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1
34829100000029

第29章 大宋王朝的全面解读(5)

熙宁二年(1069)二月,神宗力排众议,果断地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委以重任,揭开了变法的序幕。为了有效地制定和推行新法,神宗还特别命令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和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主持,并起用了吕惠卿、蔡确、曾布、沈括、薛向等一批新人。这一年,新法陆续出台、实施,遭到守旧势力的攻击,但神宗不为所动,继续支持新政。熙宁三年,神宗进一步提升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先后颁行天下,变法进入高潮。宋神宗锐意改革的决心和他对王安石绝对的支持,保证了变法的成功,对改善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增强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次变法在前一阶段取得了胜利,但随着变法的逐渐深入,触及大商人、大地主的利益,变法中存在的弊端也日渐明显,反对派攻击愈加猛烈。宋神宗开始犹豫,并力图平衡两派关系,勉强维持新政。然而,以太皇太后为首的外戚也反对变法,神宗无奈,于熙宁七年二月罢王安石相。后虽又重新起用,却不太信任,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自求罢相,出知江宁府。

元丰年间(1078~1085),神宗亲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础上,在某些方面使改革有所推进。富国强兵是熙宁变法的主线,并确使国用丰饶,国家财政状况明显好转,但神宗亲自主持下的元丰改革却绕开容易引起争论的理财问题,把重点放在了整顿冗官、强化军兵保甲上。元丰三年(1080)八月,神宗正式起动官制改革,诏令撒消只领空名的官职,原作为虚职的省、部、寺、监各官皆实际任事。元丰五年,又以《唐六典》为蓝本,颁行三省、枢密、六部新官制。虽然这次改革局限性很大,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改变了宋初以来混乱的官僚体制,奠定了北宋后期及南宋中央官制的基本框架。

至于强化军兵保甲的措施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实际效果。元丰四年及元丰五年的两次对西夏的战争均大败,损失惨重,神宗力图雪耻强边的梦想彻底破灭。

元丰八年三月,神宗病逝,在位十八年。

哲宗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宋哲宗(1077~1100),名赵煦,是神宗的第六个儿子。赵煦曾被授检校太尉、天平军节度使,封均国公。元丰五年(1082),迁开府仪同三司、彰武军节度使,进封延安郡王。元丰八年二月,宋神宗病危,三月一日,神宗的母亲英宗高皇后垂帘听政,宣布立神宗第六子赵煦为皇太子。五日,神宗去世,赵煦即位,年仅十岁。

哲宗即位后,政权一直掌握在太皇太后高氏手里。直到元祐八年(1093)九月高太后去世,十八岁的哲宗才亲政。亲政之初,哲宗就恢复免役法,复行青苗法、市易法等,在教育科举等方面也恢复了神宗时的制度。另外,哲宗还对西夏再次采取强硬政策,不仅在沿边诸路构筑了一道长达千余里的防御工事,又与西夏重开战事,并在元符元年(1098)的平夏城之役中取得了宋夏战争中少有的大胜利,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迫使西夏求和。

然而哲宗时期改革派重新上台后,却不遗余力地对有不同意见的人士进行打击报复,苏轼、苏辙、吕大防、范祖禹等人先后遭到贬斥。而所谓的改革派主要成员热衷的是自己的权位,不仅主管军事的知枢密院事曾布对保甲等改革措施敷衍了事,执政章惇也与曾布貌合神离,严重影响了改革的进程。

哲宗的身体一直很糟糕,少年时便有咯血等疾病。元祐七年(1092),在高太后的安排下,哲宗娶了大他三岁的孟氏为妻。而对这桩婚事,哲宗并不乐意。所以,元祐八年高太后一死,孟后便被废黜,出居瑶华宫。

年少的哲宗初即位时,还是颇有一番抱负的,也起用了一些贤臣,使国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到后来却假借绍述的名义,在政治上以牙还牙,务反前政,报复打击了很多无辜的官员,造成了“党籍祸兴,君子尽斥,而宋政亦敝”的局面。

什么叫元祐“更化”

“更化”即改制,改革的意思。

哲宗即位初期,英宗皇后高氏以太皇太后垂帘执政。高太后出身将门,曾祖是宋初大将高琼,外高祖是太祖时的大将曹彬。神宗生前她就对变法改革持否定态度,只是因恪守宋朝家法才没有出面干预。高氏执政后,立即起用守旧派首领司马光,任命其为门下侍郎,吕公著为尚书左丞,参与朝政。

据《宋史纪事本末》载,神宗去世时,司马光从洛阳进京奔丧。卫士见到他,都致敬行礼。老百姓更是夹道欢迎,高喊着:“无归洛阳,留相天子,活我百姓!”可见当时司马光在民间的呼声很高。

司马光执政后连续上札,有《乞开言路札子》、《乞去新法病民伤中者疏》、《乞罢保甲状》、《乞罢将官状》等,他把新法比作毒药,认为必须全部废止。变法派放出抵制的言论,援引孔子的话说:“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司马光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太皇太后以母改子(神宗),非子改父”,并以此作为废除新法的理论依据,新法于是被逐渐废除。七月,首废保甲团教。十月,罢方田均税法。十二月,市易法和保马法也相继被废。

元祐元年(1086)春,司马光、吕公著先后升任左、右相。废除新法的工作雷厉风行地展开,史称“元祐更化”。三月,司马光要求各州县五日内罢免役法。在江宁闲居的王安石听说,不禁惊愕失声道:“连这都要废除吗?”许久,又说:“此法终不可罢!我和先帝讨论了两年才实行的,连细节都考虑到了。”范纯仁(范仲淹之子)、苏轼、苏辙等人也反对仓促废除,认为应进一步考察利弊。然而司马光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八月,再罢青苗法。九月,司马光去世,废除新法的活动由右相吕公著继续进行。这时,新法其实已经废除得差不多了。

元祐更化虽然纠正了熙丰变法中的部分弊病,却给北宋后期政治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什么叫绍圣“绍述”

元祐八年(1093)九月,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哲宗亲政。

哲宗在高太后生前就对她一味废罢新法、打击变法派不满。亲政后,哲宗一心想继承其父神宗的遗志推行新法,不久就恢复变法主将章惇、吕惠卿的阶官、职名。元祐九年二月,哲宗任命李清臣为中书侍郎,邓润甫为尚书左丞。李清臣在殿试发策时直接否定元祐政治,令绍圣之意呼之欲出。绍述是绍圣年间使用频率最高的政治术语,其原意是继承前人的做法,对哲宗而言,就是继承其父皇的遗志与事业。四月,哲宗改年号为绍圣,明确宣示要继承神宗的改革事业,不同意再行新法的苏辙被贬出任知州,袒护他的首相范纯仁也被贬出任知府。哲宗任命章惇为首相,曾布入主枢密院,蔡京、许将等先后任执政,林希任同知枢密院事,变法派控制了朝政。各项新法先后恢复,还根据神宗时推行新法的弊病,作了一些改进,并采用了部分元柘时制定的法规。但是,变法派此时也开始打击守旧派,守旧派的重要官员如吕大防、刘挚、苏辙等先后被贬往广南东路(今广东)。守旧派的首领司马光、吕公著不仅被追夺赠官和谥号,连哲宗当年为他们亲笔题写的碑额和奉敕撰写的碑文也被追毁。朔党成员韩维等三十人相继被贬官,蜀党首领苏轼被远贬于惠州(今属广东),又进而贬到昌化军(今海南儋县西北)。洛党首领程颐也被贬往涪州(今重庆涪陵)。据《宋史·蔡卞传》记载,仅元符元年(1098)重新惩处的元事占旧党就达八百三十家之多。由此可见,在哲宗亲政时期,虽然他想绍述之本意是为了继承乃父的遗志,最终却演变成了激烈的党派之争,主要政事已不是集中精力改革,而是变为以打击守旧派为主,从而使北宋政权进一步地走向衰弱。

徽宗是怎样成为皇帝的

宋徽宗赵佶(1082~1135),是神宗皇帝的第十一子,母为神宗陈皇后。元丰五年(1082)十月生于宫中。第二年正月赐名为佶,十月授镇宁军节度使,封宁国公。哲宗即位后,封遂宁郡王。绍圣三年(1096),封端王。

元符三年(1100)九月,年仅二十五岁的哲宗病死。哲宗刘皇后本来生过一个儿子,但不久就夭折了。父死子立,哲宗没有儿子,皇室继立储君成了大事。神宗共有十四子,健在的五子依次是申王赵佖、端王赵佶、莘王赵俣、简王赵似、睦王赵偲。

向太后(神宗皇后)哭着对宰相章惇等大臣说:“国家不幸,先帝无子,天下事要早点定下来。”章惇说,依照礼、律,应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向太后不同意,说:“神宗诸子中,申王虽然年长但是眼睛有残疾,接下来应该立端王。”章惇则对答道:“按年龄则申王居长,依礼律应是立哲宗同母弟简王。”向太后强调,她自己没有儿子,所有的皇子都是神宗的庶子,不应再有区别,简王乃十三子,没有僭越诸兄的道理,还是立端王最合适。章惇提出,赵佶轻佻,不宜君天下。知枢密院曾布乘机进言:“章惇根本就没有和我们商议,皇太后所说极为妥当。”尚书左丞蔡卞、中书门下侍郎许将也跟着表示赞同太后圣旨。于是,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许将等执政的支持下,召端王赵佶进宫,即皇帝位。

为什么说徽宗是佞道昏君

宋徽宗赵佶,是北宋继真宗之后又一位以崇奉道教的皇帝。他在位二十余年间,北宋的统治已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但是以徽宗和蔡京为首的统治集团不是积极改良政治,克服危机,而是变本加厉地排斥忠良,任用亲信,大建园林楼阁,纵情享乐,并狂热地崇奉道教,企图利用宗教迷信活动神化其统治,挽救行将灭亡的北宋王朝。

徽宗即位之初,便开始“兴道”,宠信茅山第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龙虎山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等上层道士。到了政和、宣和年间(1111~1125),他对道教的尊崇达到高潮。他效仿唐玄宗和宋真宗,编造所谓“天神托梦”的神话。政和三年(1113)十一月,徽宗自称梦见太上老君,老君告谕他:“汝当宿命,当兴吾教。”从此,徽宗更加尊崇道教。

政和六年,左道录徐知常推荐道士林灵素来见徽宗。林灵素原名噩,温州人,本在佛门为僧,因不堪师傅的打骂,改作道士。他善幻术,为人机敏而能言,在徽宗面前自吹能“上知天上,中识人间,下知地府”。林灵素利用徽宗急欲神化自己的心理,对他说,上天有九霄,最高者为神霄,神霄府中有一位神霄玉清王,乃上帝之元子,号长生大帝君。徽宗即神霄玉清王转世,下降为人主。林灵素又称自己是神霄府仙卿,降临人世辅佐帝君。蔡京、童贯等大臣也是神霄府仙伯、仙吏,就连徽宗宠爱的贵妃刘氏也是上天“九华玉真安妃”。一番话听得徽宗大喜,立即赐林名为灵素,赏赐无数,命他随意出入宫禁,地位与大臣相似。只因后来林灵素太过恃宠跋扈,竟与太子争道,乃于宣和元年(1119)十一月遭贬斥,还故里后不久病死。

徽宗进行着一系列的扶植道教的活动,他大兴土木,除了为林灵素兴建上清宝箓宫外,又下令天下各州府所建的天宁万寿观也都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供长生大帝君及青华帝君之神位,耗费甚巨。徽宗还多次下诏在全国寻访有道异人,并规定道士可入州县学校培养,又比照政府官吏品级,设道官二十六等,道职八等。徽宗又下诏全国搜访道书,并敕令编成《政和万寿道藏》,还亲自注解《道德经》、《南华真经》等书。

徽宗迷信道教,原想借助宗教神化自己,然而他溺信虚无,困竭民力,只能加速北宋的灭亡。当宋朝君臣崇道达到高潮时,金人已兵临城下,而昏庸的宋徽宗到这时犹自相信道教法术能抵御金兵。金兵围困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兵部尚书孙缚仍迷信方士郭京能以“六甲法”生擒金兵二帅,结果郭京驱使“神兵”开城不战而溃,金兵却乘势登上城墙,加速了京师的陷落。徽、钦二宗连同北宋宗庙神器,府库蓄积,都被金兵掳去。这位“教主道君”皇帝作了囚徒,犹且身着紫色道袍,头戴逍遥巾,作道流打扮。

什么叫做“瘦金书”

“瘦金书”实为“瘦劲书”的美称,为宋徽宗赵佶所创,指的是北宋末年一种具有瘦细、劲挺特色的楷书。

宋徽宗赵佶在政治上虽然昏庸无能,在艺术上却是才华横溢,颇有建树的。他不但擅文辞,通音律,精鉴别,尤工于书画。清代王文治有诗赞曰:“不徒素练画秋鹰,笔态冲融似永兴(指虞世南)。善鉴工书俱第一,宣和天子太多能。”赵估的花鸟画超妙入神,栩栩如生;书法则正、行、草无所不工,而最有名的、最有特色的是他所独创的“瘦金书”,不但在宋朝独树一帜,也可以说亘古未有。

关于“瘦金书”的渊源,论述颇多。宋代蔡絛《铁围山丛谈》云:“祐陵(赵佶)作黄庭坚书体,后自成一法。”明朝陶宗仪在《书史会要》里则说:“……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所以从历代记载和书体本身看,赵佶的正书应是学褚遂良、薛稷一派的早期黄庭坚书体。不过,他善于运用,能糅合众家之长,使“散花天女舞瑶台”的褚派书体,参合薛稷的清新笔法,变得更为多姿。“瘦金书”不仅以瘦细挺劲得名,还有腴润飘逸之美。现存的瘦金书作品有《千字文》、《申霄玉清官碑》、《牡丹诗》等。

宋江起义是怎么回事

徽宗君臣的黑暗统治,终于在政和、宣和之际激起了民众起义,其中以北方的宋江和南方的方腊规模最大。

宣和元年(1119),宋江于河北路起义。同年十二月,已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农民起义军,被称为“河北剧贼”,北宋王朝曾下诏招降。宋江未受招安,继续进行战斗,转战于京东各地,出没于青、济、郓、濮等州之间,又被称为“京东贼”。宣和二年冬,南方的方腊举行起义,且发展势头迅猛。亳州(今属安徽)侯蒙上疏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宋)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徽宗于是任命侯蒙为梁山泊附近的东平府(郓州)知府,负责招安宋江,但侯蒙还没到任就死了。南宋时传说宋江起义军在梁山泊活动,可能就是这个时期。

不久,宋江力图向南方发展,途经沂州(今山东临沂)时向知州蒋圆借道,蒋圆乘机袭击,起义军猝不及防,损失不小,只好往北回撒,在龟蒙一带活动。

宣和三年初,宋江起义军在结集力量后,再次移军南下,并进入淮南路的楚州(今江苏淮安)一带,又被称为“淮南盗”。稍后,起义军在转向东北途经沭阳时,遭到县尉王师心军队袭击。二月,在海州(今连云港附近)遇知州张叔夜伏兵攻击,损失惨重,部分起义军向张叔夜投降。据《宋史·张叔夜传》记载,宋江也于此时向张叔夜投降。还有一种说法是,大约在宣和四年夏季,折可存参与镇压方腊起义班师回朝后,又“奉御笔,捕草寇宋江”。

宋江究竟向何人投降,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只有李若水在宋江投降后的第二年写的《捕盗偶成》这首诗的前半部分里对这件事有所记述: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

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

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

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方腊起义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