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阴三皇山,亦曰鄗山,上有三城,即是刘项相持处也。开元二十三年,分汜水、荥泽、武陟三县地,于轮场东置,以便运漕,即裴侍中耀卿立。其汴渠在县南二百五十步。坤元录云:「亦名莨荡渠,今名通济渠,首受黄河。」汉书有荥阳漕渠,如淳曰「今砾溪口」是也。水经云:「河水又东过荥阳北,莨荡渠出焉。」郦道元注云:「大禹塞荧泽,开渠以通淮泗。」后汉书云:「初,平帝时,河汴决坏,明帝永平中,乃令王景理渠堤。」坤元录又云:「自宋武北征之后,复皆湮塞。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其汴口堰在县西二十里,又名梁公堰。隋文帝开皇七年,使梁睿增筑汉古堰,遏河入汴也。音敖。鄗,****反。莨音良。
河清南临黄河。左传云晋阴,即此。汉为县。柏崖故城在县西,即东魏将侯景筑。其仓咸亨中考功郎中王本立置也。
长水汉卢氏县也。后魏置南陕县。隋曰长浑,国家改焉。土灭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盖古关之塞垣,后周以为镇防。灭,楚板反。
陕郡东至河南府三百三十里。南至河南府长水县界五十里。西至弘农郡湖城县界八十里。北至绛郡二百二十里。东南到河南府永宁县界九十里。西南到弘农郡百里。西北到河东郡二百里。东北到绛郡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五百五十里,去东京三百三十里。户三万六百八十,口十六万八千一百八十。
陕州凡河北诸州县,并冀州之域,余则荆河州之域。今理陕县。周公、召公分陕之所。公羊云:「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春秋虢国之地,所谓北虢也。虢仲国,今平陆县。战国时属韩。秦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后汉因之。后魏置陕州恒农郡。后周又置陕州崤郡。置兵于此,备齐。隋文帝时郡废,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属河南郡,后置弘农宫。大唐复为陕州,武德元年,陕东道行台金部郎中长孙操自陕州东引水入城,以代井给,百姓赖之。或为陕郡。领县五:
陕又故虢国城在今县东。今郡西四十五里有曹阳涧,曹公改为好阳。郡北大阳桥,贞观中丘行恭造。
硖石县西有莘原,左传云「神降于莘」,即此。有底柱山,大唐贞观中,太宗巡幸,命魏征勒铭,见存。
平陆汉大阳县。有傅岩穴。有闲原,即虞、芮之人让畔处。吴山,即骐骥垂耳驾盐车之所。颠軨阪。軨音令。
芮城古芮国城在其西。芮国本在今冯翊郡冯翊县界。鲁桓三年,芮伯万为母姜氏所逐,居于魏,即此。具左传注。亦古魏国,为晋所灭。
灵宝秦桃林县。汉弘农县地。故秦函谷关在县西南十二里。汉武迁于新安。大唐又置桃林县。开元末,其地得天宝灵符,因改元兼改县。东北有桑田亭,左传虢公败戎于桑田,即此也。
弘农郡东至河南府四百六十里。南至南阳郡七百里。西至华阴郡二百三十里。北至绛郡三百四十里。东南到临汝郡五百十里。西南到上洛郡四百里。西北到河东郡一百七十里。东北到陕郡一百里。去西京四百十里,去东京四百六十五里。户万七千七百四十五,口八万二千九百十五。
虢州今理弘农县。春秋时虢国地。此虢,今陕郡平陆县。东虢,在今荥阳县。西虢,在今扶风郡县也。晋灭虢,其地属晋。战国时属秦魏二国之境,后属三川郡。汉武置弘农郡,后汉因之。魏改为恒农。避献帝讳。晋复为弘农郡。后魏置西恒农郡。后周废之。隋炀帝又置弘农郡,恭帝时改为凤林郡。大唐武德元年,改为鼎州。八年,废鼎州,置虢州,其后或为弘农郡。领县六:
弘农秦桃林县地。汉弘农县黄卷陌在县西北二十余里。潘岳西征赋云:「愬黄卷以济潼。」曹公故垒,与韩遂相拒,亦在此。
湖城故曰胡,汉武更为湖县。有荆山,出美玉。黄帝铸鼎于荆山,其下曰鼎湖,即此也。
卢氏汉旧县。有熊耳山,尚书云「导洛自熊耳」,即此山。
玉城
朱阳有湖。
阌乡汉以湖阌乡为戾园。
临汝郡东至颍川郡百八十里。南至南阳郡四百九十里。西至河南府伊阙县,又北至府一百八十里。北至河南府登封县百十里。东南到淮安郡四百二十里。西南到弘农郡七百里。西北到河南府伊阙县界八十里。东北到河南府阳翟县百七十里。去西京九百八十里,去东京一百五十里。户六万四千八百九十,口二十七万六千八百七十九。
汝州今理梁县。在周为王畿。春秋时,戎蛮子之邑,亦楚郑二国之境。七国时属韩。秦属三川郡。汉属河南、颍川二郡地,后汉因之。魏晋属河南、舞阳二郡地。后魏属汝北郡。后周属南襄城郡。隋初置伊州,炀帝初改为汝州,后废州,以其地分属襄城、颍川二郡。大唐为汝州,或为临汝郡。汉广成苑在今县西。领县七:
梁汉旧县。战国时谓之南梁,以别大梁、少梁也。又有霍阳山,即左传哀公四年,楚为一昔之期而袭梁霍也。有蛮中聚,即戎蛮子国,在今县西南,俗谓之麻城。又汉光武封姬常为周承休公,故城在今县东。又有阳人聚,故城在今县西,秦灭东周,徙其君于阳人聚,即此地也,又孙坚大破董卓军之所。又有汉霍阳县,因山为名,俗谓之张侯城,亦在今郡西南,亦名王坞城,亦名高齐汝北郡,以备周寇也。
叶古应国也。汉父城县也。又本楚地,楚叶公邑也。有方城山,即屈完曰「楚国方城以为城」也。又有昆阳城,在今县北二十五里,即光武破王寻之所。有古墓在东,俗云王乔墓也。
鲁山汉鲁阳县。今有鲁阳关,古遶角城,在县东南。有汉犨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后周置三镇,在县西南十九里,亦名平高城,以御齐。高齐则于县东北十七里置鲁城,以御周。
龙兴
临汝
襄城汉旧县。楚灵王所筑。又有古不羹城,在县西南。羹音郎。
郏城汉郏县。旧曰龙山。
荥阳郡东至陈留郡百四十四里。南至颍川郡二百八十里。西至河南府二百七十里。北至河内郡获嘉县界、黄河中流九十六里。东南到陈留郡尉氏县百三十二里。西南到河南府密县百七里。西北到河内郡百五十六里。东北到灵昌郡二百八十四里。去西京一千一百五里,去东京二百六十里。户七万四千八百九,口四十三万四千三百六。
郑州今理管城县。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周初,封管叔于此。又曰虢郐之地。郑武公与平王东迁,武公灭两国而迁都焉。后郑为韩所灭,韩又徙都之,其东境属魏。秦属三川郡。汉属河南郡。后汉因之,分置荥阳郡。宋亦然。后魏为东恒农郡。东魏置广武郡。后周置荥州,后改为郑州。隋置管州;炀帝初,复为郑州,寻废州,置荥阳郡。大唐因之。领县七:
管城古周初管国。故邲城在县南,左传晋楚战处。仆射陂,后魏孝文赐李冲,因为名也。邲,毗必反。
荥阳故虢国,所谓东虢也。秦置敖仓。又有鸿沟在县西,即楚汉分境之所。又有京水、索水,楚汉战于京、索闲是也。京,故郑邑,在县东,左传所谓京城太叔者也。
中牟汉旧县。有圃田泽,荆河州薮也。赵献侯自耿徙此,又赵襄子时,佛肸以中牟叛,即此也。北十二里有中牟台,是为官渡城,即曹公、袁绍相持之所。
新郑汉旧县。春秋时,郑国至韩哀侯灭郑,自平阳徙都之。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也。本郐国之地。
荥泽禹贡「济水溢为荥」,即此。今济水不复入荥也。有敖山,其地险固。故王宫城在今县西北十五里,即左传云晋文公胜楚后,「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今故城内东北隅有践土台是也。按春秋僖公二十八年四月,晋侯败楚师于城濮,五月盟诸侯于践土,公朝于王所。注云:「践土,郑地。王在践土,非京师,故曰王所。」
阳武汉旧县。有博浪沙,地名,即张良击秦皇之所。
原武汉旧县,故城在今县西。汉卷县故城在县东。
陈留郡东至睢阳郡三百里。南至汝南郡五百里。西至荥阳郡百四十里。北至灵昌郡二百二十里。东南到睢阳郡三百十八里。西南到颍川郡二百三十里。西北到灵昌郡胙城县界八十里。东北到济阴郡二百四十五里。去西京一千二百四十里,去东京四百里。户十一万五千五百五十,口五十二万九千三百五十五。
汴州今理浚仪、开封二县。春秋时郑地。战国时为魏都。魏惠王自安邑徙居大梁,即今浚仪县也。张仪说魏哀王曰:「魏地四平,无名山大川之限。」秦属三川郡。郦生说汉王曰:「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汉置陈留郡,后汉因之。晋改为陈留国。东魏置梁州陈留、开封二郡。北齐废开封郡,并入陈留郡。后周改梁州为汴州。隋废陈留郡,炀帝初又废州,分其地入荥阳、梁、颍川、济阴等四郡。大唐复置汴州,或为陈留郡。今郡西古城,战国时魏惠王所筑也。秦始皇二十三年攻魏,引河水灌城而拔之。有通济渠,隋炀帝开引黄河水,以通江淮漕运,兼引汴水,即浪囗渠也。浪囗与莨荡同。领县六:
开封有蓬池,亦曰逢泽。故卫国之匡地。夷门,侯嬴所处。
浚仪汉开封县故城在南。有蔡水。
陈留有莘城,国语谓之莘墟。陈留本郑邑,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汉高帝于此兵败,母时兵死,后招魂葬,号昭灵后。其处曰小黄园,汉亦曰小黄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又有汉东昏县故城,亦在东北,俗曰者误。
雍丘古杞国。汉圉县故城在东南。又有汉外黄县故城,在今县东。春秋时,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即此。东晋初,祖逖镇于此。武德中置杞州也。
封丘古封国也。汉旧县。有黄池,吴王夫差会诸侯之所。
尉氏汉旧县。
睢阳郡东至彭城郡西界二百十里。南至谯郡一百三十里。西至陈留郡三百里。北至济阴郡百六十里。东南到谯郡酇县界百八十里。西南到淮阳郡二百八十里。西北到济阴郡百六十里。东北到鲁郡四百十七里。去西京千五百四十里,去东京七百八十里。户十二万一千百七十,口八十一万二千百七十。
宋州今理宋城县。高辛氏子阏伯所居商丘也。周武王克殷,以封微子启,是为宋国。战国时,齐、楚、魏三分其地。秦置砀郡。汉改为梁国,后汉因之。晋亦曰梁国。后周置梁州。隋文帝置宋州,炀帝初为梁郡。大唐复为宋州,或为睢阳郡。领县十:
宋城宋国都此。有孟诸泽,有汉梁孝王兔园、平台、雁鹜池。汉睢阳县在此。春秋时陨石五,见存。漻堤,即梁孝王开道也。漻音蓼。
襄邑春秋时襄牛地,宋襄公所葬。汉为县也。
楚丘古之戎州己氏之邑。盖昆吾之后,别在戎翟中,周衰入居中国。己氏,戎君姓也,汉曰己氏县也。
柘城
虞城孟诸泽,即禹贡所谓明猪也。明音孟。又舜后所封之邑。有纶城,即少康邑,汉虞县也。
宁陵古葛伯国,亦魏信陵君邑。
单父古鲁邑,汉旧县也。又汉西防故城在今县北。
谷熟汉旧县。即殷之南亳,汤所都也。
下邑秦汉旧县。
砀山汉麻乡故城在县之西北。
谯郡东至彭城郡五百里。南至汝阴郡二百五十里。西至淮阳郡二百里。北至睢阳郡百四十里。东南到汝阴郡五百九十里。西南到淮阳郡三百九十里。西北到淮阳郡三百二十里。东北到彭城郡五百里。去西京一千七百四十里,去东京八百九十八里。户八万二千四百六十八,口六十五万五千二百。
亳州今理谯县。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即其地也。其后改为谯。春秋时为陈国之谯邑。战国时属宋。秦属砀郡。汉属沛郡。后汉为沛国,兼置荆河州。领郡六,理于此。魏置谯郡,晋因之,后置南兖州。后周改为亳州,兼置陈留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谯郡。大唐为亳州,或为谯郡。领县八:
谯有涡水。魏黄初中,文帝自谯循涡入淮。有古焦城。涡音戈。
临涣汉铚县。有嵇山,晋嵇康因而改姓。有涣水。铚,陟栗反。
永城有砀山,汉高帝隐于芒、砀山泽闲,即此地。汉芒县故城在今县北。又有汉太丘县故城在西北。
酇汉旧县。又有汉建平县故城,在今县西北,一名马头城。酇音才何反。
真源古之苦县,老子生于此。
鹿邑汉郸县地。
城父春秋时陈国之夷邑,左传楚灵王败于干溪,即此。有肥水、鲍溪水。
蒙城汉山桑县。后魏置涡州涡阳县。东魏置蒙郡,后曰山桑。又有汉垂惠聚,在县西北。
济阴郡东至鲁郡三百二十里。南至睢阳郡百六十里。西至陈留郡二百里。北至濮阳郡百七十里。东南到睢阳郡百六十里。西南到陈留郡二百四十里。西北到灵昌郡二百五里。东北到济阳郡四百里。去西京千四百七十里,去东京六百五十里。户十万二千二百九十,口六十万六千二百五十。
曹州今理济阴县。昔唐尧所居,州界有尧冢。在周为曹国之地。周武王弟叔振铎所封也。昔汤伐桀,桀败走三。三,国名。汤又伐之,俘厥宝玉,在此也。音宗。战国时属宋。秦属砀郡。汉改为梁国,景帝分梁为济阴国,宣帝更名定陶,后为济阴郡。后汉因之。晋为济阳郡。后魏置沛郡西兖州。后周改西兖为曹州。隋为济阴郡。大唐复为曹州,或为济阴郡。领县六:
济阴古三鬷亭在县东北。有曹南山,有泛水即汉高帝即位之地。泛音泛,取泛爱之义。汉济阴郡城,今县是也。亦汉定陶县也。鬷与同。菏泽在今县城东北九十里,故定陶城东北。
成武汉旧县。隋置戴州。
冤句有漆园,庄周为吏之所。汉济阳县故城,在今县西南,后汉光武生于此。有古煮枣城。句,巨俱反。
考城有北亳,成汤都也。梁国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此即北亳也,亦曰景亳,亦古戴国也。又有北郜城,左传云「取郜大鼎」,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