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如何突破人生困局
34769800000012

第12章 骄狂自大的人

骄狂自大的人处境卑微自然不幸,但却没有太大的危险,趴在地上的人是不会被摔死的。最可怕的情境是身处险峰而高视阔步,只谓天高风爽,不见峡谷深邃。其实,只要脚下的某块石头一松动,就有坠入深渊的危险,而那些不可一世的英雄却全然不觉,兀自陶醉于“一览众山小”的壮景豪情中。殊不知正是这种时候,脚下的石头是最容易松动的。

古往今来,骄狂自大毁了多少盖世英雄!

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为数众多的英雄好汉式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两个人物则是骄狂自大的典范。

一个是关羽。此人曾经“过五关斩六将”,自以为“威震华夏”,“天下无敌”,非常骄狂。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关羽居首,关羽听说黄忠也被封为“五虎大将”之一,大为恼火,怒气冲冲地说:“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关羽驻守荆州的时候,孙权派诸葛瑾到他那里,替孙权的儿子向关羽女儿求婚,“求结两家之好”,“并力破曹”,关羽竟勃然大怒,对诸葛瑾言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孙权派陆逊镇守陆口。陆逊派人给关羽送礼。关羽竟当着来使的面说道:“孙权见识短浅,焉用此孺子为将。”这个关羽,自称“大丈夫”,又称自己的女儿为“虎女”,把有“百步穿杨之能”的老将黄忠叫做“老卒”,把东吴首领的儿子骂做“犬子”,又把东吴的大将陆逊看做“孺子”,真是狂妄透顶!关羽如此狂妄自大,结局如何呢?到头来落个:失荆州,走麦城,人头落地,呜呼哀哉。

另一个是马谡。此人自命不凡,十分骄狂。司马懿的大队人马向街亭进军,马谡自告奋勇请求领兵去守街亭。诸葛亮对他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马谡自吹自擂,夸下海口:“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马谡一到街亭,看了地势,就笑道:“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马上下命令“山上屯军”。王平不同意他的意见,认为屯兵山上有危险。马谡大笑:“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厂还说,”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这个”徒有虚名“的庸才,骄狂轻敌,结果街亭失守,一败涂地,害得诸葛亮无奈何唱了一出”空城计,而他自己也因此丧失了性命。

《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是一个“精神胜利者”的典型,此人有时也颇为骄狂自大。阿Q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至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他和别人吵架的时候,时不时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一个老头说了声“阿Q真能做”,他就洋洋得意起来。进了几回城,他就“更自负”了。

上述几个人物,都自以为了不起,都瞧不起别人,这是他们成为失败者的共同点。但是,他们的骄狂又各有特点。祢衡凭借“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而目中无人。关羽凭着他是“桃园三结义”中的老二,凭着他曾经“过五关斩六将”,所以狂妄自大,结果兵败麦城,死于非命。马谡因为“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因为平时“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才那么骄狂自大。阿Q骄狂的资本,不过是“先前阔”(还不知是真是假)、“真能做”和进过几回城,比之关羽、马谡就可怜多了。这三个人的骄狂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最厉害的要数祢衡,其次是关羽,再次是马谡,阿Q就待而下之了。

然而,骄狂的程度等于失败的程度,所谓“骄兵必败”,骄狂者最终在困局中毁灭。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有一个巧妙的比喻,用来说明骄狂的原因。他说: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像分母,他的实际才能像分数值,自我评价越高,实际能力就越低。

托尔斯泰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与其真才实学之间的关系。愿这个比喻能牢记在读者心中,并时时起到警钟长鸣的作用。

谦逊是甜美的根

谦逊是人恪守的是一种平衡关系,使周围的人在对自己的认同上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让别人不感到卑下和失落。非但如此,有时还能让别人感到高贵,感到比其他人强,即产生任何人都希望能获得的所谓的优越感。

所以,谦逊的人不但不会受到别人的排斥,同时也易得到社会和群体的吸纳和认同。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此发芽滋长。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谈人生时用了盲人走路的比喻,他说:“盲人的眼睛虽然看不见,却很少受伤。反倒是眼睛好的人动不动就跌跤或撞到东西,这都是自恃眼睛看得见,而疏忽大意所致。盲人走路非常小心,一步步摸索着前进,脚步稳重,精神贯注,像这么稳重的走路方式,明眼人是常常做不到的。人的一生中,若不希望莫名其妙地受伤或挫败,那么,盲人走路的方式,就颇值得引为借鉴。前途莫测,大家最好还是不要太莽撞才好。”

懂得谦逊就是懂得人生无止境,事业无止境,知识无止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不知者,可谓知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有谦乃有容,有容方成其广。人生本来就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障碍前进的,攀登事业的高峰就像跳高,如果没有一个刹那间的下蹲积聚力量,怎么能纵身上跃?人生又像一局胜负无常的棋,我们无法奢望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况且,“鹤立鸡群,可谓超然无侣矣,然进而观于大海之鹏,则渺然白小;又进而求之九霄之凤,则巍乎莫及”。

另外,谦逊对于人际交往也尤其重要。一个背着自负自傲沉重包袱的人,他的友谊财富必然少得可怜。这里:谦逊需以坦诚为基础,否则就难免陷入虚伪的泥潭。比如在讨论问题时,明明自己有不同意见,为表谦逊而不明白说出,或者吞吞吐吐,言而不尽;对方批评自己时,当面唯唯称是,背后却又发牢骚等做法。再者,还应划清两个界限。一个是谦逊与虚荣的界限。如果一个人故作谦逊姿态,以求得到“谦逊”的美誉,那其实是虚荣的一种常见表现。这种虚荣心一旦被对方察觉,哪里还会有愉快的交往可言?再一个是谦逊与谄媚的界限。有些人在交际时总爱对他人说一些言不由衷的溢美夸饰之词,以为只有这样才显得自己彬彬有礼,谦恭而有教养。殊不知,过分溢美,几近谄媚。虽说谄媚“也可造成协调,但这种协调是借奴性的、无耻的罪过或欺骗所造成”(斯宾诺莎语)。

古人有“满招损、谦受益”的箴言,忠告世人要虚怀若谷,对人对事的态度不要骄狂,否则就会使自己处在四面楚歌之中,被世人讥诮和瞧不起。这样处世,怎么能使自己有进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