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患病,往往和母亲的恐惧、焦虑和担忧密切相关。如果母亲容易精神紧张,常担心孩子遇见不好的事情,那这种状态往往会引来她一直害怕的事情。母亲一看到发生在周围人身上的病征,马上就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自己家小孩也患上此病的画面,而她这种想法与孩子的可塑性产生互动,最终损害了孩子的身心状况。
我曾去过的一户人家中,这家的母亲总是认为小儿子身体虚弱、不健康,不断地问他感觉是否不舒服,或者规定他可以做这、不能做那。每个晚上,她至少要六次询问孩子们是否身体不舒服,是不是感觉头疼或感冒了。她老是为孩子们担心,害怕他们见风受凉,出门不戴帽子,把鞋弄湿了。她老是提醒他们,如果不按她说的做,他们就会患上哮喘病或肺炎,甚至更坏的病。
她整天在孩子的脑海中描绘一幅机体紊乱的画面。结果呢?她家里总有人生病。那个母亲也叹气说,她平时很少有机会出门,因为家里人经常生病需要她来照顾。
在这个家庭中,父亲也和母亲一样,总是担心家人的健康问题。他时常把小儿子叫到身边,给他把脉,看他是否生病发烧了。于是,可怜的小男孩牢牢记住了父母的话,知道自己是个爱生病的孩子。结果,小男孩经常认为自己生病了,时不时病倒在床上。
这对夫妇从没意识到,正是他们不健康和恐惧的认知,在孩子正在成型的认知中投射出错误的影子,深深地危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使他们不自觉地验证着父母一直担心的事情。
可以想象,在充满恐惧、焦虑和疾病的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从早到晚小心翼翼,畏首畏尾,他们甚至很少会相信自己能把握健康!他们伴随着对疾病的恐惧成长,而这种恐惧也就成了他们终生的梦魇。
如果父母意识到自己对疾病的恐惧,正是让孩子们不断出现健康问题的真正根源,他们就不会再让孩子们承受这种恐惧的危害,不会再向孩子们灌输身体老是生病的先入为主的偏见。
我们必须正视暗示在提升或压抑精神方面的巨大影响力。我听一位女士说,她最近每天大部分时间都不得不躺在床上,因为她从杂志上看了一个让人沮丧消极的故事。那个故事出自一位著名作家之手,情节曲折,内容感人,但也写得很残忍。她思想中脆弱的方面,很容易被故事中病态的东西吸引,并被彻底征服。
对于医学院学生而言,如果他们生了病,那生病的最常见原因,往往来自于他们在解剖室受到的可怕暗示,以及长期关注疾病而受到的消极影响。
相反,如果一个人长期接触愉悦、充满希望、健康的思想,那么他的身体也会产生出相应的积极影响。
人们一旦生病,思想意识就陷入无助、主观、消极状态,很容易受暗示影响。而这种暗示,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有创造力的意识状态会对外部消极影响产生抵抗力,从而保护自己免受外在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