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逆境应变术
34768600000003

第3章 死要面子活受罪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面子”这个东西,人人都爱。为什么?因为“面子”总是与一个人的人格、自尊、荣誉、威信、影响、体面等等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这方面的词有很多:如“有面子”、“爱面子”、“失面子”、“给面子”、“死不要脸”、“真丢脸”、“厚脸皮”、“撕破脸”等等,用得也非常之广泛。

一个名叫格尔巴特的外国学者曾这样说:“为了保持体面,在中国人中产生出外国人无论如何体会不出来的‘面子’经。‘有面子’是一种抬高体面;‘失面子’是一种有失体面,而一旦失去面子等于精神上的死亡;‘不要面子’是不顾自己体面。不论什么样温良纤弱的中国人,为了‘面子’可以同任何强者搏斗。当‘面子’受到损害而无力恢复时,中国人会表现出相当的高傲,而为了挽回自己表现这种高傲,激愤而死者不计其数。”

总之,在世人中,中国人特别“爱面子”、“讲面子”,甚至达到了某种不可思议的病态程度。

林语堂先生就说过:“面子、命运和人情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外国学者德劳对中国人就有那么一种评价:“对中国人大部分行为、态度的分析,穷极到一点就是‘面子’:那不可思议的感受性,隐秘性、平素被谦让掩盖着的根源,在于极度虚荣的、病态的功利主义。”

说得一点都不错,“爱面子”、“讲脸面”的确成为支配许多中国人行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因此常就有这么一句话:“死要面子活受罪”,一些人为了“爱面子”甚至可以忍受任何的痛苦,即使自己受罪也无所顾忌。也还常听到另一种类型的话:“这个家伙,真是撕破了脸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意思是说,一些人已经连做人的起码要求都不要了,做什么事情都不再会感到惭愧。

近年来,因喝酒导致酒精中毒死亡或酒后驾车而发生车祸死亡的案例颇多。这类案例的背后除了不健康的“酒文化”外,还隐藏着一个“面子”的恶魔。在酒桌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敬酒不吃吃罚酒。”意思是说,给你“面子”你却不要,毫无办法,只能给你一点厉害看看了,那就是一种较为严厉的惩罚。当然,人们为什么不肯“吃敬酒”?就是因为这种“面子”一接受,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相比之下,宁肯受到惩罚,也不愿“吃”带有某种附加条件的“敬酒”了。

那么,什么叫“面子”呢?我们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面子”,这是个含义广泛、但又具有“不可捉摸”的概念。诚如鲁迅先生所说:“如果你不去想它,则它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并且确实运作着,然一旦你思索它时就会开始混淆起来,想得愈多,混淆得愈厉害。”因此直到现在,对什么叫“面子”还尚无有一个为众人所共识的定义;即使你去翻查一下《辞海》,恐怕也难以找到对它的精确定义来。对许多人来说,“面子”似乎是一个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概念。

第二,“面子”实际上是个人拥有的成就、声望、名气、荣誉、社会地位,甚至包括财富的一种复合体。你成就大了,社会地位高了,钱多了,名气大了,种种荣誉就会接踵而来,这时,你的“面子”就会很大、影响也会很广。你说的话,他人就会听;你所提的各种要求,(甚至有些纯属“不合理”的),他人也会尽量满足你;即使你做错了什么事情,人们也会顾及你的脸面,尽量地“不去捅破”等等。不过,面子这个东西又很古怪,它又不能直接等同于人的成就、声望、名气、荣誉、社会地位。有的人成就不高、声望不大、名气不响、荣誉不多、社会地位也并不显赫,然而面子观念却依然很强烈。

第三,“面子”这个东西,主要是在你和他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而且重要的还包括人品、人格这个因素。出生“显赫的名门家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个人的“面子”,然而这是“非本质性”的,如果这类人为所欲为,天生的一付败家子样,那么,没有多久,他就会很快地变成一个“没有面子的人”。相反的,一个普通的人,依靠他刻苦学习和不懈地的努力,不断地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取得惊人的成就,那么,他人“面子”就会越来越大,人们也会越来越给他“面子”。

第四,“面子”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的认知、主观的自我感觉。它包括两种:一种是自我评价或自我感觉;另一种是他人(社会)对他的评价或自我感觉。一般来说,这两种评价或感觉是不太一样的。有的人自我评价高、自我感觉良好,总认为自己“有面子”、“有脸面”,人家会给他“面子”,因此经常做出令他人为难的行为,也常常会使自己落入难堪、窘迫的境地。相反的,有的人成就很突出、社会地位也高,然而却为人谦恭,做事谨慎,不轻易动用自己的社会地位来为自己谋利,一般来说这类人的“面子”就很大,人们倒是会很给其“面子”的。

第五,为什么人们尤为“爱面子”、“讲面子”呢?

因为“有面子的人”可以获得他人的喜欢、尊敬、信任、友谊,成为结交朋友、吸引他人的一种资源,成为满足人们的自尊需要、交际需要的重要手段;可以获得他人的赞扬、羡慕、敬重等,以此满足自己的荣誉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可以说话有人听,行为有人仿,他们拥有对他人的更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充分满足自己对权的需要、对他人的支配欲望;可以给自己更大的信心、尊严,因而成为自己进一步行动的重要驱动力……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就会促使一些人不顾一切地去“讲面子”、“爱面子”,可以说它几乎成了一些人们的一种“本能”,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需求及其行为的“原动力”。

那么,究竟是哪些类型的人会过分地去追逐“面子”呢?至会达到“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程度呢?

第一,虚荣心越是强烈的人越是要“面子”。

所谓虚荣,指的是虚假的荣耀,表面上的荣誉。譬如,有的人,在老人活着的时候从不关心老人尽自己的孝心,甚至扔在一边不照顾,然而老人一死,却大肆铺张讲排场,大搞豪华的葬礼。显然,这并不是对死者的孝心,而是为了做给他人看的,以此表明自己对老人是如何如何的“孝”,即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荣誉而大搞豪华的葬礼的。因此,虚荣,本是一种无聊的骗人术,然而有许多人却一个劲儿地追求它。究其实质,就是为了一种“面子”:即使是假的,也要打扮、装饰自己一下。因此,虚荣心越强烈的人也就越要“面子”。

第二,成就欲越是强烈的人越是要“面子”。

成就欲,指的是人们想完成重要的工作,作出杰出成绩的动机。一个人成就欲是否强烈,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完成工作的决心,因此持有强烈的成就欲望,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当个人意识到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如知识水平、能力以及社会关系等)不足以使他完成自己设想的目标时,从而使他感觉到有可能失去他人较高的评价、承认和赞扬时,他就会变得“矫揉造作”,总想以其他的方式“弥补”自我资源的不足,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虚假的“面子行为”。

第三,自尊心越是过于强烈的人越要“面子”。

自尊心,这是个人对自我感觉的一种体验。自尊感强的人,往往对自己生活的方式感到满意,对自己存在的价值感觉到重要,因而喜欢自己、尊重自己。然而当一个人不切实际地持有过高的自尊心时,就会刻意地维护、追求自我的形象,夸大自己,千方百计地粉饰、点缀自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要面子”的心理。

第四,权力欲越是旺盛的人越是要“面子”。

所谓权力欲,指的是试图影响、支配、控制他人的一种欲望。权力欲过于旺盛的人一般都有两大毛病:一是过于自信,过于相信自己的力量;二是过于自负,过于自以为是。因而在行为上必然要求他人对他“绝对信任”、“绝对服从”,不能有丝毫怀疑,谁如果违背了他的意志,或如果当面顶撞了他,那么就等于触犯了他的“神经”,他就会暴跳如雷,就会千方百计地整你。为何他会这样做?其中有一点,那就是他强烈的面子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为了要保全自己的面子,就不得不牺牲自己部下的面子。

总之,在上述多种动机的支配下,有许多人变得“死要面子”,甚至达到“活受罪”的程度。

譬如,有的人经济上原本十分拮据,完全没有实力与他人比阔的,然而为了“死要面子”,就节衣缩食,“勒紧了自己裤腰带”,甚至“举了债”,也要与他人比阔。

有的人为了“死要面子”,自己本无多大的实力和“后台”,然而却伪造假相,蒙骗他人,有的四处吹嘘自己如何如何“有能耐”,有的则无限夸大自己的“后台”是如何如何的“硬”,因而什么东西都能搞得到,什么事情都能办得到。

有的人为了“死要面子”,明明自己是“普通一兵”,然而一到某些场合就显得尤其活跃,硬是往“名流”里去靠,借“名流”的声望来抬高自己。

有的人为了“死要面子”,明明是靠偶然的意外获得一次成功,明明自己是“喜出望外”,内心异常激动万分,然而却装得很有“修养”,异常地“深沉”,还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来,一副过于谦虚、故作姿态的样子。

有的人为了“死要面子”,还不惜采取卑劣的手段诬陷他人,通过打击他人的方式来抬高自己。

有的人为了“死要面子”,见荣誉就争,见利益就抢,不放过任何的机会来抬高自己、打扮自己。

有的人为了“死要面子”,自己犯了错误还“死不认账”,即使当面被人揭穿也要死撑到底,有的甚至还要倒打一耙,将原因推给他人,或是避重就轻,将原因归之客观,总之,千方百计地开脱自己的责任。

有的人在学术上明明是“草包”一个,然而为了“死要面子”,也不顾自己是不是理解,装腔作势、咬文嚼字、拿腔拿调、引经据典,一副假斯文的样子来。

有的人为了“死要面子”,对那些不给自己“面子”的人或是威胁到自己“面子”的人,往往采取主动地贬抑他人的攻击性态度,以及“一报还一报”的报复态度,以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

总之,当一个人陷于“死要面子”的误区时,他的心理,他的行为就会变得不可思议起来,其结果无外乎“受罪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