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方义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项系统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尤为重要,通过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吸引国内民营资本和外资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产权构造。运用资产重组、企业并购等方式,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降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大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把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必须把东北的经济发展和调整改造建立在东北自身具有的比较优势上,这样东北的经济才有可能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胜出。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体制条件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实现工业化,推行了资本密集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东北地区,形成了以重型装备制造业、精密仪器制造业、兵器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业等资本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产业)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重工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大的情况下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居全国前列。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以及台湾地区外,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中,辽、吉、黑分别位于全国的第一、四和二位,其中辽宁省到1994年以前一直位居全国第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20世纪70年代末建立深圳、珠海、厦门、汕头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80年代中期开放沿海14个城市;90年代初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90年代末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向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外延增长向集约型内涵增长转变。从“六五”计划开始国家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鼓励大力发展轻工业,对轻工业的发展实行“六个优先”优惠政策,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在这种改革开放背景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日益显现出体制、结构、机制的不适应症,原有的优势日渐消退,经济发展速度不断下滑。1978年,辽宁、黑龙江和吉林的人均GDP仅次于三大直辖市,但是到2001年,在全国的排位却下降到第8、10和14位。
上述分析表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并非完全取决于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人才素质等客观条件,与国家的经济体制、产业政策、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东北老工业基地由兴盛到衰落,由优势明显到劣势突出,说明了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的决定性作用。尽管如此,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我国国民经济整体中仍然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从工业方面看,2001年东北三省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总计15924亿元,占全国的11.76%;其中固定资产净值7318亿元,占全国的13.2%;创造的工业增加值3052亿元,占全国的10.78%;实现的利润总额723亿元,占全国的15.29%。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结构优势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结构特点是:国有企业比重高、大中型企业多、重工业比重大。2001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国有及控股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量,分别占本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8.2%、86.2%和8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3、21.3、23.3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过高的国有企业比重,过低的企业效益,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不快的总根源。2002年黑龙江省5926户地方国有企业亏损面达49.9%,资不抵债面达36.7%,国有净资产总值421亿元,不良资产及潜亏挂账达856亿元。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结构特点与东部地区的浙江、福建、广东、江苏等省份民营经济比重高、中小企业多、轻工业比重大的工业结构形成鲜明对比。实践证明,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国家降低重工业比重、提高轻工业比重的结构调整思路,因而东部地区的结构优势得到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结构特点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因素。
从工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结构特点有可能经历一个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结构优势到现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的结构劣势,再到未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结构优势的转化过程。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以东北为基地推行国家工业化目标是在赶超战略驱使下,想在落后的农业国基础上,在短时期内迅速建成完善的工业体系,实现重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摆脱工业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束缚。但是这种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脱离农业和轻工业的支撑,不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也不符合毛泽东同志关于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指导思想,最终导致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基础脆弱、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后果,我们只能停下来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轻工业发展实行支持政策,使我国轻工业近20年得到长足发展,成为纺织品出口大国,家用电器从无到有,从依赖进口到替代进口并大量出口。党的十六大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充分认识到了农业的重要性,把解决“三农”问题提到日程上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中轻工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补了轻工业发展的“课”,农业的基础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加强,但仍然比较薄弱,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预计再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将会得到实质性解决。根据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原理和“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理论,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即农、轻、重比例协调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发展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因为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的部门,没有生产资料的优先发展就不可能有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技术设备更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我国作为经济大国不可能始终走技术设备完全依赖进口的道路。在轻工业、农业得到较大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的基础上,要求我国重工业有长足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为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条件。
根据工业结构演进规律、比较优势在不同国家间转移规律可以推测,在未来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会有重大变化,重工业、深加工产品,尤其是其中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品,将成为我国新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替代当前的纺织品、农产品、原材料、轻工业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重工业的再度辉煌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体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产品结构优势将会再度显现。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形成汽车、塑料、钢铁、石油化工、原煤、重型机械、兵器工业、绿色食品、医药、电力等为代表的工业体系,在全国工业布局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计算,2001年,东北三省原油产量占全国的42%、汽车和轿车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6%和22%,原煤产量占10%,天然气产量占13%,发电量占10%,金属切削机床占10%,生铁占12%,钢占13%,成品钢占12%,塑料占17%。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力资本优势
东北地区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地理环境,使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成为华夏民族的“新大陆”。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形成丰厚的东北文化底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东北邻近前苏联,国家首选东北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工业化建设,应该说最早进行了“改革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和外来文化”。东北地区原是女真族聚居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源文化和鼎盛时期的渤海国物质文明,疆域辽阔,美丽富饶。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圣人子孙”的迁入,人口不断增加,大部分居民是来源于全国各地的移民,以山东移民居多,儒家思想文化随之传入东北,形成了“学而优则仕”、“乞丐学经”的文化精神,以及东北人热情、豪放、爽朗的性格特征。
(1)东北三省的人力资源的平均文化素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东北三省基础教育水平及接受义务教育占人口比重均居全国上游,东北地区高等学府、科研院所云集,每万人拥有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校大学生数均排在全国第一位。
(2)东北三省技术工人资源丰富。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著称,产业大军逾300万人,这些技术工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珍贵的稀缺人力资源。由于我国的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忽视了中等技术人才的培养,使技术工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20世纪60年代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仅沈阳、鞍山两市向全国输送的技术工人就有15万人。在珠三角及浙、闽省份要想找到高水平技术工人非常困难,而在东北地区技术工人比比皆是。
(3)东北三省产业工人的组织纪律性强,能够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东北三省的产业工人长期接受具有中国特色的规范的企业管理,形成了爱岗、敬业、讲奉献、守纪律的行为规范,这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会发挥重要作用。大庆提出的“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就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实践证明行之有效,是大庆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振兴东北的新时代应继续把“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精神发扬光大。因此,东北的企业应做好二次创业的准备,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重点支持相结合,具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产业工人定会发挥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使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的活力,重铸辉煌。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设施优势
东北地区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俄为争夺东北的丰富自然资源而发动战争,为了掠夺自然资源和战略上的需要,日本、俄国在东北地区修筑了较长的铁路、公路,黑龙江省拥有的铁路营业里程在全国各省、自治区中名列前茅。东北地区铁路交通网密集,拥有128476公里铁路营业里程,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18.34%。公路交通四通八达,2001年拥有等级公路141035公里,占全国等级公路的10.56%。东北三省的三个省会城市均已建成环城高速公路,将要建设地铁、轻轨、城际列车等轨道交通工程。随着近年来投资力度的加大,东北三省的省会城市通往省内各中心城市的公路将实现高速化,时间在4个小时之内。市内交通条件大幅度改善,主要城市将形成立体化交通格局,在交通提速的同时,城市的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城市的效率得到提高。东北地区雄厚的基础设施优势将为国家实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提供先行条件,为引进国内外资金投资兴业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战略
上述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比较优势分析中所列举的工业结构优势、人力资本优势、基础设施优势等,目前还是潜在的优势,没有转化成现实优势。东北地区的工业结构优势是从发展趋势上看符合重化工业优先发展、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以及比较优势在国家之间转移的规律,但目前东北地区的工业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国有企业包袱沉重,债务负担大,缺乏自主生存能力。企业产品成本高、利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优势产业和产品尚未做大做强,潜在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人力资本优势由于国有企业的普遍不景气,下岗人员增加(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400多万人,仅黑龙江省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就达80万人,占全国的20%),丰富的技术工人无法与生产资料相结合,难以形成现实生产力。有些下岗技术工人,为了维持生活到南方城市转行开出租车或干其他行业。东北地区的基础设施优势由于经济欠发达,车流量相对小,投资回收期长,基础设施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了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必须实施结构优化战略。
(一)调整改造传统产业
东北地区的传统产业主要包括重化工业和资源型产业两大类,前者包括机械加工、原材料、石油化工、兵器制造、电力;后者包括煤炭、木材、原油等。对重化工业按照结构调整战略的要求,首先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现代公司制,彻底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其次,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彻底剥离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增强企业的自生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再次,在产权改革的同时对国有企业的债务进行重组。黑龙江省将全省现有1233户大中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分成三类,优势企业多种形式做强做大,一般竞争性企业混合所有,劣势企业退出重组,重点推进120户大中型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引导企业通过上市、引进外资和民营资本等战略投资,实行管理层收购、员工持股等多种方式进行改制,降低国有及国有控股比重,改变“一股独大”局面。最后,促进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大庆油田经过40多年的开采,如今产量正以每年150万~200万吨的速度递减,到2010年将由目前的年产5000万吨减至3000万吨,如果俄罗斯的安大输油管线按原计划进行,那么大庆的后续之忧就解决了,否则将面临资源枯竭危机。大庆采取做深做长石化产业、发展非油产业(乳业、新材料工业)等措施来应对主业衰落的挑战。
(二)依据地区优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黑龙江省根据本省优势,通过实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成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能源产业(石油、煤炭、电力)、绿色特色食品、医药和森林工业等六个大的产业基地。辽宁省产业化结构调整目标是:以振兴石油化工、钢铁、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同时加快发展电子信息、高新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物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全力做大做强传统支柱产业,又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既要抓好国有工业企业,又要放手发展民营企业、三资企业,重视农业和第三产业。吉林省根据自身优势提出了建设汽车产业基地、石油化工产业基地、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基地、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产业布局。
(三)以品牌战略促进产品结构调整
东北三省有许多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重要影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哈尔滨的电站成套设备、支线飞机、药品、绿色食品,长春的汽车及轨道客车,辽宁的装备工业产品、钢材、船舰等等。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把优势产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走集团化道路,增强核心竞争力,拥有自主品牌,逐步提高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只有自主的品牌才是民族的品牌,拥有自主品牌的产业才能称作一个民族的支柱产业,因为这个品牌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在对传统产业进行调整改造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老工业基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根据老工业基地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情况,充分考虑老工业基地的特殊性,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般原则指导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关系,使老工业基地根本实现“两个转变”。
参考文献
1.林木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理性思考与战略抉择》,载《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0期。
2.林毅夫:《振兴东北要遵循比较优势战略的原则》,WWW。PEO-PLE。COM。CN
3.朱伟光等:《东北三省共话振兴大计》,载《光明日报》2003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