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革没有回头箭
34802000000074

第74章 网络问政如何走得更远?

网络问政潮起的原因,一是互联网本身的发展,给网络问政提供了技术保证。二是公民社会快速发展,使更多的普通民众都有一种参与意识。从而在网上形成一种主流民意,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比如,“西藏事件”、汶川大地震,还有火炬传递的事情,网络参与调动了海外华人的凝聚力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事件的进程。三是近年来网络事件频繁出现,把政府推到了很尴尬的地步。政府应该意识到这种网络民主议程的情况下,政府不能高高在上。因此,无论是高层领导人,还是地方领导,都纷纷上网、开博,网络问政成为了中国新的民主政治形式。

对于网络问政,我有这样一个判断:网络技术将会继续发展,中国的网民还会继续增加。目前我们有近4亿网民,普及率才23%,过几年这个群体可能要发展到6亿、8亿甚至更多。可以说,网络问政方兴未艾!

谈及网络问政,大家最关心的可能就是,网络问政如何求得实效?要把网络优化为推动社会政治文明的生产力,真正成为政府与民意良性互动的平台。

要达到这样理想的状态,一是政府摆正姿态,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网络。如果心态不积极,那就会流于形式。二是网民理性的表达。两者良性互动,才能真正让网络问政发挥作用,取得实效。

网络问政关键是促进群众“问事于政府”和政府“问政于人民”有效开展,真正取得实效。现在我国的网络问政正由形式大于内容,向内容大于形式转变。各级政府也开始转变观念,由开始的藐视、忽视,到现在开始主动应对。

但观念滞后问题依然不容忽视,我们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和政府还是对网络持怀疑态度的。比如:河南的一个民众发帖子揭露批评当地官员的腐败行为,结果政府错误地派人去将发帖子的公民拘留。这种现象反映了我们一些官员还不适应网络这种新兴的媒体,看不到网络时代到来对我们政府官员提出巨大的挑战,甚至采取了极端错

误的做法。

目前,关于网络问政的一些制度政策还没有准备好。我认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四个“民主”、“四种权利”,应该成为推进网络问政、网络民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要作一些制度的安排:一是制定一些政策,通过具体的制度来保障网民的这些权益,有效地表达。二是政府作重大决策时,要通过网络征求意见。三是对网络的管理,不能过度。

有观点认为,“网民是个特殊的群体,但更大的利益群体在外面,大多数的农民工、农民不上网。在网络上发表意见的只是少数人群,并不足以代表民意”。

这个观点其实不堪一击。我国现在有3.8亿网民,基本都是成年人,这已经是庞大的数字了,比世界上一些国家的人口都要多。虽然每个人的观点可能不尽相同,但最终呈现的,将是体现绝大多数人意愿的主流意见。这种直接来自原生态的主流意见,难道不值得重视吗?

在网络问政中,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一些公共事件出现时,情绪性、非理性的声音也充斥网络,有些不负责任的言行演化为“网络暴力”。因此,要最大化地发挥网络的积极功效,需要在社会环境方面作一些改善。一方面,面对网络舆论,政府要改进自己的工作,积极应对,解释清楚。不能简单地指责网络暴力,你要看暴力后面的问题是什么,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的。另一方面,在网络上,网民要做理性、负责的人,不能造谣惑众。当然,提升网络表达的文明度,需要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