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革没有回头箭
34802000000080

第80章 微博促进政府转型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2011年佛山智慧城市与社会管理创新经验交流会”。我没有想到,竟然将微博作为主题。我今天的角色是点评,我认为是非常困难的。不说前面的主题演讲,一位市委书记,一位中心主任,演讲内容是高瞻远瞩,后面的八位嘉宾,无论官员和嘉宾,进行点评都是有难度的。

八个人演讲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政府官员。我们发现有五位政府官员。政府官员中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央政府的官员,制定政策的;还有三位官员是实践者,在地方有丰富多彩的实践和应用。

第二类,两位非常知名的运营商,新浪和腾讯,如果说没有这两位运营商竞争的格局,没有他们提供这一平台,微博不会发展得这么快。

第三类,一位专家,人民网的舆情监测室,用第三只眼睛来看微博和政策制定,看社会的创新。

八位嘉宾的发言分成三种类型,两位官员从整个政务微博发展的方向路径政策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谈到了国内,也谈到了国外,我们很解渴。

三位地方实践者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多彩的实践,实际上我认为政务微博如果没有应用的话,就枯竭了。实践中遇到丰富多彩的应用,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两位运营商,新浪、腾讯微博竞争的格局中,很多的网站都在上微博。前不久在人民网做节目,他们非要让我开微博,实际上已经开了博客。前天下午在新华网解读六中全会的精神,也要让我开新华网的微博,给我开了很多的微博。

运营商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平台支持,当然最后讲的内容是,如何用第三只眼睛,来看这件事情,看微博发展的态势,看主要的政策,看主要的走向。刚才秘书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的点评是不到位的。下面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我用一句话概括我的观点:微博倒逼政府转型。包括今天探讨的智慧城市和社会管理创新。我讲三个观点。

第一,微博的崛起,代表着中国社会力量的崛起。

第二,微博对政府的监督作用,彰显了公民社会的巨大力量。

第三,微博的快速发展,促进政府转型,或者是倒逼政府转型。

我们在讨论微博的时候,不要将微博仅仅局限于问政于民,应该从更大的视野进行讨论。微博的崛起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社会力量的崛起。中国传统社会是强政府、弱社会的结构,政府一直处在非常强势的位置。计划体制下,是不能允许其他组织存在的,只有四种组织合法地存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经济,除此之外其他没有合法存在的法律依据。

那个时候,政府的红头文件有非常高的权威性。毛主席一声命令,中国搞了十年“文化大革命”。这是社会没有开化的阶段。改革开放后,社会发生了变化,有三股力量使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

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直接培育了个人的自强自立、竞争的趋势。如果没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个人不会有这么多的诉求,也不会对政府有这么多的愿望。

第二,市场化的改革,为中国民间组织的崛起,为中国民间组织的存在、发展提供了强大或者是非常重要的契机。现在在全国注册的社会组织一共有45万,省市以下的就更多了,全国有数千万级。现在的社会不像过去,只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是合法组织,大量的民间组织都孕育而生,社团组织、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志愿部门)、NGO(非政府组织)、免税组织、自愿组织都是这样的。

第三,网络的崛起。网络的崛起在当前情况下,我们的感受就是微博的崛起,这是中国社会力量崛起的重要标志。

为什么微博产生后,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我认为微博的力量首先来源于互联网发展本身的巨大力量。网络有四大特点:

第一,为所有社会群体提供了开放的平台。谁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观点,甚至可以不暴露你真实的姓名,这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开放了平等表达意见的平台。不受身份的限制,只认意见领袖,不认职位。前不久我在人民网,他们搞了一个节目就是网络生态环境的分析,就请了两位,我是专家,还请了著名的网友叫作“十年砍柴”,号称网上有500万粉丝。他就是语文出版社的编辑,原来在《法制日报》当了八年的记者,一直跑全国人大,对媒体比较熟悉,一直坚持写博客,后来也写微博,现在网上有很强大的号召力。这是平等的平

台,不认身份。

西安市某区有公开选择党政领导干部的七步选拔法,网友一片哗然,有的网友坚决反对他们的做法。结果西安这个区请了很多部长级,包括全国人大的官员,也将一位网友请来,就是反对的网友请来进行讨论,跟部长、专家学者进行讨论。这位网友是什么人,是四川凉山州的农校教师。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反对这样的做法,竟然被对方作为贵宾邀请,购买了机票让他跟部长一起讨论问题,他认为是不可思议。因此网络只认意见不认身份。

第三,虚拟的平台、虚拟的社会。现在讨论网络社会有两种概念,一种是实体的网络社会,一种是虚拟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现代信息广泛使用后,使传统的人和人的沟通方式,单位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在谈网络社会的时候,谈的都是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虚拟网络社会,现实中有的在网络中都是有的,因此是虚拟的平台。

第四,无疆界的平台。不受地区的限制,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登上互联网,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微博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互联网本身的发展。大家看到互联网的发展是非常快的。现在网民有4.85亿人,微博是1.95亿人。去年年底的时候,全国的微博只有6300万人,短短六个月的时间,微博快速地上升到1.95亿人。快速的增长又是以技术支撑为主的,现在全国有2.78亿个IP地址,例如网上推广的管理是不可能的,因为技术上无法保障。4.5亿网民,入网计算机是2.2亿台,一台计算机不能有一个IP地址,一个IP地址有很多人发言,不能知道由谁控制的,因为IP地址是由美国人控制的,由他们分配的。

这些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的快速普及,使我国的网络规模全球第一,超过了美国。

前面讲了很多微博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我认为有三大特征。

第一,可以快速传递信息。2010年的计算机评价,全球500强的评价,中国第一,每秒达到2570万亿次,不到1/10秒,可以将全球网页全部扫描一遍,中国有6亿张网页,不到1/10秒就可以全部扫描。以计算机的快速运算为主的,2011年日本的计算机达到了8612万亿次。所以说微博在网上快速传递是以计算机快速运算为主的,包括运算速度、存储能力、网络带宽。我们在“十二五”期间,每个城市家庭下行100M,上行50M,那个时候家里下载电影就是2秒的事情,那个时候传输的速度还会更快。

第二,排山倒海式响应。一个事件在网络上发生,就会排山倒海式地响应。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讲,2010年9月,有关江西折迁的记者实时播报的一条微博被转发8000多次,成为当天的热门新闻。2011年“7·23”动车事故后,珠海市政协

委员在微博上说:“凡本微博被转发一次,就捐献1元给小伊伊!”不到24小时转发超过90万次。

第三,瞬间被放大,很多的事情瞬间被放大了。网络的属性以及传播的特征,为微博参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

微博的崛起代表中国社会力量的崛起,包括主要制定政策者的官员要看到这一趋势,微博对政府的监督作用,彰显了公民社会的巨大力量。

微博对政府的监督的作用可以从很多的角度进行概括,大体有几点。

第一,对政府和社会的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人人是记者,人人都在办报纸。

你开了微博,上面有10万粉丝,就超越了很多的报纸。有100万粉丝和500万粉丝,可能《人民日报》都无法发行这么大的数量。

第二,可以对政府及其公务员的不良行为进行爆料,校对政府行为,为揭露腐败案提供线索。中纪委和监察部提供的信息,相当多的腐败案件就是通过网络的线索,微博等举报,通过民间的渠道举报,查了以后,将这些大案曝光天下。

第三,汇集政府公共政策及其处理公共事务的评价,积聚社会的共识,快速形成放大效应。这一点我们需要分析。我们都看到了网络上有杂音,有造谣惑众,有散布谣言。我举一个例子,今年6月份,在广州增城发生了三天骚乱,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网上造谣,说四川籍两名打工者在摆摊的时候被人活活打死,导致大量的四川民工往广州增城聚集,发生了三天的骚乱。政府没有办法,只能将所谓被打死的人拿出来露面。网上确实有杂音和造谣惑众,但任何网络的主流民意最后都是非常清晰的。社会的价值判断是看多数人,看网上反映的网帖和微博的主流民意是什么。多数是代表人民的心声。主流媒体在事情的前后也会发生改变,例如药家鑫,就是西安杀人的大学生,报道后,大家认为应该千刀万剐,主流媒体随着网络事件不断的发展和改变,也是不断地转换,这就是对民意校正的过程。因为人有基本的价值判断,无论有多少噪声和造谣惑众,网络媒体形成的主流声音政府要高度关注的。

“郭美美”事件最后演变为“卢美美”事件,事件是很简单的,就是小女孩悬浮,引发了对官办事业的极大的质疑,我们为此付出了代价,很多的捐款都大幅度地下降的。从长远来看,这未必不是好事。如果没有网民校正的力量,捐款事件是否会及时地在平台上公布信息,大家捐赠是多少,捐款项到了哪里,大家是糊涂的,大家是不了解的。

还有动车追尾事件,前后过程微博贡献了非常重要的力量,我概括为八个字,发布、动员、拷问、反思。第一时间发布,两辆车追尾了,没有任何的电视台和报社的记

者赶到现场,1500人在车上,有的人付出了生命,有的人受到了惊吓,有人拿出手机发布微博。

奥巴马说乔布斯最大的贡献是使人们兜里揣着互联网。乔布斯使电脑个人化,数亿人自发地纪念乔布斯,很大程度是纪念他的创新。他站在世界消费潮流的顶尖判断未来的消费趋势,对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7·23”动车事故首先是微博快速地发布,发生追尾,之后老百姓到现场救援、动员老百姓到血库献血等举措都不是政府动员的,而是微博和网络动员的,充分地反映了绝大多数人的爱心和包容心。

第三拷问,事件没有处理好。人还没有完全地救完,官方就拖车,20多个小时救出来的小女孩还说是生命奇迹。地震后72小时是黄金救人时间,你不信我反正是信。

王勇平的下台,是体制的悲哀,不是他个人说得如何,而是体制让他下台。我们就需要反思,政府的机制是否需要改革。铁道部部长的腐败,引发出多位铁道部官员的腐败。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掌握千亿的铁道部建设资金,这个机构到底如何改革?

尽管事件本身由生产安全事件,发展为社会事件,上升到政治事件。后来成立了事故调查小组。这件事情本身从开始到最后,网络、微博发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政府可以利用微博及时地与公众沟通,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政府开微博的时候,并不特别地主张政府官员用实名、用你的真名开微博。如果官员以县委书记或者是县长、市长这样的名义开微博,我认为政务行为和自然人的行为是分不清楚的。你受到关注,因为你的职务,如果换一个名字,如“八年放羊”,靠你的观点来吸引人,不是因为你的职务。因为你是县委书记,几十万人将你当成父母官,有什么问题都问你,你个人发言,就很难界定个人和职务的关系。

政府要大力开微博,政府官员以实名和职务开微博需要谨慎。

微博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提升了公民社会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力量。我们提出最大的问题是,到现在没有找到四两拨千斤的对公共权力有效监督的机制。尽管理论非常的完善,实践中我们还没有完全地找到,否则不能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高级官员和一把手出了问题,一把手在很多情况下,监督很难对他们产生作用。

微博的快速发展,促进政府转型或者是倒逼政府转型。

我的基本判断是,中国未来政府的转型是必然的,转型的方向朝着三个路径发展。

第一,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就如今天上午讨论的社会管理、智慧城市建设,政府要提供大量的公共服务。

第二,单一的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治理型政府转变。过去几年政府将过多的

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这是没有错误的。到了今天,政府的精力要适度地考虑,抓经济还有市场,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政府在推动经济过程中只是一只看得见的手,要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社会公共管理作用中,没有其他的机构可以替代,我们正在由单一的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治理型政府转变。

第三,手工作业型向电子网络、信息网络方向转变。

在此过程中,我认为微博已经成为倒逼政府转型最大的社会推手,有几点可以看出:

其一,可以促使政府改变施政理念和施政方式,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摆正主仆关系。政府本来没有任何的权力,老百姓将权力让给你行使,随时可以收回自己的权力。人民群众是主人,政府公务员是仆人,但是现实中是另外的关系。通过微博的力量,使政府和官员能够改变施政理念、施政方式,更加地以人为本。

其二,有效地促进政务公开。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说要将权力放在阳光下运行,在玻璃房里面办公。保障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其三,促进政府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减少决策的失误。现在很多重大的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大的。现在网络问政、问政于民起来后,通过公众的参与,可以有效地制约政府在决策方面导致的失误。大家看到只要中央重大的政策,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都会通过网络征询意见。

其四,促进政府收敛自身的行为,努力遏制腐败,改进作风。网络有不完善的地方,曝光个人隐私。这些年来,从华南虎事件开始,南京的天价烟事件,很多事通过网络曝光然后真相大白。我们的曝光导致公务人员在13亿人眼睛下工作,4.85亿网民每个人都是监督的人,任何人干事不会是孤立的,总会有人知道的。我们在规范网络行为的情况下,对政府官员和行为监督力度是非常大的。

最后说一句话,微博发挥很大力量,网络有强大的力量,但是网络参与也好,微博参与也好,一定要在法制框架下进行,不能侵害个人隐私。管理要在法律框架下引导,尽量少用行政手段,更有利于微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