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控股企业是作为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经营形式存在的,国有控股企业的经营既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的现实延伸,又在市场经济中具有一般性股份制企业经营的法人独立性。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有控股企业必须发挥先锋队的作用,必须走在其他类型的股份制企业的前头。这要求国有控股企业一定要加强自身建设,夯实企业各个方面的管理基础。进入21世纪之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先进企业特别强调企业学习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将企业建成一种学习型组织。国外这种新的动向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企业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中国的大地上,近年来也掀起了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热潮。毫无疑问,这方面的实践有效地提升了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改变了众多企业的生产面貌和员工的精神面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之际,在对国有企业的制度实现形式和经营实现形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后,根据国有企业改革的导向和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我们需要紧密结合实践已取得的经验,对创建学习型的国有控股企业作初步的探讨。
一、学习的必要性
学习型企业是现时代在世界上被视为最先进的一种企业组织管理模式。与传统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同的是,学习型企业的核心是要求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创新和超越自己。注重学习和坚持学习是企业新的表现,也是实现企业创新的基本前提。不断地实现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核心。而能够超越自己的过去,才是企业生命力旺盛的标志,才是企业进步的表现。实践表明,企业只有不断地学习、创新、超越,才能使自身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创建学习型企业,就是要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目标,通过组织企业内部的全员学习和建立有效的激励学习机制,增强企业员工的开拓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组织的超越自身能力,增强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的系统工程。在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在工业经济领域,创建学习型企业,既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时代需要,也是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
国有控股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是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做强做大企业的需要,是十分必要的。国有控股企业要作其他股份制企业的表率,在普遍开展的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中,当然不能落在后面,必须自觉地认识其必要性,卓有成效地将这项活动开展起来。
现时代的股份制企业与传统的股份制企业存在很大的区别。在传统的股份制企业中,实行的是股东至上主义,员工的思想和精神是被压抑的,资本的力量统率一切,员工没有表达意愿的权力。然而,到了现时代,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的管理层已经认识到了,员工是企业的财富,员工能够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作为共同的愿景是企业发展最强劲的动力。因此,现代的企业要不断地提高员工对企业发展目标的认同度,提高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对于国有控股企业来讲,这种要求是更为强烈和迫切的。国有企业要以人为本经营,国有控股企业也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经营宗旨,因而,不仅要重视员工对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更要重视员工素质的提高问题。这是国有控股企业与其他股份制企业在现时代的共同之处,也是国有控股企业更需要执行到位的基本要求。为此,国有控股企业特别需要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推动员工的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素质。只有当员工们能自觉地服从企业发展战略的安排,团结一心,劲往一处使,企业的经营才能实现应有的效率,企业的发展才能是活力四射的。
员工的素质提高是以人为本经营的国有控股企业实力增强的源泉。学习的员工与不学习的员工是不一样的,学习才能提高素质,不学习就很难提高素质。而员工素质提高的最突出表现就是,普遍都具有工作的激情和十足的干劲。既然企业是以人为本经营的,那么员工的状态就决定企业经营的状态,员工的激情就决定企业的活力,员工的干劲就是企业的实力。因此,国有控股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促进员工学习,促进员工素质提高,以此带来企业面貌的大改观。从这一点来讲,宣传不如学习。宣传只是起到外在的灌输思想的作用,而学习才能使员工内在的思想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学习是必要的,是现时代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即竞争就是员工的竞争,就是员工素质的竞争。哪一家企业的员工工作激情高,哪一家企业的员工工作干劲大,哪一家企业就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工作的激情不仅是工作效率的保证,更是工作创新的基础,即有了激情才能有创新。创建学习型企业,就是要使员工有更高的素质,有更大的激情。这种学习得来的激情是物质刺激做不到的,这是精神上的动力源,是员工自觉的行动表现。依靠员工素质的提高和更为饱满的工作激情,国有控股企业能够创造出中国企业前所未有的光辉的业绩,创造出员工和企业关系更为融洽的企业环境。
更为重要的是,员工通过学习,提高素质,不仅可以焕发出更大的工作激情,还可以从根本上转变思维方式。这种转变对于普通员工是必要的,对于企业管理者更是必要的。学习要改变员工尤其是管理者对于企业经营的认识,要从根本上改,从思维方式上改。在新的世纪里,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再保持一种封闭的思维方式,只看到局部的市场关系,看不到国际市场全局;只看到市场变化的影响,看不到企业对市场影响的反作用;只看到自己企业已掌握的有限的资源,看不到市场上可得到的广阔的资源;只沉浸在自己固有的经验和想法之中,不懂得打破自我封闭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事实上,在惯性的作用下,企业往往会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态势,循规蹈矩,很难迈开大发展的步子。所有这些弊端,都需要在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中摒弃。国有控股企业要通过全员学习,打破自我的思想约束,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出市场化经营的新路。所以,这种学习对于国有控股企业创新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国有控股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更是必要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根本性的变化,国有控股企业没有这种根本性的变化,是不可能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必然还会自觉不自觉地又走回老路上去。改变企业的组织形式容易,而改变企业的传统经营理念是比较难的。创建学习型企业,将有效地通过改变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杜绝企业旧有的一些不符合现时代要求的经营理念的延续。
总之,学习对于国有控股企业是不可缺少的。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学习,使学习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达到良好的效果,企业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才能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在全员学习的基础上,就国有控股企业来讲,主要是需要推动企业管理者学习,更明确地讲是企业的一把手必须学习好。如果员工们的学习开展得很好,而管理者的学习跟不上,那是要大大影响企业学习效果的,对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是直接的影响。如果企业的一把手只让别人学习,自己却不学习,或是学不到点子上,那企业的学习效果也是不能有保障的。所以,在必要性的约束下,在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中,国有控股企业的管理者们必须带头学习和带头学习好,企业的一把手更要成为学习的模范,成为企业中通过学习发生变化效果最为显著的人。
二、学习的特殊性
一般地讲,创建学习型企业,不同行业的企业要有不同的学习内容,相同行业的企业可能学习的内容也并不完全相同。重要的是,学习要有针对性,是有目的的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要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先进的企业强调学习,主要是针对生产设备高度科技化,员工素质不能与之相匹配而要求通过学习来改变这种不适应的情况。因此,员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学习先进设备的技术要领,是企业布置学习的主要内容。由于各个企业的设备不同,各个企业的员工学习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缺少这种学习,那么在设备先进的条件下,员工相比之下总是不适应的。这是国外企业学习的起因,这种学习的兴起充分表明了现代企业管理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体现的自觉性。现在,人们讲人与自然要和谐,其表现在企业,就是员工与设备之间要匹配,当然不能改变设备去迁就员工,而只能是通过改变员工去适应设备,学习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学习的方式也是可以自主选择的。但是,对于各行各业的企业来讲,这样的学习要求还是具有一般性的,国有控股企业在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中首先要遵守这些一般性的要求。或者说,在国有控股企业也要遵守的一般性面前,没有哪个企业的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是可以例外的,学习就是要使员工能够更好地驾驭自己的劳动工具。但就中国的国有控股企业来说,企业的学习除了要遵守一般性之外,还必须包括一些特殊的内容,这是与其他股份制企业和非股份制企业在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中的不同之处。
1.国有控股企业要组织员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国有控股企业是国有企业经营上的延伸,是国有经济的组成部分。国有控股企业以股份制企业的经营形式从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国有企业,成为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结点,在这样的所有制关系中,国有控股企业一方面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准则运营,另一方面也要符合国有企业的经营宗旨。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经济实践表现,从属于公有制的国有企业的控股企业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因此,在创建学习型企业之中,国有控股企业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而相比其他方面的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特殊性的要求是更为重要的,企业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虽然企业不是研究机构,也不是教育机构,但在企业的学习活动中,却必须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摆在第一位。这并不是要求企业的干部员工死啃书本,将伟大导师的经典著作拿出来再学一遍。那种学习对于搞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的人是必要的,对于企业的人士却是很不适宜的。企业的学习要生动活泼,要广泛地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是只讲书本知识,而是要将书中的理论融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际之中进行学习。而且,进一步地说,对于中国的国有控股企业的学习,要与时俱进,要侧重于学习当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要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入手学习。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前几个世纪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延续,是对当今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是适合国有控股企业学习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包括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总结,包括中国改革中的思想更新,包括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探索,包括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创建学习型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必须将包含这些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深学透学好。
2.国有控股企业要认真组织学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作为国有企业的组织经营者,国有控股企业实际承担了国有企业相当大的生产任务。国有企业的设立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组织的出现,更重要的是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因此,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存在代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持续,代表了共产党改造人类社会的伟大实践的延续。设立国有企业的实践意义是深远而伟大的,组建国有控股企业的实践更是具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殊表现的现实意义。所以,置身于这一伟大实践过程中的国有控股企业,更需要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现实本身有着深刻的了解。在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中,国有控股企业在学习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同时,还应全面系统地学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应学习前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进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照几百年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国有控股企业的干部员工应更加珍惜中国改革以来的经验和成果。在世界的范围内,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重要意义,这是具有前导性的实践,必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留下最为绚丽的篇章。
3.国有控股企业要突出强调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中国的国有企业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企业,与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一样,具有特殊性。中国的国有控股企业是从属于国有企业的,同样是处于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之下。所以,与其他股份制企业不同的是,国有控股企业是要设立党的组织和党组织的领导权力的。在这一性质的决定下,国有控股企业学习的特殊性还表现在,要经常地安排学习党的文件和宣传材料,使企业干部员工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党的方针改策。实质上,这就是将国有企业学习党的文件和宣传材料的传统纳入到国有控股企业的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中来。这既使国有控股企业的学习具有不同于其他股份制企业学习的特殊性,又保持了国有企业历史悠久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光荣传统。这也是一种“新瓶装旧酒”,但这种“旧酒”是好的,“新瓶”也是好的,所以,不管是“新瓶”,还是“旧酒”,一概是当今国有控股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只是,在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中,国有控股企业应采用更为活泼的形式,更有效的办法,以更大的热情,帮助广大干部员工学习好党的关于改革和建设的方针政策,要超越以往的政治学习的历史,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学习推动发展
学习是基础。国有控股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国有控股企业成功经营的基础,就是坚持学习并且要使学习起到应有的作用。创建学习型企业,既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方式,也是推进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国有控股企业将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与传统企业不同的学习型企业,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形成具有先进思想的企业文化基础。一家股份制企业的实力,在于它的资本力量,但同时也在于它的思想文化基础。光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光有雄厚的资金,没有具有凝聚力的思想,没有先进的文化,企业就会像没有灵魂一样,缺少生机与活力。所以,在同样的技术平台上,企业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促进员工的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以思想统领企业,企业必然兴盛。这种效果是以资本统领企业达不到的。资本是有力量的,但思想是更有力量的,在资本之上再加上思想,企业才能真正地活起来,才能真正地具有市场竞争力。国有控股企业的学习活动是企业建设思想文化基础的重点工程,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思想理念,能够振奋所有员工的精神。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效果必须达到这种状态,即学习的效果必须起到转变思想的作用,必须去掉不良的传统习惯。学习什么是根据目的制定的,就我们要求达到思想文化基础重塑的目的而言,国有控股企业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学习分量很重,需要广博地学习当代政治理论、经济理论、社会理论、文学艺术理论以及先进的文化思想。而不论学习什么都要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脱离企业发展实际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那是无的放矢的学习,是不起任何正面作用的学习。而没有高度的学习,也是达不到学习要求的。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学习,在重塑企业思想文化基础方面,既是有高度的要求,又是有实际内容的。具体地说,中国的国有控股企业是由国有企业演变而来的,中国的国有企业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极“左”思想横行的时期,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沾染了历史的烙印,现在的学习必须清除过去“左”的思想的影响,重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经济关系,实事求是地对待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作用,将企业的发展战略摆在正确的位置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经营企业。这种学习,就目前来讲,几乎是使国有控股企业脱胎换骨的过程。而达到这样的学习效果,对于走进市场的国有控股企业,是必须的。惟有这样,国有控股企业的学习才能达到目的,国有控股企业的发展才是具有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的。
全员学习的效果还要求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创新。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的国有控股企业与其他股份制企业一样,既存在着经营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也存在着经营机制需要改换创新的问题。经营机制的不完善主要是指缺少市场外的寻租机制和市场内的行业保护机制。经营机制的创新主要是指既定的制度要向更符合市场经营要求的方面发展,要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强的适应性。即使不进行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有控股企业也必须完善自身的经营机制。但开展了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除了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完善以外,还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创新,这是国有控股企业的机遇,也是中国企业市场化经营进程加快的具体表现。企业经营机制的创新是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进行的,对于本来就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机制要改变,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已经使原先的机制不适应了的也要改变,对于企业固有的已经不能发挥高效率的机制同样也要改变。学习使人进步,使人开阔眼界,在学习的基础上,国有控股企业需要完善的机制可以得到完善,国有控股企业需要创新的机制也可以得到及时的创新。
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属于经营机制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一部分的机制作用又不同于其他部分,用人可以说是经营机制中最重要的部分,特别是在以人为本经营的企业中,用人的机制是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创建学习型企业要取得的效果,除了体现在经营机制上,还要更突出地体现在用人机制的转换上。学以致用,这个用最先就是用人,是要在用人上走出新路。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多方面的人才支撑,不能只有某一方面的人才,更不能哪个方面都没有人才。学习是基础,人才是基础的基础。企业不能没有人才,不能远离人才。学习型的企业必须是能够培养人才的企业,能够吸引人才的企业,能够留得住人才的企业,能够拥有足够人才的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就是要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最好的条件。在现时代,学习型企业的出现已经完全推翻了传统的企业经营理念。在传统的认识中,资本是支配人的,股份制企业的一切都是由资本权力控制的,企业的经营必然要以资为本。而在学习型企业的概念中,企业的人本作用是最重要的,股份制的企业也不能让资本一统天下,企业的经营必然要以人为本。所以,创建学习型企业,确实对于国有控股企业的发展将是很大的推动,是对国有控股企业的用人机制的改换,是对企业用人理念的创新。
企业学习的效果必然最终要用效益检验。企业是创造劳动产品的,企业的创造是必然要讲求效益的。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企业效益,即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虽然在学习之中,不能处处讲效益,但学习的总体效果是一定要落在效益上。所以,学习并不影响生产经营,而是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果的必由之路。从已有的实践来看,凡是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的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都能取得更好的经营效益。从2003年到2005年,中国的十大钢铁公司的产量和质量都有较大的突破,这些公司基本上都是国有控股企业,除了在技术上有所改进之外,能够取得比以前更好的经营效益,按照这些公司自己的总结,都是取决于开展了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这些公司通过学习,都在企业的思想文化基础方面、经营机制创新方面、用人机制转换方面、新的技术应用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因此,这些企业现在更加注重学习,将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更进一步地推向深入。可以说,如果通过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企业并没有提高经营效益,企业的面貌并没有发生大的改观,那一定是将这项活动流于形式化了,没有真正地搞好。就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的本身要求来讲,只要是学习到位,而不是搞形式主义的学习,就一定能够对企业提高经营效益起到不容置疑的明显作用。
四、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
学习型企业是当代企业管理的先进模式,成为学习型企业是各行各业的努力目标。在许多企业希望能够进入学习型企业的行列之际,国有控股企业更要重视这种发展的时代趋势,更应当走在这一世界性的潮流的前面,积极地推动学习型企业的成长。如果大多数国有控股企业能够成为学习型企业,那么整个国有经济中的企业素质将会大为提升。如果所有的国有控股企业经过努力,都成为学习型企业,并且都能成为高水平的学习型企业,那中国国有经济的实力是要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对于股份制的利用是中国国有经济走上市场经济道路的重要表现,中国的国有企业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也在于国有控股企业的出现,搞好国有控股企业在实质上就是搞好国有企业的经营,就是进一步地在新的形势下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的力量。因此,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对于国有控股企业的健康成长,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活动对国有控股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言,更是具有体制建设意义的。所以,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为了长久的企业建设需要,国有控股企业有必要建立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的长效机制。
1.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企业的战略管理要求理性思维,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更需要企业高度理性地对待。因此,在建立学习的长效机制中,最基础的要求必然是建立专门研究企业如何进行学习的机构,即必须先建立研究机构,一切的学习都要建立在充分地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习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在最初的学习中,由于以前什么都没有学,学习的基础不存在,所以,企业的领导人可以很快确定学习的内容和基本要求,但是作为长效机制,则要考虑长久的学习内容和多方面的学习要求,这就需要进行认真系统的研究了。如果没有缜密的研究,那么长久的学习就会陷入一种盲目之中,只有学习的热情而达不到学习的效果。所以,对于长期保持企业的学习状态而言,国有控股企业建立一个专门研究怎样学习和学习什么的机构是很必要的。企业的领导人尤其是一把手要负责管理这一专门机构,要领导这一机构做专门的学习研究。只有高度重视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活动,国有控股企业才能够建立这样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只有企业领导人亲自抓学习的研究,这一研究机构才能在企业的学习活动中发挥出长效的作用。
2.建立专职的执行机构。
执行与研究是要分开的,研究要有超前性,要有独立性,执行要另有专人负责,要执行到位。所以,在国有控股企业建立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的长效机制中,除去要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之外,还必须建立专职的负责这一活动落实的执行机构。按其职责讲,这一机构同企业的人事部门、财务部门一样,是企业的基础职能部门,承担着组织企业内部各个单位学习的重任。研究机构向企业最高权力机构提交的研究报告得到批准之后,执行机构就要在企业管理层的直接领导下去落实学习的安排。具体的学习组织、考核等工作是执行机构的业务内容。学习的指示要由执行机构发布,学习的反馈信息也要由执行机构搜集和整理。在这一机构,要为企业内部每一个单位和每一个员工建立学习档案,以保持学习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一执行机构工作的重要性是同生产调度部门一样的,缺少这种管理就无法正常地开展学习活动,也就无法使企业成为学习型企业。在各个国有控股企业,具体怎样设置这一执行机构,也是各个企业的研究机构先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3.建立企业管理层带头学习的机制。
企业学习的活动能不能持久,能不能学以致用,取得良好的成效,关键在领导。国有控股企业的管理层若不坚持学习,只要求基层员工学习,那么学习的热度不可能坚持长久,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只能是走形式。因此,建立学习的长效机制要从领导人抓起,从建立企业管理层带头坚持学习的机制抓起。这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是保证企业成为学习型企业的关键。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企业要搞好,也全靠企业管理层带。在学习方面,更是要由管理层带头。企业的经营是管理层直接负责的,管理层人员的素质对于企业的经营关系甚大,所以,相比一般员工,管理层人员更需要学习,更需要学出成效来。现在,已经有一些国有控股企业规定每周有一个半天是管理层的学习时间,这是良好的开端,是十分必要的规定,可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达到长效机制的要求。除了集体学习之外,对于企业管理层人员来说,更重要的是个人学习。个人学习的时间肯定要超过集体学习的时间,在一周内安排一天个人学习时间并不为多,尤其是一把手还应保证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个人学习。管理层的这种学习就是工作,学习时间就是工作时间,他们能够坚持长期的学习,企业才能够始终保持是学习型企业。
4.为员工有序学习创造条件。
在学习型的企业,管理层的学习是常规性的,一般员工的学习也是普遍性的。在企业学习的长效机制中,企业要为员工有序学习创造各种基本条件。员工的学习分为:日常学习与脱产学习,技术业务学习与思想文化学习,统一规章制度学习与个人兴趣爱好学习,在岗学习与到外地学习,等等。学习型企业必须做到能满足员工的各种学习要求。在长期的学习中,企业要为员工的日常学习提供学习材料,安排学习时间,确定学习地点以及在必要的情况下请专家进行学习辅导。在美国通用公司,在日本的一些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像索尼公司、丰田公司等,都为员工的脱产学习建造了气势恢弘的培训中心,其规格档次远远高于一般的星级宾馆的配置,就是要让员工享受到学习的幸福,体现公司对学习的重视。对于中国的国有控股企业来说,现在大多数是能够做到为员工的脱产学习提供良好条件的,只要重视长效机制的建立,这一问题是不难解决的。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企业要安排好员工学习的时间。中国有句古语是讲:磨刀不误砍柴工。道理就是这样,让员工脱产学习,最终可更大地提高效益。所以,在学习型企业,有序地安排员工脱产学习是一种长效机制。在这方面,绝不能以临时措施充当长效的管理。再有,为保证员工的技术业务学习和思想文化学习能达到应有的深度,企业必须请有关的权威专家讲课,特别是在引进的技术方面,还应请有关的国外专家前来讲课。学习必须学到点子上,必须学有成效,企业必须为这种到位的学习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在国有控股企业,在国有经济的这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中,创建学习型企业是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的,需要在经费上和其他方面不断地满足员工学习的需要。实践已证明,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是必要的和具有深远意义的,这将有益于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结束语
本课题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有制国有企业实现形式及其如何利用股份制经营的问题进行研究。面对21世纪的市场化的经济建设,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属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前沿认识领域。由于公有制只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与各个国家都有的公营制是不相同的,而且社会主义的经济实践在全世界范围内已落入低潮,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是以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研究为旗帜而领先探索的,其探索对于全世界的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和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已证明,在东欧剧变之前,所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研究与实践把握的方式方法都是行不通的,给中国的改革只留下了一些有意义的思想材料,比如前南斯拉夫实行的社会所有制等。同样,在苏联解体之前,其有关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研究也是流于空想的,股份制的实行并未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过尝试,而现在俄罗斯的股份制并不是与公有制经济相结合的,再也无法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有益经验了,中国只应当从苏联的解体中吸取教训。本课题成果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与股份制的研究,关于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有企业经营体制等方面的理论探讨,是对中国经济理论工作者们在这一领域研究的认真总结,是对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经验的理性提升。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自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理论界一直在致力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而且,介入这方面讨论的人数和发表的论文及专著还有研究报告的数量是其他方面的改革研究远远不可企及的。二十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地取得突破并解决了不少的具体难点问题,但就是在实现形式这一核心问题上还没有过关,存在相当大的混乱。具体讲:就是出现了将公营经济当做公有经济的趋势,将公有制的制度实现形式与经营实现形式等同,将股份制一成不变地嫁接到国有企业中来,这使得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几近失去既定的目标。因此,本课题研究指出:不能混淆国有企业与公营企业,必须坚持国有企业改革的性质不变;不能混淆公有制的制度实现形式与经营实现形式,必须明确国有企业不可能是股份制企业,国有企业的制度实现形式是企业法人占有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股份制只是国有企业可以运用的经营形式;股份制自创立以来一直存在着根本性的制度缺陷,在国有企业对股份制的利用上必须进行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
希望本课题成果能得到经济理论界同行们的关注和指正。本课题组全体成员为完成此项研究而感到欣慰,并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其管理部门表示诚挚的感谢。
2006年6月27日
§§后记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提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方案,为积极地完善国有经济的市场化经营方式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提供具有现实针对性的认识思路和理论支持。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能否进行下去,取决于能否得到理论的正确指导。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改革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始终陷入困境,责任不在政府部门,而是在理论界。对于国有企业与公营企业性质的混淆,对于国有企业的制度实现形式与经营实现形式的不加区分,对于传统股份制的顶礼膜拜,足以表明中国经济理论界认识的不足和逻辑的缺失。实践不能自身获得提升,必须在新的理论指导下,才能展开新的实践。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必须要得到正确的理论指导,彻底地放弃“摸着石头过河”的做法,才能最终取得改革的成功。因此,根据现时代中国经济理论界肩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理论研究的历史重任,在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和更有效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进程中,本课题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与股份制的研究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在于:充分讨论了国有企业的性质界定以及国有企业与公营企业的区别问题,确定中国要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国有企业改革,不是国家资本主义公营企业的改革。系统而全面地讨论了国有企业的制度实现形式与经营实现形式的区别,从理论上确定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国有企业的制度实现形式应是企业法人占有制,股份制企业可以普遍地成为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的经营实现形式。创造性地讨论了股份制企业基本制度的创新问题,认定现行的股份制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国有企业在对股份制经营形式加以利用时,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
这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项目批准号:04BJL029)的研究成果对21世纪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将产生直接影响,将有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出现重大的转折与突破。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郑红亮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科研处周济处长。本课题成果能够得以出版,奉献给关心国有企业改革的广大读者,是范莹编辑做出了令人钦佩的有效工作。在此,课题组由衷地向经济科学出版社及所有为本课题成果出版做出贡献的人士表示由衷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金培、黄群慧:《“新型国有企业”现象初步研究》,载于《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6期。
2.王开国主编:《国有资产管理实务全书》,宇航出版社1995年版。
3.张连城:《论国有企业的性质、制度性矛盾与法人地位》,载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4.钱津:《国有资产双层经营体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
5.钱津:《国有资产的市场化经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钱津:《理性出击:中国企业改革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7.钱津:《特殊法人:公营企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钱津:《劳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0.王振中主编:《产权理论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1.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2.荣兆梓、陈文府:《“国有企业改革与制度演化研讨会”综述》,载于《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13.R。K。米什勒、S。雷维森卡编:《世界各国的公营企业》,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吕炜:《转轨的实践模式与理论范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王振中主编:《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6.钱津主编:《企业文化沙龙》(一),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7.荣兆梓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钱津:《当前所有制研究需要澄清的若干问题》,载于《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期。
19.钱津:《论国有资产投资银行的组建意义》,载于《现代金融导刊》1996年第5期。
20.李泽中:《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改革》,载《中国经济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1页。
21.刘丽松:《特殊法人:国有控股公司的市场定位》,载于《企业管理》1996年第10期。
22.王开国主编:《国有资产管理实务全书》,宇航出版社。
23.陈学明:《关于现代企业制度几个重要问题的观点综述》,载于《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6期。
24.王振中主编:《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5.钱津主编:《企业文化沙龙》(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6.刘永佶:《中国经济矛盾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7.裴小革:《财富与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8.卢希悦:《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29.谢军:《自主创新使中国成为港机最大出口国》,载于《光明日报》2006年2月25日。
30.朱焘、王晓红:《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载于《经济日报》2006年2月6日。
31.钱津:《竞争性经营》,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32.钱津:《劳动效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3.钱津:《论经济全球化中的资本运动》,载于《中卅学刊》2002年第3期。
34.董有德:《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跨国公司与政府》,载于《海派经济学》第10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5.路爱国:《国外关于中国改革发展的一些评价和认识》,载于《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6期。
36.刘诗白:《现代财富的性质、源泉及其生产机制》,载于《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1期。
37.王振中主编:《市场经济的分配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8.刘永佶:《劳动人道主义》,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9.李炳炎:《社本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0.钱津:《理论出击———中国企业改革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41.陈佳贵等编著:《企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2.何国华等编著:《管理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3.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
44.钱津:《追寻彼岸:政治经济学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5.郑利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2006年。
46.刘诗白:《社会主义所有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7.吴易风:《当前经济理论界的意见分歧》,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48.剧锦文:《国有企业:产业分布与产业重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49.钱津:《走出困惑:国有企业改革焦点透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50.刘诗白:《主体产权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1.金培:《竞争秩序与竞争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2.钱津:《规范市场:经济运行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2002年版。
53.刘树成主编:《现代经济词典》,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4.王振中主编:《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5.王振中主编:《转型经济理论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
56.文魁等:《历史存在权———公有制功能及其市场型实现新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7.钱津:《规范市场:经济运行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8.张卓元主编:《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9.崔之元:《美国二十九个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载于《经济研究》1996年第4期。
60.周扬明:《中国企业行为的经济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61.陆立军、王祖强:《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62.张敏:《企业竞争中的博弈分析》,载于《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63.柳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4.李泽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65.杨其静:《企业家的企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6.张彦宁、蒋黔贵主编:《企业管理创新前沿》,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67.大卫·施韦卡特:《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8.刘永佶:《中国经济矛盾论———中国政治经济学大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