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逆境应变术
34768600000025

第25章 遇事学会三思而后行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会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而我们面对的是变化的、运动着的世界,因此,我们经常会遇到因考虑不周、鲁莽行动而造成损失的情况,所以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要知道,许多矛盾和问题的产生,都是冲动、未经深思熟虑的结果。

冲动情绪往往是由于对事物及其利弊关系缺乏周密思考引起的,在遇到与自己的主观意向发生冲突的事情时,若能先冷静地想一想,不仓促行事,就会冲动不起来了,事情的结果也就会大不一样了。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首批“封王”中最年轻的军事将领,在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之后向金陵进军的途中,石达开均为开路先锋,他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城夺镇,所向披靡,号称“石敢当”。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他同杨秀清、韦昌辉等同为洪秀全的重要辅臣。后来又在西征战场上,大败湘军,迫使曾国藩又气又羞又急,欲投水寻死。在“天京事变”中,他又支持洪秀全平定韦昌辉的叛乱,成为洪秀全的首辅大臣。

但是,就在这之后不久,石达开却独自率领20万大军出走天京,与洪秀全分手,最后在大渡河全军覆灭,他本人亦惨遭清军骆秉章凌迟。石达开出走和失败的历史是鲁莽行动的体现,足以使后人深思。

1857年6月2日,石达开率部由天京雨花台向安庆进军,出走的原因据石达开的布告中说,因“圣君”不明,即责怪洪秀全用频繁的诏旨,来牵制他的行动,并对他“重重生疑虑”,以致发展到有加害石达开之意,这就使二人之间的矛盾白热化了。

而当时要解决这一日益尖锐的矛盾有三种办法可行:一种办法是石达开委曲求全,这在当时已不可能,心胸狭窄的洪秀全已不能宽容石达开;一种是急流勇退,解印弃官来消除洪秀全对他的疑惑,这也很难,当时形势已近水火,如石达开真要解职的话恐怕连性命都难保;第三种是诛洪自代。谋士张遂谋曾经提醒石达开吸取刘邦诛韩信的教训,面对险境,应该推翻洪秀全的统治,自立为王。

按当时的实际情况看,第三种办法应该是较好的出路,因为形势的发展实际上已摒弃了像洪秀全那样相形见绌的领袖,需要一个像石达开那样的新的领袖来维系。但是,石达开的弱点就是中国传统的“忠君思想”,他讲仁慈、信义,他对谋士的回答是“予惟知效忠天王,守其臣节”。

因此,石达开认为率部出走是其最佳方案。这样既可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进行从事推翻清朝的活动,又可避开和洪秀全的矛盾。而石达开率大军到安庆后,如果按照原来“分而不裂”的初衷,本可以此作为根据地,向周围扩充。安庆离南京不远,还可以互为声援,减轻清军对天京的压力,又不会失去石达开原在天京军民心目中的地位。这是石达开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石达开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决心和洪秀全分道扬镳,彻底分裂,舍近而求远,独去四川自立门户。

历史证明这一决策完全错了,石达开虽拥有20万大军,英勇决战江西、浙江、福建等12个省,震撼半个中国,历时7年,表现了高度的坚韧性,但最后仍免不了一败涂地。

1863年6月11日,石达开部被清军围困在利济堡,石达开决定用自己一人之生命换取部队的安全,这又是他的决策失误。当石军中部属知道主帅“决降,多自溃败”时,已溃不成军了。此时,清军又采取措施,把石达开及其部属押送过河,而把他和2000多解甲的战士分开。这一举动,顿使石达开猛醒过来,他意识到诈降计拙,暗自悔恨。

回顾石达开的失败,主要是个人决策的失误,他自不量力的行动,决定了他出走后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当我们在做决定时,常会犯一个老毛病,就是“自不量力”地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甚至“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情。因此,在面临做出决定时,首先,应先问问自己做这个决定到底是为什么?有什么目的?如果做此决定会产生何种后果?这样能促使你三思而后行,避免冲动。

其次,要锻炼自制力,尽力做到处变不惊、宽以待人,不要遇到矛盾就以“兵戎相见”,像个“易燃品”。见火就着。倘若你是个“急性子”,更应学会自我控制,遇事时要学会变“热处理”为“冷处理”,考虑过各个选项的利弊得失后再作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