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宇宙探秘
34746800000044

第44章 对宇宙的探秘(2)

奇怪的是从1992年9月开始,从火星上拍回的照片,那张“人脸”突然消失,变得无影无踪了。此事使火星文明之谜,更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为什么图像会忽隐忽现呢?1997年7月4日,美国“火星探路者号”探测器在火星着陆,当时数百万美国电视观众坐在电视机前焦急地等待着“火星探路者号”从火星上传回震惊世界的新发现。但令人遗憾的是,“火星探路者号”在火星着陆和“外来者号”漫游车在火星上行驶的镜头虽已向观众播放,但另外一个震惊世界的场面并未向观众们播放。“外来者号”漫游车上的摄影机镜头上清晰地出现了一艘酷似地球上的诺亚方舟的高大船体,它半埋在一片沙滩上。

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们立刻接到一道严格的命令:“在官方当局尚未决定向社会公众发布这一令人绝对难以置信的震惊世界的新闻之前,必须守口如瓶!”

而美国航天局的一个工作人员却把这张“火星诺亚方舟”的照片转交给一位天文小组的负责人。这位天文学家认为:美国“火星探路者号”发回的“火星诺亚方舟”照片是昔日火星上曾发生巨大洪水、天然灾害悲剧最有说服力的证明。这场大洪水给火星上的智慧生物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997年7月间,美国“火星探路者号”探测器在火星上登陆,并由“外来者号”火星漫游车对火星的考察发现:火星的过去和地球一样有空气、河流、海洋,能维持生命的存在与发展。

如今火星是一片荒漠、空气稀薄,没有水,温差极大,无法生存。火星上的智慧生物要么离开,到火星附近的星球上去。要么火星人依靠自己的智慧潜居于地下,建造地下独立的生活圈。他们可利用太阳能、核能燃料等各种能源,建造地下的山川、河流、动植物生物庄园。那里完全可以绿树成荫、百花齐放,有城市和乡村,这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需要火星人数千年的精力。可想而知,如果确有火星人的存在,他们在航天技术、无线电技术、建筑、光束、能源、环境生存等科技领域,将远远超过地球人类的水平。

美、俄两国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火星变成一片荒漠,失去大气层的过程是十分缓慢的,它是慢慢毁灭的,从一个有河流、有海洋、有四季气候的行星变成一个冰冷的不毛之地。这就是说:如今发现的这些火星上的建筑物是在数百万年之前,火星人建造的。如今科学家们尚不清楚,这些狮身人面像、金字塔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能够维持数百万年不变。由于尘暴,五千至一万年内道路本来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可是从道路上看,照片上清楚地显示,道路铺得平整、宽阔。有的道路故意修得绕过陨石坑。为什么道路数百万年没给尘暴埋没呢?这说明火星人当年的建筑技巧已经十分高超。

要破译火星之谜,尚有待科学家们登上火星,实地考察,美国计划在2020年派人登上火星,在火星上建立地球人类基地,仔细深入考察火星,希望能取得成功。

日月并升探秘

离杭州82千米的海盐县南北湖风景区,鹰巢顶上曾见到的“日月并升”现象至今仍是个谜。这种现象,不但在当地世世代代流传,在明代古书上也有描述和记载:太阳和月亮重叠在一起,同时从钱塘江面升起;太阳的直径略大于月亮,周围一圈呈血红和清蓝色光环;太阳升起不久,在太阳旁出现一个暗灰色的月亮,围绕着太阳,一会儿跃向太阳左边,一会儿跃向太阳右边,一会在太阳上边,一会儿又在太阳下边;当月亮穿过太阳时,太阳表面大部分为月亮遮盖,颜色变暗,未被遮盖的部分则呈现出现黄色月牙儿形状。月影和日轮一起升起,并在日轮中跃动,直到消失。

但是这一天下奇景,由于种种原因,几乎湮没了千年。直到1980年杭州大学的冯铁凝先生从古书中发现后,于当年的农历十月初一,终于和武林中学的谢秉公老师有幸见到了太阳和月亮在清晨并升的奇景。这一消息传开,引起了很多人兴趣,每年十月初一清晨,少则一二千人,多则四五千人观看奇景。

日月并升的过程有几种情景:①日月合为一体同时从海(钱塘江)上升起,太阳和月亮重叠,但太阳直径略大于月亮;②太阳升起不久,在太阳旁边出现一个暗灰色月亮,团结着太阳,一忽儿在太阳右边,一忽儿又跃在左边,一忽儿又在太阳上面,一忽儿又在下面。当月亮经过太阳时,太阳表面大部分被月亮遮盖,颜色变暗;③月亮先出,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太阳随之出来,太阳托着月影一起跃动;④月影先在日轮中,后又跳出日轮,在太阳四周跃动,阴影呈月牙形;⑤月影在日轮中一起升起,并在日轮中跃动,直到月影消失。

日月并升现象,最短只有五分钟,长的三十一分钟,一般十五分钟,每次出现的景观,又不完全一致。到目前为止,尚无人能解释。

山海经说:在东海之外,甘水河流经的地方,帝舜的一个叫羲和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在大荒之中,有座山叫日月山,这是天门的转轴,也叫吴姬天门山,是日月降落的地方。帝舜的另一个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有十二座山是十二个月亮躲藏的地方;常羲每天放一个月亮出来,十二个月亮按日值班。

到目前为止,这种现象尚无科学的解释。

白天突然变成黑夜探秘

在晴朗的白天,突然间出现了一段时间的黑暗。它既不是日食,也不是发生在龙卷风之前,而是区域性的暂时情况。这种现象在中国曾多次发生。1944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在我国辽宁省班吉境内,晴朗的天空突然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天好像要塌下来似的。人们惊慌失措,呼天抢地。大约1个小时后又恢复了光明,人们才渐渐地平静下来。青岛也曾出现过白天突降夜幕的奇特现象。一天上午11时,阳光高照的天空渐暗,阴云密布。至12时许,黑云压顶,天地间一团漆黑,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众多行人措手不及,纷纷避往沿街店铺。街上顿时“万家灯火”,路灯齐放,过往车辆车灯大开。这一现象持续了半个多小时。

极光形成探秘

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的高空,夜间常会出现一种奇异的光。其色彩斑斓:有紫红色,有玫瑰红,有橙红色,也有白色和蓝色;其形状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像空中飘舞的彩带,有的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有的像帷幕,有的像柔丝,有的像巨伞。这种大自然的“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就是极光。

1957年3月2日夜晚,人们在黑龙江省呼玛县的上空观察到了这种离奇的光变。7点多钟,西北方的天空中出现了几个稀有的彩色光点,接着,光点放射出不断变化的橙黄色的强烈光线。不久,光线渐渐模糊而形成幕状。尔后,彩色逐渐变弱,到8点30分消失。但10点零3分,这一情景又再次出现。

令人惊奇的是,在同一天晚上7点零7分,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背后的天空也出现了鲜艳的红光,像山林起火一般。红色的天空里射出很多片状,垂直于地面形成白而略带黄色的光带。渐渐地,这光带变成了银白色。这些光带呈辐射状,逐渐向天顶推进。各光带之间呈淡红色,并不断忽明忽暗。光带的长短也不断变化。7点40分左右,光带伸展到天顶附近,这时的光色最为鲜明,好似一束白绸带,飘扬在淡红色的天空中。大约10点,景色完全消失。

极光有时被称为北极光或南极光,其实它们本质上是一回事,只不过在北极出现的极光被称为北极光,在南极出现的极光被称为南极光。我国的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都曾经出现过极光,只是非常难得一见,甚至比海市蜃楼还不容易看到,但在南北极的高纬度地区,极光出现则是司空见惯的事。极光是天空中一种奇特的自然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超高层大气物理现象。在南、北极的高空,大多位于100公里以上,在漫长的极夜或极昼时,常会出现鲜艳的极光。

用来形容极光的词很多,但无论用哪一个都难以表达出极光的神奇和美妙。极光是令人神往的自然奇观,是南极和北极最为瑰丽的景色。在南极的漫漫长夜,有时几乎整个天空都是一幅南极光的美妙景象,极光时而像高耸在头顶上的美丽的圆柱,突然变成一幅拉开的帐幕,以后,又迅速卷成螺旋的条带;有时,极光就想传说中天女手中漫舞的长长的彩色飘带,有时变化迅猛,形状转瞬即逝,有时又像天边一缕淡淡的烟霭,久久不动;有时似漫天光箭从天而降,几乎举手可触,有时又像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令人望而生畏。当然,这一切都发生在距离地面1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里。这在南极的种种景象中,再没有比这更壮丽的了。

五彩缤纷、变幻莫测的极光给在南极洲越冬的科学家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也减低了漫长冬季给人们心理上带来的压抑。极光的亮度有强有弱,强极光的亮度可以把考察站建筑物的轮廓照亮,甚至照出物体影子。

极光的形成如同日常所见到的氖气灯管一样,灯管中稀薄的气体受到带电粒子的强烈碰撞因而发光,而极光就是高空大气中的一种发光过程。具体地说,极光是太阳放射出大量的质子和电子等带电微粒,这些微粒以高速度射进地球外围的高空大气层里,同大气层中的稀薄气体中的原子和分子进行剧烈地碰撞,而激发出来的光。极光出现的高度一般在离地面100~500千米的高空,实际上在那里的空气是十分稀薄的,只有人造卫星可以在这一高度经过。

那么,为什么极光只在地球的南、北极地区频繁出现呢?人们知道,地球本身就像一个巨大的吸铁石,它两端的磁极,也就是地球磁场的磁南极、磁北极分别在南、北极地区。当太阳放射出来的大量带电微粒射向地球时,受到地球南、北磁极的吸引,纷纷向南、北极地区涌入,所以,极光就集中出现于南、北极地区。

黑洞正在吞噬着恒星的奥秘

天文学家表示,一个超大规模的黑洞正在利用其巨大重力作用拉长、撕裂并吞噬着一颗恒星。天文学理论早就预测了这一现象的存在,但由两个天文台提供的观测数据却是第一次提供了坚实的观测证据。

起初,一个距离地球7亿光年之外的星系中心所释放出的强烈X射线引起一个国际天文小组的关注。天文学家认为,一颗恒星被加热到数百万度高温的气体在坠落到黑洞时产生了这一X射线爆发现象。这个黑洞位于接近RXJl242-11星系的中心区域,估计质量是太阳的1亿倍以上。

天文学家认为,一颗接近太阳大小的恒星受到另外一颗恒星的作用改变了轨道并开始靠近黑洞,在黑洞的强大重力作用下,这颗恒星被拉伸、撕裂。这一效果与月球在地球上产生的海洋潮汐现象相同,但更加剧烈。这个黑洞吞噬了这颗恒星约1%的质量,并将剩余部分抛向宇宙空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天体物理研究院的天文学家将这一过程描述为“大卫王与巨人哥利亚之战”,可惜结果是大卫王失败。

天文学家观测这一情景动用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钱德拉以及欧洲宇航局的XMM-牛顿X射线天文观测站。天文学家预测这一现象在一个典型星系中大约每10000年发生一次。

天文学家此前已经观测到许多类似的X射线爆发,但每次都没能将其定位于黑洞潜伏的星系中央区域。新的观测结果也表明,在黑洞周围的X射线爆发是其标志性现象。

海面上生“海火”的奥秘

1975年9月2日傍晚,在江苏省近海朗家沙一带,海面上出现了奇怪的光亮,随着波浪的起伏,就象燃烧的火焰那样翻腾不息,一直到天亮才逐渐消失。第二天夜晚,亮光再次出现,而且亮度较前日加大。以后各日夜晚,亮度还逐日加强。到第七天,海面上涌出很多泡沫,当渔船驶过时,激起的水流明亮异常,如同灯光照耀,水中还有珍珠般闪闪发光的颗粒。几小时后,这里发生了一次地震。

这种海水发光现象,被称之为“海火”,它常出现在地震或海啸之后。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的前一天晚上,秦皇岛、北戴河一带的海面上也出现过发光现象。更早一些,1933年3月3日凌晨,日本三陆海啸发生时,人们看到了更奇异的“海火”。波浪底下出现了三四个草帽般的圆形发光物,横排前进,色泽青紫。后来是互相撞击的浪花搅碎了这些圆形发光物。

“海火”是怎样产生的?一般认为,这与海里的发光生物有关。水里的发光生物因受到扰动而发光,是早为人们熟知的现象。这些生物种类繁多,除甲藻外,还有许多细菌和放射虫、水熄、水母、鞭毛虫,以及一些甲壳类、多毛类等小动物。因此,人们推测,当海水受到地震或海啸的剧烈震荡时,便会刺激这些生物,使它们发出异常的光亮——“海火”。

一些学者却持有异议。他们指出,在狂风大浪的夜晚,海水也同样受到激烈扰动,却为什么不产生“海火”?

美国一些学者对圆柱形的花岗岩、玄武岩、煤、大理岩等多种岩石试样进行压缩破裂实验发现,当压力足够大时,这些试样便会爆炸性碎裂,并在几毫秒内释放一股电子流,电子流激发周围气体分子发出微光。如果把样品放在水中,则碎裂时产生的电子流能使水发光。当强烈地震发生时,广泛出现的岩石破裂,足以使人感到眩目耀眼的光亮。所以,他们认为,地震“海火”的产生与这种机制有关。但海啸发生时(地震海啸除外),并没有大量的岩石爆裂,“海火”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些人认为,“海火”作为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很可能有多种成因,生物发光和岩石爆裂发光只是其中两种成因。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其他成因。究竟还有些什么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恒星吞食行星的奥秘

欧洲天文学家近日发现一颗围绕巨大恒星运转的行星,在短短几千万年里,它就可能被自己围绕运转的恒星所吞食。

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科学家使用安装在智利拉塞拉天文台望远镜上的先进摄谱仪,分析了代号为HD47536的恒星光谱的变化,发现了这颗行星。

恒星HD47536距地球398光年,直径为3300万公里,比太阳大得多。在人们已经发现拥有行星的恒星中,按发现先后次序,它是第4颗比太阳大的,也是最大的一颗。科学家发现的这颗行星质量为木星的5~10倍,在离恒星约3亿公里外的轨道上运转,公转周期712天。

这一恒星处于生命的最后阶段,正在膨胀。在未来几千万年的时间里,恒星的高热辐射将“剥掉”这颗行星的大气层,使它变得炽热无比。最终,当这颗恒星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它将完全把这颗行星吞食。这在宇宙尺度上是很短的一段时间。天文学家们称,太阳也属于这类恒星,只不过目前太阳还处在漫长的稳定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