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草原动物探索大百科
34610700000050

第50章  好斗的音乐家——蟋蟀

它们熟悉的身影,悦耳妙曼的声音,贯穿了我们每个人的童年记忆,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它们歌唱的原理。它们是谁?它们就是好斗的音乐家——蟋蟀。

明星名片:

蟋蟀是一个统称,是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的一个大科。中国古代又称蟋蟀为促织,中国北方俗称蛐蛐。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知道的种类约有2500种,中国已经知道的约有150种,其中台湾省有50种。蟋蟀喜欢穴居,常栖居在地表、砖石下、土穴中以及草丛中。它们喜欢夜间活动,属杂食性动物,主要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

蟋蟀体型偏小,大多数为中小型,大型的数量极少。通常,它们的身体为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极易断裂。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产卵器外露,呈针状或矛状。

雄虫的前翅上生有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的发音器。蟋蟀举起前翅,通过前翅上的音锉与另一前翅上的一列齿左右摩擦,从而震动而发出声音。通常状态下,蟋蟀每年只产生一代,雌虫将细长的产卵器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卵在土中越冬。这个时候,雄虫就会构筑土穴与雌虫一同居住。如果蟋蟀数量过多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自相残杀的恶性事件。

众所周知,蟋蟀生性很好斗,那么蟋蟀这么好战的原因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就产生出了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因为蟋蟀生性孤僻,通常,它们都是独立生活的,绝不允许别的蟋蟀打扰到自己,它们彼此之间不能相互容忍,一旦两只碰到一起,就会产生矛盾,咬斗起来。还有的人认为蟋蟀是为了争夺恋爱对象、获得配偶才大打出手的,如果哪只雄蟋蟀勇猛善斗,打败了其它同性,那么它就获得了雌蟋蟀的芳心,就对雌蟋蟀拥有了占有权,所以在蟋蟀庞大的家族中,“一夫一妻”的现象是十分罕见的。

当然,基于生物学进化论的观点来分析,这也完全是符合自然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观点,这也非常有利于蟋蟀家庭子子孙孙健康昌盛。蟋蟀争斗的过程中,如果以细软毛刺来激雄蟋蟀的口须,就会鼓舞着冲向敌手,努力拼搏;如果不小心触动它们的尾毛,那么就会会引起它们的反感了,它们就会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用来表示反抗。

除此之外,还有的人从蟋蟀生理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原来,蟋蟀视力相当差,天生一对复眼,很多的情况下它们完全是靠头上那两只长长的须子来寻找食物。斗蟋蟀的人只需要将两只蟋蟀放在一起,然后用根小小的鸡毛去拨弄它们头顶的长须,它们受到外部刺激就会以为是对方在攻击它,它们就开始了相互的厮杀,直到最后打到双方都不能动弹为止。所以,斗蟋蟀的人,手中的小小鸡毛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蟋蟀会成为农作物的害虫。蟋蟀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的农作物的主要害虫,它们肆意的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产生了相当严重的损害。在我国南方,10%~30%的花生幼苗被花生大蟋蟀破坏。除此之外,它们也危及玉米、黄麻、烟草、棉花、大豆和木薯的生长,常常造成这些农作物的缺苗,影响农民的收成。

有一种花生大蟋蟀在广西1年只产1代,若虫在土穴中越冬,第二年的3~4月就会出土,危害花生幼苗;等到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继续危害;直到11月中下旬,新的若虫就开始越冬。

这些成虫、若虫居住在深达0.6米甚至更深的洞穴中。它们新建的洞穴构造很简单,只有一个逃避孔。许多蟋蟀在产卵前都会增建3~5个供产卵用的支穴,并不断地出外搜索花生嫩茎叶和种子,大量运回穴内储存,以便饲养初孵的若虫。

与成年蟋蟀不同,初孵的若虫以群居为主,数天后就可以外出觅食了,然后各自分别掘穴自己居住。我们都知道,蟋蟀的叫声很有韵味,很是动听。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蟋蟀和它们的叫声都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意蕴,也成为了思乡的象征和符号。

古人曾用“旅馆但知闻蟋蟀,邮童不解献茱萸”来寄托人们在中秋佳节的思乡之情。中国现代文学家流沙河在其作品《就是那一只蟋蟀》中曾这样描述道:“就是那一只蟋蟀,钢翅响拍着金风,一跳跳过了海峡,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落在你的院子里,夜夜唱歌……”熟悉而又陌生的蟋蟀的叫声总能勾起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