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又称蜡防染,古称“蜡缬”。据考证,蜡染起源于我国古代,最迟在秦汉时期,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就已熟练地掌握了蜡可以防染的特点,利用蜂蜡和虫蜡作为防染的原料。在东汉时期,蜡染技术已相当成熟。到了西晋,已可染出十余种彩色的蜡染产品。唐代蜡染开始盛行。南宋时,蜡染花布称为“徭斑布”。
关于蜡染,还有一个传说。传说在古代一有个姑娘生得十分聪明伶俐。一天,她去坡上种棉花,看见一只蝴蝶翩翩地在面前飞舞,她突然想到:苗家姑娘的衣裳为什么老是青的、蓝的?要是能像蝴蝶样有件美丽的花衣裳穿,那该多好呀!于是姑娘停下锄头唱道:“今天我讨你,送对花翅膀,女儿要打扮,像你样漂亮。”那时候的蝴蝶会讲话,它唱道:“姑娘呀姑娘,要是送给你,我怎好去逛?我就会死亡!”姑娘很生气道“好!等我捉住你,看你还敢说不送!”姑娘说着,一把逮住了蝴蝶,并且就要动手撕下它的翅膀。蝴蝶急了,哀求道:“我的好姑娘,求你别动手,我愿教你做花衣裳穿。”说着用翅膀在姑娘的衣襟上噗腾腾地拍打了几下,便印上几团美丽的图案花样了”蝴蝶说“你回去照着画吧,把花样画满衣裳,你就比我更漂亮啦!”可是画成的花衣裳经不得日晒雨淋,更不能下水洗涤,因此过不多久,人们的赞叹声没有了,同时都不愿自费功夫来学干这个活计了。姑娘冥思苦想,各处寻求花衣永不掉色的办法,终于感动了勤劳的蜜蜂,便飞到姑娘的窗口边唱道:“我们会采蜡,更会酿蜂蜜;蜡用来画画,蜜用来蘸粑。”接着又把怎样取蜡取蜜,如何用蜡把各种花样画在布上,经过浸染,蜡画就永不脱色的办法说了一遍。姑娘听罢兴奋得跳起来,当即要阿爸钉了一只蜂箱,把岩坎脚的蜜蜂通通接回家来喂养了。不久,阿爸收割了蜂蜜,把蜡交给姑娘。姑娘经过一番操劳,染出了许多鲜艳夺目的花衣花布,不管日晒雨淋,下水洗涤,果然永不掉色。这就轰动了所有的苗家寨,姑娘们都来向她学习蜡染。自此以后,苗家妇女们最喜爱蜡染,就一代一代往下传了。
蜡染制作方法,是将白布平铺于案上,置蜡于小锅中,加温溶解为汁,用蜡刀蘸蜡汁绘于布上。一般不打样,只凭构思绘画,也不用直尺和圆规,所画的中行线、直线和方圆图形,折叠起来能吻合不差;所绘花鸟虫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绘成后,投入染缸渍染,染好捞出用清水煮沸,蜡溶化后即观出白色花纹。
绘制蜡染的织品一般都是用民间自织的白色土布,但也有采用机织白布、绵绸、府绸的。防染剂主要是黄蜡(即蜂蜡),有时也掺和白蜡使用。蜂蜡是蜜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它不溶于水,但加温后可以融化。就是利用它的这一特点作为蜡染的防染剂。所用的染料是贵州生产的蓝靛。贵州盛产蓝草,这是一种蓼科植物,茎高约二三尺,七月开花,八月收割。把蓝草叶放在坑里发酵便成为蓝靛。贵州乡村市集上都有以蓝靛为染料的染坊,但也有把蓝靛买回家自己用染缸浸染的。绘制蜡花的工具不是毛笔,而是一种自制的钢刀。因为用毛笔蘸蜡容易冷却凝固,而钢制的画刀便于保温。这种钢刀是用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一端缚在木柄上。刀口微开而中间略空,以易于蘸蓄蜂蜡。根据绘画各种线条的需要,有不同规格的铜刀,一般有半圆形、三角形、斧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