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通典
34856000000049

第49章 职官二(1)

三老五更

三老五更,昔三代所尊也。三者,道成于三,谓天、地、人也。老者,旧也,寿也。诗云:「方叔元老。」书称:「无遗我黄耇之言,则罔所愆。」五者,训于五品。更者,更也,五世长久,更相代,言其能以善道改更己也。故三老五更,皆取有道、妻男女完具者为之。郑玄曰:「老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蔡邕曰:「更,当为叟字之误也。」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亲袒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三公设几,九卿正履,祝鲠在前,祝饐在后。鲠音鲠。饐音咽。使者安车轮,送迎至家,天子独拜于屏。其明日,三老诣阙谢,以其礼遇泰尊故也。

后汉明帝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躬、荣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其身。安帝以鲁丕、李充为三老,灵帝又以袁逢为三老,赐以玉杖。玉杖,长九尺,端以鸠为饰。鸠者,不咽之鸟,欲老人之不咽也。

魏高贵乡公即位,幸太学,命王祥为三老,祥字休征。郑小同为五更。康成之孙。祥南面几杖,以师道自居,天子北面乞言。祥陈明王圣帝君臣政化之要以训之,闻者莫不砥砺。

后魏孝文养老于明堂,以尉元为三老,元字苟仁。游明根为五更。明根字远志。帝再拜,三老肃拜。郑众云:「但俯下手,今时拜是也。」音于志反,即今之揖也。给三老上公之禄,五更元卿之禄。

后周武帝保定三年,诏以太傅、燕国公谨于谨为三老,赐延年杖。帝幸太学以食之。三老入门,皇帝迎拜门屏之间,三老答拜。有司设三老席于中楹,南向。太师、晋国公护升阶,设几于席。三老升席,南面,凭几而坐。大司寇、楚国公宁升阶,正舄。皇帝升,立于斧扆之前,西面。有司进馔,皇帝跪设酱豆,亲自袒割。三老食讫,皇帝又亲跪授爵以酳。有司彻讫,皇帝北面立,访道。三老乃起,立于席后。皇帝曰:「猥当天下重任,自惟不才,不知政治之要,公其诲之。」三老答曰「木受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自古明王圣主,皆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用安,惟陛下念之」云云。三老言毕,皇帝再拜受之,三老答拜,礼成而出。其余历代皆无。

三公总叙四辅二大附

记曰:「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设四辅及三公,尚书大传曰:「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天子有问无以对,责之疑;有志而不志,责之丞;可正而不正,责之辅;可扬而不扬,责之弼。其爵视卿,其禄视次国之君。」汉官仪曰:「仓颉作书,自环者谓之ㄙ,背私者谓之公。」韩子曰:「背私曰公。鼎足三者,三光也。」不必备,唯其人。语使能也。」语,言也。得能则用之,无则已,不必备其官。小人处其位,不如且阙。故天子无爵,三公无官,参职天子,何官之称?天文三台,以三公法焉。三台,星名。台,一作能。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大夫知人事,列士去其私。」周成王作周官,曰:「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者。此惟三公之任,佐王论道,以经纬国事,和理阴阳。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此三官名曰三孤。孤,特也。言卑于公,尊于卿,特置此三人。贰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副贰三公,弘大道化,敬信天地之教,以辅我一人之治。则三太,周之三公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公,八命也。九命则分陕为二伯。又以三少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六卿,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也。周礼正义曰:「按婚义云三公九卿者,六卿并三孤而言九,其三公又下兼六卿。故传云司徒公、司马公、司空公,公各兼二卿。按顾命,太保领冢宰,毕公领司马,毛公领司空,别有芮伯为司徒,彤伯为宗伯,卫侯为司寇,则周时三公,各兼一卿之职,与古异矣。」又周礼王畿有六卿,每二卿则公一人,盖一公领二卿也。舜之于尧,伊尹于汤,周公、召公于周,是其任也。贾谊曰:「天子不喻于前圣之德,不知君民之道,不见礼义之正,诗书无宗,学业不法,太师之责也,古者齐太公职之。天子不惠于庶民,不礼于大臣,不中于折狱,无经于百官,不哀于丧,不敬于祭,不诚不信,太傅之责也,古者周公职之。天子处位不端,受业不敬,言语不叙,音声不中,进退升降不以礼,俯仰周旋无以节,此太保之责也,古者燕召公职之。天子燕业反其学,左右之习诡其师,荅诸侯,过大臣,不知文雅之辞,此少师之责也。天子居处出入不以礼,衣服冠带不以制,御器列侧不以度,采服从好不以章,忿悦不以义,与夺不以节,此少傅之责也。天子居燕私,安而易,乐而,饮食不时,醉饱不节,寝起早晏无常,玩好器弄无制,此少保之责也。」故周礼建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怀也,言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也。群吏,谓府史也。州长,乡遂之官。三公一命衮,若有加则赐也,不过九命。三公八命矣,复加一命,则服衮龙,与王者之后同,多于此则赐也,非命服也。虞夏之制,天子有日月星辰。周礼曰:「诸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春秋九命作伯,尊公曰宰,言于海内无不宰统焉。或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韩诗外传曰:「故阴阳不和,四时不节,星辰失度,灾变非常,则责之司马;君臣不正,人道不和,国多盗贼,民怨其上,则责之司徒;山陵崩弛,川谷不通,五谷不殖,草木不茂,则责之司空。」

汉初,唯有太傅、太尉,后加置太师、太保、大司徒、大司空。哀帝时,议以汉旧无司徒,故定三公之号曰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史记曰: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汉初因秦,置丞相,而弘为之,则丞相为三公矣。王莽居摄,置四辅官。初,王舜为左辅,甄丰为右弼,甄邯为后承。后又制以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为四辅,位上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

后汉唯有太傅一人,谓之上公。及有太尉、司徒、司空,光武初诏司徒司空二府去大,无称爵。而无师保。董卓盗为太师,非汉本制。太尉公主天,部太常、卫尉、光禄勋。司徒公主人,部太仆、鸿胪、廷尉。司空公主地,部宗正、少府、司农。而分部九卿,汉制,三公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风俗通云:「三公一岁共食万石也。」盖多以九卿为之。若天地灾变,则皆策免,自太尉徐防始焉。后汉本制,日食、星流及大雨雹等灾变者,唯免太尉。自徐防为太尉,凡天地灾变,三公皆免。至魏黄初二年,始罢此制。汉制,三公不与盗贼,若领兵入见,皆交戟颈而前。使虎贲执刃扶之也。魏武为司空,破张绣,入觐天子,亦行此制,汗流洽背,自此不复朝觐也。朝臣见三公皆拜,天子御座即起,在舆为下。凡拜公,天子临轩,六百石以上悉会,直事卿赞拜,御史授印绶,公三让,然后受。至安帝时,三府任薄,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其灾眚变咎,则责免公台。灵帝临朝,始遣使者就长安拜张温为太尉,三公在外,自温始也。至献帝建安十三年,乃罢三公官。

魏初复置,与后汉同,有太傅、太尉、司徒、司空。然皆无事,不与朝政。高柔上疏云:「今公辅之臣,民所具瞻。而置之三事,不使知政,非朝廷崇用大臣之义、大臣献可替否之谓也。」初封司空崔林为安阳亭侯。三公封列侯,自林始也。林字德儒。裴松之曰:「汉封丞相已为荀悦所讥。魏封三公,其失同也。」黄初二年,又分三公户邑,封子弟各一人为列侯。末年增置太保。

晋武帝即位之初,以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子初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时所谓「八公同辰,攀云附翼」者也。遂以太傅、太保为上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无其人则阙,盖居者甚寡。诸公品第一,食俸日五斛。太康二年,又给绢,春百疋,秋二百疋,绵二百斤。元康元年,给菜田十顷,田驺十人。立夏以后不及田者,食俸一年。又给虎贲二十人,持班剑。给朝车驾,安车黑耳。其太尉、司徒、司空,自汉历魏,皆为三公。及晋迄于江左,相承不改。上公、三公之制不改。前代三公策拜,皆设小会,所以崇宰辅之制也。自魏末废而不行。至晋,拜石鉴字林伯为左光禄大夫,开府,领司徒,始有诏令会,遂以为常。十六国姚泓僭号,受经于博士淳于岐。岐病,泓亲省疾,拜于床下。自是公侯见师傅皆拜。

宋皆有八公之官,而不言为八公也。宋志曰:「三公黄合,前史无其义。按礼记云:『士与天子同,公侯、大夫则异。』郑玄注云:『士贱,与君同,不嫌也。』夫朱门洞启,当阳之正色也。三公之与天子礼秩相亚,故黄其合以示谦,不敢斥天子,宜是汉旧制也。」音毕。

齐时,三公唯有太傅。

梁有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官,诸公及位从公开府者,亦置官属。

陈以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并为赠官。三公之制,开黄合,厅事置鸱尾。

后魏以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上公也。大司马、大将军谓之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

北齐皆有三师、二大、三公之官,并置府,其府三门,当中门黄合,设内屏。三师、二大置佐吏,则同太尉府。

后周置六卿之外,又改三师官谓之三公,兼置三孤以贰之。少师、少傅、少保。而以司徒为地官,大司马为夏官,司空为冬官,如姬周之制,无复太尉、三师之号。宣帝又置四辅官。以大冢宰越王盛为大前疑,蜀国公尉迟迥为大右弼,申国公李穆为大左辅,隋国公杨坚为大后丞。

隋置三师,不主事,不置府僚,但与天子坐而论道。置太尉、司徒、司空,以为三公,参议国之大事,依北齐置府僚,无其人则阙。祭祀则太尉亚献,司徒奉俎,司空行扫除。其位多旷,皆摄行事。寻省府及僚佐,置公则坐于尚书都省。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矣。炀帝即位,废三师官。

大唐复置三师,以师范一人,仪刑四海。置三公,以经邦论道,燮理阴阳,祭祀则与隋制同。并无其人则阙。天宝以前,凡三师官,虽有其位,而无其人。

太师

太师,古官。殷纣时,箕子为之。

周武王时太公,成王时周公,并为太师。周公薨,毕公代之。

秦及汉初并无,至平帝元始元年初置,以孔光居焉,金印紫绶,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孔光为太师,王莽为太傅。光常称疾,不敢与莽并。太后诏:「令太师无朝,赐灵寿杖。黄门令为太师省中坐置几,太师入省中用杖,赐食十七物。」十七物者,餐具十七种物也。灵寿,木名。汉东京又废。献帝初,董卓为太师,卓诛又废。

魏世不置。

晋初置三上公,以景帝讳师,故置太宰,以代太师之名,晋书曰:惠帝太安元年,「以齐王冏为太师」。当时撰述者之误也。秩增三司。蜀李雄僭号,时范长生自西山乘素舆诣成都,雄拜长生为天地太师,封西山侯。

后魏、北齐、后周、隋、大唐皆有之。天宝以前,唯以其官赠仲尼及长孙祯、武士、窦毅、韦玄贞、张说、裴光庭而已。音忧缚反。

太傅

太傅,古官。傅,傅之德义也。周成王时,毕公为太傅。

汉高后元年,初置太傅,金印紫绶。初用王陵,后省。八年复置,后省。哀帝元寿二年,复置,位在三公上。平帝以孔光为之。

后汉有太傅,上公一人,掌以善道,无常职。光武以卓茂为之,薨,省。明帝又以邓禹为之。邓禹字仲华,以元功拜太傅,进见东向。又张禹字伯达,迁太傅,舍于宫中,太官进食,五日一归府。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章帝以赵熹三世在位,为国元老,乃以为太傅。和帝即位,幼弱,以邓彪有高名,海内归仁,征为太傅,百官总己以听之,恩宠之异,莫与为比。其后,每帝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薨则省。胡广注曰:「犹古冢宰总己之义。」桓帝践祚,已加元服,不复置傅,但令太尉胡广、司徒赵戒领尚书事。至灵帝,复以陈蕃为太傅,与广参录尚书事。陈蕃志欲芟夷阉竖,以清本朝,世乱谗胜,用殒厥身。胡广代之,拱默而已。

魏初置太傅,以锺繇为之。锺繇字符常,迁太傅,有疾。时华歆亦以高年病,朝见,皆使乘轝上殿就坐。是后三公有疾,遂以为故事。

晋宋金章紫绶,进贤三梁冠,介帻,绛朝服,佩山玄玉。

梁、后魏、北齐、后周及大唐皆有。

太保

太保,古官。殷太甲时,伊尹为太保。

周成王时,召公为太保。

汉平帝元始元年,始用王莽为之。光武中兴,省。

魏初不置,末年始置太保,以郑冲为之。冲,字文和。位在三司上。

晋武初践祚,以王祥为太保,进爵为公,加置七官之职。太保,所以训护人主、导以德义者也。汝南王亮为太宰,录尚书事,与太保卫瓘对掌朝政。又卫瓘为太保,以公就第,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掾属也。章绶佩服冠秩与太傅同。

梁、后魏、北齐、后周、隋及大唐皆有之。天宝以前,唯以其官赠窦季谋一人而已。

太宰

太宰,于殷为六太,于周为六卿,亦曰冢宰。

周武时,周公始居之,掌建邦之治。

秦、汉、魏并不置。平帝加王莽号曰宰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