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占卜风水学与现代家居
34733700000006

第6章 风水学的理论要点

风水学,有许多生动的理论概念。

1.理论总则——气论

也称乘气、聚气、顺气、界气……

风水学的产生是以古代哲学中的“生气论”和大地有机说为基础的,生气论是风水学的核心。“天地间只有一个气”、“万物皆成于气”的观念对其有深刻的影响,认为大地像人体一样,是一个充满生气的有机体,各部分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协调的。正像人体有经络穴位一样,大地也有经络穴位,有经络穴位的地方是生气连贯和生气出露的地方。在生气出露的地方,应保持生气旺盛,不得让地中生气散佚。

气:明代蒋平价在《水龙经》论“气机妙运”时说:“从始唯一气,莫先于水。水中积浊,遂成山川。”“气者,水之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内骨,惟荫所生之道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由此可见,风水学所论之气,有相互的唯物论色彩。气是构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它变化无穷。变成山,变成水,在天空周流,在地下运行,滋生万物。

风水学把气分为生气、死气、阴气、阳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气母等,认为不论是生者还是死者,只要得气,才能有吉兆。因此,传统家居环境文化的宗旨就是理气,即寻找生气。可以认为有生气之地应该是:避风向阳,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之地。

气。这个气不同于空气之气。近年来,射电天文学家研究结果提示,它属于宇宙间的微波辐射,也包括星体的电磁辐射。

气流。空气、氧气、气流。空气流动而成风。“气遇风则散”,这里的风指强风、烈风、大风、冷风,中医称邪风。所谓“风为送气之媒”,此处所指则为微风、和风、暖风。因而风水学强调要避开强风,求得微风。

光。主要是太阳的光。其实光的本质是电磁波,而光是肉眼可见的那一小部分电磁波(俗称七色光)。由于光具有波和粒子的两重性,所谓“波粒二相性”,所以光也是一颗颗粒子。

水。风水学中强调:“山环水抱必有气”,何以水抱必有气?原来,水最容易吸收微波。“气”遇水则界,水收拢了宇宙之气的缘故。

方位,即四正隅八个方位。

人体场。因人的性格、生长、祖居、运势而异。

“气”是风水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从云气、水气、烟气以及人的呼吸之气概括而来的,与生命有很大的关系。人身内之气保持生机和力量,使身心得以持续稳定,大地之气维持万物生长和代谢。风水学对“气”给予特别重视,并引出“天气”、“地气”、“阴气”、“阳气”、“风气”、“水气”,等成对范畴,实质就是追求人身的小宇宙之“气”与周围环境的大自然宇宙之“气”相协调、统一,以保证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平和,从而有能力获得生存和发展,所以,特别忌讳“死气”、“煞气”、“泄气”、“漏气”。这一点可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得到佐证。如《黄帝内经》中即把“邪气”的入侵作为人致病的外因之一。

这种对“气”的高度关注实在是中国古老哲学命题“天人合一”精神的实际体现和应用。

2.理论流派及其要点

风水学作为一种学问体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早在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便有了“重形势”和“重理气”的雏形;“枕山面水”实为“重形势”的表现,“面南而居”实为“重方位理气”的前兆。只是当时的人们是在不自觉中作了合乎逻辑的选择。

到了秦汉时代,风水学已有了一定雏形,相地方法开始有了形式上的差别。《汉书·艺文志》中所录的两部相地书——《堪舆金匮》和《宫宅地形》,分别是“气论”和“形论”的早期著述。前者归五行类,后世的五行相宅、五音相宅均与此有关;后者归为形法类,后世所强调相峦头形势便与此一脉相承。

唐宋以来,风水学的流派可分为两派。一是形法派。形法派讲形势、形法、峦头。一是理气派。理气派讲理气、方位、卦义、宗庙。两派不能决然分开,形法派也讲方位,理气派也讲形势,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1)形法派,又称峦头。形法派由江西人杨筠松、增文遄、赖大有,谢子逸等人创立。注重龙穴砂水和定向,杨筠松是形法派的宗师,撰有《二龙经》,又有《撼龙经》,都是讲龙脉、述形势的书。形法派认为:崇冈复岭,伤于太急;平原旷野,则病于散。观其变化,审其融结。意则取其静,势则取其和。没有多少忌讳,易于理解,流传较广。

此派承袭江西派之说,认为“气者,形之微;形者,气之著。气隐而难知,形显而易见。经曰:地有吉气,圭随而起,化形之著于外者也。气吉,形必秀润、特达、端庄;气凶,形必粗顽、欹斜、破碎”。这就在抽象的“气”与自然环境具体形态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只要认真深入自然形态便可知“气”之吉凶顺逆,从而推导选出佳地。

形法派的理论又分山川形式与宅形格式两类。前者指住宅外部视线所及甚至不能及的总的山川地势的配属,比如何方有山,何方有水、道路、坑凹等。其理论要点可归纳为所谓的“地理五诀”一龙、穴、砂、水、向。因此“地理五诀”常被风水学视为理论入门。它就是把自然环境要素归纳为龙、穴、砂、水四大类,根据这四大类本身的条件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决定建筑基址及位向的布置。所以对这四大类要素的考察和踏勘所构成的形法活动最主要内容。称为“觅龙、察砂、观水、点穴”。

①觅龙。在风水学中借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变化。因为龙善变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隐能现,能飞能潜。山势就像龙一样变化多端,故以龙称呼。

风水学以中国的四条大河划分龙脉,叫做三大干龙。长江以南为南龙,长江黄河之间为中龙,黄河、鸭绿江之间为北龙。三大干龙的起点为昆仑山。每条干龙从起点到人海又按远近大小分远祖、老祖、少祖,越靠近起点越老,越靠近海边越嫩。山老了无生气,嫩山才有生气,因此寻地当在少祖山寻,不要到远祖、老祖山寻。每条干龙又有分节,起一峰过一峡即为一节。为什么要分节呢?因为节数的多少与吉福的长久有关。如《天宝照经》中说:“节数多时宝贵久,一代风光一节龙”。

平地也有龙脉,其标志固然不如山地龙脉那么明显,但仍有踪迹可寻。它的标志是微地形和水流。“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地学简明》中张子微云:“中原平地及湖乡,行龙人地至难详。寻得龙来无穴下,茫茫阔远何相当。此名天平只看水,水绕弯环是穴中。若还舍水去寻穴,望望皆平无定踪。龙若逢水穴方止,无水难断去不穷。”

对龙脉好坏的看法,是审定山脉的长远,辨别山脉的大小兴衰如何。其审辨的方法是“以水源为定,放大干龙则以大江大河夹送,小干则以大溪大涧夹送,大枝龙则以小溪小涧夹送,小支龙则惟田源沟洫夹送而已。观水源长短而枝干大小见矣。”风水学认为,龙的贵贱基于龙祖山的远近,龙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根,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山脉来得绵远者,发富亦绵远,山脉来得短促者,发福亦短促。

应该看到,龙脉大致反映了我国的山脉走向,是古代先哲对中华地理的朴素认识,是千百年经验的积累。

“觅龙”,用现在的白话来说就是“寻找靠山”。清代叶九升在《山法全书》中指出:“龙者何?山之脉也……流行于地中,神秘莫测,故以龙神名之,状其妙也。”清代孟浩《雪心赋正解》曰:“龙者,山之行度,起状转折,变化多端,有似于龙,故以龙名之。”

风水学为什么要“觅龙”呢?就是指出要想寻找“藏风聚气”之处,就必须“以认脉为先”间接地从能完成此功能的龙脉上进行寻求。正如清代张凤藻在《穿透真传·序言》中所指出的:“然气不自成,必依脉而立,盖脉则有迹,而气本无形,所以气之法又以认脉为先。”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正如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所指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只是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图腾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此推论,龙也当和生殖崇拜有关,龙的原型乃为胎儿,而相地则是为了寻求利于生长发育的有生气之处,由于功能上的相互契合,故需“看龙脉”。同时,还认为最根本最深刻的原因还在于,自古以来山都是女性乳房的稳定象征,有些地方的山脉本身即名为乳山、奶头山;而乳房也称作乳峰。浑圆、丰满的乳房是女性哺乳的特征,以此来比喻有大地母亲营养丰富的乳汁哺育,可以更好地成长发育。

如何觅得好“龙”?

首先是寻祖宗父母,审气脉,别生气,分阴阳。

这里,祖宗指山脉的出处,亦即群山的起源之处,父母山即山脉入首处。山脊的起伏轮廓线为脉的外形,审脉时先粗观是否曲屈起伏,再细察山的分脊、合脊处是否有轮有晕,起伏有晕者则脉有生气,吉;否则为死气,凶。分阴阳即是考察山的向背。阴阳是一对极重要的范畴,可表征各种各样相对立的概念,不同的条件下说法相异,在此,形法将之简单化,对于一座山而盲,以南有阳光照射的山面为阳,朝北的山阴面为阴。对于住宅而育,以阳宅的正面(多为南面)为阳,背面为阴。而对于山和住宅而育,山为阴,住宅为阳。为了能“负阴抱阳”,房屋(阳)的阴面与山(阴)的阳面相对。虽是推衍之说,带有深厚的附会硬凑成份,却决定了房屋基址的位置以“山阳”为理想,从而使建筑获得良好的朝向与通风条件。茫茫阔远何相当。此名天平只看水,水绕弯环是穴中。若还舍水去寻穴,望望皆平无定踪。龙若逢水穴方止,无水难断去不穷。

对龙脉好坏的看法,是审定山脉的长远,辨别山脉的大小兴衰如何。其审辨的方法是“以水源为定,放大干龙则以大江大河夹送,小于则以大溪大涧夹送,大枝龙则以小溪小涧夹送,小支龙则惟田源沟洫夹送而已。观水源长短而枝干大小见矣。”风水学认为,龙的贵贱基于龙祖山的远近,龙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根,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山脉来得绵远者,发富亦绵远,山脉来得短促者,发福亦短促。

应该看到,龙脉大致反映了我国的山脉走向,是古代先哲对中华地理的朴素认识,是千百年经验的积累。

“觅龙”,用现在的白话来说就是“寻找靠山”。清代叶九升在《山法全书》中指出:“龙者何?山之脉也……流行于地中,神秘莫测,故以龙神名之,状其妙也。”清代孟浩《雪心赋正解》曰:“龙者,山之行度,起状转折,变化多端,有似于龙,故以龙名之。”

风水学为什么要“觅龙”呢?就是指出要想寻找“藏风聚气”之处,就必须“以认脉为先”间接地从能完成此功能的龙脉上进行寻求。正如清代张风藻在《穿透真传·序言》中所指出的:“然气不自成,必依脉而立,盖脉则有迹,而气本无形,所以气之法又以认脉为先。”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正如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所指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只是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图腾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此推论,龙也当和生殖崇拜有关,龙的原型乃为胎儿,而相地则是为了寻求利于生长发育的有生气之处,由于功能上的相互契合,故需“看龙脉”。同时,还认为最根本最深刻的原因还在于,自古以来山都是女性乳房的稳定象征,有些地方的山脉本身即名为乳山、奶头山;而乳房也称作乳峰。浑圆、丰满的乳房是女性哺乳的特征,以此来比喻有大地母亲营养丰富的乳汁哺育,可以更好地成长发育。

如何觅得好“龙”?

首先是寻祖宗父母,审气脉,别生气,分阴阳。

这里,祖宗指山脉的出处,亦即群山的起源之处,父母山即山脉人首处。山脊的起伏轮廓线为脉的外形,审脉时先粗观是否曲屈起伏,再细察山的分脊、合脊处是否有轮有晕,起伏有晕者则脉有生气,吉;否则为死气,凶。分阴阳即是考察山的向背。阴阳是一对极重要的范畴,可表征各种各样相对立的概念,不同的条件下说法相异,在此,形法将之简单化,对于一座山而言,以南有阳光照射的山面为阳,朝北的山阴面为阴。对于住宅而言,以阳宅的正面(多为南面)为阳,背面为阴。而对于山和住宅而言,山为阴,住宅为阳。为了能“负阴抱阳”,房屋(阳)的阴面与山(阴)的阳面相对。虽是推衍之说,带有深厚的附会硬凑成份,却决定了房屋基址的位置以“山阳”为理想,从而使建筑获得良好的朝向与通风条件。

其次是观势喝形。

对于“势”的说法颇多,最著名的有“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居乎粗,形在乎细”、“左右前后兮谓之四势,山水应案兮谓之三形”。可见势指的是群峰的起伏形状,一种远观的写意效果,形则指单座山的具体形状,近观写实景象。所谓“有势然后有形”,故“欲认三形,先观四势”。正反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察问题的特点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细。怎样观势?方法同样多而杂,有“寻龙先分九势说”即:

回龙——形势蟠迎朝宗顾祖如舐尾之龙回头之虎,第一龙;

出洋龙——形势特达发迹蜿蜒如山出之兽过海之船;

降龙——形势耸秀峭峻高危如入朝大座勒马开旗;

生龙—一形势拱辅支节楞层如蜈蚣槎爪玉带反藤;

飞龙——形势翔集奋迅悠扬如雁腾鹰举两翼开张风舞鸾翔双翅拱抱;

卧龙——形势蹲踞安稳停蓄如虎屯象驻牛眠犀伏;

隐龙——形势磅礴脉理淹延如浮排仙掌展诰铺毡;

腾龙——形势高远峻险特宽如仰天壶井盛露金盘;

领群龙——形势依随稠众环合如走鹿驱羊游鱼飞鸽。

观势还有五势说:

“辩五势,龙北发朝南来为正势;龙西发北作穴南作朝为侧势;龙逆水下朝顺水下此乃逆势;龙顺水下朝逆水上此乃顺势;龙身回顾祖山作朝此乃回势。”

不管采取什么方法,殊途同归,都是希望来龙要山势奔驰远赴,因为“势远形深者,气之府也”。而山之人首处则要山碧水环,左右盘旋以形成曲折的入口,显然是出于山区居民要避风的生存需要,同时也满足人的安全防御心理以及审美趣味。

所谓“喝形”就是凭直觉观测将山比作某种生肖动物;狮、象、龟、蛇、风等。并将生肖动物所隐喻的吉与人的吉凶衰旺相联系。实际上,这种隐味并非真的把山川比作动物,而是借助动物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比拟关系,由此确定人在自然界的居住位置。这种隐喻手法比较直接,既方便又合乎中国人特有的对特定动物的崇拜心理。因而流传极广,在江西、皖南等地所见的任何一本族谱的村基图上,都可发现“喝形”的痕迹。

对山形的吉凶判断还有许多方法,如赋予山形以特定的象征——五星,说、九星说等。五星者,金木水火土也,金头圆而足阔,木头圆而身直,水头子而生浪平行则如生蛇过水,火头尖而足阔,土头平而体秀。

在观察山形时,还好作拟人化的比喻,所谓“相山如相人”就是将山的各部分与人体的部位对应进行考察;“因龙首尾以辨肢足瓜鬣,因臂腕以辨腰脐液乳,因浅深以辨腹肠,因藏露辨以胃脏,因高下以辨颡角……盖有坐龙腕、镇龙脚,避龙爪……”还把山的轮廓线与“三才”(天、地、人)对应:“额为天,欲阔而圆;鼻为人,欲旺而齐;颏为地,欲方而阔。”自然与人的尺度相类,于是大自然成为一种通人性的有灵机体,有首有尾,有耳有手,并且按人的比例组合,这种比拟极为天真幼稚,却使一切都洋溢着生机。这种环境空间的有机观念与中国特有的“天人合一”、“以天地为庐”的宇宙观察密切相关。

再者察分合向背,分主客正从,主龙四周要有帐幕;

帐幕指主龙山之前后左右的小山,形法认为无帐幕则主龙孤单,所谓“真龙”应居中。“后有托的有送的,旁有护的有缠的,托多护多缠多,龙神大贵。”

②察砂。砂即主龙四周的小山,与帐幕同意。

黄妙应《博山篇》根据其前后的位置将砂分为侍砂、卫砂、迎砂和朝砂等。足知砂与龙之间存在着一种“主仆”关系,并且这种“主仆关系”与中国的宗法制度颇相吻合(图l-10)。

这种主仆关系和中国宗法制度中的官吏出门总有侍从跟随左右。轿前有人擎着一把标志其权力的华盖,两边则有手持军械的衙役为其喝道,以笔者之见,这也是借鉴风水学之察砂。

这里“砂”指的是主龙(靠山)四周的小山、高地或隆起之处,它们因位不同,黄妙应在《博山篇》中有着许多具体的叫法:“两边鹄立,命曰侍砂,能遮恶风,最为有力;从龙拥抱,命曰卫砂,外御凹风,内增气势;绕抱穴后,命曰迎砂,平低似辑,拜参之职;面前特立;命曰朝砂,不论远近,特来为贵。”正如这些名字所说的,这些护砂的职能即在于和主山之间是一种主仆、上下和尊卑的关系。正如《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所指出的:“主山降势,众山(指砂)必辅,相卫相随,为羽为翼……山必欲众,众中有尊,罗列左右,扈从元勋。”

在诸多的护砂中,位居穴位左侧的叫龙砂,又称上砂,位居右侧的叫虎砂,又称下砂。

通常,看砂时先认星体,即根据砂山的形体来判决吉凶,以尖圆方正呈珍贵之物类状者为吉,歪斜破碎似凶晋之器品者为凶。

在风水学中,对于阳宅来说,形法在观砂时还特别地注重左右护砂。且根据风的来向分为上砂、下砂。若风从右边来则右边之砂为上砂,反之为下砂。《阳宅会心集》卷上“阳宅总论”根据东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认为该地区最应注意上砂,要长、高、大。“盖收气挡风落头结构全赖乎此”。对于下砂在一里之内虽不可全无,但要低平,忌高大湾环,一里之外则便无所顾忌。这里同样出于避风、通风和回风等方面的考虑,可用简图分析之。

依此可体会到为什么有“青龙要高大,白虎不能抬头”的说法。

此外,对主龙之前的砂(山),则根据距离的远近分为朝向(远)和案山(近)。清代孟浩在《雪心赋正解》中将龙砂(上砂)和虎砂(下砂)比作人的两足,而聚穴之区比作“人的阴囊”,他说:“下聚之穴,如人之阴囊,两足即龙虎也。”有学者认为,将其看做是大地之母的两条腿,也许更全面、更准确。至于图中的龙砂、虎砂皆呈弯抱之状,也许和女性的骨盆较宽,两腿自根部就较开,并形成明显可见的鼠蹊沟,以致看起来略呈弯抱之状不无关系。这里再次证实了穴乃生殖崇拜的反映。这一形象的比喻,便可看到了一个理想的穴地,都必须有左右护砂保护,前方也不能是决然开敞的,而是有案砂、朝砂拱卫而成,从而形成一个挡风聚气的环境布局。

砂的层次越多越好,只有“层层护卫”,微微向内倾斜,看似有情,而且砂脚要有潺潺流水,缓流环绕,才称得上好环境。

砂的外观形态以肥圆正、秀实的看起来舒服为好砂;而斜臃肿及破碎的、直强的、狭逼的、低陷的、斜乱的、粗大的、瘦弱的、短缩的、昂头的、背面的、断腰的等看起来不舒服的为坏砂。

③观水。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水随山行,山防水去。故观水之要,以认龙察砂为准。水与山不可分离,故风水学中观水往比觅龙更为关键。

《博山篇》云:“凡看山,到山场,先问水……水来处是发龙,水尽处龙亦尽。”为什么凡看山要先问水的来去呢?因为山水往往相伴而行的,知道水的源头,也就知道了山的发脉,知道水的尽头,也就知道了龙的落脉。《周礼·考工记》中所说的“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关”,表明古代先哲很早就阐述了山水间的伴生关系。

山水本不分离,而水口和龙穴的关系比龙脉更为直接,所以“入山首观水口。”这是风水学相地之要诀。

水口理论在明代已十分盛行,清代的《地理大全》、《地理五诀》、《入地眼图说》、《阴阳宅》等书也都明确提出水口概念及其作用意义。如《人山眼图说》卷七“水口”节曰:“托长者曰:人山寻水口……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注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财用不竭。”由此知水口本有两种:一为水流入之处,一为水流出之所。对这两种水口的要求也不一样,前者要开敞,后者当封闭。即“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水处乃地之最低点,为众水的好去处,同时也多是聚落所在小封闭环境的入口。在平原地区,水口多为河口;在山区,水口多为山口。既然水口地处交通要道,位置如此重要,故人山应当首寻水口。

找到“水口”后,就应该结合察砂对龙穴左右两侧的三条水系即第一分(合)水、第二分(合)水和第三分(合)水进行踏勘。《葬经翼》称:“砂之湾者,水必湾;砂之秀者,水必秀;砂之走窜者,水必不收。砂水之形,实相比附者也。”因此观水就必须结合“察砂”。

接着便是观察水城,所谓水城指的是水的形局。先粗观大致;“凡到一乡之中,先看水城归哪一边,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即是说村落要定在水环抱的一边,亦即水的隈曲的一边,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油位”。

再接着便是审理水的具体形态。“若方圆平正有澄凝团聚之形,无歪斜倾泻之患,则水法便是七八分好了”。

至于水的流向则以由西向东流为最妙,显然又是从中国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大的地形地貌特点推衍而出的。

事实上,一个好的环境,都少不了水的作用。水一方面是气候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影响着区域内的土壤、植被,最终影响着小区域的景观生态。作为居住地,水又是生产、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因此,传统的古村落都特别注重水口的选择,把水口作为出入的要道、园林的借景以及村落的标志,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环境。正因为水的重要性,因此传统民居都十分讲究宅前有水,宅前无水的则开挖水塘。通常认为:“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宅前开塘的功用还表现在便于生产、生活等方面。

孕期的胎儿生活在母体的羊水之中,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在风水学中,对水极为重视;除了“水口外”还要结合察砂勘察龙穴左右两侧的三条水系。

④点穴。阳穴的穴指的是住穴所立之基,称作阳基。点穴便是确定阳基的范围。

风水学中的穴位类似中医针灸学中人体的穴位,是“取得气出,收得气来”的地方,正如人体的穴位与经络相通一样,风水学中的穴位与龙脉的生气相通。要感受到龙脉的生气,就必须找到真穴。根据风水学所强调的胎息孕育的原理可知,应以大地为场所,以人体为范式,进行穴位的选择。穴的原型又是象征“生生之根”的女阴为本宗。点穴在风水学中是最关键的一环,看过龙脉和明堂后就要点穴,点穴错了则一切枉然。故有三年寻龙,十年点穴的说法。《玄女青囊海角经》卷三《点穴》云:定穴之法如人之有窍,当细审阴阳,熟辨形势,若差毫厘,缪诸千里,非惟无福荫祜,抑且酿祸立至,可不慎欤尸点穴,首先是看山川,称为看龙,龙要真。所谓真就是山川朝向着穴地,若人依偎有情状。其次要得气,《海角经》云:“点穴无他法,只是取得气出收得气来,便是妙手。”什么是气,实际上就是有利于发展变化的生机,是物质因素,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属于抽象的概念,“气不和,山不植,不可扦”、“气未止”、“气未会”、“气不来”、“气不行”、这些都不是单纯地指空气、土壤。

穴场讲究“藏风、聚气”为生态的最佳格局。认为高垅之地“藏风”,要特别防止生气散荡,其途径是要求周围的山川形势环抱紧簇,从而达到“聚气”和“避风寒”的目的,形成所谓的“穴暖而生万物。”穴场周围的水流,应能阻止生气的散失,即所谓的“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水口紧锁严实,而不直冲,是为了关住生气等。总之,高垅之地是靠环境形势来“藏风”、“聚气”,而平旷之地是靠水龙来“聚气”的。

“穴”是最富生气之处;“点穴”不仅是相地的结尾,更是它的高潮,风水学的象征意义在这里达到最为集中的表达,也是“大地为母”和“女阴崇拜”的具体展现。清代黄妙应在《博山篇》中曾含蓄地用‘圈’来代指女性的外阴部,认为:“天下道理,阴阳五行,不离一‘圈’。这一‘圈’者,生死之窍。天地之间,有小的‘圈’,有大的‘圈’,认乃此‘圈’,处处皆‘圈’。偈曰:白玉团团一个‘圈’,乾旋坤转任自然。谁知”圈“内百般趣,便是人间行地仙。”“这一‘圈’,天地‘圈’:圆不圆,方不方,扁不扁,长不长,短不短,阔不阔,尖不尖,秃不秃,在人意会,似有似无,目自然‘圈’也。阴阳此立,五行此出。‘圈’内微凹,似水非水;‘圈’外微起,假砂非砂。”明代缪希雍在所著的《葬经翼》中画出的穴形图和清代孟浩在《雪心赋正解》中画出的穴形图中都极为一致的表示了颇似女性的阴部。比如:

化生脑——为主山之前的山麓隆起,它“自圆顶隐隐而下,复起微突。”其原型为女阴之阴阜。

八字水——因龙穴位于带有化生脑的主山正前方,因此两水落到主山后,就应当自沿山坡向穴之两边分流,故称之为“分水”,又因其形状恰似“八”字,故也名“八字水”。分水(八字)有三:位于穴后最近的水路为“第一分水”,即“小八字”;靠近主山至龙脉所交的水路为“第二分水”,即“中八字”;离穴最远的叫“第三分水”即“大八字”。

圆球——位于化生脑之下,葬之上的隆起部分,其原型为阴蒂。

蝉翼——又名暗翼,指“第一分水”和“第二分水”间的两股细砂。由于此砂暗藏不明,隐约可见,形如蝉翅,故名蝉翼。

明肩——“第二分水”内侧的两道明砂。

葬口——即穴口

太极晕——位于葬口之中。

明堂——穴前注水之处,如君子之殿堂,以受朝贡。根据离穴的远近不同,明堂分为大、中、小。“小明堂”位于葬口之下,它平坦窝聚,可容一人侧卧,是第一合水的汇聚处,孟浩的《雪心赋正解》称:“所注虾须、蟹眼之真水,犹如母血藏聚,滋养胎气,故穴得此而成,气得此而聚也。”中明堂为第二合水的汇聚处,它位于龙虎砂之内侧,故也称“内明堂”。大明堂为第三合水的汇聚处,由于其位于龙虎砂之外侧,故又称“外明堂”。

综上所述,由化生脑、八字水、圆球、蝉翼、明肩、葬口、太极晕以及明堂所构成的穴形图,完全是一幅“女阴象征”的超现实主义的“人体图”。

阳基与阴宅之穴迥然不同。总的说,阳基“喜地势宽平,局面阔大,前不破碎,坐得方正,枕山襟水,或左山右水”。通常阳基又与明堂合而论之:“阳宅之穴场,宜铺毡展席,明堂宜宽畅大聚,案山宜远,分合宜宽,盖铺展则穴场阔大,宽聚则容纳百川,案山远则土牛唇厚,分合宽则界水不缠身”。这里的明堂即阳宅大门之前方的范围。《地理五诀》卷一“地理总论”中对明堂的定义是:明堂“乃众砂聚会之所,后枕靠,前朝对,左龙砂,右虎砂,正中曰明堂。”

这种对阳基的要求实际是出于一种“环境容量”的考虑,却限定了阳基的基址形状——扁矩形,而忌纵深方向长的狭长形。此外对于穴位还要“龙首当镇,龙尾当避”,故中国山地村落的建筑群多布置于半山腰或近山脚处的中心部位。

有趣的是形法派理论还附会礼制观察,对上述几大要素设立“三纲五常”的审理标准,所谓三纲即“一曰气脉为富贵贫贱之纲;二日明堂为砂水美恶之纲;三日水口为生旺死绝之纲。”五常即“一日龙,龙要真;二日穴,穴要的;三日砂,砂要秀;四日水,水要抱;五日向,向要吉”。这其实是对形法理论的提要式总结。

伴随上述四大内容往往还有望气、尝水、辩土石等事件;

望气。即望山川所升之气,以辩其龙之结作也。

风水学认为太祖山之上,于夏秋之交、雨霁之后、丑寅之时,必有上升之气,宜于此时望之。“气之发从山巅,直起冲上,下小上大如伞,此为真气,若横于山腰者,乃云雾之气,非真气之发也。气清奇者贵,肥浊者富,端正者出文。偏斜者出武”。善望气者还能辩出气的色彩,以赤黄色为上,青白黑色次之。

尝水。品水味可知地脉之美恶,故有尝水之法。

风水学的作法是:平阳平冈地区尝其涧以及井泉,高山地区则尝其溪涧水。水的味以香为贵,若带酸苦则为不吉之地。另外,还对水的色、温有所考察,喜清忌浊,冬宜温夏宜冷。的大成,然而说法繁多,单就“五行”而言就有老五行(又名正五行)、双山五行、小玄空五行、洪范五行、宿度五行;其实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的不同关系排列。而八卦又有先天八卦、后天八卦,谈六十四卦则有方卦、圆卦,至于阴阳二气更八静阴静阳、红黑阴阳等等;真是晦涩难懂,令人眩惑,尤其一圈又一圈的一时难识的字、数更让人望而生畏,使其神秘气息更浓。

①罗盘的构造。罗盘的类型亦是数不胜数,有的只有二三圈,有的则多至四十几圈,对于罗盘的分类,王振铎先生认为如果以制造地域划分有沿海与内地两大式,前者如福建之漳州,广东之兴宁,后者如安徽之休宁,江苏之苏州,可窥见罗盘盘面之复杂。

但是,深入分析并将之简化,罗盘的基本框架不外乎三盘三针,其余的则是些微调辅佐的数据。

正针——天池内浮针所指南北方位即磁极子午,理气派里用此针“格定来龙”,起指南针功用,测定山的具体方位;

缝针——二十四山方位向左错开半格,即指臬影子午;

中针——二十四山方位向右错开半格,指北极子午。

正针与缝针错开半格实出于对磁偏角的校正。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磁针所指南北,非地理之子午线,其间存在着一个角度即地磁偏角,此偏角之值各地不同,随时亦有微小差异。但风水学却凭直觉来解释这一现象,如《罗经会心集》以为:“盖针体属金,虽经火练,终不能胜南离真火之气,因避真火之气,故不能指其正位而偏于左,乃五行之气使然”;《罗经会要》卷一则解释道:“古人春分之日,树八尺之臬,以测太阳出入之景表而定东西。再架十子线以分南北,四正定而八方之正位皆得矣。圣人以不便民用,仿元女针法,制土圭代之,即罗经也……然天之气与地之气常略参差,臬所测较浮针而偏丙,于是适其变,立内、处两盘,以浮针所指之子午日正针,臬所测值壬子丙午之间日中针”。大概因为直观看来指南针(浮针)所测之南北是基于地球上的方位故曰地盘,而臬影所测之南北是基于天上太阳的光影,故称天盘。而北极之子午则称为人盘以示与天、地盘相呼应。用五行之气、天地之气解释磁偏角有其简单幼稚的一面,而且容易发生如《罗经会要》那样的错误,但天、地、人盘之设却颇有科学道理与哲学哲理,蕴藏着人们对地磁偏角与人体的某种心理、生理联系的认识及处理。是中国哲学的天、地、人合一思想在风水学中根据罗盘天池内磁针的晃动情况判断地质的优劣及有无“杂物”在旁。

②罗盘的功能。罗盘的意义不仅仅止于它的一些带有哲理的经验总结,还在于其建立模式系统的逻辑思想,罗盘具备模式的基本功能:

a。时空合一,是宇宙图案的移写,并把宇宙分成天、地、人三大关系,在这三大系统之间通过气、理、数、形等建立类比关系,并以此判断三者是否协调,为各式各样的状况提供了共同的准则要素;

b。一圈又一圈的表达方式,较简洁地提供了数理的内在涵意和哲学的辩证思想,在新的情况下,又出现新的内外相联的统一整体性;

c。使人们能对营建的过程或结果进行预测,为推算各种不同结局的概率提供依据,与现代的模糊数学方法相类似。

③罗盘的应用。从本质上看,风水学产生于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其理论来源于观察自然和改造自然地理环境的实践。从形式上说它发端于卜宅这一带有巫术内容的活动,而继之面世相宅活动又使它充溢着科学的经验。再以后的发展是弥漫着阴阳五行的吉凶气息,传说纷纭,却终未离开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发展轨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a。与天文学、地理学及哲学关系尤为密切:如天学文的天干、地支、二十八宿、十二舍、七曜;地理学的地形、地貌知识,哲学里的阴阳、五行、气说、八卦、“天人合一”等等,构成了风水理论的主骨。可以说没有中国的天文、地理与哲学,就没有风水学。而风水学又是这些学科在建筑上的实际应用。

b。与时代合拍:当汉代以五行学说为主时,理气派流行的是“五音相宅”的“图宅术”;而宋代之后,随着道家、宋明理学对八卦的深入研究,又建立起阴阳、八卦、九星系统,出现了以《八宅周书》为代表的学说。

c。与中国的宗法礼制并行不悖。随着中国宗法制度的日臻坚固,传统家居环境文化也建立起许多“礼”的秩序。

自晋之后,风水学便在中国盛行,特别东南地区以江西与福建为中心发展更快,并形成了形法与理法两大派系。形法,其实就是考察建筑四周的水土结构以及建筑本身的布局安排;理法则是从时间和空间上考察人体与地理气候、地极磁波变化的关系。这两大派系长期左右着山清水秀的东南方域,使数千万的普遍人产生了执着的追求以及希望与寄托。从而在客观实际上限定了中国东南地区传统建筑的定型格局,装点了连绵的河山,使中国东南部的文化景观呈现出独特魅力。

④罗盘的用法。罗盘在风水学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无论是龙脉的来向,还是房屋的坐山朝向等都离不开罗盘。罗盘的操作方法比较简单,若要知道某穴或某宅的生旺方向(吉方),便将罗盘置于某穴或某宅的适中位置(单宅置于天井正中,两进以上置于大门与二门之间的院正中)。为使罗盘水平,通常将罗盘放在一个有三寸厚的米盘上。在正式测定位向之前,先要清除周围金属物,以免影响磁针的正确指向。

测向的方法是:用罗盘(托盘)正中的红线对准假定的某个方向,再转动罗盘,使磁针与天地海底线(罗盘上的南北磁子午线)平行,再看红线在圆盘上指的是什么字,最后根据罗盘上一系列原理推知所定方位的吉凶。若为凶,则要继续调整罗盘红线,直到吉利为止。测定龙格、穴位、房屋朝向、开门放水方向、水口方向均依此法。

⑤罗盘解意。罗盘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是一个集天地、阴阳、四时、八卦、五行、天象、地祀、山川、方位等内容于一体的文化载体。它试图解释地磁、地磁偏角与方位、四时、气理之间的关系,解释地磁与人体生理、心理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使天、地、人三者协调一致的某种内在机理,其出发点是好的,只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局限,在得出客观可靠的科学结论之前,无可避免地容易把人引向了一种主观的境界。今天的人们仍在探索“天、地、人”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与古人的目标没什么两样,然而其探索的形式和方法远远超出了传统罗盘上的“层面”。

3.明堂

《大戴礼·明堂篇》记载明堂是为明了诸侯尊卑而设,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据说,明堂是天子理政、百官朝见的场所。风水学把明堂作为穴前之地。明堂有内外之别,凡山势缓和,平平结穴,龙虎山环抱、案山当前,就称内明堂;内明堂之外为外明堂。明堂的中间是平地,四周有山,这些山是左青龙、右白虎,又有捍门、华表、辅弼等山,明堂内有弯曲之水,水的出口为水口。明堂内还有田园、树木。

明堂实际是人们的居住空间,大到都市,小到村落,其四周都有互相联系的自然环境。选择适合于人们居住的外环境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当利用明堂理论为城市和村镇的建设服务。

4.阳宅

生者为阳,死者为阴,故生者所居为阳宅,风水学认为,阳宅需要有生气,家庭才有旺象。因此,需要纳气。一方面吸收地下生气,另一方面从宅门纳气,于是,就得选好地址和房门朝向。按照五行观点,气有生克,方向也有生克,只要避免克方,阳宅就可得到吉祥。

阳宅的基本原则是背山面水,即以山为屏蔽,阳宅立于山脚偏上处,宅前有水流,有宽平的场地,视线开阔。最好是有茂密的林木、便利的道路、宅前为南、宅后为北。宅东西有如双手环抱向胸口的山。那么,这就是最佳的选址。

宅与宅之间要整齐,大小、高低、进退适中。宅内布局要方正,大门与内门要稍稍错开。宅舍应与人口成正比。厕所、灶房应置于下风处。天井和围墙都要有一定规格。水井和池塘的位置要选好,使人用水方便,又不至于淹溺。

由此可见,阳宅问题大有文章可做,完全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我国古代没有阳宅建筑学,而风水学中的阳宅理论和实践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值得认真总结,并加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