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海洋知识篇》(下)
34728100000014

第14章 世界之最(3)

面积138.3万平方千米。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盛产鳕、鲱、白鲑等鱼。

最长的海峡——莫桑比克海峡

莫桑比克海峡位于非洲大陆东南部和马达加斯加岛之间,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全长1670公里,是世界最长的海峡。

据地质学家研究,大约在1亿多年以前,马达加斯加岛是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的,后因地壳变迁,岛的西部下沉,便形成了这条又长又宽的海峡。此海峡平均宽450公里,北端最宽。处达960公里。大部水深2000米以上,最深点为3533米。莫桑比克海峡既宽且深,能通巨型轮船。从波斯湾驶向西欧、南欧和北欧的超级油轮,都是经由这条海峡,再过好望角驶往目的地的。

莫桑比克海峡两岸岸线平直,有非洲南部第一大河赞比西河注入。海峡南口有印度礁和欧罗巴岛,北口有众多的岛屿和珊瑚礁。海底及大陆架有大量重砂矿。鱼产主要有鲔鱼、沙丁鱼、鲨鱼和比目鱼等。

最大的海水鱼

1919年在泰国湾内捕到一条鲸鲨,体长17.7米,重量约40.5吨,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条鱼。鲸鲨是鱼中之王,它那庞大的体躯,仅次于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这样大的鱼,小木船遇到它,得退避三舍,不然的话,难免翻船。

鲸鲨的长相颇为特别,与其他鲨鱼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鲨鱼的嘴在头部腹位,而它的嘴在头的前端;它的鳃也与众不同,鳃弓具角度鳃耙,相互交叉结成海绵状过滤器;背部两侧灰褐色,散布许多白色或黄色斑点,体侧自头后到尾柄有白色或黄色横纹30条,每侧还有2条显著的皮嵴,眼小,鼻孔大,一副怪模样。为大洋性的鲨鱼,常成群结队游于水面,有时洄游到近海。我国南海、东海、黄海均有发现。鲸鲨的胃口是很大的,张开大嘴巴,通过鳃滤出水中的小鱼、小虾和浮游生物,然后吞下肚去,一顿要大量的小鱼、虾和浮游生物。饱食后常懒洋洋地浮在水面晒太阳,人们常常趁机将它捕获。它的肉并不鲜美,可制鱼粉和药;肝可制鱼肝油;皮可制革,故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在将近250种鲨鱼中,多数种类齿利性凶,游泳迅速,在海洋中横冲直撞,肆虐其他动物,有时还袭击人,但鲸鲨尽管是个庞然大物,却性情温和,无危害,只要不伤害它,它总是很有“礼貌”。据记载,国外还有潜水员骑在它的背上遨游海洋的。

最大的章鱼

章鱼与乌贼的形状很相似,只是乌贼头上有5对足(或称腕足),而章鱼为4对,故俗称8爪鱼。

章鱼的脑已相当发达,可说是“海洋中的灵长类”。它那灵巧的腕足能搬运石块、贝壳、玻璃等“建筑材料”以修造自己的房屋,建设海底“都市”。

受过训练的章鱼,竟有认记主人的能力。更有趣的是章鱼还有对器皿嗜好成癖的习性。法国潜水家库斯托和久马曾在距马赛不远的海底,发现一只古希腊时期的沉船,货舱中有许多盛酒用的双耳瓶,几乎每个双耳瓶内都有1只章鱼。小章鱼常把牡蛎、海螺的贝壳作为栖身之地。上世纪初,希腊、日本的渔民大量捕捉章鱼,意在利用它的奇特习性来打捞沉没在海底的贵重陶瓷器皿。

章鱼的每只腕足上密集着大小不一,约100来只吸盘,能将猎物紧紧吸住,因而被认为是它们最可怕的武器。传说中常把章鱼描绘成凶残的海怪。

著名的法国作家雨果在他的《大海的劳工》一书中,把章鱼刻划成“一具有形体的恶魔,将会把人拖住吸干”,其实哪有如此毛骨悚然的情景。居住在大洋洲吉尔柏特群岛的土著,往往利用章鱼的脑就在两眼之间表皮下的特点,二人一组,一个作饵,另一个对准它脑部用牙咬把它杀死。当然,在这生死关头,必须配合准确,一瞬不差。

迄今已知的最大章鱼是普通的太平洋章鱼,潜水员们热衷于和这些大动物进行搏杀。1973年2月18日,潜水员海根在华盛顿州的夏胡德运河18.3米深处,用单手以“角力”方式捕捉了1只章鱼,其腕足展开后的半径是7.8米,重达53.6公斤。另有一则报道说:“1896年11月,美国佛罗里达州圣奥古斯丁的海滨,曾发现一堆重约6~7吨的海生动物残骸。经华盛顿美国国家博物院化验,直到1970年才确定那堆残骸是大型章鱼的遗体,估计腕足张开可达61米”。人们也许在感叹章鱼之大以外,更要感叹获得这一化验报告的时间之长了!

最毒的鱼

毒鱼可分为有毒腺的鱼类和有毒鱼类,前者又可称为棘毒鱼类。世界上最毒的棘毒鱼类是毒鱼由科鱼类。它们相貌丑陋但色彩艳丽,是爱打扮的丑八怪。

生活在印度、太平洋的热带水域中。其中最危险的要算是毒鱼由,它有一个很大的毒腺,通过其背部的13根耸立的背棘来放毒,使受害者在6小时内即毙命。它有一个第二呼吸系统,所以它在离水情况下,还能存活10小时以上。它那坚韧的刺能够刺穿胶鞋底和皮肤。但尽管如此,鱼由鱼也有它们的天敌,成鱼有时会被鱼工鱼吞吃掉,幼鱼则常成为大海螺的美餐。

世界上最毒的有毒鱼要算纹腹叉鼻鱼屯。1774年有位叫詹姆斯·库克的船长在他的航海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那天他的助手从当地土人那儿买了条鱼,样子有些象翻车鱼,脑袋又大又长又丑陋,由于时间很晚了,所以只做了鱼肝和鱼子尝尝新,但在早晨3点就发生了中毒症状,头昏脑胀,四肢麻木,另有一头猪则因吃了鱼内脏而死亡。这就是一次世界上最毒的有毒鱼——纹腹叉鼻鱼屯中毒的记载。这种鱼分布于红海和印度、太平洋海域,它的卵巢、肝、肠、皮肤、骨甚至血液中都含有一种神经毒素——鱼屯毒素。研究人员还发现:鱼屯毒素的毒力与生殖腺活性密切相关,在繁殖季节前达到高峰。如果在这个季节中不慎吃了这种鱼,2小时内就可能死亡。鱼屯中毒或称河豚中毒是海洋生物中毒中最剧烈的一种。

最大的蟹

分布在日本东京湾和千叶县以南的太平洋沿岸的日本高脚蟹,生活在半深海中。这种底栖大型蟹类,体呈紫红色,头胸甲形似葫芦,长40厘米,宽33厘米。螯足细而长,雄的螯足长2米余,雌的近1米,若把左右螯足敞开,相距可达到3米以上。它是迄今所知最大的蟹。这种蟹是日本的特产,产量高,肉质洁白,味鲜肉嫩,富有营养,经济价值高,每年加工的蟹肉罐头销往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

每年春天4~5月间,是繁殖季节,它们漂游到水深60~100米的浅海底上,雌雄彼此寻找合适的配偶,一旦物色满意,雄蟹彬彬有礼地伸出长而有力的大螯紧握雌蟹的大螯长节,它们“握手”时间有长有短,长的可达3~8天。在“握手”的几天中,它们不活动也不摄食,雌蟹趁此赶快脱壳,这时雄蟹自行松“手”相互暂且离开。脱壳完毕,雌蟹蹲伏海底,展开腹部与头胸甲成垂直状,准备产卵,雄蟹则再度凑近,当雌蟹大量排卵时,雄蟹立即对排出的卵授精。受精卵附在雌蟹腹肢上发育。刚孵出的幼蟹形状与它们的父母完全不同,它们行浮游生活,以浮游生物为食,从幼蟹到成蟹,要经过多次变态,生长速度甚快,幼蟹到后期,开始移向深水,最后回到半深海定居。

最凶猛的海兽

虎鲸是世界上最凶猛的海兽。它体长可达9米,背中央有一个三角形的极大背鳍,高度达30~40厘米,起舵的作用,或可作为进攻时的武器。它的上下颌每侧生10~13个尖圆锥状大而有力的牙齿,这是掠杀其他动物的强大武器。虎鲸是群居性的海兽,常以三四头小群或三四十头大群进行集体捕猎。

据1979年4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科学家在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亚海区,发现一群约30头虎鲸围猎一头长约18米多的幼蓝鲸,其情景与陆地上群狼围猎鹿十分相似:“你一口,他一块”,把一块块的鲸肉和鲸脂从这头蓝鲸身上撕下来,集体美餐一顿。这种极为难得的镜头,摄影师已经记录下来了。

这群虎鲸在围袭蓝鲸时似乎有分工的。一些虎鲸在它的两侧,就象要管住它;两头在前,两头在后,以阻止它逃跑;另一些好象是要迫使它沉在水下,不让它露出水面呼吸;还有一些在它的腹部下监视,以防止它潜水溜走。

这场围袭战,从下午1时开始,经历了整整5个小时,战线长达20海里,形成一条血河。到下午6时,这头蓝鲸已是遍体鳞伤,鲜血淋淋,看上去已活不长了。

虎鲸在海洋里,除了围猎蓝鲸外,还猎食其他海兽、大型鱼类和企鹅等动物。曾记载,在一头长6.4米的虎鲸胃内,有13头海豚和14只海豹,这样凶暴和残忍的海兽,难怪人们称它为“海上霸王”。

但是,经过驯养的虎鲸,会变得性情温驯,极富有智慧,作出各种精彩的表现,成为人类的朋友。

最懒的鱼

海洋里有一种鱼,叫鱼印鱼,或称印鱼,是鱼中懒汉。它既想涉足重洋,又不肯出一点力气,总是千方百计寻找机会依附在别的动物身上或船只底部,进行“免费”旅行。

鱼印鱼之所以能免费旅行,主要是在它的头部生有一个特殊的吸盘,借以吸附在鲨鱼、鲸鱼、海龟等海中动物的腹部,有时附着在船的底部,跟着它们不花分文周游海洋。当它到了饵料丰富的场所,就离开“主人”,横冲直撞地去觅取食物,直至果腹后,再去寻找新的“主人”,进行新的旅行。鱼印鱼这样做,既可以不费丝毫的力气到达有丰富饵料的海域,得到美味可口的食物,又可以避免敌人的袭击,还可以乘“主人”捕食之机捡得一些残余食物充饥。

鱼印鱼的身体延长,长达80多厘米,长得漂亮,通体黑褐色,具两条白色纵纹。头扁平,口大。它的吸盘是由背鳍转化而成的,其形状似印章,因此得名。吸盘的构造相当复杂,由许多横板构成,吸附时横板竖起,形成一系列的真空室,因而就吸住了他物。太平洋中的一些岛屿上的渔民和非洲桑给巴尔岛上的渔民,常利用鱼印鱼捕捉海龟和大鱼。

方法是这样的:渔民把绳子的一端拴在鱼印鱼的尾柄上,发现海龟或大鱼,立即抛出鲫鱼,鲫鱼很快就吸住海龟或大鱼。一旦被吸住,休想逃脱,只得乖乖被俘。据测定,鱼印鱼吸盘的吸附能力是很强的,一条60厘米长的鱼印鱼,就能承受10千克的拉力,所以一般要把它与被吸物分开是不容易的。但也有一个窍门,只要把它向前滑动一下,就很容易拉开。

最大的淡水鱼

最大的淡水鱼,当推鲟鱼。它体型庞大,一般体长都在2—3米以上,体重200—400千克;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以上,体重1000多千克。

从进化角度看,鲟鱼是世界上古老的鱼类。它的骨胳大都是软骨质,并有残余的脊索,但它的鳞尾却是坚硬的骨板,故有软骨硬鳞鱼之称。鲟鱼的头部略呈三角形,吻部长且较尖。口下位,比较大,有2对触须。体表有5行菱形的骨板,每个骨板有一个锐利的棘,其他部位裸露,皮肤粗糙。尾巴歪形,上叶长而尖,下叶粗短。背部灰褐色,腹部银白色。体型与其他淡水鱼类有着显著的区别,但与海产的鲨鱼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鲟鱼的行动笨拙,性情孤僻,不喜欢集群洄游,终年在江河的中、下层水域中过着寂寞独居的生活。但在刮风涨水的时候,它会显得特别活跃,掀起阵阵波澜。它们平时大都栖息在两江汇合处、支流入口处和旋涡处。因为这些水体饵料丰富,可过富足的日子。

这种鱼的经济价值甚高,其肉质丰厚,细嫩多脂,肉味鲜腴,营养丰富;它的卵尤为名贵,为人们所喜爱;它的膘和脊索可以制鱼胶。捕获一条大鲟鱼,好比杀一条牛。我国长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皆出产鲟鱼,大有发展人工养殖的前途。

飓风

海洋上破坏力最强的风暴之一的飓风,曾经被认为是海神发怒的最有力的证据,正是气候和海洋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过去的几十年,海洋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已经让我们能很好地了解到飓风是在何时何地怎样形成的。

当风速超过每小时120公里(74mph)时,风暴则形成了飓风、台风或者是旋风。飓风一词来自于Hunraken,玛雅族的风神,被用于描绘发生在大西洋和东太平洋靠近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海岸的暴风雨。在澳大利亚北部及印度洋,海洋中相同的旋涡式的暴风雨被称作龙卷风,来自于西腊语kykloma,意思是“盘绕的蛇”。在太平洋西北部,它们被称作台风,来自于中国短语daaih-fung,意思是“大风”。尽管他们有不同的名字巳发生在不同的地方,但是这些暴风雨都是在同一源头——海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