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间文化的慈风孝行
34752600000019

第19章 五彩物语的记录

“台中戏,戏中台,景物最宜人,演出一生真本领;庙前溪,溪前庙,风光皆入画,绘成千古大奇观。”这一戏联写出了戏里戏外的民间艺术。旧时的民间,常将戏曲故事描绘成画,即以民间美术来表现他们的生活情趣和思想追求,年画《丁郎寻父》便是民间“慈孝物语”的展示。民间文艺往往会从一种艺术形态转换成另一种艺术形态,如民间传说《三娘教子》被改编成十余个剧种。而戏剧《三娘教子》后又转化为另一些艺术形态,比如年画、烟画、剪纸、壁画等,由此不就从多角度、多渠道,以多种艺术形态影响、教化着人们吗?这些多种艺术手段的展示,正是民间慈孝物语的传承。

年画

前面写到,年近九旬的冯佩秋至今记着一幅内容为“朱柏庐治家格言”的字画,这是年画影响人至深的一例。旧时,民间有“有钱没钱,买画过年”的说法。

年画,全称为中国木版年画,因被赋予“避邪纳福”和“欢乐吉庆”的功能,而成为民间过年节的必备物品。年画的题材可谓无所不包,具体可分避邪纳福、祥瑞吉利、风俗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小说戏文、时事幽默、百戏娱乐、风景花卉、祥禽瑞兽等多种。在小说戏文、百戏娱乐两类年画中有一些戏曲年画,如山东聊城东昌府年画中的《长坂坡》《打渔杀家》《空城计》《西厢记》等,还有河南滑县的《戏曲故事》扇面年画。上述《三娘教子》有不同剧种的版本,与戏剧同题的年画亦是如此,考察中心大凡有年画出产的地区大多有教子类的年画,《三娘训子》是河南朱仙镇年画,山东高密有同题材四幅连环画《三娘兴家》;非考察中心的天津南乡三十六村恒裕厚画店出品《(三娘)教子》年画,现收藏于俄罗斯;收藏于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小姑贤良》年画,是1907年由杨柳青戴廉增画店以民间小戏为内容印制的年画,除绘有戏剧故事情节相关画面外,还有剧情简介:“王登云娶妻李氏,王母刁氏百般虐待儿媳,并以死相逼,令儿子休妻。李氏被休出门,恰遇小姑李花回家,将嫂子留住,用自己出嫁后的处境劝说母亲,使母亲悔悟,婆媳从此和睦。”此外,戏曲年画还有天津的木版年画、义成永于民国年间出品的《丁郎寻父打夯歌》,现收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

冯骥才先生主编有《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其中的戏曲故事类年画,除上面提到的以外,直接表达慈孝主题的,还有四幅年画《秦香莲》《打龙袍》等;而间接表达慈孝主题的则有《郭子仪带子上朝》,取材于戏曲《打金枝》;寓意忠孝节义的戏曲年画,有《代父从军》与《刺字报国》双幅年画。相比较而言,后两类年画要比直接表达慈孝主题的多一些,仅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所藏的义成永年画就有《八门金锁阵》《四杰村》《收陆文龙》《大破锁阳城》,这些取材于历史故事的戏曲年画悬挂于民间各家,那彩色的画面、灵动的人物往往会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也许因为好奇心,也许因为求知欲,孩子会向长辈询问年画中的故事,于是戏曲年画除了原来的功能外,又成了长辈说教的载体。可能正是因为年画还具有这一特殊功能,因而也就有了表达慈风孝行主题的年画,如《孟母择邻》《忠孝节义》《感亲孝祖》《长命百岁》《福禄寿三星》等。由于不少是反映该主题的,因而在《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分出了劝善诫恶类的年画,这些年画也分直接与间接表达慈孝主题的,如不同版本的《二十四孝》图,取材于“二十四孝”的《三孝》图等,直接表达慈孝主题;不同花样的《母子图》与《姑嫂闲话》则直接歌颂母爱,宣扬姑嫂和睦,是直接表达慈孝主题的年画。而与“二十四孝”对应的《二十四忍》图,则以警句的方式阐述处事的方法、道理,意在劝善诫恶,画中所宣讲的正是“兄弟相和成家”“小人不可交”和“孩子常打仗,不伤大人和”等民间道理。此外,《家庭聚处善恶法戒图》《朱子家训》《五代思孝》等则以劝世方式教人敬长爱幼。《十不足》是一幅图文并茂奉劝人们要知足常乐的年画,12个画面组成的大幅年画讲述了一个人从抱瓢讨饭到称帝为王仍不知足的故事,警劝世人“人心不足蛇吞象,气是清风肉是泥”。而《知足常乐》则提醒世人应事事满足,不可欲望太大,具体描绘了和美家庭的画面,画间所书的五方文字是劝人在吃、住、娶妻与生子等方面不要过于奢求。

自2002年开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实施了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工程,出版了22卷《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根据《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桃花坞卷、高密卷、平度·东昌卷、武强卷、朱仙镇卷、滩头卷、绛州卷、平阳卷、滑县卷,汇编成《考察中心出品的慈孝主题年画一览表》。根据这一鸿篇巨著,我们发现在非考察中心出品的慈孝主题年画也十分丰富,尤其是杨柳青出产的年画,图文并茂,颇有视觉冲击力,被海内外的博物馆、图书馆广泛收藏。

年画一般张贴在每家每户的街门、影壁、内门、隔山门、灶头、窗棂;也有以中堂、条屏等形式挂在堂屋等处的。这些花花绿绿的年画既是一种装饰品,又是教育资料,而有关慈孝文化主题的年画便如同民间的慈孝物语,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民间的慈风孝行。

烟画

与年画一样,烟画也是表达慈孝物语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烟画原是为保护纸烟而衬在烟盒内的小硬纸片,约于1880年开始被卷烟商用来做广告。严格地说,烟画是卷烟的文化产品,而且最早的烟画是舶来品。在国外,称这种附于香烟盒内的小画片为Cigarette Cards,即香烟卡片。中国各地对它的称呼不同,北方人称其为“洋片”,上海人称其为“香烟牌子”,香港人则称之为“香烟公仔纸”,有的地方甚至贬之为“野人头”“洋鬼子”。而恰恰是这种小卡片,上面刊载了京剧、昆剧、越剧、沪剧和评剧的各种故事,其中京剧多数为折子戏,还有京剧脸谱、百丑图与京剧名伶图。烟画中也有不少表达慈风孝行主题的,如《三娘教子》《桑园会》《女起解》等,而戏曲唱演的情景也被选作烟画的创作题材,如《木人头戏》《街头说唱》《群芳会唱》《唱戏》《唱道情》《唱新闻》等。

膜拜济公的风俗起于宋,兴于明,民间往往把这位僧人描绘成一个诙谐滑稽、机智敏捷又不屑权贵,专为黎民百姓伸张正义的义僧。民国初年,济公形象由民间传说变为戏剧人物后,天津正昌烟草公司出品了以惩恶扬善为主题的烟画《济公传》,将戏剧人物形象融入烟画创作之中。

上述将戏曲人物、情节等转为烟画内容,其实是戏曲艺术转为民间美术的过程。狭义地说,烟画不能算民间美术,然而它在民间广泛流传,这里不妨将其归入其中。民间美术是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是普通劳动群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日常的民俗生活中创造、应用并与生活相融的美术形式。除了将戏曲艺术形象转成烟画内容外,烟画中还有一类直接表达慈孝主题的。据宁波慈城籍烟画收藏家冯懿有的藏品统计,至少有15套近500枚不同卷烟品牌的二十四孝图。这是一些烟草公司直接根据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设计的烟画。因为烟画的知识性、艺术性,民间曾将其作为看图识字的工具,那么烟画中的慈孝物语不就是传扬慈风孝行的民间教具吗?

雕画

将画面、文字雕刻在建筑物、器具等上的艺术形式,简称“雕画”,其中不乏蕴涵慈孝文化的作品。旧时的民间,以“物必饰图,图必有意”和“言必有意,意必吉祥”为理念,在建造祠堂、寺庙、民居等建筑时,采用雕或绘的技艺,在黑白的建筑上留下多彩的画面,以表达各自对美的追求与生活态度。

慈城明清古建筑群中的许多宅院构思精巧、设计巧妙,雕梁画栋间蕴藏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从现存的各种石雕、砖雕、木雕等建筑构件看,有些运用了戏曲人物造型,如位于光华路的方家台门,其门楼分三部分构图,上部两侧为琴棋书画等八艺花样,中间为整幅戏曲人物图;中部的两侧为四幅戏曲人物图,中间雕刻了“入孝出弟”四字,这似乎与上方的戏曲人物图构成了完整的“入孝出弟”故事,由此可见宅第主人的文化品位、生活信条与理想信念。民间美术就是这样将人们的意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有限的空间上的。慈城的一些民居还采用绘画艺术手法彰显宅第主人的个性与诉求,如慈城下横街一民居,以彩绘形式展示戏曲人物“全家福”,绘技简洁,寓意深远。民间美术深深扎根于鲜活的生产、生活之中,与当地民俗风情紧密相联。城外半浦村的周家祠堂牛腿木雕“戏曲人物”,便记录、反映了人们将戏曲内容转为民间美术的过程。城外王山村的民居于晚清时被日本汉学家冈千仞载入《观光纪游》——“王氏慈溪大族,分宗以来,族人同居三世,广厦连宇”。如今,在当年冈千仞书中的“重门严锁,填石若砖为中溜的士大夫屋宅”,还保留着以戏曲人物为主题的雕画。

雕画多与牌坊这类建筑物一起留存。牌坊作为宣扬礼教、标榜功德、光宗耀祖、旌表贞烈的纪念性建筑物,分功德牌坊、贞节道德牌坊、科举成就牌坊和标示坊四种。据记载,慈城的城乡曾建造了276座牌坊,其中表彰节妇烈女的节孝坊有114座,彰显孝义、乐善好施的功德坊有15座,其中有取董孝子逸事而建的慈孝坊,有为义渡而建的西渡古迹坊,还有建在义庄前的乐善好施坊,只可惜现在牌坊已毁,无法目睹牌坊所雕图样的精美。所幸的是,1959年北京建筑设计院拍摄的一批慈城建筑照片中,有五六座孝子坊。

在考察中心的浙江湖州南浔还保留着“钦旌节孝”“乐善好施”石牌楼。安徽歙县因保存有完好的棠樾牌坊群而被授予“中国牌坊文化之乡”称号。棠樾牌坊群共七座,其中三座明代牌坊分别为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象贤尚书坊,其中,慈孝里坊是皇帝为表彰徽商鲍寿逊父子而建的。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擒获,乱军要杀其中一人,要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原来这牌坊雕画中还有这样一段感天动地的慈孝故事。从中国古建筑雕刻艺术和图饰来看,牌坊上的雕画不外乎龙、凤、鹿、鹤、麒麟、鲤鱼、梅、松、竹、荷、牡丹、祥云等图案花纹,以彰显人品正直、心地纯洁、气节高尚、坚贞不屈,这其中自然有诸多的慈风孝行,尤其是节孝坊。这些牌坊以孝而命名,而其后更有无数母亲的慈爱与祈望。牌坊虽毁,但如今仍能从元代高则诚的《王节妇诗》中读出一个母亲的慈与爱:

清清慈溪水,苹藻被涯涘。昔年修妇职,采撷荐明祀。殷勤执豆笾,斋肃事君子。一朝双鸳鸯,别离隔生死。死者无还期,生者当同归。奈何姑嫜老,重以膝下儿。升堂奉甘脆,篝灯训诗书。庶以未亡人,慰彼泉下思。溪水彼可竭,妾身不改节。溪水有停污,妾心但明洁。荧荧瑶台镜,玄发今已雪。孤鸾虽不舞,寒影自澄澈。溪水常流东,余波总相从。结发为夫妇,永别何由逢。青山有玄寂,百岁须当同。愿言合欢树,化作垅上松。茑萝更缠绵,相依无终穷。

雕画无言,牌坊无言,但正是那些生动的雕画与高高耸立的牌坊,一年又一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无数人的慈孝行为。

蕴涵慈风孝行元素的雕画,在民间亦多见于桌椅之类的家具上,如雕在椅背上的教子图,那些默默无语的画面不知又影响了多少家庭的孩子们呢?

绣画

十里红妆是对旧时江南女子出嫁情形的描述。江南有出嫁时坐花轿的习俗,朱金木雕花轿是宁波特有的交通工具,花轿上雕刻了“的笃班唱戏图”。至于床、橱等家具上的戏曲人物形象更是屡见不鲜,如红妆柜门上所绘的戏剧《西厢记》的人物、场景图。而婚床上的寝具上所刺绣的如白娘子与许仙那样栩栩如生的人物花样,又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湖南湘绣被面,是一针一线的杰作,是绣画代表作品之一,融入了母亲对女儿浓浓的爱。宁波民间有“生囡先拨被”之俗,母亲为女儿准备嫁妆的习俗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湖南湘绣被面又是母亲们的首选之物。

旧时,十里红妆内的衣什绣画大多由女子所绣或缝纫,此称作女红。一般说来,女红技艺由母女、婆媳世代传承,因此又被称为“母亲的艺术”。旧时的贤妻良母常常借用女红来达到相夫教子的目的。孟母断机堪称教子的历史佳话,戏曲《三娘教子》中也有类似的情节,故而广泛流传,也常出现在女红作品中。女红艺术中还涉及一些神仙与英雄,这些人物既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又是唱演的戏曲中的主要人物,如岳飞、穆桂英等,借英雄来体现生命的价值理想,如绣品《壮行》所示,长辈为儿子壮行,期盼其英勇作战,保家卫国。

女性休憩、生活的场所旧称闺房,而肚兜又是私密服饰。据潘健华的《女红》所述,肚兜绣画除类似麒麟送子等祈福吉祥的花样外,还有神仙与英雄,如“狄青”图样的肚兜,借民族英雄形象来弘扬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这种生活化的忠烈崇拜,既是女红的特色作品,也是忠孝节义的软教材。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湖南除湘绣外,还有刺绣,祈子延寿的刺绣纹样有“榴开百子”。前文所述的慈城民间祝福贺礼,是留存于民间的湘绣之一。留存于世的湘绣作品中有关戏文故事的还有各种各式的花样。

围兜,又称“口水兜”,是系在儿童颈部接口水或食物流汁,使衣服不被弄脏的一种布制品。湖南各地都有不同款式的儿童围兜,半月形湖南刺绣围兜,以柔软的料子,绣着春叶花朵等,无不显露出母亲对儿女的爱。至于绣花童衣上的“和合二仙”花样,则意取和合之好,自然象征和和美美之意。应该说,女红艺术很少受政体、法礼制度的约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这些女红作品不仅富有母性的姿态,而且还在有形有色、有情有意的美的享受中传递出寄托了无限深情的慈风孝行。

剪纸

相对于上述民间雕画、绘画、绣画等,剪纸是民间比较单纯、制作简易的一门艺术。剪纸,北方称窗花,既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又是考察中心比较流行的民间艺术。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祈盼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这是因为旧时的农民大多认为多子便会多福;戏曲故事影响较广,因而也是剪纸所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所载的《京剧脸谱》《三气周瑜》《穆桂英》《秦香莲》等。相比年画,剪纸作品中直接表达慈孝主题的较少,但有与年画《小姑贤良》《教子》同题的剪纸。

从传说故事到戏剧人物,刘沉香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孝子,剪纸作品表达沉香的孝则与相关戏剧同名——《劈山救母》。

地名

历代沿用的城乡地名也是慈孝物语的一种,如“慈城”之称就源于董孝子的故事,慈城的别称“慈水”,也是由此而得名,另外如“完节坊”“慈溪巷”等也寓意慈与孝。

宁波的孝闻街,因街上有孝闻坊而得名。据载,孝闻坊是表彰宁波孝子杨庆而建。岁月悠悠,坚固的石牌坊随着时代发展而退出了宁波城市的舞台,而以此而名的街巷却留存至今。查阅宁波的地名,还有祖关山、惊驾桥、苍水街、张斌桥、忠介街、华夏巷、乌含巷、柳庄巷、三忠巷等地名,也或多或少与慈孝有关。如今,这些老地名保留在钢筋水泥的建筑之间,不能不说记载并传承了历史上的这些慈风孝行。湖北省的孝感、山西省的介休也是以孝而命名的例子。

除地名外,考察中心一些山脉、河流的名称也因慈或孝而得名,如山东淄博的孝妇河因孝媳颜氏而得名,据《齐乘》记载:“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孝养,远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灵泉生于室内,文姜常以缉笼盖之。姑怪其需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发笼观之,水即喷涌,坏其居宅。故呼为笼水,今孝妇河也,出益都县颜神镇孝妇祠下。”河南的沔水有“五女激”之称,也因孝女而命名。

一个人自知事起,眼中所见,耳中所听,便受到种种慈风孝行所蕴涵的“忠孝节义”精神的熏陶,有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行其言能不受影响?史载“邑有董孝子遗风”,说的也许就是这个理吧。民间的慈风孝行以民间文艺的形式而传承,又以民间文艺的形式而传播,此乃慈孝文化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