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人格地图
34648400000113

第113章 中西融合 混血文化

香港文化是在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下融合了岭南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其性格形成应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其明显标志是中西文化的融合直接导致香港文化的形成。这是因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港英政府调整了对港政策,以自由资本主义代替了原先的殖民主义,进一步完善了香港自由港政策,自由资本主义文化成了香港主体文化。同时在五六十年代,香港经济迅速崛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日益显著,更加完善了香港的自由性和包容性。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基础上,香港文化逐渐形成。在香港的大众媒体中,中西文化各占一方,中国的电视节目讲中国的故事,宣扬中国人的观念,标榜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英国文化传媒讲述西方人的故事,宣传西方人的生活情趣,各有各的读者、听众,互不干扰。

在宗教方面,中国人多信佛教,在大屿山立有巍峨的亚洲最大的铜佛,整天香火不绝;而西方人则信他们的基督教。在生活习惯方面,在回归前,许多港人为了与洋人打交道,白天穿着西装,讲着英语,吃着西餐,按西方人的规矩办事;晚上回到家则吃粤菜,看看中国的电视,翻阅中文报纸书刊,有闲暇时,还会与邻里玩玩牌九、麻将。他们每天生活既有西方人的色彩,也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铜锣湾、中环区,白天人们行色匆匆,晚上一片灯红酒绿,一副现代都市的繁荣景象,而在各人家里,中华传统习俗比内地人保持得还要完整。

香港因长期受英国殖民统治,所以在教育上,人们既受西式教育,也受中式教育。英文和粤语都认可,但使用较多的还是粤语。在日常用语中,有不少是从英文中直接音译过来的,如称公共汽车为“巴士”,称出租车为“的士”,称杂货店为“士多”……而有的则还是用清代的旧称,如称在港府中任职的文员为“师爷”,称“港督”为“督宪大人”,称呼财政司司长为“财爷”……两者相衬,十分地不合拍,给人“怪怪的”感觉。说洋就洋得很,说土就土到家。

香港文化就是这样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杂交文化,是混血文化的样板;实际是一种国际型都市文化,为适应国际文化交流,具有普通人们的外向型性格。同时他又是商业文化和市民文化,既是法律文化又是世俗文化,更是通俗文化和流行文化。他既向内地输入经济科技信息,同时也输入现代生活方式和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