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逆境应变术
34768600000027

第27章 吃一堑,长一智

吃一堑,长一智。一败再败从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人,又怎能不智慧过人呢?难怪许多成功的人物都曾经受过成百次上千次的失败,他们利用失败教育自己,结果成为举世闻名的聪明人!

在中国有许多古语都包含了这个道理,如老马识途,正因为老马走过无数的路,经过无数的坎坷,它才能在每次坎坷之上留下心底的记号,下一次再在此经过,它便可以一跃而过,才能识途!

古代有一个故事,在一片深山老林里,有一座“神仙居”位于山顶。一天,有一个年轻人从很远的地方来求见“神仙居”居主,想拜他为师,修得正果。年轻人进了深山老林,走啊走,走了很久。他犯难了,路的前方有三条岔路通向不同的地方。年轻人不知道哪一条山路通向山顶。忽然,年轻人看见路旁边一个老人在睡觉,于是他走上前去,叫醒老人家,询问通向山顶的路。老人睡眼朦胧嘟哝了一句“左边”又睡过去了。年轻人便从左边那条小路往山顶走去。走了很久,路的前方突然消失在一片树林中,年轻人只好原路返回。回到三岔路口,那老人家还在睡觉。年轻人又上前问路。老人家舒舒服服地伸了个懒腰,说:“左边。”就又不理他了。年轻人正要详问,见老人家扭过头去不理他了。转念一想,也许老人家是从下山角度来讲的“左边”。于是,他又拣了右边那条路往山上走去。走啊走,走了很久,眼前的路又渐渐消失了,只有一片树林。年轻人只好原路折回,回到三岔路口,见老人家又睡过去了,不由气涌上来。他上前推了推老人家,把他叫醒,便问道:“老人家你一把年纪了何苦来欺我,左边的路我走了,右边的路我也走了,都不能通向山顶,到底哪条路可以去山顶?”老人家笑眯眯地回答:“左边的路不通,右边的路不通,那你说哪条路通呢?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年轻人这时才明白过来,应该走中间那条路。但他总想不明白老人家为什么总说“左边”,带着一肚子的疑惑,年轻人来到了“神仙居”。他虔诚地跪下磕头,居主笑眯眯地看着他,那神态仿佛山下三岔路口那老人家,年轻人使劲揉了揉眼睛……

你肯定猜到了那老人家就是居主变的,但这故事里包含着几个人生道理,一是年轻人走完左边的路和右边的路之后,都失败了,无疑应是中间那条路通向山顶,他连这都不明白,要去问老人家,经老人家一点才明白过来,说明了人经过失败后,他受情绪影响(比如愤怒),连很简单的问题,只要一转变思绪去想就很容易想出的问题却被自己弄糊涂了;二是只有走过左边和右边的路走不通之后,才知道这两条路都不通山顶,说明凡事要自己亲身去经历才知道可行不可行;三是,年轻人在走过右边和左边的路之后,知道走不通他就不会再第二次走那两条路了,说明人不会轻易犯同样的错误,他已经向正确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你想到了几点呢?不管你想到几点,至少你明白了错了之后你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这就是失败的好处!

别因为失败伤心,也不要为错误负疚。你希望成功,但事与愿违;这并非罪过;如果明知故犯,就罪无可赦了!明知错还去做,如果不是愚蠢,便是跟正义开玩笑,是不道德的行为。不仅是不值得鼓励,而且应该受到适当的儆戒。心理学家认为故意犯错误的人,负疚多于满足。

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不是存心做错,偶尔犯错事,是可以原谅,也不必受良心谴责的。无心之过,不但不会受到惩罚,还可以从过错中获得教训,从犯错的经验中,变得聪明起来!

明代绍兴名人徐渭有一副对联:“读不如行,试废读,将何以行;蹶方长智,然屡蹶,讵云能智。”这副对联,科学地阐述了理论与实践、失误与经验的辩证关系。上联是说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行动。下联“蹶方长智”,蹶是指摔倒,不能摔到后蹶不振,而应“吃一堑,长一智”。有人认为“吃一堑”与“长一智”之间存在必然性,那就错了。不是说吃一堑就一定能长一智,而是吃一堑有可能长一智。这种可能性要转变为必然性,必须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从失误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长智。如果错后不思量,那么同样的错误还会不断重复出现。这就是“然屡蹶,讵云能智”的精辟之处。

一个人遭受一次挫折或失败,就该接受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这就是成语“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之所在。

从前,有个农夫牵了一只山羊,骑着一头驴进城去赶集。

有三个骗子知道了,想去骗他。

第一个骗子趁农夫骑在驴背上打瞌睡之际,把山羊脖子上的铃铛解下来系在驴尾巴上,把山羊牵走了。

不久,农夫偶一回头,发现山羊不见了,忙着寻找。这时第二个骗子走过来,热心地问他找什么。

农夫说山羊被人偷走了,问他看见没有。骗子随便一指,说看见一个人牵着一只山羊从林子中刚走过去,准是那个人,快去追吧!

农夫急着去追山羊,把驴子交给这位“好心人”看管。等他两手空空地回来时,驴子与“好心人”自然都没了踪影。

农夫伤心极了,一边走一边哭。当他来到一个水池边时,却发现一个人也坐在水池边,哭得比他还伤心。农夫挺奇怪:还有比我更倒霉的人吗?就问那个人哭什么,那人告诉农夫,他带着两袋金币去城里买东西,在水边歇歇脚、洗把脸,却不小心把袋子掉水里了。农夫说,那你赶快下去捞呀!那人说自己不会游泳,如果农夫给他捞上来,愿意送给他20个金币。

农夫一听喜出望外,心想:这下子可好了,羊和驴子虽然丢了,可将到手20个金币,损失全补回来还有富裕啊!他连忙脱光衣服跳下水捞起来。当他空着手从水里爬上来时,干粮也不见了,仅剩下的一点钱还在衣服口袋里装着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农夫没出事时麻痹大意,出现意外后惊惶失措而造成损失,造成损失后又急于弥补因此又酿成大错,三个骗子正是抓住这些人的性格弱点,轻而易举地全部得手。

应该说,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遭受类似这样的挫折和失败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虽然“吃堑”终归不是什么好事情,但如果吃了堑,也不长智,就是愚蠢至极了。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即使是圣人、贤人,也一定会犯有过错。不过,对于自己所犯下的过错,他们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并且积极改正。对于别人,他们也绝不会要求他们一定不犯错。因为圣人明白,平常人的心志怯弱,要想绝对不犯错,是不可能的事。若是犯了小错,便不原谅他人,反而阻止其改过向上之路。这样只会使他们更加麻木和变本加厉,犯下更大的错误。圣人只希望人们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且提出了许许多多改过的具体方法,如知过、思过、补过、闻过则喜等。像这样循循善诱众人,使人们走向正道,真可谓苦口婆心了。古之圣人先贤,距今虽然遥远,今人若不能体会古人的用意,也真是辜负了那一份久违的心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