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塔尖上。指的是个人的成长和实现自身。按照提出这一理论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说法,指的就是:“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画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写诗,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样的人就该干什么样的事。我们把这种需要叫做自我实现。”他们通过某项工作或活动实现自身潜能的过程,也是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
中国有句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其实讲的就是一种自我实现。一个人,不论你有什么样的先天禀赋,农民、园丁、主妇、科学家、音乐家、老师、医生、军人等等,只有做好了,才是实现了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潜能。
再换一种说法,苹果、橘子、梨都是水果,但它们又分别是与众不同的唯一。因为生物多样性决定世界的丰富性。所以,你是苹果,你要做的就是竭尽全力去做最好的苹果之一,而不必费时费力去做一个永远也做不像的梨。
很多人把财富与幸福对立起来,好像财富多的人就一定不幸福。其实不然,决定人幸福与否与财富多少无关,与人是否做着自己并且实现了自己有关。
你本是苹果,却硬做着梨,做得再“像”,你也很难有持续的幸福,此时财富只会徒增你的失落感。
相反,如果你最大限度地发掘着你苹果的潜能,做成了最好的苹果之一,那时名誉地位和财富作为副产品,就会为你锦上添花,增加你的幸福感。
人们常常习惯于看重社会地位高的实现,而忽视甚至小看社会地位不高的实现。
但事实上,只要禀赋都是等值的,人的自我实现也都是等值的。一个成功的物理学家未必比一位成功的农民对人类的贡献更大。且不说科研成果常常是双刃剑,只就人的生存与发展而言,生存在先,发展在后,正是农民使人类的生存首先成为可能。
问题是,人的禀赋不止有一种,自我实现是指实现自己的优势禀赋或说潜能,而很多人的不幸,往往在于他没能实现自己的优势潜能。
能否实现自己,既取决于社会也取决于个人。
如果社会主张人人都做驯服工具,个人是难以自我实现的。在那种情况下,社会以“干一行爱一行”的舆论影响大家,缓解了大家的内心冲突,提高了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社会适应力。尽管当时看不出什么问题,但社会长期压抑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付代价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社会。只要看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步伐,就可知在做“驯服工具”的时代,中国失去了多少机会!
但是,仅有社会的开放,一个人也未必能实现自己。
如果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要往何处去,如果他对自己缺乏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如果他缺乏定力,在潮流面前不知保持自己,如果他没有致力于发展自己的优势潜能……那么,他都有可能无法实现自己。即使他跟着潮流做了一个成功者,他却有可能是一个郁郁寡欢的成功者,因为他使自身的实现需要受到重创。
这让我想到高更。40多岁的他,作为巴黎社会中产阶级中的一员,又有着完整的家庭,他却不快乐,直到有一天他选择做自己,选择实现自己绘画的天赋。
当代中国,有多少本该做“这一个”的人做了“那一个”?有多少人虽然成了成功的那一个,但内心充满不安与躁动?
来做这类咨询的人最常说的几句话就是:“我高兴不起来”“我觉得自己过着别人的生活”“我觉得我把自己丢了”。
一个“觉得把自己丢了”的人,一个“觉得自己过着别人的生活”的人,生活还怎么能有意义?自己给自身的实现需要造成如此重创,还怎么能高兴得起来?
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短暂,我们的精力是如此有限,而目前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的机会又是如此之多,所以,我们尤其要努力去找自己然后去做自己,而不要把时间耗费在做别人和过别人的生活上。
更具体说,比如你是苹果,你的自我实现就是做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苹果之一;你是梨子,你就去做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梨之一。如果你想自我实现但又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这通常是绝大多数人的现状——你就得先找自己,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然后再去实现它。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天生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是极少数的,他们是这个世界的幸运儿,而绝大多数人都是要先找自己的。
你要先搞清楚你到底是什么,你到底是为什么而生的。找到以后你就去做,那是非常完满而又幸福的人生。
但是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为成长并不总是充满成就感的过程,相反,成长常伴随许多内在痛苦。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成长需要个人的勇气、意志、自律、负责,需要具备选择的自由意志和承担选择后果的力量。因为每前进一步,都意味着踏进陌生甚至危险之中。
成长有时需要人放弃熟悉的、习惯的一切,有时还需要人过一种较为艰难甚至是不安全的生活,如高更放弃中产阶级现有的一切,只身去到塔希提岛;再如司马迁放弃个人荣辱,选择完成《史记》。
如果一个人不理睬自己内心潜能的呼唤,也是要付代价的。所以选择成长,就要同时准备承担成长的代价,如放弃任性、随意的生活,放弃懒惰和随波逐流,放弃安逸和舒适等。而如果一个人选择不成长,他就要准备承受超病理状态:即使丰衣足食,仍然可能烦躁不安,不快乐,郁闷,觉得生活无意义。
自我实现与否与人的幸福感有密切关系,目前西方的研究把人的幸福感分作两类,一是主观幸福感,以快乐论为基础,即认为幸福是由主观感受到的满意与快乐组成;另一种是心理幸福感,它以实现论为基础,认为幸福不仅仅包括快乐,还包括人类潜能的自我实现。
人类的潜能表现在一切方面,就如同中国那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的潜能也一样。因此,只要一个人做到了最好的自己,不论他的社会地位高低,他的成就大小,他自己都会有心理幸福感,因为他实现了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比如八戒、比如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