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参悟哲理:障碍心灵沟通
34798000000051

第51章 糊涂宰相

说起糊涂宰相,人们最容易想起来的,就是西 汉时的丙吉了。路边有人斗殴死伤,他不管;碰到 一头牛在喘息,他偏要去问。属下认为他可能犯糊 涂了,提醒他:“您这样做不是贵畜而贱人吗?”丙 吉回答:老百姓斗殴,这件事是长安令、京兆尹这 样的官管的。宰相只是根据这些官一年总的政绩进 行考评,奏请皇帝实行赏罚就行了,用不着亲自过 问,而现在季节还不到大热的时候,牛喘息可能是 节气失调,而节气失调又可能导致灾荒,这才是宰 相分内应该管的。

可见丙吉这个人,只是看起来糊涂,其实并不 糊余。

汉宣帝是武帝的曾孙,卫太子刘据的孙子,小 时戾因为受卫太子刘据巫蛊案的牵连,被关在长安 监狱里。当时丙吉正好负责审理这个案子,知道有 隐青,对皇曾孙特别照顾,派了几名女犯人专门哺育他。汉武帝病了,听方士说,长安监狱里有天子气,于是下令把监狱里的犯人都 处死,当然包括皇曾孙。使者夜间到监狱,被丙吉挡在门外。他说,无辜的人尚且 不应该杀,何况皇曾孙呢?僵持到天亮,使者没有办法,回去向武帝复命。武帝此 时已过了心血来潮那股劲儿,听说是丙吉这样做的,也就不追究了,并大赦天下。皇 曾孙这才算保住了性命。

宣帝即位后,并不知道丙吉保全过自己的性命。丙吉自己也从来不说。后来有 一个宫廷里参与其事的婢女,把这事讲了出来,宣帝这才知道丙吉对自己有这样的 大恩,所以历史上评价丙吉,说他“为人深厚,不伐善”。就是甘当“无名英雄”,不 炫耀自己的功劳。

丙吉于皇帝有救命之恩,却不肯让皇帝知道,算不算糊涂,其实并非如此,反 而可以说是丙吉精明的地方。霍去病是武帝时的名将,武帝死后,霍去病的兄弟霍 光为大将军,手握兵权,主持朝纲。汉宣帝就是他拥立的。对宣帝来说,霍光也是 有大恩的。但是霍光死后不久,宣帝就将霍氏家族的人全部处死,一个不留。连司 马光都感叹说:“遂使家无噍类,孝宣亦少恩哉!”可见皇帝是随时可以翻脸无情的, 虽有大恩于皇帝,一旦获罪,仍不能免死,正是“伴君如伴虎”。丙吉虽然没让皇帝 知道自己曾有恩于他,只凭他自己的努力,也已经当上了宰相,位极人臣,无以复 加。就算皇帝知道有恩于自己,又能怎样呢?也无法给他更高的官做。何况这样大 的事,朝廷里知道的想必不止一个人,就算自己不说,就算那个婢女不说,总会有 别人告诉皇帝的,用不着发愁功劳被埋没。出自他人之口,岂不是能使自己忠厚的 形象更加丰满?智慧维生素

其实,人们常说的包容,就是“糊涂”。糊涂是知、情、意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在“知”的方面,糊涂是指承认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不过分地依赖和卖弄自己的智 慧。勿恃小智,勿弄奇巧,勿竞争心;它包含了大智若愚藏,了于拙,顺乎自然无为 而治,谨言慎行因势利导,精益求精善乎其技,虚心纳谏博采众长,居安思危留有余地等范畴。“情”的方面是指安贪休道,隐忍退让,息贪禁欲;它包括安宁本分勿事强求,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乐天知命知足常乐,隐忍退让与世无争等。“意”是指淡泊名利,立身端正,宁清正节;它包含宠辱不惊功成不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守正不阿洁身自好。启悟茶

曹参当了相国,找了一些老实厚道的人当下属,而把原来那些精明干练之徒赶走,然后就什么也不干了。“日夜饮醇酒”。别的大臣看他太不务正业了,想劝劝他,他不等开口,就强拉人家一起喝酒,把人家灌个不亦乐乎,什么也说不出来了。汉惠帝看他这副样子,也很不理解。但曹参是高帝时的功臣,又不好直接说他。就把他的儿子找来,让他回去问父亲:“高帝刚去世不久,现在的皇帝还年轻,您当丞相,整天喝酒,是不是嫌皇帝少不更事,不值得您辅佐呢?”但不许说是皇帝让问的。儿子回去问曹参,曹参把儿子打了二百鞭子,发怒说:“国家大事没你说话的份儿!”惠帝没有办法,只好说,是我叫问的。曹参这才免冠谢过,问惠帝道:“陛下自己觉得您比高帝如何呢?”惠帝说“哪儿敢比呢?”又问:“那么您看我比萧何怎么样?”惠帝说:“你似乎比不上。”曹参这才说道:“陛下之方是也。且先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在糊涂中求大治,是一种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