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精蓄锐,后发制人。竞争与抗衡体现的是双方实力的较量。势单力薄、时机不成熟时,要善子保存实力,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蓄势待发。
导语
蓄势就是在抗争中和竞争中。通过积蓄力量,来造成双方在实力对比、心理状态、舆论倾向、士气斗志等方面的反差。
孙子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千仞之山止的积水。一旦决口,落差巨大,冲击力不可估量。高度积蓄起来的力量一旦发挥出来。其力量巨大。因此。蓄势就是积蓄力量,争取主动。
时机不成熟之时,要善于韬光养晦。隐藏其锋,麻痹对方。韬光养晦,语意为销声匿迹,不自我炫耀暴露。它是一种防身之术。有意隐藏自己的才能和意图。以避免他人的注意和猜忌。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过分地显露自己的才华丰。志向,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须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震主,祸将及之。”
暗中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的成熟,方可后发制人。后发制人往注是一场持久战。耐心是必要的,退让一步也是必要的,迂回之中。寻找战机。没有积聚足够强大的势力,不要贸然行事。水不够深,大船就不能行。
佯弱以退,然后蓄势而动,借对方不备之机,不费兵卒智而取之。康熙的进退之术,恰到好处,智擒鳌拜,巩固权势。商场角逐。凡事主动避正邪之变,利害之:中,耐心等待时机。相机而动,尤为重要。否则,凡事一往无前,往往顷刻之间便使自己灰飞烟灭:只有静观时变,养精蓄锐才是根本之变。
写文章讲究一气呵咸,打仗讲究一鼓作气,做事情要集中精力一次完成。做事不可中断,中断就会减弱气势,打消激情。所以要积蓄力量;一爆而发。
公元前684年,齐国军队侵犯鲁国。鲁庄公决心抵抗,两军在长勺这个地方摆开阵势,准备打一场恶仗。
在这国家危亡之秋,鲁国的曹刿自告奋勇地去求见鲁庄公。经他和鲁庄公的一番交谈,曹刿觉得鲁庄公是个不错的君主,决心好好帮他一把,便要求和鲁庄公一起到前线去。鲁庄公见曹刿很有见地,自然一口应允。曹刿有什么能力指挥鲁军打败强大的齐军呢?
当齐鲁两军相遇的时候,鲁庄公便想擂鼓下令向齐军冲锋,曹刿马上制止,说:“不好,还不是时候哩!”当齐军发动过三次进攻,都没有成功,齐兵士气大减的时候,曹刿及时对鲁庄公说:“现在是向齐军发动冲锋的时候了!”鲁庄公赶紧擂鼓下令。鲁军如猛虎出山,势不可挡,一下子把齐军打垮了,齐军溃不成军,抱头鼠窜。眼见这大好形势,鲁庄公想马上下达追击令,曹刿又加以制止。他跳下战车,察看齐军溃逃时的战地车辙的情况,尔后又登上战车眺望远去的齐军,然后对鲁庄公说:“你下令吧!”鲁庄公下达了军令,取得了大胜。
战后,鲁庄公向曹刿请教他为什么那么指挥。曹刿说:“打仗凭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旺盛,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差了,到第三次击鼓时已经没有劲了。当敌军士气衰竭时,我军的土气正旺盛,这时候向敌军出击自然容易成功。再说追击时机的掌握。齐国是大国,他的退却会不会有诈,前方会不会有伏兵,这很难说,要仔细观察。我下车看到敌方退却时车辙混乱,不像是有秩序地撤退,再看远逃的敌军,指挥旗也倒了,这证明他们是真的被打败逃跑了,没有埋伏,所以我们才可以去追击。”
这一番话,使鲁庄公茅塞顿开。
在大家积极性最高亢的时候,连续而有步骤地顺利完成任务。工作进程中不宜走走停停,否则就会削弱士气,产生消极怠惰的思想,工作就无法顺利而圆满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