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开一家赚钱的烧烤店
34767400000002

第2章 经历千年的魅力烧烤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没有周密的分析、没有精心的策划、没有详细的市场调研,便仓促地开烧烤店,无疑事倍功半。“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想开一家烧烤店,而且希望可以赚钱,那么,不管想开什么档次、什么形式的店,都必须搜集尽可能详细的信息加以研究。

选择烧烤作为创业的切入点并非心血来潮,不论从烧烤的起源还是发展过程来看,烧烤自有它成熟而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烧烤不断地变化着自己的角色,用独特的口感与独到的乐趣吸引着众多的食客。

烧烤的起源

关于烧烤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认为烧烤是伏羲首创。据说伏羲在教会人们结网捕鱼之后,发现生的食物吃起来味道并不好,有的弄不好,吃了还要生病。于是伏羲取来天火,教人们用火把狩猎所得的肉烤熟了吃。从此,人们吃着香喷喷的烤肉,身体也逐渐变得更加健康了。为了纪念伏羲,人们把他称为“庖牺”,意思就是“第一个用火烤熟兽肉的人”。

其实自从人类出现以后,在人类刚刚学会用火的远古时代,烧烤就已经成为主要的烹调方式了。原始社会的人四处为家,“居不知所在,行不知所至”,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后来山林偶然遭雷击起火,林中的动物烧死了很多,散发出浓郁的肉香。于是原始人好奇地把动物的肉放在嘴里尝了尝,发现味道比原来他们吃的生肉香得多,于是开始尝试着保留火种,把狩猎来的动物烤熟后再吃。几乎在所有反映远古人类生活的资料中,我们都能看到树叶兽皮遮身的原始人围在熊熊的篝火边,火堆上烧着半只捕来的猎物。也许这就是现代烧烤的真正起源吧!

本土烧烤

我国关于烧烤的记载非常早,据一些史料记载,古人都有“炙”、“燔”肉的喜好。早在西周时期,当时的王公贵族就普遍喜欢食用烤猪,并将此菜列入著名的菜肴“八珍”,起了个别致的名字“炮豚”。在广东南越王墓中也曾经出土过专门用来烤乳猪的烤炉和烤叉。山东临沂市郊一座东汉晚期的墓中也曾经出土了一些刻有烤肉串情景的画像石,画中人物皆作汉人的装扮,这说明至少到东汉时期,在中原地区烤肉串已经相当盛行,而不是近些年从海外流传进来的“进口货”。

古人的“烤肉”选料十分严格,肉嫩味香,自烤自食,再伴以美酒,独具风味。据说烤肉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食品,曾被称为“帐篷食品”。它也曾作为宫廷的一种美味而跻身于大雅之堂。《明宫史·饮食好尚》中就有“凡遇雪,则暖室赏梅,吃炙羊肉”的记载,这里的“炙羊肉”就是烤羊肉。

最早的烤肉,是把牛肉或羊肉切成方块,用葱花、盐、酱汁等作料腌渍一会儿再行烤制。明末清初时,蒙古人则是把大块的牛、羊肉略煮至半熟,再用牛粪烤透食用。到了后来,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烤肉技术日臻完美,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诗人杨静亭在他的《部门杂咏》中赞道:“严冬烤肉味堪饕,大酒缸前围一遭。火炙最宜生嗜嫩,雪天争的醉烧刀”。

其实现代烧烤与我国古代的烧烤方式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的烧烤在原有技术的层次上又融合了诸多的现代元素,更适合现代人的追求。

外来移民——BBQ

说到BBQ(户外自助烧烤),最早的发明者可能是美洲大陆的印第安土著民族——阿瑞瓦克族,阿瑞瓦克族人广泛分布于北、中、南美洲,现如今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巴西的南大河附近都有这一民族的后裔。当大航海家哥伦布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陆的时候,就是这些原住民教会了水手们最初的烧烤方式及技巧,基本上是在户外、燃烧木条、在火堆间放置石头,并在其上面烤肉。后来这一烧烤技术就在水手之间广泛传播开来。

事实上,我们今天的BBQ也有可能是来自加勒比海。这个地区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海盗的据点。他们乘着帆船,挂着骷髅旗在大海中乘风破浪。电影《加勒比海盗》即以此时期的加勒比海地区为背景。今天,海盗们昔日的风采已不可考,但我们仍可确定的是,当时来自法国的海盗喜欢在岛上吃烧烤,他们把整只宰好的羊从胡须到屁股(法语是de la barbe au cul)放在烤架上烤熟后享用,并将这道菜简称为barbe-cul,后来这个词演变成了barbeque,简写为BBQ。现在BBQ几乎是都市中年轻人最流行的一种聚会方式了。

现代BBQ真正被发展到极致还要归功于巴西人。巴西烧烤在南大河地区已经有超过200年的历史。夜间,巴西男人们喜欢生一堆篝火,一边扎上一大块肉,放进被火围绕着的架子上,一边侃侃而谈他们在高原上的历险故事。这个就是我们直接把肉类置于火上烧烤的原本方式。而在乌拉圭和阿根廷的部分地区,又孕育出典型的南美洲式调料,这就更加多姿多彩了。当地人只需要一柄利刀、一堆火、一些木条、一大块肉、再加上一点粗盐,还有一些调料,就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最实在的大餐。今天,除了朋友相约、喜庆宴会,烧烤在巴西更是代表国家的一种特色。这个特色正输出到世界多个角落,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只要一尝、无不马上被这巴西美味所征服。

烧烤的文化内涵

烧烤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其实是一种追求物质的原味和粗野的即食效果,是对习惯性饮食的一种反叛。即使在食物种类多如牛毛的今天,也没有什么能够比烧烤更容易唤起人们的食欲,事实上,烧烤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对人类一直都是一种形式和味觉上的诱惑。

现如今的烧烤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祖先曾经狩猎的土地上,烧烤从现实主义出发,以进取的姿态不断拓展它涉及的领域。烧烤的经营方式,也在向着两个方向分化,一种是仍保持怀旧色彩的街头巷尾的烧烤摊,一只用来当做烤架的铁盒,几只竹签就可以搭成临时的烧烤街头店。另一种是饭店式集约化烧烤。

不论哪种形式,烧烤的狂野精神始终蕴涵着渔猎时代的狂放与浪漫,在不断地延续篝火烤炙而食的场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和欢乐的气氛。几千年过去,尽管烹饪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俱进,花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但是最古老的烧烤并没有消失,反倒在漫长的岁月中,发展出了更多更新的方式方法。暂且不论美式的挂汁烤,日韩的铁板烤,仅仅中国,便有糊泥烤、串烤、明炉烤、竹筒烤、钩吊烤、箅烤、叉烤、挂糊烤、白烤、铁锅烤、篝火烤等多种花样,几乎每种花样都有一两种非常著名的菜肴,比如叫花鸡就是糊泥烤的典范,享誉中外的北京烤鸭则是明炉烤和钩吊烤的结合。

时至今日,哪怕营养学家总是忧心忡忡地高呼烧烤类食品的各种不健康,烧烤的美味仍然引诱着人们前赴后继。想对烧烤说“不”,实在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