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人格地图
34648400000052

第52章 古之尚武 渐变重礼

中原地区素有崇武尚勇之风,《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轻,易发怒。

颖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俗杂好事,业多贾。其任侠,交通颖川。

《汉书·地理志》辑朱赣《风俗志》云:

河内:“故俗刚强,多豪桀侵夺,薄恩礼,好生分。”(师古曰:“生分,谓父母在而昆弟不同财产。”)

又云颖川、南阳(指南阳地区):

“颖川、南阳,本夏禹之国,夏人上忠,其敝鄙朴……”

卫地,指豫北濮阳一带:

“故其俗刚武,上气力……而野王好气任狭。”

秦汉时期,河南人即已尚武,性剽悍、刚强、任侠等,秦时明令禁止私斗,秦民畏法,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汉兴,禁网疏阔,西汉中叶以后随儒学独尊地位的日益巩固,渐由通经而入仕的儒生阶层,成为勇士。东汉时,奖励名节,不仅豪侠之风依旧,甚至儒者亦从事所怨之举。功臣多为儒生,“虽东征西战,犹投戈讲艺,息马论道”,这些儒生,“学大义,以道事将”;或在朝美政,刚正不阿,依仁蹈义,甘以身殉道;或在乡美俗,以身作范,清操自守,敦促教化,从而极大地普及了儒家礼教。

东汉时血族复仇之风复炽。当时中原地区仍然尚武任侠,“轻死重气,怨惠必仇,令行私庭,权移匹庶”。东汉时中原地区尚名节,重孝义之俗蔚然成风,“百姓向化,孝子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东汉末年,经多次党锢之祸,中原地区尚名节、重孝义之风逐渐崩溃,世风日下。清谈、任放之风浸染上层社会。人们不再受礼教束缚而放荡不羁。

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尚武之风在中原大地依然保持,如《中华全国风俗志》上引《玉海》述:“魏俗刚强,地为四战,其俗右武”。《文献通考》中说卫辉地区“仗气任侠”。《辉县志》云:“男尚节介,女多劲烈”。

而到隋时开始有所变化,如《隋书·地理志》记载河南:“今则好稼穑,重于礼文,其风皆变于古”。说明古代尚武之风已有所变。明人王士性的《广志绎》中说得更为明白:

大河南北自古为战争之地。治平以来,亡战久矣,官无将帅,民无一兵勇,都阃诸职掌,不过具军卫尺籍焉……虽有唐、汝诸守备,名为防御,而麾下无一卒……安得谓中州尽无事也?若待有事,索兵则晚矣。

可见河南人在战事频繁时,他们一直保持着尚武精神;但随着“治平以来,亡战久矣”,于是人们这种尚武精神也随之消退了。但至今依然还有迹可寻,如河南的少林拳崇尚武德、练就武功等,就是继承古代尚武精神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