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1
34829100000035

第35章 大宋王朝的全面解读(11)

元昊建国称帝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摆脱宋朝的控制,实现党项政权的独立。但是,他又希望他的建国称帝能够得到宋朝的承认。于是,元昊在建国后不到两个月,即天授礼法延祚二年(宋宝元二年,1039)正月,就以臣子的身份,遣使到宋给宋仁宗上表,追述、表彰他的祖先同中原的关系及其功劳,说明其建国的合法性,要求宋朝“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宋朝不能容忍藩属成为敌国,当即削去了元昊的赐姓及官爵,断绝互市,并张榜称有能将元昊俘获或斩首的就封为定难军节度使。

外交手段没有取得成功,元昊决定用武力夺取。从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到五年(宋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1040~1042),元昊对宋朝发动了三次大战。

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宋康定元年,1040)正月,元昊率大军突袭保安(今志丹县)军,一举攻克延州外围重镇金明寨,直逼延州(今陕西延安)。宋知延州范雍急召部将刘平、石元孙前来救援,当二将率二万援军到达三川口(今陕西安塞东)时,元昊的伏兵突起进攻,经过激烈战斗,宋军失败,刘、石二将被俘。元昊又乘胜猛攻延州七日,无奈天降大雪,元昊担心后方有失,遂撒军北归。史称这次战役为三川口之战。

四年(宋庆历元年,1041)二月,元昊在宋朝还没布置好战局时,又率十万大军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宋朝新任陕西经略副使韩琦命部将任福为大将迎击。元昊命西夏军诈败,一路丢弃马羊骆驼,宋军紧追不舍,一直到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才发现中了元昊的圈套,宋国再次大败,主将任福战死。史称好水川之战。

五年(宋庆历二年,1042)闰九月,元昊兴兵进攻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宋知渭州王沿派部将葛怀敏出击。葛怀敏轻敌冒进,进入定川寨(今固原西北),宋军两次陷入元昊的包围圈,全军覆没。史称定川寨之战。

三次大战西夏均大胜,但连年征战,西夏已是民穷财尽,加上宋朝关闭互市,使得西夏境内粮食等日常生活用品奇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因此,当北宋提出议和时,元昊也积极响应。经过多次交涉,双方于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宋庆历四年,1044)达成和议。宋朝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名义上称臣。宋“岁赐”西夏银五万两、绢十三万匹、茶两万斤。宋、夏恢复贸易往来。

何谓“濮议”

“濮议”是牵动英宗朝的大事件。濮指濮安懿王赵允让,乃宋英宗的生父。议,就是讨论。“濮议”指英宗即位后让朝臣讨论其已故生父的名分问题。

赵允让(995~1059),字益之,是商王赵元份的儿子。他天资浑厚,喜怒不形于色。真宗儿子周王赵祐死后,允让曾被叔叔宋真宗接入宫中扶养,仁宗出生后,允让才被送回自己家。仁宗即位后,因在位久无子,乃以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宗实(即后来的英宗)为皇子。嘉祐四年(1059),濮安懿王赵允让病死,就在英宗为生父守丧时,被仁宗立为皇子。仁宗去世后,英宗即位。位居九五之尊后,血浓于水,英宗总想把生父也升格为皇帝。治平二年(1065),英宗把已故濮王的名分问题交给礼官和待制以上的朝臣去讨论。按儒家旧制,帝王由旁支人承大统,就应该以先皇为父,而不能以本生父母为考妣。至于秦汉以来那些推尊其生父母为皇帝皇后的做法,都见讥于当时,非议于后世的。

朝臣们很快分成泾渭分明的两大派。一派以台谏官司马光、贾黯、吕诲、范纯仁等为主体,还包括部分礼官、侍从如翰林学士王珪、知制诰韩维、权三司使吕公弼等,他们主张英宗应称濮王为皇伯。另一派则都是一些大权在握的宰执大臣,有韩琦、欧阳修、曾公亮等。他们认为英宗应该称濮王为皇考,因为“出继之子,对所继所生皆称父母”。双方各执一词,引经据典,唇枪舌剑,争论得不亦乐乎。宰执坚持皇考说,激怒了于礼于理都略占上风的台谏派,他们上疏弹劾说“臣权太盛,邪议干正”。然而英宗却是偏向于宰执一边的。于是,台谏官纷纷被解职,权御使中丞贾黯被解职出京,知谏院司马光也被免去谏职担任侍读。次年三月,侍御使吕诲联合御使范纯仁、吕大防联合上疏,参劾全体宰执。英宗只得下诏书不称濮王为“皇”,而称为“亲”,又把濮王的坟茔称陵园,实际上还是将生父和仁宗并列。

吕诲等见弹奏不被采纳,集体辞职,英宗最终把他们全部贬出京师。而出使契丹回来的同知谏院傅尧俞、侍御使赵瞻等见濮议结局如此,也不再上朝,在家“待罪”。这是台谏官行使其正当言事权的最后一举,可见宋代台谏言事不屈从于君权之一斑,然而英宗又把他们贬为州郡长吏。反对称皇考的台谏官都贬黜出朝,京城传开了“绝市无台官”的谚语。濮议最终在君权和相权的联手下收场,皇考派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为什么说范质是“北宋开国首相”

范质(911~964),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清河西南)人。他的父亲范守遇,当过郑州防御判官。据说范质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梦见神人送其一支五色笔。范质九岁时就能作文,十三岁就研究《尚书》,且教授学生。后唐长兴四年(933)举进士。后汉初,范质任户部郎中,乾祐三年(950)升任枢密副使。后周广顺元年(951),范质升为宰相后又兼任知枢密院事,掌握了军政大权。显德六年(959)后周世宗病危时,以范质为顾命大臣,辅佐世宗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被封为萧国公。

显德七年(960),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不久,范质就被兵士们带到赵匡胤的殿前司公署内,面对如狼似虎的将士,范质进行着挽救后周的最后努力,他质问赵匡胤说:“先帝养太尉如子,今先帝身犹未冷,奈何如此?”赵匡胤呜咽流涕说:“我受世宗厚恩,现在为六军所迫,到了这一步,实在是愧对天地,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范质还没来得及答话,殿前司散指挥都虞侯罗彦瓌立刻举着刀来到范质跟前,恶狠狠地说:“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范质虽有志恢复后周,但此时他自知已是回天乏力了。于是,在赵匡胤答应他提出的“事太后如母,养少主如子,无负先帝旧恩”的条件后,范质“不得已从之”,率百官成礼,赵匡胤得以顺利地建立宋朝。

赵匡胤深知争取后周有威望的大臣的重要,于是,在为开国元勋及亲信升官晋爵之后,范质的宰相官衔也由同平章事升为侍中,范质于是成了北宋的开国宰相。但是,赵匡胤对范质这种旧臣并不完全信任,在升范质相衔的同时,也免去了他原先兼任的知枢密院事,成为只问政事的行政长官。去掉了重要的军权,这其实是明升暗降。

本来,宰相见皇帝议重大政事,一定是受命坐下当面讨论,从容赐茶退下,唐、五代一直都遵循这一制度。但是,有一天范质去面见赵匡胤的时候,按惯例仍旧还是坐着,赵匡胤却说:“我可以自己拿着看。”于是范质就起来把文书呈上,然而退下想坐回原位时,位子却已经让赵匡胤悄悄命人撤了。范质由此知道,已经该辞相位了。乾德二年(964)正月,范质请辞相位,赵匡胤丝毫没有挽留,还匆忙地在同一天将同是留用的其他两位宰相王溥、魏仁辅也一并罢免了。同年九月,范质病死,终年五十四岁。

“义社十兄弟”谓谁

赵匡胤发动兵变代周建宋的基本力量之一,据李攸《宋朝事实》载,就是以他为首的所谓“太祖义社兄弟”,也称为“义社十兄弟”,他们就是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和王政忠十人。至于他们何时结成“义社兄弟”,最初又是以谁为首,现在都已无从知晓了。十人当中的赵匡胤、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韩重赟及刘廷让,在《宋史》及《东都事略》中都有纪、传,他们都是后汉时投入枢密使郭威部下,当时都是低级军官,地位大体相当。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和王政忠等想必情况也差不多。因此可以断定,他们结成“义社兄弟”的时间可能就在这个时候。因为到后周世宗初年时,每个人的发展情况已经有很大差异,地位也已相当悬殊。这时“义社十兄弟”中地位最高的,不是赵匡胤,而是时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并领昭武军节度使的李继勋。赵匡胤主要是在世宗后期得到迅速提拔,成为殿前司的最高长官。赵匡胤和义社兄弟的关系,显然有亲疏远近的差别,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赞三人可能与赵匡胤的关系较为密切,他们都参与了兵变,成了开国功臣。而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几人,升迁最慢,与赵匡胤的关系可能较为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