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通典
34856000000433

第433章 州郡十(1)

古兖州今置郡府十县七十一

灵昌滑七县白马酸枣胙城灵昌韦城卫南匡城濮阳濮五县鄄城雷泽临濮范濮阳济阳济五县卢平阴阳谷东阿长清魏郡魏十县贵乡元城馆陶临黄莘魏顿丘昌乐朝城冠氏博平博六县聊城博平高唐清平堂邑武水东平郓五县须昌巨野寿张郓城宿城平原德七县安德安陵平原蓨平昌将陵长河乐安棣五县厌次河阳信渤海蒲台景城沧十二县清池长芦乐陵盐山景城弓高饶安南皮东光临津鲁城无棣清河贝九县清河清阳武城漳南临清经城夏津宗城历亭

古青州今置郡府七县三十二北海青七县益都北海临淄寿光千乘博昌临朐济南齐八县历城临济章丘丰齐禹城临邑全节亭山淄川淄五县淄川长山邹平高苑济阳高密密四县诸城莒高密安丘东莱莱四县掖胶水即墨昌阳东牟登四县蓬莱文登黄牟平安东府

古徐州今置郡府五县三十三彭城徐七县彭城沛蕲滕萧丰符离临淮泗六县临淮宿迁下邳涟水虹徐城鲁郡兖十一县瑕丘金乡任城邹曲阜泗水干封方与中都龚丘莱芜东海海四县朐山东海沭阳怀仁琅琊沂五县临沂沂水承费新太

古兖州

禹贡曰:「济河惟兖州,东南据济水,西北距河也。济水及河,并具注序目篇。九河既道,河水分为九,各从其道也。九河已具注序目。雷夏既泽,雍沮会同。雷夏,泽名,在今濮阳郡雷泽县。言此泽还复其故,而雍沮二水同会其中也。沮音千余反。厥土黑坟,色黑而坟起也。其草繇,其木条。繇,悦茂也。条,条畅也。繇音遥。浮于济漯,达于河。」浮,以舟渡也。济水已具注序目篇。漯水在汉水之东郡东武阳县,今魏郡莘县有东武阳城,无此水矣。因水入水曰达。漯音他合反。舜置十二牧,兖其一也。周礼职方曰:「河东曰兖州。其山岱,泰山,今鲁郡界。薮曰大野,一名巨野泽,在今东平郡巨野县。川曰河、泲,曰卢、潍。卢水在济阳郡卢县。潍水在今高密郡莒县。与禹贡不同。潍音维。其利蒲、鱼。人二男三女。畜宜六扰,六扰,六畜。谷宜四种。」黍、稷、稻、麦。盖以兖水为名。又兖之为言端也,信也。端言阳精端端,故其气纤杀也。其在天文,营室、东壁则卫之分野,汉之东郡及魏郡之黎阳,皆其分野。今灵昌、濮阳之西北境,济阳之西北境,博平之西南境,皆是。兼得魏、宋、齐、赵之交。汉之酸枣县,今灵昌之西境,宜属魏。汉之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今东平及濮阳之东南境,皆宜属宋。汉之泰山,渤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平原,今济阳之东南境,平原、乐安、景城之南境,博平之东境,皆宜属齐。汉之信都、清河、渤海郡,南至浮水,今清河,博平之北境,景城之北境,皆宜属赵。秦平天下,置郡,此为东郡,今灵昌、濮阳、济阳、魏郡、博平皆是。砀郡之东北境,今东平郡。齐郡之北境,今平原、乐安郡。巨鹿、上谷二郡之东境。今清河、景城郡是。汉武置十三州,此为兖州。领郡国八。后汉并因前代。理昌邑,今鲁郡金乡县也。魏晋亦置兖州,领郡国八,理廪丘,今濮阳郡雷泽县。永嘉之后,陷于石勒。宋武平河南,又得其地,置兖州。领郡六,初理滑台,后理瑕丘。滑台,今灵昌郡。瑕丘,今鲁郡县。自二汉以后立兖州,非悉是古州疆域,所领郡国,东境兼入青州之地,西境则入荆河州之地。宋末,其地入后魏,自后分割不可详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南道。灵昌、濮阳、济阳、东平等郡皆是也。河北道,清河、魏郡、博平、平原、乐安、景城等郡是也。

灵昌郡东至濮阳郡二百二十里。南至陈留郡二百二十里。西至汲郡一百一十里。北至汲郡一百六十里。东南到济阴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荥阳郡二百八十里。西北到汲郡一百三十里。东北到邺郡二百十里。去西京一千三百六十里,去东京五百二十六里。户六万八千三百八十,口三十九万七千六百七十。

滑州今理白马县。其地得豕韦氏之国。豕韦氏,彭姓之国,祝融之后陆终第三子。白翦封于彭。春秋时属卫,战国亦属卫,其西境属魏。秦、二汉置东郡。晋为陈留、濮阳二国。宋武平河南,置兖州,以为边镇。领郡六,理于此。自晋末武帝作相,平慕容超之后,尽得河南之北境,镇守在此。后属后魏,亦为东郡。其城古滑台城,甚固。宋文帝遣将王玄谟攻围之二百余日,不拔。隋初置杞州,后为滑州,又改为兖州,寻废兖州,置东郡。大唐复为滑州,或为灵昌郡。领县七:

白马汉旧县也。春秋时,卫国曹邑。左传云:「狄灭卫,立戴公,以庐于曹。」即此。至文公,迁于楚丘,又迁于帝丘。有瓠子堤。黎阳津,一名白马津,郦生云「守白马之津」是也。

酸枣秦拔魏,置县。汉因之,以其地多酸枣,因以为名。县东北有延津,袁绍渡处,津南立壁以拒曹公。绍将淳于琼宿乌巢,在县东,为曹公所袭破之于此。

胙城汉南燕县,古南燕国,姞姓,后曰东燕。左传曰「蒋、胙、邢、茅」,注云:「东燕西南有胙亭。」姞,其讫反。胙音祚。

灵昌汉南燕县。

韦城古豕韦国。

卫南卫文公自曹邑迁楚丘,即此城。

匡城汉长垣县,古匡邑,故城在今县南。匡人围孔子,即此。春秋「会于匡」,即此是也。又有汉长罗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古蒲邑在北界,子路为之宰。

濮阳郡东至东平郡一百八十里。南至济阴郡一百七十里。西至灵昌郡二百二十里。北至魏郡一百六十里。东南到鲁郡三百六十里。西南到陈留郡三百十里。西北到邺郡三百三十里。东北到济阳郡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五百八十里,去东京七百三十五里。户五万七千五百,口三十九万二千六百二十。

濮州今理鄄城县。鄄音绢。颛顼及昆吾氏之墟也,故谓之帝丘。今濮阳县也。昆吾氏当夏后氏之代。春秋及战国初为卫国之都。春秋经曰:「卫迁于帝丘。」后为宋所侵,尽亡其邑,独有濮阳。秦灭濮阳,置东郡。二汉属东郡、济阴二郡地。晋分置济阴郡、濮阳国,兼置兖州。领郡国八,理于此。后魏为濮阳郡,后周因之。隋文帝初郡废,后置濮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分入东郡、东平、济北三郡。大唐复置濮州,或为濮阳郡。领县五:

鄄城汉旧县也。魏陈王植初封鄄城侯于此地。

雷泽汉成阳县。郭缘生述征记曰:「尧冢在县东南。」有雷夏泽。又汉廪丘县故城在今县北。亦古郕伯国也。

临濮有清丘,左传「宋人、晋人盟于清丘」是也。

范汉旧县。春秋时,晋大夫士会之邑。

濮阳汉旧县。即昆吾之墟,亦曰帝丘。卫自楚丘迁于此城。诗云:「爰有寒泉,在浚之下。」寒泉在县东南,浚城在。汉武帝塞河瓠子口,沈白马玉璧,将军以下皆负薪,在今县西。

济阳郡东至鲁郡三百八十里。南至东平郡一百二十里。西至博平郡五十里。北至博平郡七十里。东南到鲁郡三百里。西南到濮阳郡二百四十里。西北到博平郡五十四里。东北到济南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八百二十里,去东京九百八十里。户三万八千五百十,口二十一万六千九百七十。

济州今理卢县。战国初,齐、卫之境。秦属东郡。汉末,属东郡、泰山二郡地。后汉属东郡及济北国。晋为济北国。宋为济北郡。后魏因之。隋初置济州,炀帝初复为济北郡。大唐武德四年,平王充,改为济州,或为济阳郡。今郡理即古碻磝城。沈约宋书作「敲嚣」字。碻磝津有城,故以为名。郭缘生述征记云即汉茌平县也。水经注云:「宋元嘉七年,到彦之北征,拔之,后失。至二十七年,以王玄谟为宁朔将军,前先锋入河,平碻磝,守之。」后魏书,泰常八年,于此立济州中城。其外城,后魏正光中刺史刁宣所筑。后周武帝筑第二城,即碻磝故城也。碻,苦高反。磝,古老反,又磝音敖。茌音助淄反。领县五:

卢汉旧县。有长城,东至海。史记苏代说燕王曰:「齐有长城、巨防。」巨防即防门也。汉临邑县故城在今县东,即马防城也。有卢水。

平阴汉肥城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左传齐晋战鞍城,亦在县东。故长城首起县北。又有巫山,一名孝堂山,即郭巨葬母之所。

阳谷汉须昌县地。

东阿春秋时,齐之柯邑。汉旧县也。又有汉谷城县故城在东。有鱼山,一名吾山。汉武瓠子歌曰「吾山平,巨野溢」,谓此山。有谷城山,张良葬黄石之地。

长清汉卢县地。春秋时,齐石窌邑。窌音力又反。

魏郡东至博平郡武水县一百三十里。南至濮阳郡一百六十里。西至邺郡二百十里。北至清河郡二百十里。东南到濮阳郡一百五十里。西南到邺郡内黄县界九十里。西北到广平郡平恩县界九十里。东北到去西京一千五百六十里,去东京七百五十里。户十四万九千七百二十,口六十万八千五百。

魏州今理贵乡、元城二县。夏观扈之国。春秋晋地。战国时属卫、魏。秦属东郡。二汉属魏、东二郡地。二汉、魏、晋之魏郡,皆今邺郡地。魏分置阳平郡,晋因之。宋文帝置东阳平郡,后魏因之。后周置魏州。隋改为武阳郡。大唐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改置魏州。龙朔二年,改为冀州,改冀州为魏州。仍置大都督府。其魏、贝、博、棣、沧、德六州并隶焉。寻复旧,开元二十八年九月,刺史卢晖移通济渠,自石灰窠引流至州城西,都注魏桥,夹州制楼百余间,以贮江淮之货。或为魏郡。领县十:

贵乡汉元城县地。有屯氏河。大河故渎,俗曰王莽河。

元城汉旧县。有沙麓山。又有马陵,即孙膑斫树杀庞涓之处。麓音鹿。膑,毗忍反。

馆陶汉旧县。

临黄汉观县地。有新台,卫宣公作新台于河上是也。

莘汉东武阳故城在今县南。又有阳平县,隋新置莘州也。

魏汉旧县。有白沟水,炀帝引通济渠,亦名御河。

顿丘汉旧县,在今县北阴安城是也。鲋鰅山,颛顼葬其阳,九嫔葬其阴,今名广阳山。有秋山,帝喾葬处。鲋音附,鰅音颙。

昌乐汉旧县。

朝城

冠氏

博平郡东至济南郡二百九十里。南至济阳郡七十里。西至魏郡冠氏县八十里。北至清河郡一百三十里。东南到济阳郡五十里。西南到魏郡冠氏县八十六里。西北到清河郡一百三十里。东北到平原郡及县界三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里,去东京九百三十里。户五万一千二百二,口四十七万六百五十。

博州今理聊城县。春秋时齐之西界聊摄地也。战国时为卫、齐、赵三国之交。秦属东郡。汉为东郡、平原、清河三郡境。后汉属东郡、平原二郡地。晋属平原国。宋分置魏郡。后魏因之,其后置南冀州。隋初废,后置博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属武阳郡。大唐复置博州,或为博平郡。领县六:

聊城汉旧县。有台城。又有汉茌平县故城,在今县东。

博平齐之博陵邑也。有摄城。汉博平县故城在今县东界也。

高唐汉旧县。有乌犊河。

清平汉清阳县,隋置今县。

堂邑汉旧县。

武水汉阳平县地。隋改今县。

东平郡东至鲁郡二百里。南至济阴郡三百五十里。西至濮阳郡一百八十里。北至济阳郡一百二十里。东南到鲁郡一百九十里。西南到济阴郡四百里。西北到济阳郡东阿县四十里。东北到济阳郡平阴县界五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六十里,去东京九百十里。户四万二千七百五,口二十六万七千三百十。

郓州今理须昌县。春秋时为鲁之附庸须句国也。左传云「伐邾取须句」是也。战国时属宋。秦属砀郡。汉属东郡、东平国地,后为东平国。晋、宋、后魏并因之。后周宣帝置鲁州,寻废。隋文帝置郓州,炀帝初为东平郡。州理古须句县。大唐为郓州,或为东平郡。领县五:

须昌古须昌国。有梁山。汉无盐县故城在今县东。又有汉东平国故城,并在今县东。有郈乡亭,左传云「季、郈之鸡斗」,即此。

巨野有大野泽,一名巨野泽,尔雅十薮,鲁有大野。春秋云西狩获麟,亦在此地。

寿张汉寿良县,光武叔父名良,故改之。有梁山,汉梁王武北猎梁山,有牛足出背上。

郓城左传云:「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还待于郓。」注云:「郓城也。」

宿城

平原郡东至乐安郡二百四十里。南至博平郡二百六十里。西至信都郡二百十里。北至景城郡二百三十里。东南到济南郡二百三十里。西南到清河郡二百六十里。西北到信都郡三百三十里。东北到景城郡二百三十里。去西京一千九百八十二里,去东京一千一百三十八里。户七万八千二百七十,口六十万七千五百三十。

德州今理安德县。春秋及战国皆属齐。秦置齐郡。汉高帝分置平原郡,后汉因之。晋为平原国。宋为平原郡。后魏、后周并为平原郡。隋初废,后置德州;炀帝初复为平原郡。大唐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置德州,其后或为平原郡。领县七:

安德汉旧县。又有汉鬲县故城在西北。又有汉重平县故城,亦在西北。古马颊、覆二河在此。

安陵汉修县地。

平原汉旧县。又有汉鄃县故城,在今县西南。

蓨汉条县,周亚夫封为条侯。又有汉观津县故城,在今县东北。蓨音条。

平昌汉旧县。

将陵汉安德县地。

长河旧云广川县。

乐安郡东至海二百二十里。南至淄川郡二百十里。西至平原郡二百四十里。北至景城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北海郡三百十里。西南到济南郡二百四十里。西北到景城郡二百三十里。东北到海百九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十里,去东京一千三百七十里。户三万九千一百五十,口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