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王朝1
34861500000027

第27章 大清的后宫(2)

后金天命十年(1625),本布泰虽然只有十三岁,但已出落得像一个大姑娘了,娇媚动人,令人怜爱。就在这一年,本布泰在其兄长吴克善的护送下,长途跋涉到了后金都城盛京,与后金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成婚,当时皇太极三十四岁。苏麻喇姑也随主人陪嫁到了盛京。

孝庄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苏麻喇姑随已被尊为皇太后的孝庄到达入住金碧辉煌的紫禁城。此时的苏麻喇姑在孝庄的指导下学习满语、满文以及宫廷生活中必备的名种礼仪等知识,逐步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与办事能力,以她过人的聪颖,受到主人的欣赏与信赖。皇太极执政时,她在孝庄后的推荐下,参加了“国初衣冠饰样”的制定,作为一名侍女,居然可以参与清开国时期这样一桩重要的工作,可见其颇受器重,因而逐渐引起朝野上下的关注。由于其出色的表现,她还奉孝庄皇太后之命,充当了幼年康熙帝的第一任满文老师。嘉庆年间,昭梿在他的《啸亭杂录》中记道:“仁皇帝幼时,赖其(指苏麻喇姑)训迪,手教国书”。孩提时代的康熙,对于这位祖母派来的,可以说是代表祖母教自己念书的“侍女”自然十分尊敬。在记载中,他尊称苏麻喇姑为“额涅”(满语,即额娘、母亲之意),表明了他对苏麻喇姑的尊敬。终康熙一朝,也只有康熙的乳母瓜尔佳氏,才能与苏麻喇姑共享这一殊荣。苏麻喇姑比康熙年长三十七八岁,康熙尚在童年时,她已四十岁左右了,显然不可能产生恋情。

康熙二十六年(1687),孝庄病逝。这给苏麻喇姑以巨大的精神打击,使她陷入了孤独、寂寞之中。她转而更加虔诚地笃信喇嘛教,《啸亭杂录》说她“性好佛法,暮年持素”,她“愿意多活几年,为主子叩头祈祷,以尽奴才的一点心意”(译自满文档案)。

孝庄去世后,康熙对苏麻喇姑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为了排解她的悲伤和孤独,康熙皇帝决定把庶妃万琉哈氏(后来的定妃)所生的皇十二子胤裪交由苏麻喇姑抚养。胤裪当时只有二岁,按清宫惯例,只有嫔以上内庭主位才有资格抚养皇子。让苏麻嗽姑抚养皇子,表明康熙帝对苏麻喇姑十分信任和重视。苏麻喇姑对于康熙帝的这一安排,当然感激非常,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为了报答浩荡皇恩,她又重新振作起来,将其后随后几年的全部的精力倾注到了胤裪身上。

苏麻喇姑是位能干的女性,且阅历丰富,在她的言传身教下,胤裪成年后很有办事才能。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胤裪被任命为镶黄旗满洲都统,他是康熙诸子中担任八旗都统职位的第一个。他处事不偏不倚,善于同大多数皇子搞好关系。玄烨晚年时,诸皇子拉帮结伙,在成年的皇子中,没有参与的极少,胤裪便是其中之一。所以在雍正帝即位后,他不仅没有遭到打击、排挤,相反还被封为郡王。到了乾隆朝,胤裪晋封为和硕履亲王,授为议政大臣。乾隆二十八年(1763),胤裪以七十九岁高龄寿终正寝。胤裪能荣列藩封,参与政务,并高寿而终,与苏麻喇姑的精心培养、指点教诲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他对苏麻喇姑的感情也明显比其他皇子深。

康熙四十四年(1705)八月二十七日,苏麻喇姑终于病倒在床,不思饮食。两天后,病情更加严重。御医诊断为痢疾,如不救治,将危及生命。皇子们一面抓紧向在外的康熙奏报苏麻喇姑病情,一面令内务府总管开始准备后事。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日,苏麻喇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九十多岁。

对于苏麻喇姑的逝世,皇宫里的人都很悲痛。出殡那一天,除留皇五子、皇十子照顾皇太后,皇十四子胤禵留在紫禁城外,其余成年皇子都参加了出殡仪式。苏麻喇姑灵枢停入殡宫后,皇子们都各自回府了,惟独皇十二子胤裪却提出要求说:“姑妈自幼将我养育,我并未能报答即如此矣,我愿住守数日,百日内供饭,三七诵经”。按照惯例,为像苏麻喇姑这样仆人身份的人办丧事,没有皇子供饭、三七诵经的先例。康熙念及胤裪的感情,在奏折上批道:“十二阿哥之言甚是,著依其所请”。

康熙得知噩耗,非常悲痛。指示“朕在十五日才能回到京城。所以,遗体再存放七天,等朕到家后再来定夺”。这表明他不仅想再看一眼苏麻喇姑的遗容,还要就死者后事的等级与规格亲自作出最后的决定。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帝与苏麻喇姑之间的眷眷深情。

为了回报苏麻喇姑对大清所做出的贡献,康熙皇帝决定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这对于奴仆出身的苏麻喇姑,可以说是旷典殊荣。苏麻喇姑生前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伴60多年,度过了不平凡的岁月,死后当然也应该让她俩长依相伴。当时,孝庄的梓宫停放在遵化昌瑞山下的暂安奉殿内,康熙皇帝决定将苏麻喇姑的灵柩也停放于此。苏麻喇姑的灵柩是于康熙四十四年十月十三日移入暂安奉殿的,与其主人孝庄皇太后得以在泉壤相伴。

苏麻喇姑从一位出身贫寒的陪嫁侍女,历经清初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个朝代,最后成为举朝敬重之人。纵观历史,她是清代绝无仅有的一位特殊“侍女”,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

乌拉那拉皇后削发

乾隆朝中期,宫廷中发生了令人难解的乌拉那拉皇后削发之事,此怪事发生后,乾隆帝指责为“疯疾”,意欲废掉乌拉那拉的皇后之位。最终因种种原因保留了其皇后名号,但不久乌拉那拉在冷宫中死去,以皇贵妃礼办理了丧事。

乾隆皇帝的乌拉那拉皇后死后被按皇贵妃礼下葬,这是很少见的、很奇怪的,其中的内幕多不为人知。乌拉那拉是满洲正黄旗人,佐领那尔布的女儿,原来地位就不高,是乾隆的第二个皇后。她十三岁时被选为秀女,被雍正帝赐给四阿哥弘历为侧福晋。乾隆即位之后,于乾隆二年(1737)举行册立大典时,乌拉那拉被封为妃,由于她温顺贤惠,颇受皇太后的喜欢,因此在宫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八年后,又被封为贵妃,以褒奖其温顺的品格。在册文中称她是性格婉顺,气质文才柔嘉,秉持妇德,向来服侍勤奋。

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的原配皇后身亡,皇太后看中了乌拉那拉,欲册立为皇后,但乾隆帝因与孝贤皇后感情颇深,没有立即举行册立,便先立为皇贵妃以摄领六宫事。直到乾隆十五年(1750)八月,才正式册立乌拉那拉为皇后。此后,她先后生了两女一男,但都早亡。乌拉那拉做了皇后之后,虽然乾隆说只是“循序”的结果,实际上还是她的品貌端庄、性格温顺的原因,不仅深得皇太后的赏识,也同样受到乾隆的喜爱。

那么,既然这样贤惠的皇后,又是大清国盛世王朝的“国母”,为何会削发,死后会被降等级殡葬呢?

乾隆帝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奋发有为的政治强人。乾隆帝在位之时,承袭前期诸帝余绪,亦能乾纲独断,文治武功,开疆领土,均有可观,出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但到了乾隆中末期,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加上乾隆本人的好大喜功,刚愎自用,开始出现封建社会所固有的各种矛盾。然而,以“十全”功业自称的乾隆帝,仍然是沉迷于自高自大之中,屡屡兴师动众、耗费巨大、劳民伤财的出巡,借以显示繁华盛世,借机风流于江南。

据说乌拉那拉皇后削发就是因为发生在乾隆帝出巡途中的一件事情而导致的。乾隆三十年(1765),当他第四次出巡江南时,伴驾而行的有皇后乌拉那拉、令贵妃、荣妃等等。二月十日是皇后的生日,虽因途中诸多的不便,但皇后的早晚膳还是都另加了佳肴。十八日,皇后还得到乾隆帝的赏赐。而到了晚上却发生了在皇帝“承欢洽幸”时触怒龙颜而导致了皇后的削发事件。

乾隆帝本是一为风流天子,乾隆后宫就有四十多个佳丽,在民间流传中、在野史当中都有乾隆帝在民间的风流韵事,他的一生到处留情,坑害了不少良家少女,欠下了众多的情债。尤其是他的六次出巡江南,更是变本加厉,沉迷于酒色之中。在宫中由于乌拉那拉皇后生性耿直,平时又极尽职责,对风流倜傥的乾隆时有约束,乾隆难以为所欲为。此次出巡,乾隆便借机摆脱宫禁。乾隆本不愿皇后在身边,但皇后以侍候皇太后的名义随行。及至杭州,乾隆携内监微服出行,在饱览西子湖畔的美景之后,这位风流天子竟步入青楼,寻欢作乐。之后,一些侍臣为了讨好乾隆的欢喜,竟然挑选了一些“夜渡娘”到龙舟上,为乾隆帝吹打弹拉,轻歌曼舞,乾隆开怀痛饮,好不快活。

生性耿直的乌拉那拉皇后则越听越气,遂在船上奋笔疾书一道谏章,谈古论今,痛陈利害。写好之后,双手捧着登上龙舟,这时,乾隆已经偃旗息鼓,正陪着美人就寝,皇后看见桅杆上红灯高挑,心中不由得一惊,因为清朝时候,高悬红灯是表示皇帝已经召幸妃嫔就寝的标志。然而,乌拉那拉皇后心急,不听太监们的劝阻,气急败坏的闯入乾隆的卧榻之处,正拥妓女入睡的乾隆一阵惊醒,见是皇后未经通报直到榻前,顿时恼羞成怒,大发雷霆,甚至还诬称皇后谋逆,并唤太监要把皇后火速拉出,严惩不贷。可怜的乌拉那拉皇后跪倒在地,声泪俱下,苦苦哀求看在多年夫妻的面上,请求乾隆看完谏章再行发落。乾隆无奈,只得恨恨地接过谏章。乾隆看完谏章后更是火上浇油,大骂皇后是大胆贱人,竟以朕为贪恋酒色的隋炀帝昏君!遂将谏章撕碎打向皇后,可怜的乌拉那拉皇后心中委屈,禁不住悲愤地高呼: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可怜贱妾的一片真心!此时的乾隆更是恼羞成怒,不由分说,命太监立即拖出皇后,悲痛欲绝的乌拉那拉皇后,跪地爬行,苦苦哀求,但乾隆根本听不进她的话,一脚把乌拉那拉皇后踢了出来。事后,皇太后又偏听了乾隆一面之词的诬告,也责备皇后失礼,乌拉那拉皇后因此完全失望,不愿再回深宫,情愿削发为尼。乌拉那拉皇后自行削发,被打入冷宫。

乾隆欲以乌拉那拉皇后“疯疾”为由而废之,引起文武大臣的反对。乾隆只好保留其皇后的名号。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十四日,乌拉那拉皇后忧愤而死。正在承德木兰围场的乾隆听到噩耗并未停止游猎,只发了一道谕旨称乌拉那拉皇后“尚无失德”。这位大清国的一代贤后,只因触犯了风流皇帝的韵事而被“休”,忧愤而死。有关此时民间众说纷纭,其中的是非曲直大多并不为人知,以致几乎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

孝全皇后“暴死”

当清官大内还沉浸在春节的欢庆气氛之中时。突然传出孝全成皇后患病“暴死”的消息。正当春风得意,年仅三十三岁的孝全皇后为何会突然患病身亡呢?就此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孰是孰非,内有隐情。

道光二十年(1840)正月初六,清宫大内还沉浸在春节的欢庆气氛之中。突然传出皇后患病的消息,道光帝陪同皇太后前往看视。五天后。即十一日夜二点左右,皇后崩。道光亲自前往看视,八点左右,道光又陪同皇太后前往祭奠。道光帝当即传谕,派惠亲王绵愉、总管内务府大臣裕诚、礼部尚书李照、工部尚书寥鸿呈总理丧仪。

这就是正史中有关孝全皇后之死的基本文字内容。至于为何得病,得的什么病,不得而知。

道光前后共封过三位皇后,第一位是孝穆成皇后,是道光为皇子时的嘉庆元年(1796)被册封为嫡福晋,死于嘉庆十三年(1808)正月,其皇后名分是道光即位后追封的。第二位是孝慎成皇后,在孝穆成皇后死后被嘉庆册封为道光的继嫡福晋,道光即位后立为皇后,于道光十三年(1833)四月去世。

孝全成皇后是道光的第三位皇后,道光初年入宫。小时候,其父顾龄任职苏州,其聪明、贤惠堪称一时之冠。入宫后,曾经仿照民间的七巧板,将木片削成若干方块,排成“六合同春”四字,作为宫中新年的玩具,为皇宫的深宅大院增添了喜庆气氛。直到咸丰初年,京外还有人仿其遗制,以致被《清宫词》誉为:“惠质兰心并世无,垂髫曾记住姑苏。谱成六合同春字,绝胜斑玑织锦图”。所以,钮祜禄氏入宫后,以美貌聪慧、心灵手巧而深得道光宠爱,连连晋封。孝全皇后初入宫时,就跳越过了答应、常在、贵人三个等级,被册封为妃,以后在短短的十四年间,又迈上其余五个台阶,达到了一个宫中女人昼思夜想的巅峰地位——皇后,其升迁速度是相当快的。孝全的晋封之快,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明,她在道光那里得到了特殊的宠幸。

既然如此,正当春风得意,年仅三十三岁的孝全为何突然患病身亡呢?对此,正史并无明载。然而,我们通过其他史料,还是可以找到解答这一问题的某些线索的。

道光二十年(1840)时,道光帝已年近六十岁。在这之前,就已开始考虑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当时的合适人选一是孝全皇后所生的皇四子,一是静皇贵妃所生的皇六子。这年,就四皇子和六皇子而言,年龄大致相当,身体发育均属正常,四皇子以敦厚见长,六皇子则以聪颖取胜,两人各有所长,不分伯仲;就孝全皇后和静皇贵妃而言,前者为皇后,自然位居第一,后者为皇贵妃,地位仅在皇后之下,排名第二,两者虽有差距,但差距不大,难分优劣。

据说,道光帝两位皇子中,究竟确定谁为继承人,一直举棋不定。在封建时代,皇宫内嫔妃的地位常常依赖于皇子的地位。正所谓“母以子贵”。孝全皇后当然明白这一点,她知道,只有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皇太子,继而登上皇位,自己的地位才能巩固。所以,孝全皇后担心六皇子一旦登上皇位,其生母就会扶摇直上,那她的地位也就难保了。可是,事情的发展偏偏违反意愿。道光二十年(1840),孝全皇后听到传闻,说道光帝欲立六皇子为皇储。她实在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皇后的儿子不能立为皇储,偏偏要立一个妃子的儿子。听到这个传闻后,孝全皇后饭吃不下,水喝不进,越想越恼火,在寝宫憋了三天,最后想了个破釜沉舟的毒计。

一天,孝全皇后在自己的宫内摆了一桌美味佳肴,请皇子们都来品尝。孝全皇后欲在皇子们进食时,毒死其他皇子,便在鱼中下了鸠毒。当皇子们坐在桌前准备动筷的时候,孝全皇后把四皇子叫了出来。

“我儿,一会儿吃饭时,不要吃鱼”。

“为什么?”

“那鱼是做给六阿哥吃的”。

“那为什么我不能吃?”

“不为什么,不让你吃,你就别吃”。

“不,你不告诉我,我就吃”。四皇子耍起了性子。孝全皇后没有办法,就把实情告诉了皇子。四皇子听罢,睁大了眼睛好半天没说出话来。要知道,他们从小一起长大,现在又同在上书房学文习武,兄弟几个是蛮有感情的,现在怎么能看着他们被毒死呢?

皇子们开始进餐时有说有笑地品尝着,一会儿说“这个香”,一会儿说“那个鲜”,吃得津津有味。当六皇子伸过筷子夹鱼时,筷子还没碰到鱼上,桌下就挨了一脚,直疼得“哎哟”了一声。隔了一会儿,十一皇子来夹鱼时,桌下也挨了一脚。这两脚使他们都悟出了门道。结果谁也没再吃这道鱼,孝全皇后的阴谋也就没有能够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