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王朝1
34861500000009

第9章 大清的帝王(1)

杂说纷纭努尔哈赤姓氏之谜

关于努尔哈赤的姓氏,文献记载,稗官野史,杂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一团难解的历史之谜。据文献记载就有七种说法:认为努尔哈赤姓佟、童、仝、崔、雀、觉罗、爱新觉罗。

清太祖努尔哈赤姓什么?正史和民间有诸多说法,这给清太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据文献记载就有七种说法:佟、童、仝、崔、雀、觉罗、爱新觉罗。

满学专家阎崇年教授考证大量史学资料,试解努尔哈赤姓氏之谜。他认为努尔哈赤的姓氏之所以杂说纷纭的原因,在于满洲开始没有文字,没能留下原始的满洲文献记载;此外,清朝编修《明史》,凡是对清朝皇室祖先不利的史实或被删除、或被篡改,使得史书中缺少记载。而《清太祖实录》则编一些奇异的神话,来隐瞒历史的真相。

据《清太祖实录》开篇中称: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并托之神意,公然宣称“受姓于天”。这其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三位仙女自天而降,来到布尔瑚湖。湖泊景色秀美,湖水澄碧,清波荡漾,四周林木葱郁,百鸟婉转鸣唱,美景使三姐妹忘情,于是脱衣于地中。许久,三姐妹浴毕上岸。这时,一只神鹊飞来,盘旋在三姐妹的头上,轻盈可爱。三姐妹频频抬头观望。突然,神鹊将口中一颗红色的果子丢在三妹佛库伦的衣服上,红果色泽艳丽,鲜嫩散香,佛库伦爱不释手,放到地上恐其污秽,捧到手里无法穿衣,于是,她便含到了口里。不料,红果刚刚放到口中,竟顺势滑到腹内。顿时,佛库伦感到腹部沉重,不知过了多久,佛库伦生下一个男孩。孩子落地能言,身高体壮。十几个春秋过后,即长成一个相貌英俊、举止非凡的奇男子。佛库伦给儿子讲述了这段离奇的身世,命其以爱新觉罗为姓,名布库里雍顺。

布库里雍顺也就是清朝皇帝的祖先,自《清太祖实录》之后,官修的《会典》、《宗谱》、《通志》等,凡属清代的官书,以及来自努尔哈赤及其后裔一方的记载,都众口一词地肯定:自己是姓“爱新觉罗”的。

但是对照来自于明朝、朝鲜的官私书籍,则明明白白地写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姓佟,比如《明神宗实录》万历十七年(1589)九月记载:“以建州夷酋佟奴尔哈赤为都督佥事”。陈建辑、沈国元订《皇明从信录》记载:“奴尔哈赤佟姓,故建州枝部也”。而且朝鲜文献也留下了这样的记载。申忠一的《建州纪程图记》中载:万历二十四年(1596)正月,努尔哈赤向朝鲜国王回帖:“女真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奴尔哈赤禀”等等。努尔哈赤自称姓佟。朝鲜南部主簿申忠一到达佛阿拉时,受到过努尔哈赤的接见,并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他回国后将见闻写成《申忠一书启及图录》即《建州纪程图记》,因此资料相当可信;而上面说讲的《回帖》正是努尔哈赤本人让他转给朝鲜国王的。既然是努尔哈赤亲自审阅过的正式公文,应当算是第一手资料。不过,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朝鲜文献更多的是把“佟”写作“童”。

近年来出版的《清肇祖传》对努尔哈赤先世家族的事迹进行了研讨。该研究成果认为:努尔哈赤的先世出自建州女真,明朝设建州左卫安置他们。努尔哈赤先世家族谱牒,主要是以八世祖范噤为核心而形成的童氏三家族的谱系与事迹。该书认为努尔哈赤八世祖范嗏,姓夹温氏,汉姓为童。加温就是金代的夹谷,《金史·国语解》:“夹谷[汉姓]曰仝”。仝为同的古体字,姓氏往往写作童或佟。后世努尔哈赤承此姓,初为佟,后改姓爱新觉罗。爱新,满语为aisin,金也,此“金”据著名清史学家孟森考证即是“加温”的合音。夹温是金代胡里改路贵戚姓氏的沿袭,胡里改路沿所在牡丹江口,努尔哈赤的先世在金代居住在牡丹江口时,可能是贵戚,所以授赐夹谷氏。

根据阎崇年的说法,佟姓或童姓,不但是辽东的显著大姓,也是当时女真人的普遍姓氏。谁做了部落的酋长,谁与明朝发生关系,这人便以佟或童为姓。

除了以上“爱新觉罗”、“童”、“佟”、“仝”等几种说法外,阎崇年认为,朝鲜方面还有一种“雀”、“崔”说。这两个姓氏则来源于仙女吞服神鹊(雀)留下的果子,而生下清朝皇帝祖先布库里雍顺的神话。而认为努尔哈赤姓“崔”是由于朝鲜语中,崔的发音介乎于汉语缺和吹之间,与“觉罗”中“觉”字音相近,于是怀疑崔姓可能是来源于“觉罗”的误读。

那么觉罗说的立论根据是什么呢?专家指出,早在金代女真人中就有交鲁氏。交鲁,即觉罗。女真人每迁至新地常在原来姓氏上加个新地名而成新的姓氏。觉罗氏居爱新水(牡丹江)者,称爱新觉罗氏。此外研究表明“觉罗”姓同“肃慎,稷慎,息慎,女真”等族称和“哈拉”(姓)具有同源关系,它们都来源于“箭”kuru以及它的派生形式。著名满学专家金启孮先生在《爱新觉罗姓氏之谜》一文中在批驳了爱新觉罗姓氏是赵宗后裔之说的同时,也明确地指出:“爱新觉罗、伊尔根觉罗、西林觉罗、舒舒觉罗、通颜觉罗、阿哈觉罗等觉罗氏,实即金代的交鲁氏”。

《清朝通志·氏族略》里记载爱新觉罗是国姓,爱新是金的意思。其他的觉罗则冠以地名、部名、民名等,与国姓相区别,以表示它们和爱新觉罗有所分别的。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里,记载有八种觉罗,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阿颜觉罗、呼伦觉罗、阿哈觉罗、察喇觉罗。可见“觉罗”是满洲皇室旧有的姓氏,“爱新”是后来加添的,其目的在于显示帝王后裔的尊贵。

既然“爱新”有“金”的意思,一些学者就认为努尔哈赤的真实姓氏是金,猛哥帖木儿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有史料记载他姓金,所以,猛哥帖木儿及其后裔努尔哈赤都姓金,也就是姓爱新。“定姓为‘爱新觉罗’的目的无非一个,就是附会自己是前朝金代的皇族后裔,以此来说明自己家族血统的高贵,借此标榜自己的祖先来历不凡”。

正如阎崇年所说的:佟姓毕竟是汉人的姓氏,在和明朝官方文书往来时方便些,但是金姓却是金朝女真的国号,不但可以自显是帝王种族的后裔,而且可以凭借着它在女真民族中有所号召。因此,“爱新觉罗”这个姓就有其产生的原因和形成的过程了。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姓氏——爱新觉罗,由于没有找到直接的史料依据,而是学者根据史料推论,所以其演变过程至今仍是一个历史之谜。

大清国号褥起

1636年皇太极易“金”为“大清”,可谓各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主要的内部因素言,“金”国号已不足以规范其未来的发展,更不利于安抚其己统辖的汉、蒙民族;以关键的外部因素论,“大清”国号合乎“大元”、“大明”取号的传统,气势、取义更胜过“大明”。

当年努尔哈赤落难的时候,骑了一匹马逃难,这匹马是青色的马,因为后面追兵追得很急,努尔哈赤骑着马昼夜逃跑,结果把这匹大青马累死了,努尔哈赤对着大青马就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我的国号就叫‘大清’”。当然这个清是谐音了,这是个传说的故事,大家不必当真。至于清朝为什么叫“大清”,其来源与含义在《满文老档》、《满洲实录》、《清太宗实录》等官书中均未作任何记载,虽然学界有着种种说法,但是仍然为一个历史之谜。

目前史家大致从这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其一,是联系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民族形势,考虑到皇太极建大清为国号的同时,采汉式尊号、用汉式年号、上汉式谥号,以及制定汉式皇帝仪仗、冠服,甚至祭祀孔庙等等的情况,则汉式国号“大清”,取义自然应该是本于汉族经典,合乎汉族传统文化,顺乎汉人一般的思想观念。

由这一思路出发,“大清”在气势、含义等方面,应该压住了“大明”。由此而发的关于大清国的“大清”的诸种猜测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有的人从文义上释“清”为“扫清廓清”之义。(二)而最易见出的,“明”属火,明国姓“朱”色赤,赤为火色;而“清”、“满洲”(新定族名)三字都带水。此符合五行相克说之水克火,寓清灭明的吉祥之兆。又原国号“金”,以五行论,犯火克金的忌讳,皇太极之废“金”,可能这也是一个原因。金启稼进而认为:“‘清’应是‘明’的同义词,有与‘明’比美之意。从太宗改元‘崇德’,可为旁证;‘崇德’与‘崇祯’亦有比美之意”。(三)就为政而言,“清”可以表示王者的风范,王政的理想。“清平”即太平,“清时”即太平盛世,“清晏”即清静安宁,“永清四海”即天下永远安宁。又有“清明”一词,尤其值得注意。《诗·大雅·大明》:“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礼记·孔子闲居》:“清明在躬,气志如神”,《札记·玉藻》:“色容厉肃,视容清明”,都是“清”在“明”前,“清”居“明”上。

综上所作间接的推测,可以断言:就汉文化系统言,皇太极所以命名国号为“大清”,在于“大清”的气势、含义的确压住了“大明”。

那么,在女真或满洲方面,“大清”的来历及意义又有什么说法呢?依据众多学者的研究,答案是这样的。日人市村瓒次郎指出:“金与清在北京音稍有相近,金为Chin之上平,清为Ching之去声。北京人可明确区别开,然外国人则颇易混同”。有学者肯定了这一看法,认为:“清即金之谐音,盖女真语未变,特改书音近之汉字耳”。亦有专家认为,“清”与“金”为一音之转,这两个汉字在写法上虽异,而在满语里发音却无差别。他说:“抚近门款识汉文之大金,满文却即系后来通用之大清。因知太祖称国号为金,至太宗改号清,不过改汉字之写法。其实满人读金清太祖努儿哈赤、清同音,改号乃改汉并不改满,汉文之大金,称至崇德元年(1636)四月以前为止,满文之大金,终清世未有异也”。《清代全史》也附和说:大清为大金近音字。太宗之所以坚持更定国号,是因为“金”曾激起汉族人民的仇怨太深,不称“金”可以减少他们对清朝继续扩张势力的阻挠。再则,这是太宗已定下入主中原之策,原来的金朝最多统治半个中国,太宗要建立全中国的一统天下,为适应政治上的需要,更定国号为“大清”,它是太宗重定国号的又一动机。

以上观点基本上是从汉语角度来解释的,又多把“金”转换为“大清”再予以分析的。但是既然清朝官书没有记载“大清”之事,说明它不是文馆的文官、举人们所承拟的,因为他们的建议一般记录在册。因此,有学者认为:“大清”这一国号并非来自汉语,也不是满语固有词,可能是满语中的一个蒙古语借词,即“代青”(daicing)。因此,大清国的意思应为“上国”“至高无上之国”,或“善战之国”。其根据如下:

其一,“大清”不是汉文“大金”的一音之转。因为汉文的“大金”与“大清”的写法、读法不一样,满文“大金”与“大清”的写法、读法也不一样。大金的满文为aisin gurun,而大清的满文为amba daicing gurun。

其二,皇太极对满语等满族文化情有独钟,不愿放弃,故很难推想他会以汉语命名其国家。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曾下令“事不忘初”,将其统治下的后金官名、城邑名一律改成满语。时隔仅两年,他用汉语来命名其新政权的可能性不大,而用满语的可能性较大,但满语中又无daicing这一固有词汇,只有蒙古语借词daicing。所以,大清国号,实源自蒙古语。

以上清史研究专家的论断,各有其理,又互为补充。以此可见,1636年皇太极易“金”为“大清”,可谓是各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主要的内部因素言,“金”国号已不足以规范其未来的发展,更不利于安抚其已统辖的汉、蒙民族;以关键的外部因素论,“大清”国号合乎“大元”、“大明”取号的传统,气势、取义更胜过“大明”。

顺治元年(1644)五月二日,在他去世仅仅八个多月以后,其十四弟多尔衮便率领着由满、汉、蒙三方组成的大清军队,顺利地开进了大明京师(今北京);又过了仅仅四个月,其六岁的九子福临便已端坐在大明的金銮宝殿之上,并于十月一日举行了隆重的定鼎登极大典。随着残明永历帝于顺治十六年(1659)逃入缅甸,大清顺治帝福临便正式成了九州共主,“大清”也正式成了天下共号。

皇太极即位

长期以来,一些明清史专家认为,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有的则认为,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激烈争斗,力克竞争对手而得到的。还有学者认为,皇太极汗位并非夺立,而是由诸贝勒推举产生。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驾崩,皇太极继承汗位。关于皇太极怎样继承汗位的问题,长期以来有不同的说法。一些明清史专家认为,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清人蒋良骐的《东华录》顺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诏内载,多尔衮声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暗示皇太极篡夺汗位。有的则认为,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激烈争斗,力克竞争对手而得到的。还有学者认为,皇太极汗位并非夺立,而是由诸贝勒推举产生。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事实上,努尔哈赤晚年并没有确立汗位的继承人。自天命七年(1622)三月努尔哈赤宣布将来实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规定未来之汗由八旗旗主诸贝勒共同任免,直至其去世,努尔哈赤一直为这一制度的过渡而做着准备工作。这一时期,努尔哈赤还有意识地让诸贝勒共理国事,进行着八王共治的演习。天命十一年(1626)六月二十四日,即努尔哈赤死前一个多月,他还强调了诸贝勒“有德政者方可为君为王,否则君王何以称也”?

因而,可以确定的是努尔哈赤生前不仅没有立某人为储的迹象,事实上是根本没有立储。从史料观察,他七月二十三日“不豫”,八月十一日死去,中间经历了近二十天的时间,显然不是暴亡。也就是说完全有可能在病重期间将属意的接班人公之于众贝勒。所谓坊间传说的有意立多尔衮,不过是朝鲜方面的猜测,后金政权的任何人,包括皇太极即位后所打击的诸大小贝勒,从来也没有说过努尔哈赤立过多尔衮,所以朝鲜方面的这种猜测传闻不足为据。

从当时多尔衮的状况来看,其被立为汗王的条件并不充分。多尔衮在努尔哈赤生前的身份地位并不高,他不过是兄长阿济格旗下的掌有半旗牛录的贝勒而已。而其同母三兄弟中,阿济格、多铎都被其父安排为旗主。而多尔衮成为旗主,是在皇太极即位后的天聪二年(1628)。而且当时多尔衮年仅15虚岁,可以想像在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体制下,一个掌半旗的少年贝勒,是缺乏驾驭包括四大贝勒在内的八个旗主,从而顺利行使汗王的权力的。

至于多尔衮后来所说的皇太极即汗位“原系夺立”,这句话并没有说努尔哈赤曾立多尔衮或其他人为储,皇太极是从他或别人手中夺取储位而立的。“夺”,也可作“抢夺”、“争夺”解,本来努尔哈赤死后,八王争立为汗,每个人都可以说是争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