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对道德的需要
也许有人会问:“你怎么知道人有道德的需要?!”
好,让我来证明给你看!
你看那个为了人际冲突而苦恼不堪的来访者,你看他不断追问自己的那些话:“我那样说或做对吗?我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你看那对为了孩子的不良行为而来咨询的夫妻,他们在抱怨甚至痛斥孩子行为的同时,并未放松对自己的反思:“是不是我们当时不该那样说或做,是不是我们的确做错了什么?”
你再看大众传媒上报道的那些振振有词、用各种理由为自己辩护的各类违法者,看看光天化日之下以各种正义的名义所犯下的种种罪行……
凡此种种,你一定能看出人内心对道德有多么强烈的需要,人是多么需要相信自己是公正和道德的,需要相信自己是正派和正义的。正因此,这世上才有了许多为所做过的错事而反省、自责、悔过的人,也有了各种伪君子,以及各种假道义之名的劣行和种种阳光下的罪恶。
人对道德的需要使人产生道德焦虑,即当一个人要做或已做了违背良知的事时,会有担心、害怕、不安、自责等情绪反应。如果一个人具备适度的道德焦虑,那么这一系列负性情绪反应便足以约束他,使他在采取不道德行为前终止行动;但如果一个人的道德焦虑不足,以至于未能及时控制自己的不道德行为,那么事后,他为自己的劣行所找的种种理由便成为他安慰自身良知的最后的挣扎。
前面曾提到,这个世界的确存在犯了错甚至犯下罪行却毫无内疚与担心的人,这种人在精神病学上被称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这样的人在做违背人类良知的事之前不会有不安、紧张等压力,在做了错事之后也没有自责、害怕、内疚等情绪,但是这种有人格障碍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这世上绝大多数正常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道德感。
人对道德的需要,追根溯源,可以用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说”加以解释。所谓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祖先的活动方式与经验,留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它反映的是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它是数万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沉积,它超越时空,以相同的方式存在于世界各地人们的遗传中。
集体无意识由各种原型组成。原型又称原始意象。荣格认为:生活中有多少典型环境,就有多少个原型。如“母亲原型”“英雄原型”“救星原型”“正义原型”“道德原型”等等。当符合某种原型的情景出现时,那个原型就会复活,产生一种强制性,像一种本能驱力一样,自动发生作用。
例如,当一个民族面临危难时,民众的“救星原型”就会被激活。
当提到母亲时,全世界的人几乎都会立刻联想到诸如慈爱、坚忍、美好、奉献等词汇。
当艺术作品表现英雄时,不论中外,我们都会发现许多共同的形式:端正、英武、高大、强壮。
当提到正义时,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联想到公平、道义、正直。
当一个人被公认为有道德时,通常都会引发人们诸如敬重、钦佩、心仪以及安全感等情感……
正如荣格所说:各种“原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降临在我们身上,其影响可以在我们最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荣格文集》第69页,冯川主编译,改革出版社,1997年。
原来这真是一个小世界!
原来天下真正是一家!
人为什么会有道德原型?这还可以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加以解释。
人类社会在千百年的进化中,发现必要的道德约束或说遵守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因此,为自身利益计,每个人都不得不牺牲一部分个人自由以换取有利于个体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
所以每当我们选择进入一种关系,不论我们是否有过口头的或文字的承诺,都意味着我们自愿承担了一种社会契约,因而就有义务遵守规则。久而久之,这种规则意识便进入了我们最深层的精神结构中,凝结为道德原型,凭借遗传的方式,成为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先天倾向,促使我们每一个个体以我们祖先的方式对世界作出反应。
那是一种“从来也不需要想起”,却“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先天倾向。
由此可见,世界发展到今天,人类的良知已发育得很成熟了。正因此,与之相应的替自己辩护的各种歪理邪说才会如此发达;也正因此,如果一个人愿意,可以为自己所做的错事找出无数理由——以此降低违背良知后的道德焦虑。
但是,也正因此,当一个人为自己所做某事找的理由越多,说明他内心的焦虑越大,困扰越多。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漏的不仅仅是法网,更有人心,而且主要是自己那颗得之于集体无意识的良心。所以做了违背道德的事,人就无处逃生了,逃得出法网,也逃不出自己内心那颗受了重创的心。
因此,那些由于世上的恶行太多。因而对人丧失信心的人可以振作起来了。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已,“时候一到,统统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