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宇宙探秘
34746800000072

第72章 对失落文明的探秘(6)

不可思议的还有戴着石帽的石像,这批石雕人像重的超过50吨,小的重约2.5吨,单单石帽就是件吨位沉重的庞然大物。制作者究竟如何将它们从采石场上凿取出来,怎样加工制作,又通过什么途径将它们运往远处安放的地方,并能牢牢地将它们耸立在石像头上?由于前几个世纪岛上居民还没有使用铁器,这一切都那么令人费解。而且工地上的许多作品,尽管进度并不相同,但是看上去似乎是同时停工的,那么小岛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地质学家们研究之后,发现复活节岛是座火山岛,但是在人类在此居住以前并没有发生过火山爆发。

20世纪40年代,挪威科学家托尔·海尔达尔提出了复活节岛上曾居住过南美印第安人的观点,并认为是他们建造了这些莫埃人像。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断,海尔达尔决定孤身穿越太平洋,他造了一个简陋的木筏,开始了自己的行动。木筏随着信风和洋流一路向西漂去,实际的距离大大超过了复活节岛。101天以后,一直在海中漂泊的木筏在塔希提岛东面一个荒凉的小岛上靠岸。

海尔达尔激动万分,因为航行证明了一只简陋的木筏横渡太平洋的可能性。当然这还只是一种可能性,是否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还不能确定。要证明南美洲人的确曾在复活节岛上生活过还需要更多更充分的证据。海尔达尔的推断似乎得到了岛上的一些口头传说的支持,因为岛上的居民曾提到一个这样的民族:他们将耳朵刺穿并在耳垂上挂上重物,人为地把耳朵拉长。这些耳朵很长的人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统治了小岛,后来那些短耳朵的人感到不满,于是奋起推翻了他们。由于那些莫埃人像的耳朵几乎都垂到了肩上,所以海尔达尔推断它们是由那些“耳朵很长”的人建造的。那么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岛上居民传说他们来自东方,但那里仅有一望无际的海洋……

然而后来的一些理论却否认了海尔达尔的推想。首先,通过放射性碳元素测定年代法表明,早在公元5世纪之前,岛上就有人居住了,而莫埃人像则最早建造于900~1000年之间。而且后来的许多研究也证实岛上的居民是从波利尼西亚迁移过来的,而不是从南美洲迁移过来的。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岛上居民使用的文字更接近波利尼西亚的文字;对他们的骨骼进行研究,岛上的居民也更接近于东南亚人。

最早来到复活节岛上的是波利尼西亚人这一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因为这一结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能够建造那些巨大的雕像。由于波利尼西亚非常盛行祖先崇拜,因此那些莫埃人像可能是由岛上的家族或部落建立起来的用以纪念先人的墓碑。马克萨斯群岛还有一种在死者的雕像上放上一块石头,以示哀悼的传统。而在莫埃人像顶部盖上红石头很可能就是由这种传统演化而来的。

复活节岛上的石雕人像不断地被人写入游记、见闻和回忆录里,变得日益神秘起来。现在,这些石雕人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视的普及已经家喻户晓了,但是仍有许许多多的谜团困扰着人们,而岛上的那些石雕人像仍屹立在那里,俯视着岛上络绎不绝的游人。

独石教堂探秘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以北50公里的拉利贝拉,海拔2500米的约瑟夫主教山麓隐藏着一座“教堂城”。从地面看去,山坡没有什么建筑物。走近一看,11座石构教堂全部没于地下,建筑物顶端与地面齐平。原来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独石教堂。

独石教堂于1974年被重新发现。距多年考证,它已荒废了600多年。此地原名罗哈,11~14世纪曾作为扎格王朝的首都约300年,后来以国王的姓氏而易名为“拉利贝拉”。

扎格王朝1181~1221年在位的国王拉利贝拉,征调5000匠人,用30年时间凿成独石教堂。扎格王朝为什么要雕凿独石教堂呢?据说是为了安全和隐蔽,避免外族的入侵。另一种说法是出于宗教上的考虑和需要:教堂必须同大地连成一体,建筑根植于大地,上联天体,使上界和下界浑为一体,以取得上帝的庇佑。这些教堂兼宗教、政治、军事三项功能于一身,是王室的住地、祈祷场所和防御要塞。独石教堂纯粹是宗教建筑群,周围没有民用建筑和石镇,那么教士们靠什么供养自己?有人说独石教堂曾经作过国都,实在令人怀疑。

拉利贝拉处于火山凝灰岩地带,岩石裸露,群山被染上斑斓的色彩。工匠首先选择完整的没有裂缝的巨岩,除去表层浮土和软岩,往四周挖12~15米深的深沟,而后在巨岩内预留墙体、屋顶、祭坛、柱、门、窗,将空间凿掉,精雕细刻,修饰镂空窗户,最后成为一座宏丽的教堂。在兴建独石教堂当中,不能排除使用黑色犹太人的可能性。

所谓黑色犹太人,是指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古老民族,为犹太人和埃塞俄比亚人的混血种。他们自称是公元前10世纪犹太国王所罗门和埃塞俄比亚女王示巴的私生子的后裔。历史学家认为此说并不可信。黑色犹太人应是公元前8世纪,亚述国俘获的以色列战俘流落到埃塞俄比亚后与土着混血的后裔。这支混血人在公元初繁衍到上百万人,后来大部分皈依基督教,成为王族的中坚,大部分国王都宣称属于“所罗门血统”,而坚持信仰犹太教的混血人则遭大规模屠戮,残部一部分沦为奴隶,一部分逃进北部的锡缅山隐居下来。扎格王朝属于“土着血统”,与犹太人势不两立,对犹太人绝不会手软,在当时劳动力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估计肯定使用了犹太奴隶。后来的扎格王朝,正是被“所罗门血统”的绍阿王朝取代的。那些“顽固不化”坚持信奉犹太教的黑色犹太人,被称为“法拉沙”,意为“外来户”、“逃亡者”,最后只剩5万人,处于与世隔绝的原始状态。

20世纪70年代,在头人“回耶路撒冷”的号召下,法拉沙人真的“逃亡”了,携家将雏,不畏万难,向北方的苏丹国迁徙,准备出走以色列,结果被苏丹国围在难民营内。在美国的帮助下,以色列架设了“空中桥梁”,实施秘密的“摩西行动”,派出运输机接运自己的“子民”,历时10年,运走黑色犹太人3万多人。至此,纯种的黑色犹太人在埃塞俄比亚基本绝迹了。

有人说,当时应该已经有垒砌法等比较先进的建筑技术,而拉利贝拉还是采用原始的凿岩造屋方法是因为这些先进技术失传了。凿岩造屋的水平比垒砌法低吗?这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何况,独石教堂内有许多石碑式的雕刻品,怎么能说是技艺失传呢?这类石碑属于记功、祭祀类纪念碑,高达几十米,重四五百吨,类似于埃及的方尖碑,直到今天仍然是埃塞俄比亚古建筑的标志。

到底是什么人开凿了独石教堂,至今依然没有结论。

三星堆文化探秘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北,这里有一条古河道叫“马牧河”,河道北岸的阶地形似月牙,人们便给它起了个美丽的名字——“月亮湾”,而三星堆则得名于河道南岸的3个大土堆。三星堆遗址的最初发现,是非常偶然的。1929年2月的一天,家住广汉市太平镇月亮湾的燕氏父子在浇灌农田的过程中,锄头锄到了一块石板,他们满怀惊奇地撬开石板,竟发现了满坑光彩夺目的玉石器。不懂文物的他们却肯定这是宝物,于是燕氏父子便在深夜偷偷将一共300多件玉石器取出,搬回家中。过了一年,燕氏父子见周围并无异常反应,为了牟利,他们便携带这些玉石器到城市的少城路——以前最大的古董市场去卖。据说这些被他们变卖的玉器至今仍下落不明。如此多的罕见之宝涌入市场,一时间,广汉玉器在古董商和古玩家之间炒得沸沸扬扬。大批所谓的“淘金者”纷纷涌向月亮湾,去寻觅宝物。

三星堆遗址能以真面目示人也得益于一个机缘,就在燕氏父子出卖那些玉石器的时候,也带了一些送给当地驻军旅长陶宗凯。此人乃一介武夫,对古董一无所知,但他找到了当时在华西大学地质系任教的葛维汉先生,请他帮助鉴别。葛维汉先生来自美国,对古董有所研究,他看到这些玉石器后,眼前为之一亮,没想到如此精美的玉石器也会出现在西南地区,他初步认定了这些玉器是周代礼器,是稀世珍宝。就在1933年秋,葛维汉先生与同是华西大学教授的林铬钧先生、戴谦和先生等人组成了对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队。考古队在发掘中,发现了许多陶器、石器、玉珠、玉圭等稀世珍宝。1936年,考古队将发掘所获加以整理分析,在《华西边疆学刊》上发表了《汉州初步发掘报告》的文章。在报告中,有关遗址文物被称为“广汉文化”。不幸的是,第一次发掘工作仅仅持续了4年,就被1937年开始的日本侵华战争阻断了。

第二次正式的发掘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配合宝成铁路的建设,考古学家们又一次来到了月亮湾进行考古调查,继续十余年前对遗址的勘探。他们采集了大量石器和陶器标本,根据初步考证,他们确定该遗址可能是西周时期的古遗址。1963年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发掘,是由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学教授冯汉骥带领他的学生进行的。他们来到月亮湾的高地上,极目远眺,顿感这是一个不凡之地。冯先生深有感慨,他认为这里极有可能是古代蜀人的“都城”。后来的考古发掘证明了他的预言是正确的。

1980年,在全面发掘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由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的对三星堆遗址抢救性的发掘全面展开了。这次历时3个月的发掘,收获颇丰,不仅出土了不少的陶器、玉器、石器,并且还发现了大量的房屋基址和4000多年前的墓葬。这些陶器、石器让人们了解了4000多年前古蜀人的文化特点,从而也从它们身上见识到了古蜀文化和古蜀人的生活方式。在这次成功发掘的激励下,考古学家们锲而不舍、继续前进,试图进一步揭开古蜀王国之谜。1986年7月23日凌晨2时30分,他们又有了一个重大收获。考古学家以竹签为工具,在谨慎的挑土过程中,发现了一小点在灯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的黄色物体,他们耐住性子,继续挑土,不一会儿,黄色物体显露的面积越来越大,还显出花纹来。先是一尾雕刻逼真的鱼映入眼帘,接着人们又发现了一只振翅欲飞的小鸟。这弯弯曲曲的黄色物体不断地延伸,竟长达一米多,令人惊奇的是,上面除了刻有鱼、鸟纹外,竟然还刻有一个王者之像。考古人员将这一发掘物称为“金腰带”。意识到此发现非同小可,他们立即向政府请派军警保护现场,局面得以控制后,考古人员才公开了发现古蜀王“金腰带”的消息。一时间舆论哗然,三星堆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继“金腰带”之后,大量的玉器、象牙、青铜器及金器也被陆续发现,尤其是青铜器中的各式人头像和黄金面罩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考古人员不知疲倦的奋战下,一具具神奇的青铜面具,一件件晶莹剔透的玉器,闪闪发光的金鱼、金叶,离开了它们沉睡的泥土,发出了熠熠光辉。尤其是1986年发现的两座器物坑,是三星堆遗址的代表,它的发现令世人瞩目。其中一号器物坑位于三星堆土堆南侧100米左右,坑是一个口大底小的长方形,坑内大概有400多件文物出土;二号器物坑位于祭祀坑东南,相距大概20米,是一个坑壁稍微有些倾斜的长方竖穴,从这个坑里出土了439件青铜器,131件玉石器,此外还有骨、象牙等器物。这些3000年前的青铜人像雕塑,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十分罕见,在东方乃至世界艺术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那件大型青铜人像的发掘,填补了美术史上商代大型雕塑的空白,它总体身高将近3米,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几尊最大的青铜铸像之一。人像面部的器官雕刻得栩栩如生,头上还戴着用羽毛装饰的发冠。它手臂的动作好像是在进献贡品,人像身着饰有巨龙、云雷、人面花纹的衣服,看上去十分华丽。无论是从它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还是衣着来看,都体现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因此,有的专家推断这个青铜大立像可能是一个象征着王者的“司巫”。在二号祭祀坑还出土了41件铜人头像,它们的大小、面部比例、神色与真人非常接近,大概也是反映了巫师的形象。

在这两座器物坑中,人们还发现了一种被专家称为有“不死”或“通天地”功能的神树,那就是用青铜器制作的铜树。其中最大的一棵,高近4米,由树座、主杆和三层树枝组成,体态挺拔,装饰十分精美。树下底盘为圆环形,上有一个描绘着云气状花纹的山形树座。高大的树杆一共有3层,一层向外伸出3根枝条,每一根枝条上都站立着一只鸟,枝端挂着一颗桃形的果实,十分精巧。除此之外,更让人称奇的是,在树座下面背朝着树干跪着3个人像,他们的表情十分威严庄重,越发使神树显得神圣无比。这棵神树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形体最大的一株,据推测,后世兴起的“摇钱树”可能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两座器物坑中除了青铜人像和铜树外,还有玉石器和青铜礼器也是颇为重要的。出土的玉器,其中一部分像斤、斧、凿、刀、锄、舌形器、椭圆形穿孔附饰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很明显是当地人制造的、蜀人本来就有的玉器;而另一部分像玉璋、玉琮、玉戈、玉瑗等,它们的制造则体现出中原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