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普知识百科全书——《农业园艺知识篇》(上)
34723300000006

第6章 古代农学家与农书(2)

王祯《农书》还有两个明显特点:①全面系统而又有比较地总结研究农业生产经验;②农器部分以图谱为主,清晰明了,便于研究仿制。它开创了整体性农书附图的先例。后来的《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书,以及清朝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的农器图,大多临摹王祯《农书》。因此王祯《农书》是我国古代农书中农器图谱记载最完全的一部农书。

王祯《农书》,在我国悠久的农业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前人在农学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总结了元朝以前农业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全面系统地解释了农业生产所包括的内容。它同《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一样,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书。王祯为我国古代农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农业百科全书——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徐光启,字子光,上海人。生于公元1562年4月24日,死于1633年11月8日,终年72岁。

徐光启勤奋好学,靠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事必躬亲的精神,在农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贡献。

徐光启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他付出的劳动最多、取得成就最突出的还是对农学方面的研究。《农政全书》就是他毕生从事农学研究的见证。

《农政全书》是徐光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全面总结了我国2000多年来农业科学的成果,并吸收西方农业科学知识,写成的我国古代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70多万字,篇幅比北魏的《齐民要术》多7倍,比元代的王祯《农书》多6倍,所引文献达230种。在我国古代农书中,它的篇幅之大,可称空前。

《农政全书》共六十卷,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十二目(或称十二个大类)。

《农本》目,有《经史典故》、《诸家杂论》、《国朝重农考》三卷,为全书的总论部分。

《田制》目,包括《井田考》、《田制篇》两卷,研究了历代农业田亩制度。

《农事》目,分《营政》、《开垦》、《授时》、《占候》四部分,共六卷。《营政》是谈田间管理的生产技术,分上、下卷;《开垦》

也是上、下卷,为该目的重点。《授时》、《占候》是讲气象学的。

《水利》目,共有九卷,包括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和《泰西水法》三部分内容。“水利者,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矣”,这是徐光启农田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泰西水法》是他翻译的水利专著。

《农器》为四卷,是专论农业生产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方法的,并附有图谱。

《树艺》目共六卷,分为谷、(luǒ)、蔬、果四部分,是讲谷物、瓜果、蔬菜种植物方面的。

《蚕桑广类》目,分为“木棉”和“麻”两卷,是讲木棉、麻类(苎麻、大麻、苘麻、葛麻)的种植和利用的。

《种植》目,分为四卷,有《种法》、《木部》、《杂部》三部分内容。《木部》讲述了榆、松、乌桕、漆等30种树木的栽植方法;《杂部》分上、下两卷,讲述竹、菜、菊、红花、紫草等20余种植物的栽培方法。

《牧养》和《制造》各一卷。前者谈马、牛、猪、羊等家畜的牧养,以及养狗、养猫、养鱼、养蜂的方法;后者介绍了盐、酱、醋、咸菜等的制作方法。

《荒政》为全书的最后一目,分为《备荒总论》、《备荒考》、《救荒本草》、《野菜谱》等几个部分,共十八卷,占全书近1/3,足见作者用心之良苦。

《屯垦》、《水利》、《荒政》三项,则是全书的重点,体现了他屯垦立军、水利兴农、备荒防灾、发展农业的思想,也是他当时用来振兴农业的三项政治措施,这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农书的显著特点之一。书名也可能由此而来。

徐光启写《农政全书》,虽然重于农政,但他也没有忽视科学技术。在本书中,他对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经验作了全面的总结。

其主要贡献有:

(1)系统地总结了棉花、甘薯的栽培经验。棉花栽培上,他总结了“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秆、稀科肥壅”14字诀的经验;在甘薯上,他总结了甘薯的农艺特点,提出了“甘薯十三胜”。同时,介绍了各种无性繁殖的方法和用种子繁殖的设想。

(2)系统地总结了蝗虫的生活史,提出了清治蝗虫滋生地来根治蝗害的设想和其他扑灭蝗虫的方法。

(3)介绍了西方科学知识。如在农田水利上介绍“泰西水法”

便是一例。因此,徐光启及其《农政全书》在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上,具有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历史地位。

世界最早的物候学著作

战国时成书的《夏小正》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物候学著作。

《夏小正》的经文,存在于《夏小正传》中,《夏小正传》载于《大戴礼记》中。《夏小正》经文,用夏历的月份,分别在十二个月中记载着各个月份中的物候、气象、天文,以及各月份的政事,如渔猎、农耕、蚕桑、制衣、养马等等,或与此有关的事项。看来,它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政事措施,在各月份中标明他们要做的有关生产的重大事情,好像如今的月份牌一样。

夏,是国号之名,即夏商周的夏;也是族姓之名,即指夏族而言。小者,大之反。正,有征意,有行动的意思,引申则有政治之意。因此,《夏小正》的意思就是夏的小政。这个书名并不是原来有的,而是后人加的,他们认为经文中讲的事情琐碎,所以名为小正。事实上《夏小正》中罗列的事情多是有关生产的大事。

《夏小正》是以夏历记时的,在夏历的十二个月中,分别注明物候,气象及其应该施行的政事,可以认为《夏小正》是我国古老的物候学著作。

《夏小正》所讲的生产,主要有渔、猎、农、政,以及一些有关生产的其他事项。对渔猎颇为重视,经文中记载“獭祭鱼”和“豺祭兽”,还记载着一些鱼类和兽类的活动时间,这就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渔猎的重视;在农牧方面,他们种植谷类、纤维植物以及作为染料的蓼蓝之类,记载了“启灌蓝蓼”,对于所种的植物有分栽的措施,是相当进步的农事;他们还有园艺和农产品制造,注意蚕桑和养马,他们经营农业,对于农田害虫、鼠害也很注意。

从《夏小正》有关政事的经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实行的是奴隶制度。在正月的经文中有“农率均田”的话,是说农人按照规定分配农田。这种农田,当然不是农人私有的田产,是奴隶主所有的田产。这就是奴隶制度。再从有关养蚕和制衣的经文中看,三月有“妾子始蚕,执养宫事”的话,可以知道,妾是蚕妾,养蚕的女奴隶,为尊贵的妇子所监督而进行劳动,直至完成制衣的功事为止,这就很明显地可以看出这是奴隶制度。当然,其他的生产工作也是由奴隶进行的。

在《夏小正》的经文中,有两个“王”字:一曰“王始裘”,一曰“王狩”。这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最高奴隶主是称王的,也是具有国家形式的王。

这个王国在何地呢?经考证它就在淮海地区。

最早撰写的茶书

茶书开始于我国。它是我国古代专门论述茶的图书,是茶叶科学书。

我国茶书,开始见于唐,唐朝是我国茶业和茶叶生产技术空前发展的时期。在唐以前,我国饮茶、经营茶,主要限于南方;北方初不多饮,但到开元年间,由于北方大兴禅教,坐禅夜不餐食,只许饮茶,所以饮茶在北方也很快兴起。唐朝时,北方饮茶的兴起,有力地促进了南方茶叶生产和南北茶叶贸易的迅速发展。据记载,中唐以后,每到采茶时节,茶商云集茶区,舟车相继,货如山积。唐朝茶业的繁荣景象,也引起了整个社会对茶的普遍重视。公元8世纪,唐代学者陆羽应社会的需要,亲身实践,广泛调查,博采群书,编写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

《茶经》全书三卷,分十篇,论述了我国种茶的历史,介绍了茶树的产地、品种、适宜生长的环境、栽培方法、生产工具、茶叶采摘、制造技术、煮茶饮茶的器具、烹茶用水的品第、煮饮方法、茶叶的种类、各地饮茶的习惯、茶史资料的搜集和各地茶叶的品质等等。可以说,《茶经》实际就是祖国全部茶书的总目。此书不但对我国茶叶种植事业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而且对世界各地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茶叶于公元850年首次传到阿拉伯,后来传入威尼斯、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地。

陆羽《茶经》是一部综合性的茶书,我国茶书除《茶经》、《茶谱》和《茶论》等一类综合性的著作以外,还有许多只是就《茶经》中一项或几项内容加以专门辑录,有关茶的诗文和茶马政要,专述其一,其他概不兼及。还有一类茶叶专著,也就是地方性的茶书,如专门记述福建建安茶叶的《东溪试茶录》、《品茶要录》、《宣和北苑贡茶录》,以及专门介绍芥茶的《罗芥茶记》、《洞山芥茶系》和《芥茶汇钞》等著作。这类地方性的茶书,是专著一地或某一名茶的历史、生产情况和茶叶特色的。

我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撰写茶书的国家,也是撰写茶书最多的国家。据万国鼎先生于1958年在《茶书总目提要》所列,从唐朝陆羽《茶经》算起,至清末程雨亭的《整饬茶皖文牍》为止,我国历史上刊印的各类茶书共97种。最近又发现了唐朝裴汶《茶述》、宋朝桑尼茹芝的《续谱》和明末无名氏撰的《茗芨》等3种茶书。如将万国鼎的总目加上3种茶书,正好是100种。但这并不是准确数字,可以肯定,我国历史上所著的茶书不止这些。

最早的一部柑桔专著

公元1178年,南宋韩彦直著的《柑录》是世界上第一部柑桔学专著,书中记载了27个柑桔品种以及柑桔的栽培、病虫害防治、储藏和加工方法等,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柑桔类果树是一个综合名称,它包含很多的品种、秋种和栽培品种。经济意义比较大的有甜橙、桔、柚和柠檬,其余3种都原产于我国。

柑桔类在我国栽培的历史十分久远。周代已经作为贡品,《禹贡》中记载“厥包桔柚锡贡”

。到了汉代已经大规模种植,《史记·货殖列传》中说,“蜀汉江吉树桔”,收入可以比得上“千户侯”。后来宋代韩彦直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关柑桔的专著《桔录》。以桔作题材的文学著作,从《楚辞》的《桔颂》开始,多得数不清。可见它是深深受到我国古代人民喜爱的。

在欧洲,古代只有香椽供药用,10世纪以后,才见到酸橙和甜橙的名称。1545年,中国的甜橙第一次引种到葡萄牙的里斯本,在这以后,西方各国才开始大量栽培,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最早的林业科技专著

《桐谱》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部林业科技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桐树著作之一。本书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桐树专家陈翥。陈翥,字子翔,江南路铜陵西山(今安徽省铜陵县凤凰山)人,生于公元1009年,卒于公元1056~1063年之间。

陈翥在撰写《桐谱》的过程中,认真学习和研究前人的有关著作,尤其对《齐民要术》、《茶经》、《竹谱》等农学典籍作过精心研读。为了学习群众栽培泡桐的经验,他经常“召山叟,访场师”,虚心向他们求教,拜他们为师。为了取得真知,他四处寻求泡桐良种,并亲自垦山数亩,种桐“凡数百株”。

《桐谱》自公元1049年冬开始写序,大约花费两年多的时间完成全书文稿。全书约16万字,除《序》之外,有《叙源》、《类属》、《种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杂说》、《记志》、《诗赋》等十篇。

在类属篇中,对桐树的名称进行了扎实的考证。明确指出:“桐之类,非一也。”正确地把白花泡桐、紫花泡桐和一个“白花之小异者”归为一类。这种分类法,突破了以前习惯于把泡桐归附在梧桐中的老框框,而把梧桐科的梧桐和大戟科的油桐排除在桐类(泡桐属)之外。

陈翥在《桐谱》中对泡桐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详尽的论述,他说:“凡桐之茂大,尤速于余木。”他认为泡桐是一种比其他树木长得快的速生树种。关于桐树的分枝习性,他说:“凡植后,由于抽条时,必生歧枝”,“盖桐抽条不戴首而出”。意思是桐树植后第二年抽条时必生枝杈,新生的枝条不从顶端出,不能由顶芽形成自然枝干。在论述桐树生长发育同外界环境关系时,他指出:“桐阳木也。桐之性皆恶阴、寒,喜明、暖。阴、寒则难长;明、暖则易大。”桐树春天芽的特点是“向阳者尤早,背阴者差迟”。在与地势和地下水的关系上,他指出:“桐之性,不耐渍湿,惟喜高平之地,如植于沙湿、低下、泉润之处,则必枯矣。”

《桐谱》很重视泡桐的栽培技术,他指出:“今桐之所生,未必皆茂于崇岗、峻岳,但平原空湿之处,向阳之地,悉宜之。”造林时期“以叶陨、汁归其根、皮不通时”为好。并介绍了采用挖大坑、分层施肥、覆土等技术措施。指出:“厥坎惟宽而深,先粪之,以栽著其上,又复以灰覆之,其上用黄上盖焉,一免走肥,二亦拒摇。”关于修枝,他指出:“凡植后,至于抽条心生歧,日频视之,如歧枝萌,五六寸许则去之,高者手不能及,恐其长而下垂故也。若其大,则缘身而上,以快刀贴身去,慎忽留桩,只经一二春,自然皮合矣。”在幼树管理上,他说:“植者,其下当常锄之令熟,不使草滋蔓,为诸藤之所缠缚,致形材曲而不滑;及有竹、木根侵之,尽锄去;更用诸粪拥之,则其长愈出野者数倍,十余年间可数抱也。”

《桐谱》中对桐树材质的优点和用途都有论述。关于桐树的材质,他说:“采伐不时,而不蛀蚀;渍湿所加,而不腐败;风吹日曝,而不折裂;雨溅泥淤,而不枯苏;干濡相兼,而其质不变。”关于桐木的用途,他说可作琴、瑟之类的乐器,甑、杓之类的日用器具;可以“为棺、椁”,“为栋梁、桁柱”,“木莫其固”。关于桐树的综合利用,他指出桐树的皮、虽可药用,能治疗各种疾病;其花“饲猪,肥大三倍”。

陈翥的《桐谱》专著,系一份宝贵遗产,对我国发展泡桐是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