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
34756700000100

第100章 破译肢体密码

就如同在全世界发出“妈妈”这个音节大家都知道是在呼唤母亲一样——尽管我们知道受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的影响,解读单一动作的误判程度相当之高,但肢体语言多少还是存有一些“习相近”的普遍性特征供我们触类旁通。如:习惯用右手的人会在谈论自己所青睐的观点时用右手辅以手势来说明,而左撇子则相反。

对方在听你说话时头微微偏向一旁,则说明其对谈话内容有兴趣,正集中精神在听。当对方冲你微笑着的双唇紧闭时(尤其是女性),那就意味着她心中有不愿与你分享的秘密。

当听众做出用手撑头(不是将手放在头旁边,而是将头的重量置于手上)的动作时,表示他们心中已经产生了厌倦情绪。很多演讲者误以为听众用手指敲击桌面或者用脚在地面打拍子,亦或是玩转手中钢笔是厌倦情绪的反应,实际上,这些动作更倾向于代表听众的急躁心理,比如他们心中正在暗想,演讲者为何还没讲完?

将手指放在嘴唇之间,人们常常会在感受到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个手势,取代这个动作的近似含义动作还包括吸烟、叼着烟斗、衔着钢笔、咬眼镜架等等。

把手轻轻靠在脸颊上,而不是作为头部的支撑,这是对方对你所说内容真正感兴趣的表现,倘若这时对方将食指竖起来挨着脸颊,并且把大拇指抵在下巴底下,就表示听者内心产生了异议,随着其不同意见程度的加深,对方可能还会用食指摩擦眼睛。

如果你在看到上面这些描述时,左边嘴角动了一下,同时不经意间眯了一下眼睛,那么说明你对以上观点有些不以为然;如果你在看的同时头部微微前倾,那说明你开始认同并感兴趣了。

这就是肢体语言的魔力,千万不要小看别人这些无意识或者下意识的动作——话语的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而肢体语言则通常被用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沟通和谈判。

忽视其他相关联行为,只是孤立地将某个表情和动作切割开来解读,这恐怕是懂得一些肢体密码皮毛的“新手”最易犯的一个错误。事实上,“解读身体语言的三大规则”中第一个规则就是:连贯地理解。比如“挠头”这个动作可以表示不确定、不肯定的心理活动,但同样也可以是由于“头痒了”这样的物理层面而引发的动作。

事实上,当人们感觉无聊或者有压力时常常会无意识地重复做一个或者几个动作,只根据单一动作就判定对方的内心想法或情绪是非常不明智的。

第二个规则是:寻找一致性。这便是我们所说的言行一致,假若当对方告诉你她不饿,刚吃过饭,却又做出吞咽口水的动作(无论这个动作隐藏得多么微妙,比如借机喝水),并且用手触摸鼻子或是摩擦眼睛的话,那么你几乎可以断定她对你没有说实话,她压根儿就没吃饭,而且已经饿了。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他的病人在描述自己婚姻生活十分幸福的同时,不断将手上的结婚戒指取下又带上,弗洛伊德没有点破,但他知道这个动作意味着对方内心世界对于戒指的指代,即婚姻这件事的矛盾和挣扎,因此在之后他听到这位病人婚姻破裂时一点儿都不惊讶,对方的举动早就已经透露了这种消极信息,这就是所谓的言行不一致。

除了以上两个规则外,“结合大环境来理解行为”也很重要,因为所有的动作和表情都有一个发生的空间和大环境,如一个对花粉过敏的人在花店附近与人交谈时偶尔揉鼻子,这就不能武断地判定为他在撒谎;而一个在冬天冷风中等待公车的人用双手环抱自己,应该是因为寒冷,而不是心理防御——显然,以上这些都是很浅显的动作认知,而真正值得我们花气力去理解和探究的远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