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
黄听后,连声称妙,妙就妙在以《普天乐》巧对《满江红》一语双关,流畅自然。苏轼笑着说:“实不瞒黄兄,词牌对是跟小妹学来的!”黄听了半信半疑。苏说:“回去一试便知!”
苏、黄回来之后,见小妹正在操琴,苏轼便口出一联: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小妹一听,联中用了三个词牌名,不禁一愣。正在这时,苏轼的侍女朝云上前为苏、黄送茶,小妹灵机一动,便脱口对出了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苏东坡一听,连声夸道:“妙对,妙对!”黄庭坚心悦诚服地说:“小妹之才我算口服心服了!”
苏小妹回联羞和尚
中国古代男女之间,讲究颇多,女孩子不能随便抛头露面,即使在家中,见了外人也要回避。
有一天,苏小妹正与哥哥苏东坡在家里吟诗作对,突然,苏轼的好友佛印和尚闯了进来。小妹吓了一跳,只好急忙躲入旁边的碧纱帐中。没想到这位佛印和尚雅兴正高,看见苏小妹怏怏不乐地坐在帐中,他不但不走,反而顺口念了一句联语:
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意思是说苏小妹坐在帐中,被碧纱隔着,蒙蒙胧胧,看不清楚,就象一层碧烟笼罩着一朵芍药鲜花。小妹正在恼和尚,不料这和尚得寸进尺,居然还拿自己开心,苏小妹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便就着和尚的话回敬了下联,她在帐内答对道:
清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这一句实在是够挖苦的了,她把和尚的光头比作葫芦瓜,既形象,又生动,苏东坡连忙拍手称好。佛印和尚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自己的秃头也嘿嘿地笑了起来。
僧与奴
宋代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常和苏东坡的好友、僧人佛印互开玩笑。有一次,苏小妹对佛印说: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佛印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答道: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小妹妙惊苏、黄
有一天,苏东坡和黄庭坚正在一起谈诗作对,这时苏小妹写出“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联语,请苏、黄二人各加两个字,再组成一副新联语。东坡加了“摇、映”二字,便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庭坚加“舞、隐”二字,便成“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对此均不满意,最后自己写成“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黄二人拍案叫绝。
对联姻缘
苏小妹是以文择夫,选中秦少游的。少游听说小妹容貌不扬,也不知她的才学到底如何,所以很想见上一面,和她攀谈几句。当他打听到小妹去岳庙烧香的日期后,便妆扮成道人前去化缘。等小妹出轿上殿时,少游乘机饱看了小妹的容貌;为了试探她的才情,少游又故意绕道相遇,并假言出对道:
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小妹启对作答:
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少游紧接着又出一对:
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小妹边走边答:
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无舍。
少游紧走几步,追至轿前又道:
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小妹随口对答:
疯道人恁地贪痴,哪得随身金穴!
金穴,比喻极为富贵的人家,此指苏家,联语意思是:尽管你对我一片痴情,但是总不能在这里答应你呀,还是到我家来再说吧!
秦少游听后万分高兴,便择了吉日良辰,前往苏家求亲。后来,二人终于结为美满夫妻。
苏小妹难新郎
苏小妹以文择夫,选中了着名词人秦观秦少游。新婚之夜宾客散尽,新郎秦观将入洞房,苏小妹却阻止他说:“过得三关方可入房。”前两关被秦观胜取,不料行至洞房门口,苏小妹便又将门关上道:
“双手推出窗前月。”
此言比喻恰当,语意双关,新郎无以为对,蹙眉集思,就在檐下徘徊。小妹之兄苏东坡,悉知其妹必出题戏难秦观,便于暗中窥探底细,见秦观踱步庭前难觅对句,遂即将一块石子投入水池中,一声波裂影碎,秦观恍然大悟,上前推门道:
“一石击破水底天。”
苏小妹喜开房门,伉俪共欢。
苏小妹联谜试少游
有一次,苏东坡全家正在剖食咸蛋。苏小妹拿起切开的咸蛋看了看,只见它外形象只船,里面的蛋黄蛋白恰如黄金白玉,不禁顺口吟出了一联:
咸蛋剖开舟两叶,内载黄金白玉;
她要哥哥来对下联。苏东坡想了半天也对不出。后来,有一天,他剥石榴吃,见景生情,对出了下联:
石榴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
过了几天,秦少游来了,苏小妹故意将对联前两字隐去,成了一则联谜,请少游猜谜:
剖开舟两叶,内载黄金白玉;
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
秦少游好动了一番脑筋,终于猜出是“咸蛋”和“石榴”。
黄庭坚下苏杭中途而返
北宋诗人黄庭坚,自幼聪明,颇负盛名,同时也有几分傲气。有一次,他离开老家江西修水,到江州府(今九江市)游玩。
江州府的一班文人听说修水小才子黄庭坚光临,纷纷前来陪他游览名胜。一天,他们来到烟水亭,见亭上有游客在吸水烟,一位书生想试试黄庭坚的才华,便出了一联,请他作对:
烟水亭,吸水烟,烟从水起;
黄庭坚想起刚才游览过的汉代灌婴挖掘的“浪井”,遂灵机一动,随口对出下联:
风浪井,搏浪风,风自浪兴。
众人听了,齐声赞道:“对得好!‘风自浪兴’,足见浪井之奇。”
黄庭坚听到赞扬声,心里未免得意起来。走到思贤桥,他也出了一联求对:
思贤桥,桥上思贤,德高刺史名留世。
众人没想到黄庭坚会来这么一手,一时竟无以答对,黄庭坚话中带刺地说:“诸位不必为难,我已有了下联。”于是,笑着念道:
琵琶亭,亭下琵琶,情多司马泪沾襟。
大家既佩服他的才思敏捷,又对他的盛气凌人有几分不满,于是就想出个难题来煞煞他的威风。当他们来到三国时小乔的梳妆楼时,有人对黄庭坚说:“数年前,本地有位新娘在洞房花烛夜,曾以此楼为题出了一联,让丈夫对出下联,方准进罗绡帐。这位新郎一直未能答出,后来竟郁郁而死。此联至今在悬,老兄不妨也来试试。”说完,内中一人高声念了起来:
梳妆楼头,痴眼依依,痴情依依,有心取媚君子君不恋;
黄庭坚听出了弦外之音,这不是把我比作是痴女献媚吗?我非回敬他们一下不可。他略略抬起了头,望了望对面的延支山,吟道:
延支山上,落花萧萧,落木萧萧,无缘省识春风春难留。
众人一听,黄庭坚是以春风自吟,把他们说成落叶残花,挖苦了人还不露痕迹,不得不叹服他的才学。
自此,黄庭坚更加飘飘然了。他想,偌大的江州府也不过如此。应该再下苏杭,到那里去大显身手,也算不枉此行。于是,他告别众人,乘舟顺流东下。
船家少年听说乘客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黄庭坚,便请他出联作对。可是黄庭坚哪里把他看在眼里,因此不予理睬。船家少年自语道:“想不到一个名盖江州的才子,竟怕起无名船家来了。”
黄庭坚听后,便唤船家先说上联。船家朗声念道:
驾一叶扁舟,荡两支桨,支三四片篷,坐五六个客,过七里滩,到八里洞,离开九江已有十里;
黄庭坚乍听,满不在乎地说:“对这种俚俗之联,又有何难?”可是当他仔细琢磨一番后,心里却暗暗叫苦。原来这个上联已把一至十的数词用完,这可怎么对呢?他再也坐不住了,心想,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哪!于是,请求下船,放弃了去苏杭的打算。
吕蒙正愤世嫉俗
北宋丞相吕蒙正,少年时即丧父失母,家境十分贫寒。他向邻居、亲朋求借,人们都不肯接济他。他对这种社会现象,十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仍然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对联刚一贴出,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先是莫名其妙,待到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赞。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吕蒙正虽然处境艰难,但他人穷志不穷。白天,他上山打柴去卖。夜晚,他在灯下苦苦攻读。披历十载,毫不间断,果然学业告成。进京应试,高中状元。
吕蒙正当了大官之后,那些有钱的亲戚邻居,纷纷携带财礼,前来贺喜巴结。吕蒙正百感交集,便说道:“众乡亲请先在堂屋就席,然后往我书斋一观。”酒足饭饱之后,他们陆续来到吕蒙正的书房。吕蒙正对他们说:“晚生草就一联,现呈请诸位一阅。”只见纸上写着: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吃穿有指望,夺取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张三李四登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来客们看罢,羞得无地自容,一个个灰溜溜地走开了。
游泰山岳飞题联
一年春天,着名民族英雄岳飞与结拜兄弟王贵、张显、汤怀、牛皋4人同登五岳之首泰山,饱赏东岳风光。在游玉皇顶时,汤怀对王贵道:“兄弟,泰山奇观,千古叹绝,何不吟联助兴?”王贵道:“我的哥,你怎么忘了是谁教我们读书认字呀!”一句话提醒了大家,众人一齐请岳飞题联纪念。岳飞也不推辞,借来笔墨后,寻思道:“远处,大河滚滚,近处,群峰拱岱;眼前,帝王将相留名;身后,骚人墨客题咏……”于是,挥毫落墨:
流水崇山怀作者;
写完上联,岳飞打趣道:“下联该由二弟牛皋来写了。”牛皋一听,急红了脸,摆着大手道:“俺可不晓得这七寸笔杆怎么拿法,咱们快下山吧!”众人一听,哈哈大笑。王贵止住笑声,说道:“还是由岳大哥自己对吧!”这时,春风习习,送来阵阵清香。岳飞笑道:“好!”挥笔立就下联:春兰幽竹契风人。
联语简明形象,极切泰山,众弟兄赞叹不绝,言笑而归。
杨亿巧对翰林院
宋代翰林学士院壁间,题有一句上联:
李阳生,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
李阳,指老子,即春秋时期大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聃。相传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贞索隐》记载,老子“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学士院壁间的题句,就是根据这一传说引发而成的。这一联题在墙上已许多年,始终没有人能对出下联。宋淳化年间(990-994),诗人杨亿在任翰林学士时对出了下联。下联曰:
马援死,以马革裹尸,死得其所。
马援,生于公元前14年,死于公元49年,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是东汉名将,曾任伏波将军,后在作战时病死军中。据范晔《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曾豪迈地说过:“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杨亿的下联就是根据这一史实写的。
这副对联上下句用典自然,对仗精巧,尤其妙在“生”是“姓”的偏旁,“死”是尸的偏旁。
李妃对句
相传金代章宗皇帝,一日与李妃席地欢宴。酒间,章宗出句命对。他吟道:
“二人土上坐。”
李妃即刻应对道:
“一月日边明。”
章宗大为赞赏。此句对答吻合,且身份恰当,堪称妙对。
明太祖题联赠苗家
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他不仅自己写,而且还鼓励别人写。在明朝初年的一个除夕,他传旨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每户张贴春联一副。圣旨传出之后,他又在京都金陵(今南京市)便服察访。当他看到城里到处张贴着“朱洪武坐天下风调雨顺”的春联时,得意至极。正在高兴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一家门上未贴春联,明太祖心想,这是怎么回事?进去一问,才知道这家户主姓苗,以阉猪为业,因为自己不会写,请人又未请到,正在发愁呢!朱元璋笑着说:“我给你写一幅吧!”于是,他根据户主的职业写了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他写完就走了。当他再次沿街复查时,发现苗家仍未张贴春联。他对此很是不满,便进去责问。苗屠户回答说:“您走后俺才知道,这是皇上的亲笔御书,所以把您写的春联挂在正屋,焚香祝圣啊!”朱元璋听罢大喜,遂命从者赐给苗家白银30两。
朱元璋续诗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多次微服私访。有一次,他私访回来,到金陵郊外的一个渡口等船渡江,正遇上一群到金陵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也在候船。这里的风景十分壮丽,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苍茫的钟山似龙蟠虎踞,偌大的采石矶屹立于岸边。一个年轻的举人凝视着眼前的景色,脱口吟道:“采石矶兮一秤砣,”
举人们听了都赞不绝口。
朱元璋听后却冷笑一声道:“这个句子的气魄是很大的,但恐后文难续吧!”
大家听了以后一想,不错。偌大一座采石矶才仅仅是一个秤砣,那么秤杆、秤钩又是什么呢?纵使有了这么大的秤,又去称什么呢?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朱元璋见状大笑道:“待我试续一下,好吗?”说完,高声朗诵起来:
采石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果然厉害,竟把江山称为己物,举人们个个目瞪口呆。
朱元璋题联龙兴寺
朱元璋17岁那年,他的家乡——安徽凤阳一带瘟疫流行,不到半个月,他一家便死了3口人——双亲和哥哥。他在“天葬”父母和兄长之后,家道败落,无处栖身,不得不“空门礼佛,出入僧房”。他出家之后所入的这座“僧房”,就是凤阳县的皇寺。皇寺,亦名皇觉寺,始建于宋朝。
朱元璋在寺中生活了4年,先当了一段时间的“行童”,然后“化缘”于合肥、六安、信阳、毫县、淮阳等地。
后来,朱元璋跟随郭子兴起兵反元,建立了明朝。离开皇寺32年后的明太祖朱元璋,又来到了故地。旧地重游,百感交集,尤其眼前一片瓦砾荆棘,更勾起了往日心头的凄楚。于是,他下令重建皇寺。又因原寺离他父母坟地太近,有碍祭祀,便降旨择地凤阳县凤凰山日精峰(又名盛家山)下重建。寺成之后,更名龙兴寺,又根据自己的身世和心情,让人在寺门两旁题了一副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历经数代,由于年久失修,龙兴寺已寺毁僧奔,但这副对联却流传至今。
明太祖出对考儿孙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皇太孙,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但他只坐了4年江山,便被他的4叔朱棣带兵夺取了皇位。
传说朱允炆和朱棣在年幼的时候,“少年叔侄如兄弟”,两人感情挺好,常在一起读书,一起游玩。有一天,朱元璋带着他们叔侄俩在禁园中观猎,突然有一匹烈马从眼前疾驰而过,朱元璋为了考考他们的才学,便就眼前的景象出题让他们来对对。朱元璋出的上联是:
风吹马尾千条线
允炆素来聪敏,因而抢先顺口对道:
“雨打羊毛一片毡。”
单就字面来看,对句对得非常工整:“风”、“雨”同属天文类,“吹”、“打”都是动词,“马”、“羊”同属走兽类,“尾”、“毛”同属形体类,“千”、“一”同属数目类,“条”、“片”都是量词,“线”、“毡”同属衣帛类,出句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确实挑不出毛病。但是太祖却老大不高兴,雨水打湿的羊毛,象一片又脏又旧的毡子,这实在太煞风景了。于是又问朱棣对出了没有。朱棣自然知道父皇不高兴的原因,因此略思了片刻,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
太祖一听,顿时龙颜大悦,连声叫好。朱棣的对句不但字面、平仄工整,而且用“万点金”来比喻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龙鳞,何等气派,何等堂皇。难怪后人附会说,朱允炆坐不稳江山,从他充满“晦气”的对句中就表现出了不祥的征兆。
刘基巧对明太祖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攻打姑苏城时,曾就“吞吴”二字出句命对。他说。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军师刘基自然不敢违命,即以“人王”二字开口应对道: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监生妙对明太祖
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访,吃午饭时来到一家酒店,与一位监生对坐。朱元璋问监生祖籍何地?监生回答“四川重庆”。朱元璋便出了一个合字对:
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