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眼科专家谈眼病防治
34637900000011

第11章 视网膜病防治

Q98.视觉是如何发育的?

视觉发育在人的生长过程中不停地发展、变化,其发展有阶段性,是在出生后几个月逐渐增进的,直到7岁才发育完全。要有正常的视力,两眼相等的视力是绝对必须的。惟有如此,才能有“两眼视觉”,才可进一步建立“立体视觉”。视觉的发育可分几个阶段:

(1)怀孕期。早在母亲怀孕第4周,胎儿的视觉就形成。此时,眼很小(比针头还小),而且被一层皮层包覆着。以后四五个月,眼神经、血管、水晶体和视网膜开始发育。到第6个月末,胎儿眼睛已有很大的发展。

(2)新生儿。正常新生儿两个眼球虽然成形,其视力并未完全发育。一般估计,从出生到1周之间的视力为0.01~0.02,1个月时视力为0.05~0.1.从出生到3个月之间,眼球并不会固视,而会被脸孔、明亮或运动的物体所吸引。所以有时候会表现出“斜视”的外观。

(3)3个月时。到这个时候,大多数幼儿的视觉可以很平稳地“跟随”运动的物体,也能将视线固定在某物体上。色彩、运动的物体都能吸引幼儿,而这些都可以促进视觉的发展。

(4)3~6个月。在这个时期,视网膜已有很好的发育。幼儿能由近看远,再由远看近,物体的细微部位也能看清楚。对于距离的判断也开始发展。4个月时,开始建立立体视觉。

(5)6个月时。在此时期,眼睛已有成年人的2/3大。看物体是双眼同时看,从而获得正常的“两眼视觉”。而距离及深度的判断力也继续发展。

(6)1岁时。到这个时候,幼儿的视力进一步全面发展。眼、手及身体的协调更自然。此时视力为0.1~0.3.1岁之前的视力为“可塑期”,若视线被遮住,则视力将无法继续发育,甚至退化。

(7)2~4岁。此时的儿童喜欢看图片、画画,带有图片的故事常能吸引儿童的专注。3岁的正常视力为0.6~0.8,4岁时为0.8~1.0.3岁时,立体视觉的建立已接近完成。

(8)5~7岁。此期的正常视力应为1.0.若无法达到正常视力,则须查出原因。若发现有弱视,则尚有“补救”的机会。

(9)8~9岁。此时期的视力发育已完成,不会再有变动。若此时才发现有弱视或没有立体感视觉,则矫正的机会就不乐观了。

Q99.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有什么意义?

(1)观察整个视网膜血管动态循环状况及视网膜屏障功能,也可以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2)对于黄斑(即视觉最敏锐处)各类型疾病的鉴别诊断有极重要的意义,也作为能否用激光治疗的重要依据。

Q100.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1)询问病史,包括药物过敏史,高血压史,心、肝、肾功能。

(2)量血压,测心率。

(3)提前15分钟充分扩瞳。

(4)拍对照侧照片。

(5)在患者手臂前正中静脉快速注射荧光素(约2秒),立即拍荧光素在眼底循环状况的动态图像(此时要求患者极度合作),甚至拍完一卷胶卷为止(36张)。

Q101.为什么会发生眼“卒中”?

一些中老年人常因卒中生命垂危,尔后遗留残疾。中老年人的眼睛有时也会“卒中”,表现是蓦然出现一只眼睛“暴盲”,或仅能看见光亮。那么,为什么会发生眼睛卒中呢?眼睛“卒中”是由于眼底血管发生了病变(缺血或溢血),影响到视网膜功能,导致视力急剧下降或丧失。其中最严重的是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眼睛视网膜的内层是由视网膜中央动脉供给氧和营养的。视网膜中央动脉是终末动脉血管,一旦发生阻塞,无代偿和回旋的余地,视网膜的氧气供给和营养供应就被立即切断。视网膜又是极其娇嫩的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故供给中断后,视力会立即极度下降以至失明,若不及时抢救,视力将无可挽回。

眼睛卒中同脑部卒中一样,十万火急,抢救必须争分夺秒。本病如能及时抢救,措施得当,患者有可能恢复一定的视力。

102.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为什么要检查眼底?

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经内科医生全面检查以后,还要到眼科检查眼底。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病,可影响全身各器官。但与眼睛的关系更为密切,可引起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暂时性屈光不正、眼外肌麻痹等,其中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眼底病变随着糖尿病病程加长,发病率逐渐升高。据国内报道病程在5年以下者眼底改变为38%~39%;病程5~10年者发病率为50%~56.7%;10年以上者发病率增至69%~90%。

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长期持续性升高,可引起视网膜的一些病理改变。早期视网膜小动脉痉挛,检查可见小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如果持续痉挛则可发展为动脉硬化,动静脉交叉处有压迹现象,严重者可出现铜丝状或银丝状动脉。如病情发展或血压急剧增高,可出现视网膜水肿、出血和渗出,进一步发展颅内压增高可并发视神经乳头水肿。

由此可见,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眼底检查,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依据。

Q103.糖尿病怎样影响眼睛?

糖尿病可以引起各种各样的眼部疾病。早期的糖尿病使眼房水折射力升高,可以引起眼部屈光的改变,如近视力、远视力的减退,提早出现老视。随着病程的进展,可以引起角膜溃疡、虹膜睫状体炎、白内障、青光眼、玻璃体积血、视网膜病变和视神经病变等,最常见的是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而且对视力影响最大。导致眼病主要是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好,日积月累对血管和视神经造成损害。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随糖尿病病程发展而有所不同。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为21%~36%。早期患者可能全无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缩小、屈光改变、对比敏感度降低等。视网膜病变发展到最后,会出现新生血管性增殖膜、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终失明。

Q104.什么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早期表现为视网膜小静脉扩张、微血管瘤。随着病程发展可出现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等病变。新生血管的出现标志增生性视网膜病变,为不良预兆。新生血管易破裂致使视网膜前和玻璃体出血,血凝块机化后,纤维组织牵拉造成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Q105.哪些因素会加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吸烟、饮酒、高血压、怀孕都可加重病变。

Q106.怎样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对于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扩瞳检查眼底,当出现上述病变,诊断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必要时可以做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发现早期病变。

Q107.怎样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目前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采用激光治疗,即把激光光束聚焦在视网膜病变组织,封闭渗出、出血及新生血管病变,改善正常视网膜血流的供给,防止视网膜病变的发展,从而避免视力进一步恶化。若视网膜增殖形成,视网膜脱离,则需尽早手术治疗,切除混浊的玻璃体,剥除增殖膜,以便视网膜复位。

糖尿病眼部病变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早期症状可不明显,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则表示并发症已有一定时日。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到眼科检查视力及眼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视力严重损害,提高生活质量。

Q108.如何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病人首先提早15分钟散瞳,待眼科医生查完眼底后,滴上表麻眼药水后(无疼痛,不需紧张)戴上三面镜,再坐到激光仪前面,眼科医生根据病变范围进行光凝(是一种闪烁的直径极小的绿光)。当然,早期病变激光治疗效果最为理想。

Q109.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应注意哪些问题?

(1)控制血糖,糖尿病药物或胰岛素治疗。加强体育锻炼,定期检查尿糖。眼底病变发展和糖尿病病变发展是紧紧相关的。

(2)注意控制饮食,尽量少吃,忌食甜食,少食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提倡食用绿色叶蔬菜、较粗制米面和一定量的杂粮。

(3)定期检查眼底,看看病情进展程度。

Q110.糖尿病患者该如何保护眼睛?

糖尿病眼部病变的早期,视力不受影响,许多患者便忽略检查及保护眼睛,但当病情进一步发展,不仅视力会急剧下降,而且还有失明的危险。如果在医生的指导下加强眼睛保健,积极治疗,失明等严重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糖尿病眼部病变发现得越早,治疗的效果就会越好。具体应做到:

(1)控制饮食,多做运动,尽量保持血糖正常。

(2)定期到医院检查眼睛,包括视力和眼底检查,至少每年检查1次,四期以后至少半年检查1次。

(3)尽量控制血压在正常参考值范围。

(4)积极治疗高血脂。

(5)戒烟。

(6)如果已有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应避免参加剧烈运动及潜水等活动。

(7)当出现视力改变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Q11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如何预防?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效果较好。由于病变损害的不可逆性,预防是最重要的,而且早期预防的花费要远远低于晚期治疗的费用,疗效也更佳。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每年散瞳检查眼底。1型糖病患者发病5年后应每年检查1次,2型糖尿病患者从发病起应每年检查1次。如有眼部异常感觉,则应缩短眼科随诊时间,如每半年或3个月1次。同时要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降低血脂,尽量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出现。

Q112.什么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一种眼底血管增生性疾病。近年来这种病在临床上逐渐增多,但是不少宝宝都错过了最佳治疗期,可能永远生活在黑暗中。眼科医生、儿科医生、家长要密切配合,及早防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Q113.为什么会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用氧是明确因素之一。在临床危重新生儿抢救和早产儿救助上,用氧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手段。氧气在抢救新生儿生命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生活埋下隐患:氧气可以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国外资料表明,自20世纪40年代氧气被引入抢救系统后,虽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率,却使大量的孩子因晶状体后纤维增生而失明,即早产儿视网膜病变;50年代,视网膜病变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早产儿致盲的重要疾病;60年代,氧的使用被强行削减,早产儿因呼吸窘迫而导致的脑瘫上升;70年代,氧又重新被使用。

Q114.什么样的孩子一定要做早产儿视网膜检查?

(1)出生体重在1500克以下或胎龄在28周以内的婴儿。

(2)正常体重及正常胎龄,但出生后接受过氧气治疗的婴儿。

Q115.婴儿什么时候应该开始接受视网膜检查?

出生后4周或从母亲怀孕起算,加上胎龄为32周时开始检查,发现孩子有病变应进行随诊。一旦发现阈值前病变的,每2周做1次检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检查对眼科医生来说并不是难事,只要具备间接眼底镜设备和B超的医院都较容易确诊。

Q116.如何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把握时机是关键。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病程分为5期,第一、二期病变有一部分可不治自愈,在此期间需要密切观察。第四、五期是视网膜脱离期,病变程度已很严重,第四期者手术治疗,视力预后差;到第五期,目前国外报道的最好手术效果仅可使视力恢复到0.01,仅有光感,大部分孩子都会终身告别五彩世界。因此,病程一至三期时是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最佳治疗时间段,第三期是治疗的关键期,决定病儿是否手术。特别要提醒人们注意的是,从可治疗的第三期到不可治疗的第四期,病情变化非常快,只有短短的几周时间,而且从眼外观上看没有任何改变。这就要求儿科和眼科医生包括家长对疾病的变化有正确的了解。因为,错过了最关键的时间,孩子即错过了一个光明的世界。

治疗方法:第二、三期用冷凝或激光治疗,第四、五期行玻璃体切除手术。

Q117.如何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不做氧保健,尽早转眼科。由于实验和临床都已证明用氧是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原因,那么还能不能用氧治疗?氧在抢救危重新生儿中的作用是不容质疑的,所以该用氧的时候还是要用。但不能把氧当作保健品,孕妇没事吸氧,正常新生儿也动不动吸氧,这种观念是不对的。

Q118.怎样发现宝宝视力障碍?

人的视觉发育有一个过程。2岁以前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任何不利因素都会影响小儿的视功能发育,比如先天性白内障、角膜白斑、眼睑下垂以及较重的近视、远视、散光、外伤等等。因此判断2岁以前婴幼儿的视力是否正常很重要。如果发现小儿视力不正常应尽早到医院检查、处理,以免拖延治疗,耽误最佳治疗时机而使患儿丧失视觉功能。在这里教给大家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估计婴幼儿视力有无障碍。

(1)遮盖试验,即交替遮盖两眼,观察小儿行为。当遮盖视力差的那只眼时,孩子不在意,而遮盖视力好的一眼时,孩子会用手推开遮盖其眼的手或物,因为此时被迫用视力差的眼视物,小儿会因视物不清而烦躁哭闹。

(2)光觉反应。新生儿都有光感,当强光照射时会引起闭目、皱眉,2个月时对光反应就很强。如果小儿对光照射无反应,就表明有严重的视力障碍。

(3)注视反射和追随运动。出生后2个月的小儿开始能注视眼前较大物体,并能在小范围内追随目标转动眼球;3个月时可随意注视和追随玩具,头也随之转动;5个月时,婴儿黄斑中心的发育已趋完成,能分辨人的面貌,对喜欢的颜色表现欢悦。如果不能稳定注视目标,或表现出无目的寻找或眼球有节奏地摆动,表明视力不佳或有眼球震颤。

(4)瞬目反应。出生后2个月,小儿视力有了迅速发育,当将一物突然移近眼睛时,会引起瞬目(又叫眨眼)。这是一种保护反射,盲人则无此反应。

Q119.什么是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常侵犯一只眼,偶尔也有双眼发病。本病常可复发,对视力影响不太严重,初次发病绝大多数患者视力可恢复正常,但多次反复发作可影响视力。病程缓慢,少则2~3个月,多则数月甚至1年。本病有自愈的倾向。病因至今未明,多数学者认为是黄斑脉络膜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视网膜色素上皮受损所致。其诱因是多方面的,如过度用眼、神经紧张、劳累、感染、过敏等。

Q120.“中浆”有哪些主要症状?

中浆的主要症状是视物模糊,发病时患者自觉眼前有云雾感,或视物发暗,觉得视野中央有一块很薄的黑影挡住。有的视物变形,或视物变小,如看正方形的窗户时,窗户不呈正方形。这种奇异的视觉是因为黄斑部视网膜水肿,表面高低不平所引起的,好像一面高低不平的镜子,照出来的影像便会歪歪扭扭。经过治疗,视网膜水肿消退,症状就会消失。

Q121.“中浆”如何治疗?

本病无特效疗法,但一般治疗可以缩短病程。

(1)适当休息,少用病眼,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戒烟酒。

(2)激光治疗是目前最有效、安全、并发症少的方法,可以缩短病程,有利于视力的恢复。但能否减少或预防复发尚无定论。

(3)口服维生素B、维生素C和芦丁(路丁)。

(4)禁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因会引起复发或加重病情。

Q122.什么是黄斑?

视网膜是位于眼球后部内表面的一层感光膜。视神经从大脑延伸至视网膜中部附近,然后其神经纤维再分布于视网膜各个部分。视网膜中心部称为黄斑,黄斑部感光神经细胞密度最高,因此具有最敏锐的视觉分辨力。视网膜动脉和视网膜静脉伴随视神经进入眼内,并分支和分布于视网膜。如同视神经一样,视网膜也有丰富的血管供给血液和氧气。眼角膜和晶状体使光线聚焦于视网膜,视网膜神经细胞感受光线,再由视神经将光信息传到大脑,最后大脑解释信息,形成物像。

Q123.什么是黄斑变性?

黄斑变性为视网膜最重要的中心区域——黄斑部发生的退行性变。本病多见于老年人,男女发病率相等,但白种人比黑种人多见。黄斑变性的病因尚不清楚,但本病有一定家族性。

Q124.黄斑变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可能与黄斑长期慢性的光损伤、遗传、代谢、营养等因素有关。

Q125.黄斑变性可以分为几种矣型?

黄斑变性有两种类型:①萎缩性(干性)黄斑变性,表现为黄斑部色素沉着,但无瘢痕形成,也无出血或渗出;②渗出性(湿性)黄斑变性,表现为黄斑有渗出物堆积,且常围以小片出血。最终渗出物吸收,遗留下瘢痕。这两种类型黄斑变性常常同时累及双眼。

Q126.黄斑变性有哪些症状?

黄斑变性可缓慢地或突发性引起无痛性视力下降。少数患者也可首先表现为一只眼视物变形,看细直线条变为弯曲。有时在症状出现以前,医生可在黄斑周围发现早期改变。黄斑变性可严重损害视力,但很少完全失明,周边视野(周边视力)和辨色能力一般不受影响。

Q127.如何治疗黄斑变性?

对黄斑变性的治疗,目前尚无很多方法,但是如黄斑部及其周围有新生血管生长时,可采用激光光凝封闭新生血管,以免进一步造成危害。

Q128.什么是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是眼球壁最里面的一层组织,不仅十分菲薄,而且其结构精细复杂,显微镜下视网膜可以分为10层,最外面一层叫色素上皮层,其余9层为神经感觉层。正常情况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神经感觉层之间的黏附相当牢固,只有当视网膜或玻璃体发生病理变化时(如玻璃体液化、粘连、视网膜裂孔等),色素上皮层与神经感觉层才容易分开,这种分离称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是一种严重的眼病,一旦发生,就像照相机里面的底片脱落一样,物体就不能在眼里形成物像,因而引起严重的视力减退,如脱离范围较大或伴有黄斑区脱离,治疗又不及时,常可导致失明。

Q129.视网膜脱离有哪些类型?

根据病因不同视网膜脱离分为原发性(孔源性)和继发性(非孔源性)两大类。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又按其病因分为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的原因不明,一般认为关键问题在于视网膜裂孔的形成,使融化的玻璃体通过裂孔浸入视网膜下空隙。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高度近视眼球。此外,也可发生在视网膜老年性变引起的退行性萎缩区及囊样变性使裂孔形成,造成视网膜脱离。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玻璃体或视网膜下机化条带造成的,需要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是由于眼部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如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炎、外伤、出血、脉络膜肿瘤等,病因较为明确,一旦去除病灶,视网膜即可恢复原位。

Q130.视网膜脱离有哪些易患因素?

视网膜脱离与许多因素有关,有些因素极易导致视网膜脱离,因而被称为易患因素。主要有:

(1)高度近视眼:高度近视眼易于产生玻璃体变性及后脱离。视网膜变性如格子样变性、铺路石样变性等更可能在近视眼中见到。高度近视眼周边视网膜脆弱,又有玻璃体牵拉,很容易导致视网膜脱离。

(2)无晶状体眼:白内障手术伴有玻璃体并发症的人特别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发生在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后者,可能与填补原晶状体空间的玻璃体运动有关。玻璃体腔增大,增加了玻璃体摆动的空间,使其对视网膜的牵引力增强。术中玻璃体的丢失加剧了这种作用。有玻璃体嵌顿时,则改变了玻璃体后脱离的自然状况,从而诱发了玻璃体对无晶状体眼视网膜的效应。

(3)老年人:老年人玻璃体大多变性、液化,常伴有各种视网膜变性,因而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

(4)视网膜变性:有些视网膜变性,如格子样变性、霜样变性、铺路石样变性,特别容易形成视网膜裂孔。这是因为变性降低了视网膜的黏着力,使抗牵引力降低。

(5)外伤:在挫伤中,撞击运动的瞬间可使眼球暂时变形,尽管眼球壁能顺应外力,但玻璃体不能,此时玻璃体基底部与球壁分开,容易产生视网膜锯齿缘离断。穿孑乙性外伤可直接造成视网膜脱离,而后期玻璃体增殖可导致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Q131.哪些视网膜变性容易导致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变性是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视网膜的周边部和黄斑部血液供应较少,相对容易产生视网膜变性。下列视网膜变性是诱发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

(1)格子样变性:格子样变性与视网膜脱离关系最为密切。由此产生视网膜裂孔者占孔源性脱离眼的40%。约7%的正常眼存在格子样变性。多见于颞侧或颞上象限的赤道部与锯齿缘间,呈梭形或条状,长轴与锯齿缘平行,病灶内视网膜变薄,有许多白色线条,交错排列成网格状。这些线条实际上是已经闭塞或带有白鞘的末梢血管。病灶内有时可见色素团,来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

(2)囊样变性:好发于黄斑部及颞下锯齿缘附近。边缘清楚,呈圆形或类圆形,暗红色。周边部病灶呈网状,为成簇而略显高起的小红点。黄斑囊样变性呈蜂窝状。

(3)霜样变性:大多发生于赤道部和锯齿缘附近,视网膜表面可见到一些有细小白色或黄色颗粒覆盖的区域,厚薄不均,如同覆盖了一片白霜。此类变性可单独出现,也可和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同时出现。在赤道部融合成带状的称蜗牛迹样变性。

(4)铺路石样变性:好发于下方周边视网膜。表现为有色素边缘的、淡黄色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楚的多发性萎缩病灶,大大小小病灶列成一片呈铺路石样。病灶中央部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露出脉络膜大血管或白色巩膜。

(5)视网膜加压发白与不加压发白:将巩膜压陷后,眼底的隆起部变为不透明的灰白色,称为加压发白。病情进一步发展时,不加压也呈灰白色,称为不加压发白,其后缘有时形成一清晰的嵴,多见于上方周边网膜,被认为是玻璃体牵引的一个指征。

(6)干性视网膜纵向皱襞:皱襞自锯齿缘的齿缘间向赤道部方向伸展,是过度生长视网膜组织的折叠,皱襞后端受玻璃体牵引易发生裂孔。

Q132.玻璃体变性后为什么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为透明胶样结构,填充于眼球内后部4/5的空腔内,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贴着于色素上皮层起着支撑作用。

玻璃体变性时,必然发生玻璃体后脱离,此时玻璃体与视网膜分离,分离往往从眼球的后上部开始,继而向前扩展。随着脱离范围的扩大,甚至仅留下粘连紧密的视盘处。此时眼睛的迅速运动将产生玻璃体的连续地旋转摆动,使视盘处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分离,即形成了玻璃体完全脱离。玻璃体脱离时,对其下视网膜有牵拉作用,或引起视网膜裂孔,或使以前已存在的裂孔活化,促进了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玻璃体全脱离时,仅在基底部与视网膜粘连,脱离的后部玻璃体以此为支点发生摇摆,在此处产生明显的牵拉作用,而周边视网膜又是各种视网膜变性的好发区域,非常容易受牵拉造成视网膜裂孔,这也是为什么视网膜脱离时裂孔多位于周边视网膜的原因。

玻璃体变性,伴随着玻璃体稠度的变化,即玻璃体液化和凝缩。液化的玻璃体充满了脱离后留下的空隙,一旦视网膜裂孔形成,液化玻璃体会由此进入视网膜下腔,当进入液体超过色素上皮层向后转运能力时,液体就逐渐积聚,最终发生视网膜脱离。

由此可见,玻璃体变性导致玻璃体后脱离是造成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Q133.视网膜脱离有哪些早期症状?

视网膜脱离是有早期症状的,只有早期发现,才能早期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早期症状有以下几种:

(1)飞蚊与闪光:出现最早。实际上是玻璃体后脱离的症状。中老年人特别是高度近视眼患者,突然出现大量飞蚊、某一方位持续闪光时,应警惕视网膜脱离的可能。

(2)中心视力下降:后极部的视网膜脱离,视力急剧下降。周边部初脱时,对中心视力无影响或影响甚小。高危患者有视力下降时应详细检查眼底。

(3)视物变形:当周边部视网膜脱离波及后极或后极部发生浅脱离时,除中心视力下降外,尚有视物变形。

(4)视野缺损:视网膜脱离时,部分敏感患者可发觉视野缺损。

Q134.视网膜脱离有哪些主要症状?

(1)发生前常出现火花与闪光感。

(2)有时感到眼前有一层乌云般的黑影从一个方面朝着视野的中央部推进。

(3)视物模糊、视物变形。

(4)视力突然下降。

(5)眼压降低,眼球变软。

如发生以上几种情况要及时到医院检查、诊断与治疗,不应延误时间,以免错过治疗机会。

Q135.视网膜脱离怎样手术治疗?

绝大多数的视网膜脱离需用手术治疗,其目的在于设法封闭视网膜裂孔和解除玻璃体增殖物对视网膜的牵拉,使脱离的视网膜恢复到原来位置。有裂孔或有广泛变性的视网膜脱离用保守治疗是没有效果的。手术适应证的掌握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和预后的好坏,在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中占重要地位。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有裂孔者,几乎都是手术的适应证。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往往没有裂孔,玻璃体常有增殖性病变,视网膜及脉络膜功能差,手术难度大,一般条件差的医院行此手术应慎重。近10年来,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及技术上有了迅速的发展和突破,治愈率也不断提高。常用的基本手术方法有巩膜缩短术、巩膜外加压术、巩膜环扎术等,这些方法都是通过眼外途径做的。对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或多次手术失败的视网膜脱离,上述方法则不能奏效,需要用玻璃体手术,也就是通过眼内途径才能使视网膜脱离复位成功。

Q136.玻璃体切割术适用于哪些视网膜脱离?

虽然常规视网膜脱离手术是绝大多数患者选择的方式,但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引入极大地拓宽了可治疗的范围。玻璃体切割术在某些病例中适用于初次手术,并非常规手术失败后才可考虑使用,因为每做1次手术,视力预后就越差。

(1)看不清视网膜情况:多种原因可导致屈光间质混浊和瞳孔不能开大,看不到眼底,所以视网膜脱离及裂孔情况不详,治疗困难。经B超及电生理检查,确定有视网膜脱离,且视网膜功能良好时,应行玻璃体切割术,以便清除混浊的屈光间质,安全地开大瞳孔,改善眼底观察,提高术后视力。

(2)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常由眼外伤及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引起。玻璃体切割是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最好的手术方式。手术解除所有方向对视网膜的牵引,切开、分离增殖的血管膜,去除黄斑前膜。随着牵引的解除,视网膜可良好复位。有时需做视网膜切开、排液及眼内光凝。

(3)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导致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一病变常发生于长期、陈旧性脱离的视网膜,眼内炎症,视网膜脱离伴有玻璃体出血,巨大裂孔,多次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失败或过度视网膜电凝、冷凝术后。这些情况应做玻璃体切割、剥膜,眼内排液,眼内气体或硅油填充,眼内光凝及巩膜环扎术,必要时做视网膜切开或切除,以松解视网膜利于复位。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巨大裂孔后瓣翻转、固定的巨大视网膜撕裂者,可予玻璃体切割、剥膜以解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必要时做气体或硅油填充术和巩膜层间加压术。

(4)视网膜僵硬或牵拉性后极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此类视网膜脱离病情复杂,常规手术操作困难,易损伤视神经及黄斑。可用玻璃体切割结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治疗。

(5)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由于多次常规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或玻璃体切割术的失败,导致了严重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同定皱褶多,网膜僵硬,活动性减弱。因此需做玻璃体切割及玻璃体填充联合巩膜环扎术。

Q137.术前有哪些注意事项?

(1)手术前尽量安静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及转动眼球,防止视网膜脱离的范围扩大。

(2)黄斑未脱离者应尽早手术。

(3)术前充分扩大瞳孔。

Q138.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1)卧床休息5~7天,保持头部少活动,有利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紧贴复位,防止视网膜再次脱离。

(2)卧床休息5~7天后,视网膜已平复无浮起时,患者可以先起床在床上活动,无头晕、眼花等不适后再下床活动。开始下床时需有人在旁扶持,避免因卧床时间长,体质弱而发生体位性晕倒。

(3)术后应根据手术方式及裂孔部位不同而要求患者采取不同的体位。硅油及气体注入的患者大部分采用俯卧位。

Q139.视网膜脱离手术患者出院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视网膜脱离,尤其是复杂的视网膜脱离或再次发生视网膜脱离,经视网膜复位手术治疗后,恢复了部分视功能,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住院期间有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和监督,出院后的恢复时期更需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出院指导去执行。要认识到,手术出院后并非万事大吉,仍要经常复查,密切配合;看书、看电视要适当,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用眼过度;保证睡眠质量;防止眼部外伤,注意珍惜和保护已恢复的视力,确保手术疗效。

Q140.出院回家途中乘坐交通工具有哪些注意事项?

接到出院通知,大多数患者都很兴奋,那种归心似箭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应指导患者乘坐汽车时,尽量坐在车的前部,尽可能不坐摩托车,乘飞机遇起飞和降落过程或高空中遇气流发生颠簸时,要系好安全带,平稳地靠在座椅上,尽量避免头部震荡,以免再次发生视网膜脱离。

Q141.出院回家后个人清洁卫生有哪些注意事项?

有些患者认为医院的被褥和病号服大家轮流使用,不符合自己的卫生习惯,回家后迫不及待地进行个人卫生清洁,毫无顾忌地洗头擦澡,但长时间的低头,用力地抓挠,极易造成视网膜再次脱离。出院时应指导患者在家人帮助下或去理发店,采用仰卧位洗头法,轻轻地冲洗,并保护好眼睛,勿使头部剧烈运动。做好保暖,预防感冒、咳嗽。遇大力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舌头顶住上腭,防止患者视网膜再次脱离的发生。

Q142.术后饮食有哪些注意事项?

术后患者应保证眼睛恢复时的足够营养和防止视网膜再次脱离的发生。增加粗纤维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及适量的猪肝等,忌烟、酒,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过度用力大便。

Q143.术后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复查?

术后3个月内应经常到医院复查,适当口服一些神经营养药,如维生素Bl、肌苷、三磷酸腺苷等,有利于视网膜功能的恢复。3个月后也应定期到医院复查,如眼前出现闪光感或火花闪动,应立即到医院散瞳检查眼底,以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部位及程度,并及时治疗,防止再次发生视网膜脱离。

Q144.视网膜脱离如何预防?

视网膜脱离的恢复比较困难,手术难度也很大。不过在未发生脱离之前,要做好预防工作:

(1)用眼不宜过度疲劳。

(2)不提重物。

(3)不做剧烈活动。

(4)预防近视眼的发生。

(5)如患近视眼的患者应定期到医院检查,尤其是眼底不好的近视眼患者。

(6)防止眼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