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
34756700000011

第11章 《谈骨气》

凡上世纪80年代前后出生的人,在初中课本中,都学过一篇名为《谈骨气》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吴晗先生。

吴晗先生(1909~1969)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现代作家,其对文史的研究精准而高深,也被称为文史大家。他著写的这篇《谈骨气》从“什么是骨气”入笔,文章犀利、旁征博引,发人深省。当初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一定会让同学们注意文章标题的读音——“谈骨(gǔ)气”为了强调,还会加上一句,“千万不可读作‘谈骨(gú)气’”。

老师的叮嘱让我们意识到了我们平时说话中的“骨”与此时的“骨”的区别,难道我们以往的读法是错的吗?

骨(甲骨文)骨(小篆)

在字典中,“骨”的标准读音有两个,即“gǔ”和“gū”。

当这个字为“gǔ”的时候,其义如下:

①人和脊椎动物身体里面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如骨头、骨胳(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等;

②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如伞骨、扇骨等;

③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如骨力(雄健的笔力;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等;

④指人的品质、气概,如侠骨、骨气等。

当这个字为“gū”的时候,有以下词语:

①“骨嘟”也作“骨笃”,指(嘴)向前突出、撅着;

②“骨朵儿”,未开放的花朵;

③“骨碌”,滚动;

④“骨碌碌”,转动很快的样子。

由此可知,“骨”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念作“gǔ”。而我们平时所说的“骨气”、“骨头”等词中,“gú”的用法都为误读、讹传。

吴晗先生一生耕耘笔墨,其与邓拓(马南邨)、廖沫沙(繁星)两位先生合著的《三家村札记》以内容广博、文风潇洒闻名于世,更是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我们又对吴晗、邓拓等先生的惨死感到惋惜。此文以吴晗先生的《谈骨气》为名,也表示对吴晗先生的敬意与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