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人格地图
34648400000007

第7章 中国人人格之崇文尚武

我国人民历来是勤劳勇敢的,各地人民都具有英勇顽强的精神,都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敢于同大自然与敌人进行顽强搏斗,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但他们各自处境不同,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多为崇山峻岭,或是戈壁草原,他们多是从事狩猎、游牧业,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所以他们的人格特征基本上都具备尚武精神。但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所以他们尚武精神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东北地区古老的少数民族,常年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他们原始的狩猎方式十分残酷,每次狩猎都是一次与野兽的生死搏斗,当猎取到猎物后,便可得到鲜美的肉食,一旦拼搏不利,便有可能被猎物所吞噬。东北原住民族在长期残酷的狩猎生活中不停地追逐奔波,不停地与野兽搏斗厮杀,必然形成勇敢坚强、剽悍雄壮的品质。所以形成了他们尚武、精于骑射、奋不顾身地英勇善战的天然人格。甚至连“妇人皆悍妒”。可见东北少数民族中的男女老少,其性都很强悍。东北森林中盛产东北虎,当地人的勇猛,往往带有“虎气”。这种“虎气”,在古代艰苦条件下,是必不可少的。发展到近代,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有一部分不安于现状的人,把这股虎气发展成了“匪气”,这种“匪气”有着浓烈的“草莽”味。

在蒙古大草原上的蒙古人历来具有能征善战的尚武精神,荒漠的蒙古高原上,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冰冷剌骨,飞沙走石,昏天黑地。蒙古人在如此恶劣条件下,为了生存,为了自由,抗风沙、御严寒,形成了放荡无拘、粗犷剽悍、直爽豪迈的人格。他们在长期的牧猎生活中,在“马背上生,马背上长”,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养成了强悍的民风。这与中原地区的忍辱负重、逆来顺受、温文尔雅大相径庭。

西域长期为塞族、月氏、乌孙、匈奴、羌、鲜卑、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所占,他们的特点就是善骑射、习战攻、性悍塞。所以都很勇猛。

广西地区各少数民族因居住条件不是太好,多在高山峻岭之中,所受封建压迫较重,所以他们历来也都有尚武精神,善于作战。

在内地,人们所具有的尚武精神,往往是受北部少数民族入侵的威胁而逐步形成的,各地表现形式也不相同。

燕赵人民受北方少数民族骠悍性格的影响,世代相传一种尚武崇勇的遗风。燕赵之人多有一股侠义之气,秉性耿直,性格直率,充满阳刚的骨气和血性。他们始终认为:人活着不能没有气节、没有傲骨。游侠们身体强健,崇尚武力,希冀以武功安身立命。他们讲义气,重守诺,易冲动,不惜性命。在历来的战争中,这地区尚武、侠义、壮士渲染得都很悲壮。

这股尚勇的民风倒是被京津人所继承了。北京人言语豪爽,作风果敢,处处洋溢着阳刚雄健之态。为人正直,这正是燕赵粗豪之遗风在北京人身上的体现。说到勇敢,那更是京城百姓的专长,他们具备见义勇为、当仁不让的优秀品格,他们忒胆大,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为,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以英勇果敢而著称。天津人也有尚勇气慨,天津人的人格特点是讲打讲闹,这可能正是天津人继承了燕赵地区“勇武好斗”的遗风。

山西北部依邻蒙古大草原,草原上强悍无比的游牧民族南下时,山西是首当其冲,遭到他们的兵戈颐指,由此“尚武强斗”便自然而然成为山西人保卫身家性命的依托。所以古代山西人“尚武强斗”之人格,正是他们豪放内质的外显。他们在与异族的拼杀过程中充分显示出他们的勇武与刚烈,血与火的战斗,淬砺着他们坚韧顽强的性格。秦汉时,山西人面对外来民族的剽悍,他们不得不“任侠为奸”、“好射猎”;到唐宋时期,山西人依然“人性劲悍,习于戎马”。根据地方志记载,明清时山西人仍然尚武崇勇,他们“强悍好斗”,“气刚劲”;足见山西人历来都是崇尚武艺。

山东人体魄强悍,性格粗犷刚烈,说话嗓门粗大,不善言辞,遇事说不上三句话,便吹胡子、瞪眼睛、撸袖子,扬言“砍头不过碗大的疤!”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架势,这便是“山东好汉”的典型形象。山东自古就有侠义尚武之风,这一方面是由于历史上在这地区战乱频繁、匪盗横行,迫使人们武装自卫;另一方面是山东人生来就有古代遗传下来那种刚烈不屈、侠义尚武的文化基因。他们的崇勇尚武,主要是在齐地,个个都是英勇、智慧、富有活力的“好汉”。

陕西长期是帝都所在,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需不断征战四方,尤其是陕北人民,因地接边荒,接近戎狄,所以普遍崇尚武力,铸造起强悍品格和尚武精神。《汉书·地理志》记陕北地区:“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通典·州郡四》亦讲到雍州风俗,指出陕北地区:“接近胡戎,多尚武节”。而《隋志·地理志上》亦记陕北地区:“地接边荒,多尚武节。”又记汉中地区的武都、同昌、顺政等郡:“皆连杂羌氐,人尤劲悍。”俗话称:“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文武排两行”。

湖北人在古代为了应付艰难险阻和战争,他们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勇往直前,有进无退,以死抗争,人人都是斗士,个个务必勇猛、善战而不畏死。

在边区有的地方,因受中原地区移民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有的从尚武转化成崇文了。如:陇东一带长期处于山地型高原的独特地理环境中,再加上与戎狄杂居和长期战争环境,从事半农半牧生产,孕育了秦人的尚武精神。秦人具有剽悍、勇猛、强健的鲜明人格特征。十六国时期所建立的五凉政权的统治者清醒地认识到要争霸河西,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招贤纳士,重视文化教育,培养和造就人才,于是他们任用有学之士来主持教育,征聘名儒大师传道授业,尊贤爱士,传授求学,崇儒重文蔚然成风。

云南、贵州的自然地理环境不是太好,山高林密,自古地广人稀,野兽出没,人们在与豺狼虎豹、飞禽猛兽的博斗中,养成了粗犷、豪放的性情;这种尚勇、剽悍、粗犷等特性,多在当地的少数民族中比较明显。直到元明以后,由于大量从中原地区的移民来到这地区,致使这地区重教崇文之俗日盛。云贵地区重教崇文、开科取士后,有不少人步入宦途,由于他们性善耿直,所以历史上这里在朝中为官者都是刚正不阿、忠诚朝廷、直言不讳、敢作敢为。

中原地区素有崇武尚勇之风,这是因为河南地区战事频繁,他们一直保持着尚武精神。但到隋时开始有所变化:如《隋书·地理志》记河南:“今则好稼穑,重于礼文,其风皆变于古”。说明古代尚武之风已有所变,随着“治平以来,亡战久矣”,人们这种尚武精神也随之消退了。但至今依然还有迹可寻,如河南的少林拳崇尚武德,就是继承古代尚武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南方也有从尚武转为崇文的,最典型的是江浙地区早先也是尚武的,东晋以后转向崇文了。早期的吴越人,并不像现在这样儒弱文雅、温柔多情;而是以急公好义、勇猛骁悍的形象,令人刮目相看。早在先秦时期,吴、越、楚三国间的争战连年不断,吴越在楚国面前,只是一个小国而已,然而吴人能发挥其英勇善战的特长,居然攻下了楚国的郢都;在春秋战国之际的各国争霸过程中,位于今江苏南部的吴国,能战胜诸如齐、晋、楚之类的大国而取得霸主地位,可见吴地自古民风尚武、强悍。三国时,孙吴能与曹魏、蜀汉对峙,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正是吴越人尚武精神的再次体现。东晋以后,由于北方大批文人学士南迁,促使这地区的尚武精神受到很大冲击,逐渐呈现出弃武尚文趋势,至北宋时已基本完成这一转变,从此吴地历代文风大盛,人才辈出。

在安徽、湖南、客家人中,是既崇文又尚武。“崇文”、“尚武”,本是“风马牛不相及”。而曹操作为一个尚武的人,却能把文章做得非常出色,文采绚丽,确是难得。战争的生灵涂炭,不能抹去儒雅文风;经济的凋敝,也不能让“文气”下沉,这就是皖人的文化特色。有人说:安徽简直是一个文化染缸,凡是在这个染缸里浸泡过的皖人,无论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抑或商贾,都是“文气馊馊”的“细酸”之人。安徽徽州人将从商作为一种手段,并非目的。他们发迹之后,仍念念不忘求个雅名,以文人自居。在徽州无论发了多大的财,他们的目光仍离不开办学、助读,真可谓亦贾亦儒难取舍。安徽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安徽“江山代有人才出”,所以本土性和地域风格造就了一代代伟人。

湖南人历来也崇尚武力和富于牺牲的精神。楚人尚武精神代代相沿袭,其先民艰苦卓绝的锐志,发扬踔厉的豪气,对祖国和家乡的深爱,对国家自立和民族自立的渴求,使他们知道“武力是解决问题的较好办法”。他们勇武、刚烈、浪漫、豪放,为了真理头可断,血可流,信仰不能丢。林语堂在《中国人》的《北方与南方》一节中说:“湖南人则以勇武和坚韧闻名”。经过磨练,楚人养成骠悍犀利,桀骜不训,刚烈勇猛的战斗性格和坚忍不拔的进取执著精神。同时他们崇尚实学,讲求经世致用的湖湘学风,引导三湘人士走向实际、实用、实干的经世致用道路。从清中期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湖南士人的人格精神魅力在于,他们并无一般书生的那种柔靡、纤巧之风,他们不但重视著书做学问,又追求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功业。他们既能一派书生意气,又能用兵打仗,满身武侠豪气。如黄兴、蔡锷,既是儒生出身,又是能驰骋疆场、骁勇善战的将领。

客家人也是既崇文又尚武。客家人好习武攻击,可能受当地土著人旧习的影响。他们勤于习武,主要是为了自卫,更是为了爱国、爱乡的需要。客家先驱来自中华文明发祥地,远祖多系仕宦之家,书香门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认为读书才能识理、明志,才能有出息。艰苦的环境激发了客家人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品格。客家地区历来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甚至视教育高于一切,这是客家地区文化发达的重要原因。客家人崇文重教后,取得成绩十分斐然,令人瞩目。直到今天,在外经商的客家人,尤其是在海外成功者,不乏其人纷纷投资家乡的公益事业,他们的首选往往不约而同地选择教育。

在江西,随着经济的开发,教育事业普遍得到发展。自从江西兴盛书院以来,江西讲学风气盛行,培养了一大批儒者,科举人才勃然而兴。宋代以后江西籍的文学家、著名诗人、词家、戏剧家、思想家等等,不胜枚举。明代前期就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右”之谚。这里成为人文之乡,名家辈出。

至于四川,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既有崇文的,又有尚武的,还有尚仁的。川西人从尚武到“崇文”:由于生存环境优越,塑造了这方居民机敏、文弱、尚文的个性。川东人“尚武”:川东巴人是我国历史上一支强悍的以战斗为职业的部落。艰险恶劣的自然环境锻炼了巴人强健的体魄,铸造了他们坚强、直率的心魂。其个性特征是直率、冲动、强悍、质朴、尚武、豪爽。川南人可归入为“尚仁”:综合文献记载,这地区的人待人处事,敦厚纯朴,古道热肠,较之川西最少市侩奸滑之气。以礼待人,尊重外来客,善解他人困难。

总之,就崇文尚武来说,各地有各地的特色,不能一概而论。

第二章 中国人的6种人格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