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是动物界中大名鼎鼎的死神,是令人谈之色变的冷血动物。它们有着尖利的牙齿,有着能够致人于死地的毒液。它们是谁?它们就是阴冷狠毒的草上飞——蝮蛇。
明星名片:
蝮蛇,又被称为土公蛇、草上飞等,在我国各地都能够看到它们的踪迹,是一种个体比较小的毒蛇,除了可以供人食用之外,还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蝮蛇的体长为60~70厘米,它的头部为三角形,体型比较粗也比较短,这个背部都呈暗褐色,身体的两侧都有一行深褐色的圆形斑纹。并且这种蛇有着比较强的耐寒性。一般多栖息在平原、荒野、田边、丘陵地带和路旁。
蝮蛇经常在会弯曲成盘状或者是波状,就躲在草丛或者是岩石周围,等待着自己的猎物。蝮蛇主要以老鼠、青蛙、蜥蜴、鸟类、昆虫等。而蝮蛇的繁殖、猎食等都要受到了周围气温的影响,在10℃以下时,蝮蛇是几乎不进食的;而在5℃之下时,蝮蛇便会进入冬眠的状态;而20℃~25℃之间则是蝮蛇最活跃的时候;30℃之上,蝮蛇则会选择在自己的洞中休息,也不怎么出来活动。蝮蛇夜晚的时候会比较繁忙,进入春天之后,蝮蛇们就要陆续出动了。
而蝮蛇的繁殖方式与其它的蛇类也不一样,它们是属于卵胎生殖。蝮蛇胚胎是在雌蛇的体内发育成长的,而小蛇出生之后就能够独立生活。因为这样的生殖方式能够使小蛇得到最好的保护,所以说成活率非常高。每年的5~9月是蝮蛇的繁殖期,每一条雌性蝮蛇可以产下2~8条的小蛇。刚出生的小蛇体长有14~19厘米不等,而体重则是为21~32克左右。小蛇在进入冬眠之前会脱皮1~2次。
蝮蛇是中国分布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类有毒蛇,而这一目的分类问题,也曾经引起了不少的争议,争议时间最长的甚至达到了60多年,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依据来讲对方说服。为了更好的了解蝮蛇的分类问题,中国的研究人员收集了全国各地的560条蝮蛇标本,在加上之前的资料加以分析。最终证实了我国的蝮蛇可以分为3个亚种,也就是中介亚种、短尾亚种以及日本亚种。
所说的短尾蝮一般情况下将自己的洞穴建在可以晒到阳光的斜坡上,洞口的直径则是为1.5~4.5厘米,洞深有1米左右,很多时候,都是占用的蛙和鼠等以前的旧洞。而中介亚种则是一般喜欢栖息在石缝、草丛或者是树枝上,保持一动不动的姿势,头部高高的昂起,看着天空。每当鸟类落在它附近的时候,它就会立即向小鸟发动攻击。经常会看见一棵小树上盘绕着几条蝮蛇。
曾经有记录说,在一株大约两米高的栾树上有人看到过21条蝮蛇,而在一棵小樱树上就有25条蝮蛇。当小鸟比较少的时候,蝮蛇就会在草丛和周围的石缝中潜伏着。比如,1957年9月15日的时候,当时岛上的小鸟数量很少,而人们总共抓到了413条蝮蛇,其中从草丛中逮捕到的占了54.52%,而从岩石上逮到的则是占了43.61%,树上所捕到也仅仅占了数量的1.87%左右。
蝮蛇也是一种很贵重的药材。蝮蛇体内的毒素是抗血栓药物的珍贵原料之一;而且还有着镇静、祛风、强壮、解毒止痛、下乳等功效。
一般情况下都认为,蝮蛇毒可以麻痹人的神经。当一个人被咬伤之后,病人的身体局部便会出现肿胀、疼痛的感觉;而又因为蝮蛇对神经有伤害,所以也会发生畏寒、眼睛模糊、颈项牵引感、眼睑下垂等症状,当然,最为糟糕的应该是,被蝮蛇咬伤之后,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这也是造成中毒病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曾经,科学家们针对蝮蛇毒对神经的影响,也作了相关的实验。实验证明,蝮蛇毒确实对神经造成重大的影响。此外,蝮蛇毒有着比较显著的血循毒,只是靠单纯的人工呼吸想要来延长中毒者的生命时间,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中毒患者的主要症状就是:脸色比较苍白、容易出汗、心率速度加快、四肢发冷、血压下降等,严重时还会导致休克,危及人的生命。因为休克、溶血以及对身体各个器官的严重损害,会导致病者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症状等。
有一个传说,就是和蝮蛇毒有关,说的是南非曾经有一个勇士,他用来杀死敌人的刀是用一千条蝮蛇的毒液浇铸而成的。据说,在打造这把刀的时候,没有一个工匠能够活下来。而在战场上,持有这把刀的人可谓是所向披靡,只要被砍伤的人,皆无药可治,被当时的人们称作死神。
所以说,如果不幸中了这种蛇毒的话,一定要及时地医治,否则轻者麻痹神经,重者就会丢失性命。