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人格地图
34648400000068

第68章 足智多谋 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兴于明代中叶,盛于清康熙、乾隆之后。这是由于清代屡兴文字狱,朝廷甚至下诏停了浙江乡试、会试,迫使绍兴学子不得不去学律从幕;同时他们的家人和亲朋好友也都很支持,在已作官作幕的人中,也都愿意任用自己的同道,把家乡一些功名未就的人拉入从幕行列。这样绍兴地区从事幕僚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便有“绍兴师爷”这样的群体出现。

绍兴师爷外出当师爷,既无朝中大员与地方官僚的特殊关系作保护伞,也无可观的财产,就凭机灵的头脑和三寸不烂之舌闯荡江湖,并且能混出名堂,得到社会的肯定,实属不易。绍兴师爷当官员幕僚的居多,他们在帮助官员处理各种复杂、棘手的事务方面立下不小的功劳。当然,当师爷需要具有一定素质,特别是需要精细严谨、善于谋划、处世圆滑、老于世故、善于交际、八面玲珑、会玩弄权术等等。需要有“俨然以宾师相处”的心态,对幕主要“尽心”、“尽言”,既要一心一意地对待幕主,不可存有异心;又需办事公正,对幕主畅所欲言,不能过于阿谀奉迎。

浙江人机灵过人,绍兴人更是“精明之最”。以上素质绍兴人基本都具备,这里以出足智多谋、灵活圆滑的谋士而名扬天下。到清代绍兴师爷遍天下,《清高宗实录》中记载:

各省上司幕友,多有包揽分肥,州县幕中,非其与类,一切详案多苛驳。州县官势不能支,向上官禀请荐幕,以图照应。上下勾连,作奸行贿,势所不免。

可见各级幕僚作用之大,以绍兴师爷为核心的省级政治集团,上至朝廷,下及州县,控制了地方性的所有公共事务,甚至窃取了部分督抚州县的职权。正鉴于此,为了更好发挥封建官僚机器的职能,并维系他们自身的利益,各地商人、地方绅士、各级行政官吏等群体纷纷向他们靠拢,甚至连李鸿章、曾国藩等封疆大吏都对绍兴师爷刮目相看,不敢轻易得罪。因为他们意识到,事关他们的前途荣辱、升迁任免、发财致富等切身利益都与绍兴师爷密切相关。

绍兴师爷一向以他们的思路清晰敏捷、处事灵活圆滑而著称,深受许多封疆大吏的青睐。如会稽人房士杰为曾国藩的师爷,会稽人马家鼎为张之洞的师爷,山阴人程埙为左宗棠的师爷,山阴人娄春藩先后为李鸿章、王文韶、荣禄、袁世凯、杨士骧、端方等人的师爷,一生备受礼遇。他们都为幕主竭尽聪明才智,如当年曾国藩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因连连受挫失败,他自己写的奏章中,自称“屡战屡败”,请求朝廷能增援兵;他的师爷看后,随手改为“屡败屡战”,其意大不一样,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给人印象是很顽强地在奋战,从而深得曾国藩的赞赏。

其实“师爷”这碗饭并不好吃,没有一些本事,没有灵巧的处事技巧,是很难混的。不仅需要有缜密的心机来处理大量日常琐碎的事务,而且还要懂得恰到好处地迎合上司,为官老爷出谋划策。必须精明能干,智商一定要高,脑子要聪明活络,考虑问题要超前周到。既要虚心又要有主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碰到意外之事,要应付自如;还要辩说能力强,出口成章,逻辑性强,不让别人钻空子,同时笔头工夫要好,能写一手好文章,会写各类公文;还要长着伶牙俐齿,能说会道,并有像万金油一般的八面玲珑的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人巧妙地拆开“绍”字,来解说“绍兴师爷”,说是一张利嘴,一支刀笔,一根辫子。他们靠的就是一张嘴和一支笔,其他就靠各人的才干和智慧了。

绍兴人确实有做师爷的先天条件,他们不仅具备做师爷的各种才干和品德,而且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缜密的思维,能为幕主运筹帷幄,决策千里;再有就是他们往往不动声色,在温文尔雅的面容下,肚子里的城府隐藏得很深。这些都很为官场上的主子们所欣赏,在各路的师爷中成为抢手货。加上他们之间相互提携、推荐、交流、培养等等,从而就有了“无绍不成衙”的声望。

当然并非每个绍兴师爷都能做得很走运,能得心应手。其中也有不少人做得不太得志,失败而归,另谋出路的。如天才大画家徐渭,就因为骨头太硬,性格太犟,不善见风使舵,不太会看主人的眼色行事,而在做师爷时穷极潦倒。还有清初的许葭村、龚未斋等人,手中一支笔虽能写出五彩斑斓的绝妙文章,但就是不善于向其主子献媚眼,遭到主子冷落,甚至穷得揭不开锅。所以光凭才气,没有善变手段,没有忍气吞声的修养,得不到主子的欣赏,这行当是很难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