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宋元学案
34903900000253

第253章 沧洲诸儒学案(上)(6)

孙枝,字吉甫,鄞县人。父允从乡先生沈签判铢学。先生与签判子焕亦相友善,又登朱子之门,(梓材案:柳待制贯为先生《孙临海令暮志》云:「南岳早从宣献楼公、端宪沈公、正献袁公游,及见徽国文公而证其所受,邃学雄文,望于一时。所著书曰《海上稿》。」)学问益精粹。袁絜斋曰:「初谓子善为文,不意造理乃尔。」宁宗即位,上书极言天下大计不见省。嘉定七年,与子起予同登进士第。先生父时尚无恙,郡守程覃表其里曰「重桂」,乡人荣之。先生卓迈有知略,自秦、陇、荆、湘达于淮海,凡险要阨塞,若指诸掌,于边事军谋亦练习。淮帅延致慕府,先生以禄不及亲,辞不就,以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起予为昭武参军,郡卒噪于庭,起予往谕之,卒罗拜曰:「孙司户清廉官,不得犯。」入朝为监察御史,至太常少卿。次子愿质。(参《至正四明志》。)

周先生谟

周谟,字舜弼,建阳人。少警敏嗜学,两预乡荐。朱子守南康,先生执贽登门,尽弃其学而学焉。南康抵武夷且千里,有重冈复岭之阻,先生从学不怠。及朱子守临漳,去武夷又千余里,先生复往求卒业。既归,温绎所闻,以书请益,朱子答曰:「讲学益勤,持守不懈,深慰所望。当此岁寒,不易其操,尤不易得。」朱子没,伪禁且严,先生徒步会葬,并于康、庐间发乡人受业者率其徒讲学,迭为季集,彼此规正,历岁月,不少怠。性孝友,治丧用古礼,斥去浮屠、老子法,乡人多效之。卒,黄勉斋志其墓曰:「舜弼之学,足以取信乡人,使吾师之道,讲习不辍,斯文之不至湮晦,舜弼之力也。」(参《黄勉斋集》。)

余先生宋杰

余宋杰,字伯秀,建昌人。朱子授《易》弟子。(参《经义考》。)

李先生辉

李辉,字晦叔,建昌人。朱子授《易》、《诗》、《礼》弟子。(同上。)

隐君刘先生贲

刘贲,字炳文,建昌人。与周舜弼、余伯秀、李晦叔同学于朱子之门,并有时名,不求仕进。

李木川先生杞

李杞,字良仲,平江人。号木川。庆元元年,韩侂胃欲逐赵忠定,因以尽除天下之不附己者,名以伪学。朱文公去国,寓西湖灵芝寺,送者渐少,惟先生独从,叩请得穷理之学。有《紫阳正传校》行于世。(参《四朝闻见录》。)

(梓材谨案:朱子实记著录《姓氏录》、《甲寅问答》者,先生也。宋又有与先生同姓名者,字子材,眉山人,着《谦斋周易详解》二十卷。见《经义考》。)

李先生雄

李雄,平江人。朱子弟子。(补。)

(梓材谨案:先生与木川李先生并质疑于康叔临,是二先生又为康氏门人也。)

宋先生之润

宋先生之汪(合传。)

宋之润,字泽之;之汪,字容之,双流人。与其兄深之之源问学于朱子。朱子答书有曰:「及承深之,遂承遗泽,即登仕版,以究先公欲行未尽之志,而泽之、容之亦将读书求志,以承家学之传,皆所深望,而垂问勤恳,又见不自满足之意」云。(参《朱子文集》。)

(梓材谨案:深之又学于清江刘氏。详见《清江学案》。)

抚干潘先生友恭

潘友恭,字恭叔,金华人。与兄端叔友端并学于朱子。为江、淮宣抚使司干。(参《会稽续志》。)

秘阁杜先生斿

杜斿,字叔高,金华人。尝问道于朱子,与辛幼安诸人游。端平初,以布衣召入秘阁校。(参《吴礼部集》。)

(梓材谨案:《万姓统谱》言:「先生召入馆阁,年八十余矣。」《朝野杂记》误为杜福。)

杜先生旝

杜旝,字幼高,金华五高之一也。着有《粹裘集》十卷。叶正则序之曰:「此文自经史诸子皆有论辩,学之博矣。论辩不苟是非,必折之于正,又所谓笃矣。」(参《叶水心集》。)

文靖郑日湖先生昭先

郑昭先,字景明,闽县人。初主浦城簿,叹曰:「侥幸一第,问学未悉。」遂游朱子之门。迁知归安县,民咸爱之。累官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进右丞相(参《姓谱》。)

(云濠谨案:《闽书》载先生字景绍,卒,谥文靖,有《日湖遗稿》五十卷。)

帅机范伯崇先生念德

范念德,字伯崇,建安人,知泉州如圭之子。从学朱子,读书深潜温厚。官吉州录参,累迁江东帅机。朱子尝得先生所著《杂说》,谓之曰:「持守不差,见理渐明。」后朱子疾且革,为书属其子在与先生及黄勉斋,又拳拳于勉学,及修正礼书为言云。(同上。)

(梓材谨案:先生娶刘白水先生之次女,与文公为寮。)

刘先生孟容

刘孟容,字公度,隆兴人,静春先生子澄之族人也。旧从学于子澄,亦尝学于陆子。尝以书劝朱子弗为讲学之争,朱子答以「临川近说愈肆,《荆舒祠记》曾见之否﹖此等议论,皆学问偏枯、见识昏迷之故」。而私意又从而激之:「若公度之说行,则此等事无人管矣。」又贻书云:「建昌士子过此者多,方究得彼中道理端的是异端,误人不少。向见贤者亦颇好之,近亦觉其非否﹖」

(梓材谨案:先生为公非先生攽之玄孙,于静春为族子,盖始学于静春,而又师朱子者。父龟年朝奉郎,朱子表其墓。)

黎先生贵臣

黎贵臣,醴陵人。从朱子受业,讲明道学,士类多宗之。(参《姓谱》。)

林先生学蒙

林学蒙,一名羽,字正卿,永福人。从朱文公学。因筑室龙门庵,讲明道德性命之旨,乡人师之。(同上。)

徐盘洲先生寓

徐寓,字居父,永嘉人。朱子称其务学求师,志尚坚确。(参戴氏铣说。)

(云濠谨案:真西山志包履常墓,称先生为盘洲叟。)

隐君蔡先生念成

蔡念成,字符思,德安人。文公守南康时,讲学于白鹿洞,先生从之游。隐居求志,乐道不仕。文公没,心丧三年。又以事文公者事黄直卿而卒业焉。晚与同门数人,每季月一集,以相切磋,如此者三十年,州闾服行其化。(参《江西人物志》。)

县令江德功先生默

江默,字德功,崇安人。知建宁县。

(云濠谨案:《姓谱》:「先生干道五年进士。尝从朱文公游。有《易训解》、《四书训诂》各六卷。」)

县尉戴养伯先生蒙

戴蒙,字养伯,永嘉人。更名埜。登绍熙进士。调丽水尉,弃官从朱子于武夷。(参《温州府志》。)

程格斋先生永奇

程永奇,字次卿,休宁人,先之子。朱子门人,称格斋先生。

李先生季札

李季札,字季子,婺源人,参仲缯之子。从朱子学,有问答,见《朱子语录》。着有《近思绩录》《字训续编》诸书。(参《徽州府志》。)

录所闻晦庵先生语

读书着意玩味,方见得义理从文字中迸出。

读书闲暇且静坐,庶几心平气和,可以思索义理。

看文字当看大意,又看句语中何字是切要。《孟子》谓「仁义礼智根于心」,只根字甚有意。如此用心,义理自出。

人只一心,识得此心,便无走作,虽不加防闲,此心常在。

问存心。曰:「存心不在纸上写底,且体认自家心是何物。圣贤说得极分晓,孟子恐后人不识,又说四端于此,尤好玩索。」

再问存心。曰:「非是别将事物存心。孔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便是存心之法。说话觉得不是,便莫说,做事觉得不是,便莫做,亦是存心之法。」

《大学》「在明明德」一句,当常常提撕。能如此,便有进步处。盖其原自此发见,人只一心为本,存得此心于事物,方知有脉络贯通处。

问「明明德」。曰:「人皆有个明处,但为物欲所蔽。剔拨去了,只就明处渐明将去。然须致知格物,方有进步处,识得本来是甚么物。」问:「程子谓致知节目如何﹖」曰:「如此理会也未可,须存得此心,却逐节子思索,自然有个觉处。如谚所谓冷灰里豆爆。」

学者解《论语》,多是硬说,须习熟,然后有个入头处。

问「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曰:「资质好底便化,不好底须立个制度。教人在里面件件是礼,后世专用以刑,然不用刑,亦无此理。但圣人先以德礼,到合用处,亦不容已。『有耻且格』,只将格字做至字看,至是真个有到处,如『王格有庙』、『格于上帝』之格。如迁善远罪。真个是远罪。有勉强做底,便是不至。」

问圣人十年工夫。曰:「不须理会这个,且理会志于学。能志学,许多科级,须着还我。」

问「下学上达」,圣人恐不自下学中来。曰:「不要说高了。圣人高,后学者如何企及﹖越说得圣人低,越有意思。『十五志学』一章,全在志于学上,当思自家是志于学与否﹖学是学个甚﹖如此存心,念念不放,自然有所得也。『三十而立』,谓把捉得定。世闲事物,皆摇动我不得,如富贵威武贫贱是也。『不惑』,谓识得这个道理合东便东,合西便西,了然于中。『知天命』便是『不惑』。到知处,是知其所以然,如事亲必孝,事君必忠之类。『耳顺』是不思而得,如临事迎刃而解,自然中节,不待思索。『所欲不踰矩』,是不勉而中。」

孟子曰:「求其放心而已矣。」当于未放之前看如何,已放之后看如何,复得了又看是如何。作三节看后,自然习熟此心,不至于放。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心,统性情者也。端,绪也。因情之发露,而后性之本然者可得而见。

说仁,只看孺子将入井时,尤好体认。

义是个毅然说话,如利刃着物。

四端本诸人心,皆因所寓而后发见。

问「万物皆备于我」。曰:「未当如此,须从『孟子见梁惠王』看起,却渐渐进步。如看《论语》,岂可只理会『吾道一以贯之』一句﹖须先自《学而篇》,渐渐浸灌,到纯熟处,其闲义理却自然出。中必有庸,庸必有中,能究此,而后以发诸运用。」

聪察便是知,强毅便是勇。

天之运转不穷,所以为「天行健」。

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问:「伊川见人静坐,如何便叹其善学﹖」曰:「这却是一个总要处。」

问满腔子是恻隐之心。曰:「此心躯壳,谓之腔子。能于此身知有痛,便见于应接方有个是与不是。」

为血气所使者,只是客气,惟于性理说话涵泳,自然临事有别。进取得失之念放轻,却将圣贤格言研穷考究,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今日是这个人,明日也是这个人。

(梓材谨案:《录语》第一条移入《晦翁学案》。)

秘书林先生至

林至,字德久,华亭人。官秘书郎。登朱子之门。着有《易裨传》。

隐君严亭父先生世文

严世文,字时亨,一字亨父,新喻人。隐居不仕,师事朱子。有《疑义问答往复书帖》。(参《新喻县志》。)

附录

问五行之生各一其性。朱子答曰:「气质是阴阳五行。所为性,即是太极之全体。但论气质之性,则此全体堕在此质之中尔,非别有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