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高血脂家庭自疗法
34753300000003

第3章 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1.高脂血症即血脂异常

高脂血症是一种现代文明病,属于高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成年人群中患病率最高。从病理上来讲,高脂血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是指血液中胆固醇(TC)或甘油三酯(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

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因此,高脂血症又可称为高脂蛋白血症,即血清脂蛋白浓度升高。目前已经公认高脂血症,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及两者都高的复合性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与冠心病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高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会更大。

2.高脂血症是怎么发生的

1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20岁以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会呈上升趋势;到40岁时,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上升趋势就更加明显了;60岁以后,高密度脂蛋白开始下降,而低密度脂蛋白还在升高;75岁以上的老人,血浆中胆固醇的升高与心脑血管病有着直接的关系。

2 40岁之前的成年女性,胆固醇水平低于男性,绝经期之后,胆固醇的升高会超过男性。另外,女性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也可以使血浆中的甘油三酯增多,使心血管病的发生概率增大。

男性在35岁之后新陈代谢的速度会变慢,热量价值大的食物容易堆积在体内,这时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就会急剧升高,阻塞血管的低密度脂蛋白类物质也会不断增加,这就增大了患高脂血症的概率。

3 普通食物中含饱和脂肪酸,如肉、蛋、乳制品中,这能促进胆固醇的合成;不饱和脂肪酸,如奶酪、动物内脏,都是高热量营养素,摄入过多也会使胆固醇上升。

4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家族异常β脂蛋白血症,这些家族性血脂代谢异常,常是染色体遗传性疾病。

5 患糖尿病时,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使肝脏生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增加,因而出现高甘油三酯和高胆固醇血症。甲状腺功能降低时,常伴有脂蛋白代谢异常,当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不足时,肝脏中的胆固醇合成就会增加。当有肾病综合征时,血浆中胆固醇浓度会升高;当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时,血浆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中间密度脂蛋白会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会升高;当患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时,甘油三酯水平会升高。

6 某些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精神病药,都会不同程度地引发高脂血症。

7 长期的吸烟、饮酒也会使血脂发生异常。

3.老年人血脂异常的特点

1 血脂水平随年龄变化。血清脂质和脂蛋白,一般自20~25岁后逐渐增高,到了60~70岁后会延缓下来,甚至呈下降趋势。

2 血脂变化有性别差异。男性血清总胆固醇浓度在20岁以后开始下降。女性血清总胆固醇浓度在25岁后缓慢增加,55~60岁开始与男性相同,60岁到达峰值。血清甘油三酯在整个成年期男女均逐渐增高,但50~60岁后,男性开始下降,而女性则到70岁后方见下降。

3 低密度脂蛋白随年龄明显增高。到老年时血清低密度脂蛋白逐渐呈进行性增高趋势。

4 血脂水平增高与冠心病危险性呈平行关系。血脂异常是6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与冠心病危险性关系最为直接。

5 国内60岁以上血脂异常总检出率男性达13.8%,女性达23.5%。

6 老年人调脂治疗的目的在于使低密度脂蛋白浓度被控制在3.4mmol/L(130mg/dl)以下,以最大限度减少冠心病的危险性。

4.血脂异常的“三低”现象

目前我国对血脂异常的状况存在“知晓率低”、“治疗率低”和“达标率低”的“三低”现象,即许多血脂异常者未查过血脂,不知道自己血脂异常;知道自己血脂异常者未采取治疗或未坚持治疗;采取治疗者中达到治疗目标值者的极少。

目前积极的调脂治疗已成为全球趋势。但是国内血脂异常治疗状况不容乐观,最新数据显示,1000名血脂异常人中,只有10.1%的病人能从现时的调脂治疗中达到理想目标值,而冠心病的血脂异常病人治疗情况更远低于理想水平,有94.9%的冠心病病人未能从现有的调脂方案中获得理想的血脂控制;而糖尿病(非伴随冠心病)病人也有78.6%未达到目标值,尽管导致目前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对老百姓,尤其是已患有冠心病的人来说,刻不容缓,目前应采取积极措施,向医生咨询,了解自己的血脂治疗情况,选择具有明确临床证据的药物和剂量进行治疗。

5.血脂异常对象的早期检出

以下人员需要接受血脂早期检查:

1 已患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硬化者;

2 有高血压、糖尿病及肥胖、吸烟史者;

3 有冠心病或动脉硬化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病和早死者;

4 有黄色瘤或黄疣者;

5 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

因为这一部分病人血脂异常的可能性比普通人大,都属于高危人群,而且一旦发现血脂异常,其危险性也较普通人严重。另外,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有条件也应当接受血脂检查。

一般情况下,血脂异常的人无明显不适,病人往往不会主动就医。所以,最好做到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检查血脂,以便早发现。有些中老年人的眼睑特别是下眼睑,及腿后跟等处会不知不觉地出现扁平、微突出皮肤的黄瘤,这常常是血脂异常的迹象,发现后应及时进行血脂检测。

6.对血脂异常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 总胆固醇>240mg/dl才是高胆固醇血症

其实不然,不同危险程度的患者患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断标准和治疗达标值是不同的。危险性越高的患者诊断标准越低,达标值也越低。如已有心肌梗死、冠心病和糖尿病的患者总胆固醇>160mg/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0mg/dl就应该接受降胆固醇治疗。对于冠心病患者,即使血脂达标,也要继续维持长期调脂治疗。

误区二 没有症状就没有病

没有症状一样会存在疾病,高脂血症是无形的杀手,它在我们青年时代就开始侵蚀血管,只是没有任何感觉而已,直到中老年时,引起动脉硬化造成了心脑血管疾病并产生了心绞痛、心肌梗死、偏瘫等严重的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的时候,才会引起我们的警惕,但此时带来的可能会是不可逆转的心脑损害,甚至生命的代价。

误区三 漠视化验单上大量与血脂相关的指标

化验单上的4项指标: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每一项都和我们的血脂健康有关,一项出现问题就是血脂异常。因此,调节血脂是一个综合的“工程”,服药应选用综合调节血脂的药物,避免联合服用调脂药的麻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性和医疗费用。

误区四 糖尿病患者只需降甘油三酯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非常高,所以在降低甘油三酯的同时,也应尽量使其他指标同时达标。

误区五 降胆固醇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生

临床研究证据表明,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的治疗不仅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生,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而且不会增加脑出血。对高血压患者,在控制血压的同时服用常规剂量的他汀类调脂药可以更多地减少各种脑卒中事件的发生。

误区六 鱼油可以替代药物治疗

鱼油主要可以补充ω-3脂肪酸,可以降甘油三酯,但鱼油的降胆固醇疗效缺乏临床研究证据。所以,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一定要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

误区七 胆固醇降到正常后即可停药

当低危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长期稳定后,可试行减少药物剂量和种类,以最少的药物和尽可能低的剂量维持目标血压。但对于高胆固醇血症而言,降胆固醇治疗是持续性、长期性的,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发生,如发生严重的或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不应停药,只有长期用药,心脑血管才能长期获益。

误区八 等中老年时再预防血脂异常

由于冠心病是一种起源于少年、植根在青年、发展在中年、发病在老年的慢性疾病,因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要从儿童期抓起,而防治的重点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控制体重和防范高脂血症。

误区九 瘦人不得高脂血症

人们都以为高脂血症只与胖人有关,因而瘦人的血脂情况往往被忽略。事实上,人的血脂高低与体型并没有绝对的联系。原发性高脂血症与环境及遗传有关,继发性高脂血症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阻塞性肝病、胰腺炎、痛风等。所以,有些瘦人也可能出现高脂血症。

误区十 脂肪肝患者可以随意服用降血脂药

脂肪肝如不伴有高脂血症,就不要用降血脂药。如果伴有高脂血症,需根据原因、程度以及发生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变的概率,酌情决定是否要用降血脂药物。对于单纯性肥胖引起的高脂血症,如果血脂不是很高,主要通过节食、运动等控制体重和血糖来调整血脂和防治脂肪肝。

误区十一 高血压患者可以不关注血脂

血脂异常和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高血压患者调脂治疗是十分必要的。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接受降压加调脂治疗与单独降压治疗相比,可显著降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7.血脂异常可防可治

血脂异常在一定意义上属于一种“生活方式病”、“现代文明病”,即往往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而改变生活方式,如做到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则可预防血脂异常的发生。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改变生活方式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改变生活方式的关键在于改变饮食习惯和适度锻炼两个方面。改变生活方式可对一部分血脂异常者有效,如仍无效时则应服用调节血脂异常的药物,完全可以使血脂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这样,不仅达到了调脂的目的,而且可以预防由血脂异常引发的人类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由此可见,血脂异常是可防可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