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对目标的需要
首先,人有对目标的需要。其实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其研究中早就发现,人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种目的反射(目的本能),换言之,人天生就有对目的的需要。目标能在很多方面满足人对确定性、意义感、价值感、成就感以及安全感的需要。越符合人主客观条件的目标越能满足人的目的本能,而不符合人主客观条件的目标虽然能暂时敷衍人的本能,但时间久了,就会引起不满、厌倦和不安。
目标可以减少不确定性,使人产生安全感,因为目标使人的心有了可以寄放和牵挂的地方,而人的心需要这种置放和牵挂。
目标可以使人有效避免信息焦虑、机会焦虑、证书焦虑等等。因为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因此,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花样繁多的机会,也可从容应对与取舍,而不必像那些缺乏自我认识的人一样,只知跟着潮流去应付自己的目的需要。
目标还可以使人产生耐力、坚持、顽强等性格特点……
目标有大有小,如 “一生平安”“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建功立业”等等,它们都是人生目标,都能满足人对目的的需要。另外,规划有长有短,如三年、五年、十年等,一时无法做得太长远也没什么,但至少要有个三年或五年规划,那种方向性会使我们感觉充实,并且也有助于积累成就感。
当然,人对自己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也许在现有目标上工作一段后,对自己的潜能又有了新发现,那就有必要为自己设计新的更高的人生规划。
很多人不快乐,是因为他没有恰当的目标,他不知道自己该用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去满足自身对目的的需要;也有的人虽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在强大的社会影响下,他不敢坚持自己的主见,跟着潮流走,虽然也得到了一些东西,但因为那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因而得到了但不仅体验不到快乐,反而更感觉失落。
我们的社会、文化规定了有关工作好与坏的标准,规定了衡量成功与失败的标准:白领是好的,清洁工是不够好的;事业有成是好的,做家庭主妇主夫是不好的……这使很多独立的个体不得不压抑自己去迎合社会,不得不对自己内心的呼唤加以漠视,久而久之,越来越远离自己的独一无二,直至迷失自己。
这类例子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家长为孩子报高考志愿了,孩子明明擅长历史,父母却跟着潮流强迫孩子报经济类专业,这样的孩子接到录取通知时,又怎么可能有快乐?!其他如找工作、换工作,是否出国、留学以及在哪方面进行自我提升等,都与一个人是否有明确、合适的人生目标有关。
人生最理想的状态是,做自己喜欢做的,然后让名利等社会定义的价值作副产品,否则,总以社会定义的外在价值为目标,所追求的并不是内心真想要的,结果往往是虽然成功了,却体验不到快乐。那时再想做自己喜欢和想要的,又会受时间、年龄、精力、社会身份以及家庭等因素的制约,结果往往成为一个郁郁寡欢的成功者。
但是现在的社会风气很浮躁,抵御环境诱惑,做自己想做和能做的事,也同样要付代价,比如:被亲友误解、被环境诱惑以及暂时的种种具体困难等等。
不论做自己还是随波逐流都是要付出代价,只是两种选择间的差异在于:
随波逐流可以让我们眼前感觉轻松愉快,但若你现在所得到的与你真正想要的并不一致,那么就有可能为日后留下较长久的困扰;
对大多数人而言,从眼前看,做自己会有不少麻烦,有时甚至需要付出很大代价,但它却关系到我们日后长远的发展与快乐。
我们最终的人生故事,由我们今日的人生目标所决定;
我们将有的人生,由我们今日想要的人生所决定。
有句话说“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这话用在对目标的选择上再合适不过了。
如果一个人以正确的方式追求着不正确的目标,其结果只能是背道而行。
虽说人生有无数的机会,但却容不得南辕北辙。因为尽管机会无数,但人的生命有限,所以就有了选择正确目标的必要性。
年轻的时候尤其要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多作考虑、多付诸行动,时间要更多地花在“我想要什么”和“为了我想要的我该做什么” 上,而不是花时间在“我不喜欢什么”和“我不想要什么”上。
一个人一旦有了正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要往何处去,即使当前他的方法不完全正确,他也可以通过不断的自调节进行矫正并不断接近目标。
“正确的事”就是符合自身主客观条件的事。这首先涉及对自己主观条件的了解,如果我们是色盲,却一定要做油画家,其结果可想而知。虽说人有无限发展的潜能,但潜能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只要有可能,我们就要尽可能去发掘自己的优势潜能,尽可能扬长避短。让色盲的人去做油画家,显然就是扬短避长了。
我们还要清楚自己想要的,与社会利益有没有本质上的冲突。与社会利益有本质上的冲突,早晚会被罚出局。此外,人类在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良知系统已发育得较为成熟,选择损害社会利益的目标,除了要准备好被绳之以法外,还要付出种种心理上的代价,如不安、紧张、担惊受怕以及自责等等。
这个世界上的确存在犯了罪却毫无内疚与担心的人,这种人在精神病学上被称之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他们在做了损害社会利益的事后不会有不安、紧张、担惊受怕、自责等心理上的压力,但是这种有人格障碍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这也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做了错事、坏事的人总要给自己找理由的缘故,那是因为他们正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
所以,选择与社会根本利益一致的目标,或最低限度遵守底线伦理(即决不做伤害他人的事,决不以不正当的手段达到目的),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谈到这点,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扩展的有关“健康”这一概念应能给我们以启发:“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
一个社会人,在选择目标的时候如果不考虑社会利益,是很难有持续发展的。
但是如果因为多重原因,比如很长时间都找不到自己,或者找到了自己又不想做自己(因为做自己有时候也是很难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那又该怎么办呢?那就可以考虑另外一种选择——选择认真负责地过自己的人生。
认真走过的人生没有弯路。即使你没有做成最好的自己,你仍然有可能获得你想要的幸福。因为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只要他尽职守责,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就会成就他,使他的人生对自己和他人都充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