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间文化的慈风孝行
34752600000013

第13章 工匠行业的传统

民间传统的工艺匠俗称七十二行,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民俗习惯,可谓是百行百业百俗,然其中至少有两点是工艺匠人共同的文化传统:一是崇拜祖师爷,一是入门拜师父。

众所周知,工艺行业各自都有其祖师爷。若追根究底问为何要崇拜这些祖师爷,答案差不多又都是那些脍炙人口的传说。可以说,有些行业如何拜祖师爷的传说,本来就是一曲慈风孝行的赞歌。虽然百业百行的艺匠崇敬祖师爷的风俗有所不同,然而其行规却多有类似之处。如梨园中的京剧与越剧,每个戏班的戏具分别放置于三只大木箱里,行称“三担”,一般其头担是盔头和唐明皇雕像,无论是京剧班,还是越剧班,都有后台不准坐戏箱的行规。而木匠、泥匠在作业时,都有唱赞祖师爷的风俗,如有的地方新建房屋时有上梁对歌的习俗,而所唱的仪式歌是不分木匠与泥匠的,那么只能把各自的祖师爷一起赞唱。

“天地自从盘古放,匠家始祖张鲁班,张班、鲁班坐两旁。一盘托出大公鸡,凤凰飞过在敢啼,脚踏扶梯步步高,登上金殿按金鸡。”“自从杜康开糟坊,造得仙酒敬匠郎……(东家唱)”“……只唱东家造新房,一敬天来二敬地,三敬张、鲁二先师(匠人唱);四敬匠人为我造新房,奉敬三杯理应当(东家唱)……

从这首仪式歌,不难看出匠人对祖师爷的崇敬之心,还有匠人与东家的一种和睦关系。自拜师学艺,一个人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旧时,人们的行动范围相对狭窄,而且拜师学艺时的年纪又小,因而在出门拜师学艺之前,一个人交往的对象以亲人、乡亲为多,而拜师学艺以后,一个人交往的对象除亲人、乡亲之外还增加了师父、师兄弟,更广的有师父一家及同事等,随着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一个人的慈风孝行也自然而然由父(母)子女转为师徒,由兄弟转为师兄弟等。如果说,前者因有血脉之亲,而后者则无血脉之亲,如果从“利”考虑的话,那多数是矛盾的对立,正如民间所说的“徒弟满师师失业”。鉴于这种变化,而且有“徒弟满师师失业”的风险,因此,工匠作业的慈风孝行十分强调规矩、世袭的传统,如工匠各业的认祖拜师。

崇敬祖师

认祖拜师,首先是崇拜祖师爷。崇拜祖师爷的文化意义一是昭示着行业的神圣性和匠人的敬畏心;二是增进匠人间的团结协作,加强行业的凝聚力。上文已提到,百行百业都有各自的祖师爷,有的还敬奉多位祖师爷。对考察中心的百行百业进行调查后发现,各行业所崇敬的祖师有四种类型:一种是各自行业的开创者,如木匠业敬拜鲁班,医药业敬拜神农,渔业敬拜伏羲等;一种祖师爷是这个行业的热心支持、赞助者,如梨园祖师唐明皇、火腿业祖师宗泽等;一种是这一行业的能工巧匠,如画匠所认的祖师为吴道子等,再如安徽纸匠同时敬奉蔡伦与孔丹,蔡伦统为纸匠的祖师,而孔丹则被制宣纸的匠人同时敬奉,由于孔丹既是造纸匠,又是宣纸发明人,而且宣纸是我国文房四宝中的一宝,敬奉孔丹自然是因孔丹是纸业的能工巧匠了;还有一种祖师爷只有象征意味,与这一行业并无特殊关系,如鞋匠祭祀孙膑,从事家畜阉割的也敬奉神医华佗等。

陶匠的祖师爷是范蠡,而在浙江龙泉,哥窑弟窑的创始人章生一、章生二则被尊为龙泉窑业祖师爷。据记载,瓷匠们在烧瓷的龙窑、鲤鱼窑的窑头,均贴有“师父榜”。师父榜除祀祖师神位外,并祔祀山神、土地、搬水童子、运水郎君。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两日,瓷匠必须置办酒肉、茶饭并点香烛在窑头师父榜前祭祀,磕头膜拜,然后分食祭品,俗称“过日”。

正因崇敬祖师,考察中心的一些地方设有祖师庙,有的地方则用鲁班殿、老君庙等名,如在宁波天一广场还保留有宁波药商出资、重建于1708年的药王殿,这就是当年供药行从业人员祭祀祖师的地方;在慈城东门外,集中居住了专唱昆曲的艺人,这些艺人家居附近就有一座都神殿,内供奉老郎菩萨,在艺人的心目中,老郎菩萨即是他们的祖师爷——唐明皇的化身。

各行各地的艺人、工匠敬奉祖师爷的做法大同小异,不外乎将天地君亲师之位与各自的祖师爷之神位供奉在庙宇或工场或家里的堂屋正中,以便祭拜。否则,艺人、工匠自己也会忐忑不安,唯恐学不出手艺,还怕被人指责忘祖忘师。笔者认为,崇敬师祖是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中出现的民俗文化,其内涵不外乎是感恩与敬畏。而感恩与敬畏正是一个人慈风孝行的原动力。

拜师入门

数百年来,民间工匠的技艺大多靠拜师和收徒的方式传承并发展,因而有了拜师入门的环节。各行各业的拜师入门及尊师风气大多约定俗成,世代相传,尤其是徒弟拜师这一环节,既注重特定的风俗习惯,又讲究其礼其义。

大多数情形下,学徒要拜师,俗规先要找“保人”,有的地方称“荐头”。而工匠师傅收徒,也讲究程式。大多数行业的拜师仪式是:设香案燃烛焚香,上设祖师牌位,先向祖师行三跪九叩礼;再一跪三叩拜师,奉上红包;然后,再三揖参见众师兄。俗话说,“先进山门为大”,说的就是先拜师的皆为师兄的道理。有的师傅当众认徒,可能会邀请师傅的同辈人,那拜师者也需一一参拜他们。有的行业拜师入门还签署“师徒契约”。师傅所收的弟子往往要请各同仁多多关照,故要设宴请客。

拜师入门后,各行各业均有各自严厉的规矩,即为约定俗成的行规。共同的规矩有,拜师期间,不得转师,不得转行;逢年过节,徒弟要向师傅送礼;徒弟须帮助师娘做家务、带孩子;若师傅要到田间劳动,徒弟必须帮忙;一年四季,夏天徒弟要给师傅打扇子,冬天要给师傅送热茶,平时常要给师傅点烟、洗衣服等;师傅外出干活或卖艺,徒弟挑着行李或道具;师傅做活或演唱时,徒弟在一旁边看边记或边听边记。旧俗,师傅怕徒弟抢自己的饭碗,常有不全授技艺的陋习,对此民间产生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说法。

学艺期间,大多数徒弟食宿在师傅家。约定俗成的规矩还有,“师傅先吃饭,徒弟要先放碗”,而且每餐的四五菜一汤,佳肴放上横头,即师傅和大师兄等人的面前,普通菜摆下首,即在伙计和小徒弟的面前,一般小徒弟只能吃素食粗菜。也有不同的,如宁波大有南货行、同仁泰百货业等行业店铺的规矩是三菜一汤设两份,分别摆在上下首,这样无论师傅与徒弟都能吃一样的菜。杭州有“吃六肉”的说法,这是因为旧时店堂职工平时伙食中没有肉类,而在每月农历逢六(初六、十六、二十六)则可吃肉,每人四两。

相对而言,吃开口饭的艺人拜师比一般商行的规矩要多,而且行规明确师父的技艺只传自己的徒弟,不传他人;徒弟不可与师父抢场子或唱对台戏,也不可擅自将师父传授的技艺转授给他人(徒弟满师后收徒,另当别论)。艺人行了拜师礼后,初次登台演出之前,师傅十分注重领弟子祭拜祖师爷的环节,比如演京戏与唱昆曲的要拜唐明皇,说相声与说评书的要拜东方朔与柳敬亭,像到祠堂禀报祖先家里增添了丁口一样,也即禀报祖师爷多了一位弟子,祈求庇护,否则有上台演出忘记词曲的风险。

拜师学艺周期以三年居多,满师后谢师要办谢师宴,可发帖邀请,也可由师傅带着徒弟,上门邀请。倘若师傅的师傅——师爷健在,礼当率先邀请,然后按尊幼依次邀请,尽量不要有疏漏。谢师日,师傅先设香案,上悬祖师爷画像,也可以木牌代替画像,再由师傅带领满师的弟子在供桌前拈香插烛,跪拜祈祷并立誓。誓词大多有“爱护同行声誉,尊师重义,不欺师灭祖,不损害同行利益”等。立誓完毕,即排席开宴。进宴按辈分大小依次入座。师傅领弟子挨桌依次介绍称呼,弟子则执壶斟酒请师伯、师叔、师兄多多提携、关照等。敬酒完毕,弟子才算正式入行。

旧时,每位工匠一生一般带徒甚多,收的第一个徒弟称长徒,晚年最后收的徒弟称“关门弟子”。湖南省的工匠行业严格遵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各业皆有所谓秘术,师傅如将秘术传给长徒或最宠信的徒弟称为“戒卦”,师傅临终前召徒弟跪授秘术,叫作“戒殁卦”。徒弟中得其真传者,称“嫡传弟子”或“掌门弟子”。戒卦的内容主要是毕生技艺总结,但也有些迷信成分,如预测吉凶的占卜祭祀,暗下“魇镇”以咒雇主家庭破败等,其目的是敬畏秘术,更好地传承其秘术。

湖南工商习俗还有二老板的儿子大多到别人开的店子做学徒,避免在本店以少老板身份出现,使店员很难把握轻重。笔者认为,这一习俗对当下的富二代培养颇具现实意义。

行业俗规

同行之间自然是相互照顾,相互监督,若遇同行被人欺侮,则会群起相助。比如理发业有行业暗语,甲同行到乙同行处,一说暗语,乙同行自然会招待一宿两餐,并帮助介绍工作等等。梨园则有“同行三分义,资助落难艺友”的行俗,除了像理发业一样进行招待外,还有为同行准备好回去盘缠的。三百六十行虽然大多俗规各不相同,但这些行业俗规不仅促进各行各业的技艺传承,还营造了人与人之间、同行业之间,乃至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良好关系。

年画是工匠作业中的一行。杨柳青年画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木板年画,它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其约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清雍乾至光绪初期为鼎盛期。在天津市西20公里的杨柳青镇,曾经画店林立,杨柳青镇南乡的炒米店村几乎家家是作画坊。满村遍布的画店之间的竞争可想而知,然而炒米店村乡亲遵守的却是“一家一品”的行业规则,即每个画店做何种画样的年画是一定的,这既受印刷用的画版的约束,又是各家自我的约束。画版的约束是指画版多只有一块,内容固定,不能今年印《白蛇传》,明年改印《小五义》;自我约束则是不能看到其他画店的画卖得好,便去翻刻制印,这是“一家一品”的行业规则所不允许的,大家也集体排斥这样的恶意竞争。

宁波曲艺行行规与上述年画行行规类似。如果唱书艺人作为听众去听某艺人的唱书,应事先打招呼,经对方同意方可去听,否则就被视作偷书大耻。在农村唱书,三五里内如已经有艺人在唱书,则应回避相让,勿可再去唱而抢生意。一艺人在一地演唱,如尚未唱完全书,其他艺人勿可接书演唱。春节唱书,不可在新年初一到场开唱,应先在除夕开唱,唱过年书,寓意生意兴隆。

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书场茶坊聘请书艺、声望、艺德三者兼优的艺人演出时,遇到因生活所迫的贫苦艺人行乞,行规虽不允许上述那样“夺”听众,但这位艺德较高的艺人出于对同行的同情与义气,就会“让”书场一至数天,使其生活有着落。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各行各业技艺传承中传的是艺,尊的是德。民间自古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之说,如今又有“一招鲜,吃遍天”的新谚语,无论是出状元,还是吃遍天,靠的无非是技艺精湛、人品高尚。慈风孝行的内涵是责任与感恩,艺人、工匠如果心怀感恩之心而有所担当,那不就坚守了慈风孝行的道德底线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