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普知识百科全书——《农业园艺知识篇》(上)
34723300000009

第9章 现代化农业(1)

构建新时期的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

历史上,我们的祖先曾经用双手建造起一座世界罕见的万里长城,为人类文明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在当代,我国政府为根治西北、华北、东北广大地区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1978年,国务院决定再用我国人民的双手营造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工程——“绿色万里长城”,即“三北”防护林。

“三北”防护林体系,其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四五百个县(旗),绵亘7000余公里,初步规划第一、二两期工程完成后,造林面积将达到18亿亩。

我国是世界上少林的国家,“三北”又是森林分布最少的地区,森林覆盖率只有4%。森林植被少,生态失去平衡。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内有1亿多亩农田、几亿亩牧场,受到风沙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长期徘徊,产量低而不稳。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据有关部门测定,每年流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有70%~80%来自这一地区。“三北”地区燃料、饲料、肥料和木料都缺,群众生活困难。因此,在这一地区建设“绿色万里长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兴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为了在我国北方逐步形成一个绿色综合防护林体系,使“三北”地区永受裨益。经过近8年的奋战,在保护好现有森林的基础上,到1985年新造林保存面积已达到9000多万亩,超过计划任务1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从4%提高到59%。“三北”防护林体系的营造,从实际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网、片、带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相结合,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相结合的办法。因而,不少地区新造起来的林子已初步获得效益。现在,“三北”万里风沙线上和黄士高原水土流失地区,已有12亿亩农田和牧场得到林网保护,1/3的县农业生态开始向良性循环转化。据有关方面的专家估算,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内每年获得的经济效益达25亿元。

“三北”防护林建设第二期工程计划造林和封山育林育草9000多万亩。1990年,这座“绿色万里长城”全部建成,已构成我国北部庞大的生物屏障,为世世代代子孙造福。

世界第一流的盐渍土改良

1985年5月中旬,农牧渔业部部长何康在北京举行的国际盐渍土改良学术讨论会上宣布:我国改良盐渍土的工作已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我国盐渍地比较集中的黄河、淮河平原,耕地中的盐渍地已由解放初期的5000多万亩减少到3000万亩左右。这些地区土壤得到改良以后,粮、棉总产量和农民人均收入均有大幅度增长。

我国有盐渍地4亿多亩,都分布在北方,其中的1亿多亩是农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由于北方地区土壤母质含盐,年蒸发量又大大超过年降雨量,以致地下水随土壤毛细管上升,将盐分积聚起来,这就是盐渍土的主要成因。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盐渍土的改良,先后多次组织科学技术人员对我国盐渍土进行认真考察,并且分别类型,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措施(灌溉、排水、冲洗等)和农业措施(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轮作、种植耐盐作物、地膜覆盖等),加强对水、盐的观测预报工作,摸索出一套综合治理盐渍土的有效办法。以山东省禹城县为例,过去该县有盐渍地3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3。

据该县县志记载,在南北庄、盐池村一带,五谷不生,居民终年穷困,多以熬盐为生。解放初期,粮食亩产量仅百斤左右。每年吃国家统销粮三四百万斤。从1966年开始,国家科委在这里以南北庄为中心建立了有11万亩的改盐实验区。以后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山东农大的帮助下,制定了以井灌、并排、平整土地、增施有机肥料、植树造林等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先后打井1100多眼,开挖排盐沟1150多公里,植树500多万株,使盐渍地得到了初步治理。1984年,该县粮食平均亩产达到1100斤,产皮棉162斤,比建实验区前增长10倍;人均收人850元,为过去的11倍。

1973年6月,北京农业大学的讲师遵照周总理关于改良盐渍土的指示来到河北省曲周县,辛勤工作12年,终于找到治理盐渍地的“药方”。他们实验区的中度和重度盐渍地由67%下降到7%,全县20多万亩盐渍地基本得到治理。

对黄淮平原这样一个属于半湿润季风区的盐渍上,究竟该如何治理,在世界治盐渍土史上也还是一个难题。这个难题在我国已初步得到解决。

1985年5月,来自14个国家的20多位世界知名土壤学家,到曲周县考察盐渍士的治理工作,一个个翘起大拇指连声说好。国际土壤学会副秘书长、著名土壤学家萨博尔奇教授郑重宣布:“中国盐渍土改良工作是世界第一流的!”

前景可观的食用菌研究和栽培

我国是世界上研究和人工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解放以来,食用菌栽培业发展迅速。到1980年全国鲜菇产量已达10万吨左右,蘑菇罐头的出口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香菇、毛柄金钱菌、草菇和银耳等在我国古农书中早有记载。

我国香菇栽培的经验也很丰富,王祯《农书》中写道:“……取向阴地,择其所宜木,枫、楮、栲等伐倒,用斧碎砍成坎,以土覆压之。经年树朽,以蕈砍坐刂,匀布坝内,以蒿叶及土覆之。时用泔浇灌,越数时则以拯击树,谓之惊蕈。雨露之余,天气蒸暖,则蕈生矣,……采之讫,遗种在内,来年仍复发……”

草菇在世界上只有东南亚各国有栽培,而东南亚各国的草菇又是由我国华侨传入的。1934年,马来亚人贝克,1950年,泰国人贾拉里查兰纳,都证实了这一点。因此草菇又名“中国蘑菇”。据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张树庭、游中骥的考证,我国的草菇栽培始于18世纪前,距今约有200年历史。

银耳是一新兴的栽培食用菌,也是我国劳动人民首先栽培的。

我国的银耳栽培起源于四川省通江县。1960年在通江县清阳区挖掘出的石碑上记载,我国银耳栽培始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目前,世界上还只有我国大规模生产银耳。

毛柄金钱菌又名构菌或冬菇,这是一种栽培历史悠久的食用菌。远在700多年前,元代的《农桑辑要》一书中已有关于构菌栽培的详细记载:“三月种菌子,取烂构(楮)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三两日即生。”“又法,畦中下烂粪,取构木长六七寸截短锤碎,如种菜法,于畦中匀播,上盖水洗浇,长令润如,初有小菌子,抑把推之,明旦又出,亦推之,三度后出者甚大,即收食之,本自构木,食之不损人。”这是我国古农书中最早介绍的食用菌栽培法,也是世界上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历史记载。

我国古代人民对于食用菌利用的认识则为时更早。在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已经记载有木耳菹的制法,距今1400多年。又如东汉末年的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就已记载了茯苓、木耳等真菌的药用价值,并详述了它们的产地和药性。该书距今已有1700余年之久。

我国人民在野生菌的利用上也富有创造性。例如鹿化菌新鲜时剧毒,西洋人不敢食用。我国劳动人民则掌握了它的含毒规律,发现鹿花菌只是在鲜食时有毒,如能将它晒干,再用开水煮过后,其毒素就会消失,也就可食用了。又如竹荪,在国外也被列为毒菌,而我国人民则了解它的毒只在“笔头”(帽盖)部分,因此采菌时只要把那毒而粘臭的部分切去,这种“毒菌”也就变成美味的食用菌了。

1958年,我国打破了栽培蘑菇必须用马粪的框框。当世界各国还在讨论是否能不用马粪来栽培蘑菇的时候,我国已用猪粪、牛粪等代用品来生产蘑菇了。

目前食用菌栽培已遍及全球,我国已知的食用菌有200多种,发展食用菌生产前景广阔,并有丰富的栽培经验,大力发展这项栽培业,对于改善生活、增加收入、发展经济、扩大对外贸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突破世界禁区的橡胶栽培

30多年来,我国在位于北纬18°~24°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大面积种植橡胶获得成功。这是世界橡胶栽培中的重大突破。目前我国的植胶面积已有770万亩,相当于解放初期的170多倍,1983年干胶产量达到17万吨。在世界40多个植胶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的橡胶栽培面积占第4位,干胶产量居第5位。

巴西橡胶原产于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原始热带雨林,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热带树种。它的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静风和肥沃的士壤。自从天然橡胶人工栽培以来,世界各个植胶国家都只在低海拔的赤道以南10度到赤道以北15°之间的热带地区种植橡胶。1980年第15版《大英百科全书》曾断言:“橡胶树仅仅生长在界线分明的热带地区——大约是赤道南北10度以内。”印度橡胶局1977年88次会议也说:“世界上重要的橡胶种植地区限于赤道以南10度到赤道以北15度之间的热带地区。”世界40多个橡胶国家的橡胶园均分布在这一范围内。我国现在种植橡胶的地区位于赤道以北18°~24°之间。按国外上述观点,这些地区是不宜种植橡胶树的。

在中国北纬18°~24°之间的地区,纬度远远超出世界公认的植胶地理极限,气候与橡胶树原产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在这样的地区种植橡胶树,自然要遇到许多严重的困难。在我国最主要的是台风和寒潮的袭击。能不能战胜寒流和风灾,是我国能否发展橡胶业的关键。30多年来的艰苦奋斗,现在可以说,这两个难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橡胶树在所谓“植胶禁区”牢固地站住了脚。这是我国橡胶科技人员和广大农垦战士长期艰苦奋斗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天然橡胶在我国北移的成功,不仅是对世界橡胶种植业的贡献,对我国也有重要的经济意义。1983年我国产干胶17万吨,价值超过10亿元,节约进口干胶外汇2亿美元。我国天然橡胶基地的初步建成,将对祖国四化和保卫祖国发挥巨大的作用。

我国研究天然橡胶工作比其他国家晚了几十年,科研力量和实验设备都差,但取得的成就毫不逊色,有的已走在世界各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