空,本名车奉朝,在唐玄宗天宝十年至德宗贞元五年(751—789)年间随中使西行,历游印度诸国40年,归时年已60余岁。

按照年代区分,公元3世纪后半期西行留学2人,4世纪5人,5世纪61人,6世纪14人,7世纪56人,8世纪前半期31人。其中三四世纪西游者,实际仅至西域,即我国新疆地区,其中个别人曾到过阿富汗境,但并未真正到印度。留学运动最兴盛的时期是公元5世纪和7世纪。

这108人中,除了北魏熙平中(516—517),宋云、慧生等5人,为奉敕由朝廷派往外,其余都是自己自费前往留学的。其中刘宋时的道普和唐代的玄照也是先自动西游,归国后又敕派再游的。《西游记》小说中奉敕西行的玄奘,其实也是私自随饥民度陇,偷渡出游的。这些留学者中,有籍贯可考者65人,按照今天的省份可分为:甘肃10人,河南8人,山西7人,两广7人,四川6人,湖北5人,河北4人,陕西4人,山东4人,新疆4人,辽宁4人,湖南3人。奇怪的是,佛教传入最早发育、形成诸大宗派的江浙一带,竟然无一人西游留学!梁启超认为,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江南人坚忍冒险的精神不逮北人;一是当时南北朝对峙,西域交通为北方所专,南方交通不便。

这些留学者西游的行踪和生死情形是,已到印度学成后,安然返回中国者42人;已到西域,而曾否到印度无可考者,16人;未到印度,而中途折回者,人数难以确指;已到印度,不堪忍受艰苦和因病随即折回者,2人;未到印度而死于道路者31人;留学中病死者6人;学成归国死于道路者5人;归国后第二次出游6人,其中再出游死于道路1人,欲归不得1人,留外不归1人,其余3人是否再归不可考;留而不归者7人;归留生死无考者多人。以上统计可见,学成后平安归国的人确凿可考者,约占全体留学生数的1/4;死于道路者亦占1/4;中途折回者甚多;而留外不归之人,确凿可考者人数颇少。

留学时间最久的为唐代和尚悟空,留学40年;玄奘17年;一般都在七八年。留学者多为一人孤征,玄奘的独往独来,可以代表其精神。以团体方式行动的也不少,如东晋法显的10人团,可以看作我国最早的探险队。此外,15人、28人等为团前往的也有。直到宋太祖乾德二年至开宝九年(公元964年—976年),才由朝廷官费派遣继业等300名和尚入印度求舍利和梵书。这种官费留学,较前述自费留学已经晚了200年。

这次留学运动,除了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佛教在中土的弘扬传播外,直接的副产物是地理学方面的游记著作甚为丰富。其中法显《历游天竺记传》,玄奘《大唐西域记》等都十分著名。

此外,西方的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艺术,也通过留学运动,输入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