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通典
34856000000086

第86章 职官十四(2)

大唐武德元年,罢郡置州,改太守为刺史,而雍州置牧。至神龙二年二月,分天下为十道,置巡察使二十人,一道二人。以左右台及内外官五品以下坚明清劲者为之。兼按郡县,再期而代。至景云二年,改置按察使,道各一人。开元十年省,十七年复置。二十二年,改置采访处置使,其有戎旅之地,即置节度使,仍各置印。天宝九年三月敕:「本置采访使,令举大纲,若大小必由,是一人兼理数郡。自今以后,采访使但访察善恶,举其大纲,自余郡务所有奏请,并委郡守,不须干及。」治于所部之大郡。至德之后,改采访使为观察,观察皆并领都团练使。其僚属随事增置。分天下为四十余道,大者十余州,小者二三州,各因其山川区域为制。诸道增减不恒,使名沿革不一,举其职例,则皆古之刺史云。

总论州佐别驾治中主簿功曹书佐部郡国从事典郡书佐祭酒从事中正

州之佐吏,汉有别驾、治中、主簿、功曹书佐、簿曹、簿曹从事史,主钱谷簿书。兵曹、兵曹从事史有军事则置之,以主兵马。部郡国从事史、典郡书佐等官。又有孝经师,主监试经。月令师,主时节祠祀。律令师,主平法律。皆州自辟除,通为百石。又后汉书或云秩六百石。职与司隶官属同,唯无都官从事。汉魏之际,复增祭酒、文学从事员。晋又有武猛从事员。其州边远有山险寇贼者,置弓马从事五十人。历代职员,互相因袭,虽小有更易,而大抵不异。自魏晋以后,刺史多带将军。开府则州与府各置僚属,州官理民,别驾、治中以下是。府官理戎。长史、司马等官是。后魏旧以州牧亲人,班九条之制,使前政选吏,以待后人。献文帝革制,刺史守宰到官之日,仰自举择,以为选官,若简任失所,以罔上论。自孝明孝昌以后,四方多难,刺史、太守皆为当部都督,虽无兵事,皆立僚佐,颇为烦扰。高隆之乃表请,自非边要见有兵马者,悉皆断之。北齐上上州刺史属官佐吏合三百九十三人,以下州递减十人。其州郡佐吏,皆州府辟除。及后主失政,赐诸佞幸卖官,分州郡,下逮乡官,多降中旨。故有敕用州主簿、郡功曹者。后周刺史府官则命于天朝,州吏并牧守自置。至隋以州为郡,无复军府,则州府之吏变为郡官矣。大唐无州府之名,而有采访使及节度使。节度使说在都督篇。采访使有判官二人,分判尚书六行事及州县簿书。支使二人,分使出入,职如节度使之随军。推官一人,推鞫狱讼。皆使自辟召,然后上闻。其未奉报者称摄。其节度、防御等使寮佐辟奏之例,亦如之。今举州之旧职,以列于左。旧职谓隋以前官职。

别驾从事史一人,从刺史行部,别乘一乘传车,故谓之别驾,汉制也。历代皆有。后汉周景为荆河州,辟陈蕃为别驾,蕃不就,景题别驾舆曰「陈仲举座」,不复更辟,蕃惶恐起视职。袁绍领冀州,以审配为别驾,委以腹心,并总幕府。绍又以田丰为别驾,丰劝迎天子,绍不纳。及败,曰:「吾惭田别驾。」晋王祥为徐州别驾,以股肱之忠,纠合义众,州境获宁。人歌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烈士传曰:「孔恂字巨卿,为别驾,车旧有屏星,如刺史车,刺史因怒,欲去别驾车屏星。恂曰:『彻去屏星,毁国旧仪,别驾可去,屏星不可省。』乃止。」管宁集辟文云:「州民管诞,燕雀之贱,栖朝桐之华。别驾者,明君之羽翼,宜得英儒。」王丞相集有教曰:「顾和理识清敏,劭今端右,宜得其才,以为别驾。」庾亮集答郭豫书云:「别驾,旧与刺史别乘同流,宣王化于万里,其任居刺史之半。」梁时别驾官品,扬州视黄门郎,南徐州视散骑常侍。隋及大唐并为郡官。说在郡佐后。

治中从事史一人,居中治事,主众曹文书,汉制也。历代皆有。蜀统以从事守耒阳令,不治,免官。鲁肃遗先主书曰:「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乃以为治中。晋郗鉴为治中。又,车胤为桓温治中,有会不同,温辄云「无车公不乐」。梁眭襄字师卿,为扬州治中,襄父终此官,乃固辞。武帝许听,与府司马换廨居之。隋为郡官,大唐改为司马。说在郡佐后。

主簿一人,录门下众事,省署文书,汉制也。历代至隋皆有。晋习凿齿字彦威,为桓温荆州主簿,亲遇深密。时语曰:「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

功曹书佐一人,主选用,汉制也。其司隶功曹从事史,兼录众事。应劭汉百官表曰:「司隶功曹从事即州治中从事也。」晋以来,改功曹为西曹书佐。宋有别驾西曹,主吏及选举,即汉之功曹书佐也。

部郡国从事史,每郡国各一人,汉制也。主督促文书,举非法。后汉乔玄字公祖,为梁县功曹。荆河州刺史周景行部到梁国,玄谒景,因伏地言陈相羊昌罪恶,乞为部郡从事,穷理其罪。景壮玄意,即署遣之。玄到,具考赃罪。梁冀驰檄救之,景承旨召玄还。檄至不发,按之益急。昌坐槛车征,玄由是著名。又,朱震字伯厚,为州从事,奏济阴太守单匡赃罪。三府谚曰:「车如鸡栖马如狗,疾恶如风朱伯厚。」

典郡书佐,每郡国各一人,汉制也。各主一郡文书,以郡吏补,岁满一更。

祭酒从事史,汉魏以来置。宋世分掌诸曹兵、贼、仓、户、水、铠之事。自江左扬州无祭酒,而以主簿治事。

中正,陈胜为楚王,以朱房为中正,而不言职事。两汉无闻。魏司空陈群以天台选用,不尽人才,择州之才优有昭鉴者,除为中正,自拔人才,铨定九品,州郡皆置。吴有太公平,亦其任也。吴习温为荆州太公平。太公平即州都也。后潘秘为尚书仆射,代温为公平,甚得州里之称。晋宣帝加置大中正,故有大小中正,其用人甚重。晋刘毅字仲雄,年七十已告老,后举为青州大中正。尚书以毅悬车致仕,不宜劳以碎务。孙尹表曰:「司徒魏舒、司隶严询与毅年齿相近,管四十万户州,兼董司百寮,总摄机要。舒所统殷广,兼执九品,铨十六州,议者不以为剧。昔郑武公年过八十,入为司徒。毅志气聪明,一州品第,不足劳其思虑。」毅遂为州都,铨正人流,清浊区别。其所弹贬,自亲贵始。又干宝称,晋宣帝除九品,置大中正。晋令曰:「大小中正为内官者,听月三会议上东门外,设幔陈席。」又刘毅上表:「刺史初临州,大中正选州里才业高者兼主簿从事,迎刺史。若吏部选用,犹下中正,问人事所在、父祖位状。」又晋起居注曰:「仆射诸葛恢启称:州都大中正为吏部尚书,及郎、司徒左长史掾属皆为中正。臣今领吏部,请解大中正。以为都中正,职局司理,不宜兼也。」齐、梁亦重焉。梁沈约迁侍中、光禄大夫,领太子詹事,扬州大中正,关尚书八条事。后魏有之。孝文云:「中正之任必须得才业兼资者。」太武帝时,崔浩为冀州中正。北齐郡县皆有,其本州岛中正以京官为之。干明中,邢劭为中书监,同郡许惇与劭竞本州岛中正,遂凭附宋钦道,出劭为刺史。隋有州都,其任亦重。晋王广为雍州牧,司空杨雄、仆射高颎并为州都。大唐无。

都督总管、节度、团练、都统等使附

后汉光武建武初,征伐四方,始权置督军御史,事竟罢。建安中,魏武为相,始遣大将军督之。而袁绍分沮授所统诸军为三都督。绍以沮授、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魏武征孙权还,又使夏侯惇督二十六军。

魏文帝黄初三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又,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假黄钺,则总统外内诸军矣。明帝太和四年,司马宣王征蜀,加号大都督。高贵乡公正元二年,司马文王都督中外诸军,寻加大都督。

晋受魏禅,则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及伐吴之役,以贾充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总统六师。兼给羽葆、鼓吹、缇幢、兵万人、骑二千,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增参军、骑司马各十人,帐下司马二十人,大车、官骑各三十人。太康中,都督知军事,刺史理人,各用人也。惠帝末,乃并任,非要州则单为刺史。庾翼都督征讨诸军事,镇襄阳,绥怀招纳,立客馆,置典宾参军。江左以来,都督中外尤重,唯王导等权重者乃居之。

宋氏人臣则无居者,唯江夏王义恭得假黄钺。假黄钺则专戮节将,非人臣常器。又有都督诸州诸军事者,则为常职。旧曰监某州诸军事,文帝即位,改监为都督。

后魏有都督中外诸军事。永安以后,近远多事,置京畿大都督,总摄军人,立府置佐。

后周改都督诸军事为总管,则总管为都督之任矣。又有大都督、帅都督、都督。

至隋三都督并以为散官。炀帝改大都督为校尉,帅都督为旅帅,都督为队正。大唐武德七年,改上大都督为骁骑尉,大都督为飞骑尉,帅都督为云骑尉,都督为武骑尉。按此则都督之名微矣。隋文帝以并、益、荆、扬四州置大总管。并、益、扬三州以亲王临统,唯荆州以韦世康为之,时论以为美。其余总管府置于诸州,列为上中下三等,加使持节,炀帝悉罢之。

大唐诸州复有总管,亦加号使持节。刺史加号持节。武德元年,诸州总管亦加号使持节。五年,以洺、荆、并、幽、交五州为大总管府。七年,改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总管府为都督府。旧洺州已置都督府,武德四年废府,置大行台。复有行军大总管者,盖有征伐则置于所征之道,以督军事。自武德以来,亦有元帅之号。太宗为秦王,加西讨元帅。中宗为周王,为洮河道元帅。睿宗为相王,为并州道行军元帅。安禄山反后,天宝十五载,哥舒翰为诸道兵马元帅。其后李光弼、郭子仪复为副元帅。李峘、李若幽、李勉又为兵马都统。盖从其宜也。太极初,以并、益、荆、扬为四大都督府。开元十七年,加潞州为五焉。其余都督定为上中下等。上都督府五,中都督府十三,下都督府十六。前后制置,改易不恒,难可备叙。凡大都督府,置大都督一人,掌所管都督诸州城隍、兵马、甲仗、食粮、镇戍等。亲王为之,多遥领。其任亦多为赠官。长史居府以总其事。各有长史、司马、录事、功曹以下官属,但员数多少与诸州府有差,其职事不异,具郡佐篇。分天下州县制为诸道,每道置使,治于所部。即采访、防御等使也。其边方有寇戎之地,则加以旌节,谓之节度使。自景云二年四月,始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其后诸道因同此号,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外任之重莫比焉。本皆兼支度、营田使,开元九年十一月敕,其河东、河北不须别置,并令节度使兼充。有副使一人,副贰使。行军司马一人,申习法令,自汉魏至隋,总戎出征,则刺史、都督、将军等官置长史、司马、诸曹参军,为之寮佐,按官置司。大唐本制,大总管乃前代专征之任,其寮佐亦多同之。自后改为节度大使,置副使、判官以为寮佐,如前代长史以下之任。然长史、司马及诸曹是曰官名,副大使、副使、判官乃为使职。有所改易,合随府主。置大使则有副使以下,今若改名,使府不合设官充其寮吏。盖因授任者莫详其源,既有副使,又置司马,参杂重设,遂为其例。况不标于甲令,固须区别着定恒规也。判官二人,分判仓、兵、骑、冑四曹事,副使及行军司马通署。掌书记一人,掌表奏书檄。齐书曰:「宋江夏王义恭取丘巨源为掌书记。」参谋无员,或一人,或二人,参议谋画。随军四人。分使出入。开元中,凡八节度使,碛西、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幽州、剑南、岭南,此八节度也。后更增加,兼改名号。盖古之持节都督江左四中郎将,近代行军总管之任。凡将帅出行,兵满万人以上,则置长史,司马,仓、兵等曹参军。若万人以下,员数递减。自至德以来,天下多难,诸道皆聚兵,增节度使为二十余道。其非节度使者,谓之防御使,以采访使并领之。采访理州县,防御理军事。初节度与采访各置一人,天宝中始一人兼领之。代宗为广平王时,充天下兵马元帅,亲总师旅,克定祸乱。以大臣宿将郭子仪、李光弼等随其方面以为副,谓之副元帅,以督诸道事。及皇帝践祚,以雍王为之。王升储宫而元帅阙。干元中,又置都统使,监总管诸道,或领三道,或领五道,皆古方岳牧伯之任也。上元末,省都统,后又改防御使为都团练守捉使,皆主兵事,而无旌节,寮属亦减。有副使一人掌贰使事,判官二人分判军事。自永泰以来,都团练使稍有加置参谋者。若朝觐则置留后,择其人而任之。宋武帝起义讨桓玄,既平京口,向建业,以孟昶为长史,总摄后事。及讨司马休之,伐荆州,以中军将军刘道邻监留府事,皆留后之任也。自后无代无之,不复遍举。

都护

汉宣帝地节二年,初置西域都护,为加官也。或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副校尉。始以郑吉为之,后废。

至后汉永平十七年,复置。班超为西域都护,大破焉耆、尉犁,斩其王,自是西域降服,纳质者五十余国。

晋宋以后,有都护之官,亦其任也。齐书曰:「广州西南有二江,川源深远,别置都护,专征讨之事。陈伯超为西江都护,沈顗为南江都护。」

大唐永徽中,始于边方置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四大都护府,后又加单于北庭都护府。麟德元年,改云中都护为单于都护。府置都护一人,掌所统诸蕃慰抚、征讨、斥堠,安辑蕃人及诸赏罚,叙录勋功,总判府事。副都护二人,掌贰都护事。其安北单于则置一人。长史、司马各一人。录事、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参军各一人,参军事三人。其安北单于唯有司马、仓曹、兵曹各一人,余并不置。

通典职官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