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间文化的慈风孝行
34752600000017

第17章 谚语说教的哲理

谚语言简意赅,语轻意重,富有深邃的哲理性、生动的趣味性和委婉的劝诫性。由于谚语是民间的集体创造,又通过口口相传在一定的地区广泛流传,因此,谚语被誉为乡土的万宝书,是民间知识总汇。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谚语和俗语典范地表达劳动人民全部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历史经验。”清代范寅所著的《越谚》一书也指出谚语在民间的影响——“渔樵农俗之夫,街巷里闾之妇,往往奉谚为诗书,口习如吟诵,终身亦免于罪戾”。

谚语大多是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与谚语类似的有俚语、俗语,功能相似但形式不同的则有成语、歇后语、警语等。

随着农耕时代渐行渐远,谚语虽也作为口头文学遗产而多留存在典籍中,但与歌谣等其他民间文学形式相比,谚语至今运用得比较多,而且民间还按当代的思维改编着前人遗留下来的谚语,可见谚语所蕴含的民间智慧。

考察中心留存的谚语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其中生活类、社交类、修养类、事理类与行业类的谚语中不乏蕴含慈风孝行元素者。为了便于介绍各地同类谚语,本章特从“异地同题”“异地同声”“异地同教”和“异地同忌”四个方面,说说被民间视作诗书的谚语是怎样传播民间的慈风孝行的。

异地同题

由于“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民间各地几乎没有一模一样的谚语,然却有不少说法不完全相同而意义却完全一样的异地同题谚语,尤其是那些蕴涵慈风孝行元素的谚语。宁波有“千里烧香,勿如孝顺(敬)爹娘”的谚语,考察中心的另外八个省大多有类似的谚语,如邯郸、邢台两地分别有“在家能尽孝,胜过远烧香”和“千里远烧香,不如在家孝顺爹娘”的说法;在河南,这一同题谚语的说法更多,如获嘉是“千里去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封丘是“千里去烧香,不胜在家敬爹娘”,安阳则是“你能在家孝父母,胜似出外拜金身”。无论是哪种说法,无非是要告诉人们,父母亲就是每家每户的“菩萨”,做晚辈的都要孝敬、孝顺,否则有可能造成“家庭勿和受人欺,邻里勿和受贼欺”的悲剧,因为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家和万事兴,家乱贼进门”。针对这种情形,宁波民间还流传着一些富有总结性与劝诫性的谚语,告诉人们如何孝敬父母,善待老人。“家有呒牙齿,半是助手半是师”,“千杯到坟头,勿如一滴到心头”,“生前不把父母孝,死后何必哭魂灵”,“在生勿孝敬,何必棺材头画花”,“不孝敬爹娘,不用拜曹娥娘娘”,“田老生草,人老是宝”,“家有一老,犹如一宝”。

民间谚语充满着智慧,其在教育人们行孝的同时,也劝告老人要理解、关怀晚辈,如在宁波有一条至今还影响着老人言行的谚语——“若要好,大做小”。这也是一条异地同题谚语,晋县(今晋州市)就有“若要好,大让小”的说法。

异地同声

大多数谚语,尤其是围绕慈风孝行这一主题的,异地同题的比较多。因为谚语表达的是人们共同的心声,虽然各地的语言不同、习俗不同,但人们追求的目标却是相同的,不外乎家庭平安、幸福,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于是,民间根据生产与生活的经验,总结汇集了不少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的谚语。

宁波民间有“勿当家勿知米贵,勿养儿勿知父母恩”,“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的谚语,类似的谚语在邢台地区有“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养儿指望报娘恩”,而其河对岸的封丘县则是“当家才知柴米贵,生儿才知报娘恩”。

安阳县有“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的说法,邯郸市有“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郎”。而在湖南的零陵地区又有相似的说法,即“孝顺还他孝顺子,忤逆仍是忤逆儿”。

上述三则异地同声谚语,不就是民间“好心有好报”,“侬敬人三分、人敬侬七分”,“严父出孝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子不教父之过”之类的说法吗?在考察中心还有一些类似的谚语,辑录如下,以示民间的慈风孝行。

关于因果报应,“老的不正,小的不敬”(邢台)等富有警示性的谚语,大多还是从“人有好心,天有感应”(周口)心理出发,以劝人向善为目的,指出一些待人接物的道理,宁波有“既当媳妇又当囡,敬老爱小家里暖”,“兄弟和睦,家门多福”,“亲勿亲,手足情”,“长子抵父,长嫂如娘”,“家常便饭粗布衣,知冷知暖是夫妻”和“受亏三分,心平气和;后退一步,天长日久”等谚语。河南阳武地区的“一让两有,一争两丑”,其言外之意是多么的深厚啊!至于教养之说,河南周口地区说“小孙是条龙,不打不能行”,大多地方还是同宁波人类似的说法“棍头出孝子,娇养无义郎”与“棍头出孝子,娇养忤逆子”(安阳),比较有趣味的还算洛阳地区的“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这条谚语。

异地同教

谚语有天道与人道之别。天道,其实就是农谚,即自然属性;人道,便是做人的道理,即社会属性。正因如此,谚语似乎额外地承担着民间道德教化功能。如宁波的“好男不要祖业,好女不要嫁衣”,“传子千金,不如一艺”,“教子有方,门庭兴旺;教子无方,家计荡光”,“娘勤囡不懒,爹懒子好闲”,“儿孝不如媳妇孝,囡孝不如女婿孝”,“万贯家财勿算富,一分仁义值千金”和“人靠良心树靠根,走路纯靠脚后跟”。

其实,将同一主题在不同地区的说法不同的谚语综合成一篇文章,似乎是一本人际交往的简易教科书。

第一课说家庭。在“屋檐滴水,点点不差”(零陵)的家中,自然是“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封丘)。父母应牢记“十分精细休使尽,留下三分给儿孙”(封丘),“新生小孩娘惯来,新娶媳妇婆惯来”(封丘)。如果父母牢记了“有钱难买子孙贤”(周口),儿女做到了“山高不能遮太阳,儿大不能遮爹娘”(周口),还有“是兄让得弟,是弟让得兄”(零陵),而全家老小又意识到了“远亲不如近邻”,“傍好邻,出好人,傍着巫婆下假神”(邯郸),那么这个家必定是“三人并一心,黄土变成金”(封丘),“兄弟一条心,黄土变成金”(邯郸),“兄弟和气家不散,妯娌和气家不分”(邯郸),“家有贤妻,不出横事”。要牢记“冬不节省春要愁,夏勿勤力秋无收”(宁波),否则是“蛆窠枣先红,搅家老婆先穷”(邯郸)。

第二课说出门。“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周口),此乃古训。虽是“儿走千里母担忧”(周口),还是教儿女“嫁给鸡,随鸡飞;嫁给狗,随狗走”(洛阳)。出家门,因为“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周口),只是勿要“大海洋洋,忘记爹娘”(宁波)。有道是“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周口),那么请记住“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周口)。出门在外还是要“跟好人学好人”(阳武),还要“对矮人莫说短话”(封丘),还得牢记“打人休打脸,骂人休揭短”与“打人莫打脸,说话莫揭短”(晋县),人与人相处千万要“人抬人无价之宝”,因为“冤家可解不可结”。大多的情形是“在家不打人,出门没人打”(阳武)。

第三课说处世,自古都是“天下多无如意事”(周口),人生在世须牢记“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人无笑脸莫开店”,“宁教钱吃亏,不教人吃亏”与“亏心不买,亏心不卖”,这既是买卖生意经,又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大凡为人处世“宁可做蚀,勿可做绝”,一般是“不找便宜不上当”,要记住“若要好,问三老”(河池)与“一只手拉两人”(宁波);其次要记住“忍一步少闯祸,让三分平安过”;再次,谨记“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倘若想“行得春风有夏雨”,还是“烧香要烧三宝地,好事做在眼面前”,“念佛念一世,勿如过桥石板铺一记”和“出钱有功德,勿用拜菩萨”。

旧时的谚语与歌谣对人影响很大,据1929年2月出生于慈城、现居北京的王勤谟回忆:童年时,他家的长工仁金常用锄头把石板翻开,把下面的土锄平,再将石板放平。因为在仁金的心目中,修桥铺路是做好事,这样阎王会记他的功,让他来世投一个好去处……这正如佛经所言之“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今生做者是”。

异地同忌

“敬了父母勿怕天,纳了赋税勿怕官。”这是宁波的一条谚语,寓意如果做事规矩,便可高枕无忧。众所周知,敬父母,即为尽孝,尽孝便不怕天道的责罚;纳赋税,即守法尽忠。这里的“官”,直译为官府,泛指法律制裁。这条谚语,实是旧时宁波人的处世标准,即忠与孝。

与上述谚语对应的还有一条谚语是“上半夜忖忖自家,下半夜忖忖人家,相处要互相体谅”。自省后互相体谅,这是宁波人的待人标准。其实,这处世与待人标准来自宁波人对人、对事、对物的客观认识——“山有高低,人有长短;人无完人,各有所长”。

如此的上半夜忖、下半夜忖,忖自己,忖他人后,宁波人就得出两条经验——“好吃还是家常饭,好穿还是粗布衣”与“饿煞勿可做贼,气煞勿可告状”。

饶有趣味的是考察中心都有此类的谚语:“饿死别做贼,冤煞别告状”(沧州),“饿死不做贼,亏死不告状”(周口)……看来做贼与告状曾是民间共同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